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孩子又离家出走了
“董老师,您有空吗?”电话那头是一位焦急的母亲。我猜想一定是很棘手的事情,要不然不会晚上九点了还来电话。“没关系,您请说!”“这么晚了给您电话很不好意思,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孩子已经不是一次离家出走了……这孩子是不是真没救了。”
因为着急,孩子的母亲竟说得有点语无伦次。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情况,我还是约了这位母亲,第二天上午10点到我的咨询室面谈。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
小张,女,14岁,现就读于我校八年级。因为父母忙于生意,小学时一直寄居在老师家里。她成绩优秀,小学一至四年级,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到了五、六年级,成绩有所下降,但也还算不错。据她父母亲介绍,小学时他们很少管她,而她呢,看起来也很乖,话也不多。小学六年级暑假时,爸爸因为她期末成绩不好,骂了她一顿,她竟然二话没说就离家出走了两天,后来是同学的妈妈送她回来。她爸爸为此狠狠地教训了她。到了初一,放元旦时,她又不声不响离家出走,但那次留下了纸条说,心情不好,到同学家睡两天。而这一次,更是变本加厉。上次月考,她的英语考了48分(小学时英语可是她最喜欢的科目),她爸爸唠叨了她几句,她竟离家出走一个星期,若不是爸爸妈妈找到她,还不指定啥时候回家呢。
“你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从来不让她操任何心,她想买啥就买啥,还送她去上各种辅导班。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她把书读好。”母亲在咨询室里满是委屈和无奈。
症结:亲子沟通出了问题
第二天,我找到了小张这孩子。从与她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
“爸爸妈妈不怎么关心我,他们只知道给我钱,我回家就会跟我唠叨,而且就唠叨学习上的事。几乎我每个星期回家都要被骂,因为我考不好。”每个父母都寄希望于孩子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父母极度脆弱的高期望可能转化为极其严重的失望,这表现在亲子对话中则是对孩子无尽的“唠叨”,甚至“打骂”。于是,孩子和父母的交流会就演变成了孩子的“受训会”。如果与父母的每次见面都是这样的“说教”,孩子自然觉得无趣,甚至会讨厌与父母待在一起。
“他们眼里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好,总是说我不听话,在别人那里也这样讲我,反正都是我不好了……”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孩子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说孩子的不是,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她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她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更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如果得不到家人的接纳和肯定,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时,这期间的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而父母却依然按照孩子幼年时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听话”和“乖”为好孩子的标准),强迫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学习生活,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时的孩子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于是导致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
“很多事,我跟他们有代沟,我说了他们也不会懂,他们更不会听我的。好像他们永远是对的,我们小孩子就是错的。所以,我也懒得跟他们说。”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要求成熟,要求独立”的心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就是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此时的父母如果不及时调整和孩子的交流方式,还是以家长的权威自居,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自己离孩子越来越疏远。
建议:学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会放下,放下作为父母的权威。“你一个小孩子家,懂什么?让你不要去就不要去!”“这件事,我说了算,你不要再说了。”“今天下午必须把头发剪了,瞧你这发型,像什么样子!”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言语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家长的威严和专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连解释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他们反正不会听我的。他们大人永远是对的,我们小孩子就是错的。所以,我也懒得跟他们说”的无奈。
为了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首先要明白,父母与孩子交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在某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威,或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种亲子对话关系,要让这种对话有效进行,平等是前提。家长要跟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就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教育者的身份自居,而是要以朋友的身份积极参与。父母只有和孩子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谈话氛围,孩子才真正地愿意和父母说真心话。这时,孩子也才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学会赞美,赞美孩子的优点。“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语)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让孩子们极力倾向于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我最讨厌父母在别人面前说我的不是。”“我不喜欢父母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既然别人家孩子这么好,干嘛不去认别人家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呢?”而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的唠叨:“为什么李阿姨家的孩子比你的事多了,她的爸妈却从来不用操心她的学习”,“你看看隔壁家小慧,条件比我们家差,学习成绩永远比你好”。实际上,家长的这种无意义的比较,不但不能给孩子激励,相反的,这种指责和不满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极为敏感和脆弱,他们更需要的是鼓励和赞美,而不是指责和批评。所以家长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学会赞美,在沟通过程中,不要动不动就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细心去发掘它,然后毫不吝啬地给予孩子赞美和表扬。
学会倾听和接纳,接纳孩子不同的意见。总听有些父母抱怨:“我们的讲话孩子总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我们几乎每天唠叨,可孩子总是听不进去。”而孩子又抱怨:“爸妈从来不听我的意见,总觉得他们自己是对的。也很少有我说话的份。”作为父母,可曾想过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们的“唠叨”?父母和孩子沟通时,是否只顾着自己说话,而对孩子提出的意见根本没有给予关注?这样的沟通无异于“说教”,孩子自然不愿听。
要想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很关键,要了解孩子就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其做滔滔不绝的说客,不如做个聪明的听众。在这种情境下,孩子或许更愿意打开心门。另外,父母要明确自己交谈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思想、不断成长的人,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评价,并表现出愿意接受孩子的观点,以此来满足孩子被尊重的需要。
学会关注,多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回家爸妈说的最多的就是学习,说得我好烦。”结束了学校一整天紧张忙碌的学习后,孩子回到家,又要开始听父母的“说教”,说法还是老一套,孩子自然生厌。因此,家长要建立新的亲子沟通理念,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关注孩子的兴趣,然后找到与孩子的“共情点”。NBA比赛、快乐男声、QQ农场、班级趣事、街边见闻等都可以成为父母与孩子交谈的话题。这样的沟通氛围自然会好,孩子的话语权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就和谐了。
孩子离家出走是因为觉得没法和家长沟通,没有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在家里缺少认同感和尊重,与家长没有共同的语言。由于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因此也缺少了彼此该有的信任。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比如,一起看书,一起看电视,一起爬山,一起走访亲友,一起参加活动,一起玩游戏等等。放下家长的权威,真正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这样家长才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才能真正陪伴孩子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磐安县安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董老师,您有空吗?”电话那头是一位焦急的母亲。我猜想一定是很棘手的事情,要不然不会晚上九点了还来电话。“没关系,您请说!”“这么晚了给您电话很不好意思,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孩子已经不是一次离家出走了……这孩子是不是真没救了。”
因为着急,孩子的母亲竟说得有点语无伦次。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情况,我还是约了这位母亲,第二天上午10点到我的咨询室面谈。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
小张,女,14岁,现就读于我校八年级。因为父母忙于生意,小学时一直寄居在老师家里。她成绩优秀,小学一至四年级,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到了五、六年级,成绩有所下降,但也还算不错。据她父母亲介绍,小学时他们很少管她,而她呢,看起来也很乖,话也不多。小学六年级暑假时,爸爸因为她期末成绩不好,骂了她一顿,她竟然二话没说就离家出走了两天,后来是同学的妈妈送她回来。她爸爸为此狠狠地教训了她。到了初一,放元旦时,她又不声不响离家出走,但那次留下了纸条说,心情不好,到同学家睡两天。而这一次,更是变本加厉。上次月考,她的英语考了48分(小学时英语可是她最喜欢的科目),她爸爸唠叨了她几句,她竟离家出走一个星期,若不是爸爸妈妈找到她,还不指定啥时候回家呢。
“你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从来不让她操任何心,她想买啥就买啥,还送她去上各种辅导班。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她把书读好。”母亲在咨询室里满是委屈和无奈。
症结:亲子沟通出了问题
第二天,我找到了小张这孩子。从与她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
“爸爸妈妈不怎么关心我,他们只知道给我钱,我回家就会跟我唠叨,而且就唠叨学习上的事。几乎我每个星期回家都要被骂,因为我考不好。”每个父母都寄希望于孩子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父母极度脆弱的高期望可能转化为极其严重的失望,这表现在亲子对话中则是对孩子无尽的“唠叨”,甚至“打骂”。于是,孩子和父母的交流会就演变成了孩子的“受训会”。如果与父母的每次见面都是这样的“说教”,孩子自然觉得无趣,甚至会讨厌与父母待在一起。
“他们眼里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好,总是说我不听话,在别人那里也这样讲我,反正都是我不好了……”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孩子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说孩子的不是,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她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她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更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如果得不到家人的接纳和肯定,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时,这期间的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而父母却依然按照孩子幼年时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听话”和“乖”为好孩子的标准),强迫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学习生活,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时的孩子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于是导致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
“很多事,我跟他们有代沟,我说了他们也不会懂,他们更不会听我的。好像他们永远是对的,我们小孩子就是错的。所以,我也懒得跟他们说。”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要求成熟,要求独立”的心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就是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此时的父母如果不及时调整和孩子的交流方式,还是以家长的权威自居,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自己离孩子越来越疏远。
建议:学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会放下,放下作为父母的权威。“你一个小孩子家,懂什么?让你不要去就不要去!”“这件事,我说了算,你不要再说了。”“今天下午必须把头发剪了,瞧你这发型,像什么样子!”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言语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家长的威严和专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连解释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他们反正不会听我的。他们大人永远是对的,我们小孩子就是错的。所以,我也懒得跟他们说”的无奈。
为了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首先要明白,父母与孩子交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在某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威,或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种亲子对话关系,要让这种对话有效进行,平等是前提。家长要跟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就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教育者的身份自居,而是要以朋友的身份积极参与。父母只有和孩子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谈话氛围,孩子才真正地愿意和父母说真心话。这时,孩子也才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学会赞美,赞美孩子的优点。“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语)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让孩子们极力倾向于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我最讨厌父母在别人面前说我的不是。”“我不喜欢父母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既然别人家孩子这么好,干嘛不去认别人家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呢?”而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的唠叨:“为什么李阿姨家的孩子比你的事多了,她的爸妈却从来不用操心她的学习”,“你看看隔壁家小慧,条件比我们家差,学习成绩永远比你好”。实际上,家长的这种无意义的比较,不但不能给孩子激励,相反的,这种指责和不满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极为敏感和脆弱,他们更需要的是鼓励和赞美,而不是指责和批评。所以家长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学会赞美,在沟通过程中,不要动不动就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细心去发掘它,然后毫不吝啬地给予孩子赞美和表扬。
学会倾听和接纳,接纳孩子不同的意见。总听有些父母抱怨:“我们的讲话孩子总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我们几乎每天唠叨,可孩子总是听不进去。”而孩子又抱怨:“爸妈从来不听我的意见,总觉得他们自己是对的。也很少有我说话的份。”作为父母,可曾想过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们的“唠叨”?父母和孩子沟通时,是否只顾着自己说话,而对孩子提出的意见根本没有给予关注?这样的沟通无异于“说教”,孩子自然不愿听。
要想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很关键,要了解孩子就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其做滔滔不绝的说客,不如做个聪明的听众。在这种情境下,孩子或许更愿意打开心门。另外,父母要明确自己交谈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思想、不断成长的人,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评价,并表现出愿意接受孩子的观点,以此来满足孩子被尊重的需要。
学会关注,多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回家爸妈说的最多的就是学习,说得我好烦。”结束了学校一整天紧张忙碌的学习后,孩子回到家,又要开始听父母的“说教”,说法还是老一套,孩子自然生厌。因此,家长要建立新的亲子沟通理念,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关注孩子的兴趣,然后找到与孩子的“共情点”。NBA比赛、快乐男声、QQ农场、班级趣事、街边见闻等都可以成为父母与孩子交谈的话题。这样的沟通氛围自然会好,孩子的话语权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就和谐了。
孩子离家出走是因为觉得没法和家长沟通,没有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在家里缺少认同感和尊重,与家长没有共同的语言。由于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因此也缺少了彼此该有的信任。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比如,一起看书,一起看电视,一起爬山,一起走访亲友,一起参加活动,一起玩游戏等等。放下家长的权威,真正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这样家长才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才能真正陪伴孩子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磐安县安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