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谈谈心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u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孩子又离家出走了
  “董老师,您有空吗?”电话那头是一位焦急的母亲。我猜想一定是很棘手的事情,要不然不会晚上九点了还来电话。“没关系,您请说!”“这么晚了给您电话很不好意思,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孩子已经不是一次离家出走了……这孩子是不是真没救了。”
   因为着急,孩子的母亲竟说得有点语无伦次。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情况,我还是约了这位母亲,第二天上午10点到我的咨询室面谈。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
   小张,女,14岁,现就读于我校八年级。因为父母忙于生意,小学时一直寄居在老师家里。她成绩优秀,小学一至四年级,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到了五、六年级,成绩有所下降,但也还算不错。据她父母亲介绍,小学时他们很少管她,而她呢,看起来也很乖,话也不多。小学六年级暑假时,爸爸因为她期末成绩不好,骂了她一顿,她竟然二话没说就离家出走了两天,后来是同学的妈妈送她回来。她爸爸为此狠狠地教训了她。到了初一,放元旦时,她又不声不响离家出走,但那次留下了纸条说,心情不好,到同学家睡两天。而这一次,更是变本加厉。上次月考,她的英语考了48分(小学时英语可是她最喜欢的科目),她爸爸唠叨了她几句,她竟离家出走一个星期,若不是爸爸妈妈找到她,还不指定啥时候回家呢。
   “你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从来不让她操任何心,她想买啥就买啥,还送她去上各种辅导班。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她把书读好。”母亲在咨询室里满是委屈和无奈。
   症结:亲子沟通出了问题
   第二天,我找到了小张这孩子。从与她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
  “爸爸妈妈不怎么关心我,他们只知道给我钱,我回家就会跟我唠叨,而且就唠叨学习上的事。几乎我每个星期回家都要被骂,因为我考不好。”每个父母都寄希望于孩子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父母极度脆弱的高期望可能转化为极其严重的失望,这表现在亲子对话中则是对孩子无尽的“唠叨”,甚至“打骂”。于是,孩子和父母的交流会就演变成了孩子的“受训会”。如果与父母的每次见面都是这样的“说教”,孩子自然觉得无趣,甚至会讨厌与父母待在一起。
  “他们眼里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好,总是说我不听话,在别人那里也这样讲我,反正都是我不好了……”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孩子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说孩子的不是,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她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她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更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如果得不到家人的接纳和肯定,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时,这期间的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而父母却依然按照孩子幼年时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听话”和“乖”为好孩子的标准),强迫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学习生活,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时的孩子已经是独立的个体,于是导致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
  “很多事,我跟他们有代沟,我说了他们也不会懂,他们更不会听我的。好像他们永远是对的,我们小孩子就是错的。所以,我也懒得跟他们说。”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要求成熟,要求独立”的心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就是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此时的父母如果不及时调整和孩子的交流方式,还是以家长的权威自居,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自己离孩子越来越疏远。
   建议:学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会放下,放下作为父母的权威。“你一个小孩子家,懂什么?让你不要去就不要去!”“这件事,我说了算,你不要再说了。”“今天下午必须把头发剪了,瞧你这发型,像什么样子!”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言语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家长的威严和专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连解释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他们反正不会听我的。他们大人永远是对的,我们小孩子就是错的。所以,我也懒得跟他们说”的无奈。
  为了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首先要明白,父母与孩子交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在某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威,或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种亲子对话关系,要让这种对话有效进行,平等是前提。家长要跟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就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教育者的身份自居,而是要以朋友的身份积极参与。父母只有和孩子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谈话氛围,孩子才真正地愿意和父母说真心话。这时,孩子也才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学会赞美,赞美孩子的优点。“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语)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让孩子们极力倾向于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我最讨厌父母在别人面前说我的不是。”“我不喜欢父母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既然别人家孩子这么好,干嘛不去认别人家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呢?”而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的唠叨:“为什么李阿姨家的孩子比你的事多了,她的爸妈却从来不用操心她的学习”,“你看看隔壁家小慧,条件比我们家差,学习成绩永远比你好”。实际上,家长的这种无意义的比较,不但不能给孩子激励,相反的,这种指责和不满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极为敏感和脆弱,他们更需要的是鼓励和赞美,而不是指责和批评。所以家长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学会赞美,在沟通过程中,不要动不动就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细心去发掘它,然后毫不吝啬地给予孩子赞美和表扬。
   学会倾听和接纳,接纳孩子不同的意见。总听有些父母抱怨:“我们的讲话孩子总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我们几乎每天唠叨,可孩子总是听不进去。”而孩子又抱怨:“爸妈从来不听我的意见,总觉得他们自己是对的。也很少有我说话的份。”作为父母,可曾想过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我们的“唠叨”?父母和孩子沟通时,是否只顾着自己说话,而对孩子提出的意见根本没有给予关注?这样的沟通无异于“说教”,孩子自然不愿听。
   要想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很关键,要了解孩子就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其做滔滔不绝的说客,不如做个聪明的听众。在这种情境下,孩子或许更愿意打开心门。另外,父母要明确自己交谈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思想、不断成长的人,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评价,并表现出愿意接受孩子的观点,以此来满足孩子被尊重的需要。
   学会关注,多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回家爸妈说的最多的就是学习,说得我好烦。”结束了学校一整天紧张忙碌的学习后,孩子回到家,又要开始听父母的“说教”,说法还是老一套,孩子自然生厌。因此,家长要建立新的亲子沟通理念,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关注孩子的兴趣,然后找到与孩子的“共情点”。NBA比赛、快乐男声、QQ农场、班级趣事、街边见闻等都可以成为父母与孩子交谈的话题。这样的沟通氛围自然会好,孩子的话语权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就和谐了。
   孩子离家出走是因为觉得没法和家长沟通,没有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在家里缺少认同感和尊重,与家长没有共同的语言。由于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因此也缺少了彼此该有的信任。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比如,一起看书,一起看电视,一起爬山,一起走访亲友,一起参加活动,一起玩游戏等等。放下家长的权威,真正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这样家长才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才能真正陪伴孩子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磐安县安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当那个在我体内孕育了九个月的婴孩儿,在冲破了重重困难、道道难关,哭嚎挣扎着来到这个世界时,初为人母的我心中充满了欢欣和喜悦,感到这是我一生中十分高兴的一天。此时的我,忘却了因为腹中的孩子是脐带缠脖,自己刚刚经历了十多个小时的痛苦折磨,忘却了因家乡的医疗条件不好,没有抢救措施,假如大出血就要去鬼门关走一遭的危险。尽管自己身体还十分虚弱,甚至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却还是用微弱的声音,恳求母亲把孩子抱过来
新教师,送你一串追问  我觉得,加入教育行业十几年来,自己最大的一个改变是学会了追问。也许当我还是个孩子时,也曾经有过追问的能力与渴求,但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能力反而消失了。直到面对孩子们这么多年,在孩子们的影响下才慢慢找回这个可贵的能力——因为孩子是喜欢追问的,这是他们的天性。  因而,对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你,我想送你一串追问。这样的追问可能不会教给你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方法,但肯定会对
在我们以往的数学课堂中,长期的标准程序、标准答案的教育把学生训练成了解题的工具。学生每天生活在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生命活力缺失,少有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其实数学本身是人为的、开放的,是丰富多样的。数学的开放性、多样性不仅是生活需要的反映,也是人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
【团队介绍】  微教育行动,一个刚刚创建半年的团队,却又是一个希冀自己“速朽”的团队。一个有着特定而复杂背景的团队,开始了着力于“五微”的生活——微规模,微聚会,微纲领,微幸福,微祈愿。我们收获了微团的友情,我们有了专注的微意识,我们展开了新鲜的微生活。借用队员的话说,走在心桥之上,要义仅此一字:微。嗨,微起来吧!  【创立者言】  哪怕是内心最微小的颤动,它也会让生命之光得以显现。  ——题记 
与许多教育著作不同,林格的《教育的温度》并不是长篇大论,而是15年来的人生感悟与教育省思。行文看似随意,信手拈来,有的篇目甚至看上去还不能成文,但静水流深,自然天成,读时却能感受到一种思想的流淌。虽然指向教育,但很多篇目看似并不在谈教育,而是在谈做人。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度:怎样看待人生,怎样做人,决定着你能做怎样的教育。教育的温度,其根本是人性的温度。  一、回归教育的原点看教育  大道至简,对
著名演员史克有一次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起她和她的瑞士丈夫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曾经存在很大的差异。她说儿子大概一岁半左右时,有一次她正在吃饭,刚才还一个人玩得挺好的儿子突然哭着要找妈妈。于是,她赶紧放下碗筷,要跑过去抱儿子。这时,丈夫站起来阻止她说:“你先不要去管他,孩子哭一会儿没事,等你吃饱饭后再来抱他,让他学会等待。”  史克开始有些接受不了,以为作为母亲饭可以不吃也要先去管孩子,这本是身为人
2013年12月,广州市成为国家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随后颁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目标。2015年,白云区成为广州市的一个实验区,区内12所学校成为广州市阳光评价试点学校。2016年6月,白云区27所中小学校申报成为广州市阳光评价试点学校,并参加了市阳光评价的测试。  在区域推进阳光评价研究工作的同时,白云区又开展了阳光评价专项课题研究,课题“实
在我记忆中的班主任工作里,遇到过很多类型的后进生,一说起他们,大多数老师都会“头痛”。作为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怎么用合适的方法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期待和渴望,最终解开学生的心结,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一直都是德育工作里的重要内容。  初一刚接手新班时,小叶是没有出现在我的“关注目标”里的,他比较安静,表现平平,我只是把他当“大部分”学生中的一员看待,直到那一天……  初二我班换了新的英语老师
一  读研前,压根儿没想过“批判性思维”一词。  没能耐,也就无此奢想。读到初三还不会解小学数学应用题;念到本科尚信奉死记硬背——偶尔心有灵犀纯属意外赢利;考研时别人能将四万多词汇量的英文小词典轻松拿下,我却连六级词汇量表都背得如同移山,还谈什么批判性呢?有老师批判读书、教书不能“跪着”,于我,“跪着”似乎都高抬了,我是“伏着”,俯首帖耳,宛如影视镜头里经常播放的藏民朝拜。尽管从读师范到走上讲台,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中是一篇比较“棘手”的课文。編者把《鸟啼》编排在“珍爱生命”这一专题,初读似乎不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可细读又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甚至愈读愈加糊涂。身边的好多同事教到《鸟啼》时干脆“难得糊涂”,直接跳了过去。笔者先后5次教学《鸟啼》,前面4次虽未“绕道而行”,但也是“不求甚解”,“敷衍”了事。《鸟啼》的“真谛”究竟是什么,一直是笔者的一个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