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齐国,服饰特征与审美角度是齐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齐国的服饰文化在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齐国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受当时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齐国的服饰文化有着鲜明的艺术色彩,尤其是“上行下效”“繁缛富赡”的审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代服饰文化,并对现当代中国服饰文化和审美观有着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齐国服饰文化做了简单的概述,并从政治、经济、自然等几个方面对影响齐国服饰文化的因素作了分析,随后,又对齐国文化的服饰特征从三个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最后,对齐国文化独特的
关键词:齐国文化;服饰文化;审美观
1、齐国服饰文化概述
我国古代齐国北面与渤海、黄河相连,西面有济水和黄河,南面与中国东部最重要的山脉泰沂山脉相连,东面为一个独立的半岛,与黄海渤海相连,可以说是,齐国地大物博,而且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齐国的气候一年四季非常舒适,齐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对齐国的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临淄地区,对于染料、纺织原料以及纺织品的生产非常丰富,并朝着周围的区域不断扩大。
对于纺织品的生产,国家也不断给予支持,齐桓公为了全力支持纺织品的发展,对丝织与桑农的生产给予经济上的奖励,这种做法使得人们踊跃从事丝织业的生产,而且齐国妇女非常擅长刺绣,精巧的手艺、精湛的工艺远近闻名,“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这句话在当时流传甚广,可以说,齐国在一段时期内垄断了当时周边其他各个国家的丝绸生产。
2、齐国服饰文化的特征
(一)奢与俭共存的服饰风格
管子认为,适度的奢侈能够促进财富的运转与消费,从而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为此,在《管子·侈靡》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不侈,本事不得立”,同时,管子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货币和财物的流通与分散,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而且使齐国裘皮服饰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齐国各朝代君王都有尚奢的思想,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齐景公”时的奢侈之风最为显著,他不仅把最为贵重的金、银、玉共饰于服饰之中,而且其服饰造型也极尽奢华,甚至到了较为古怪的程度。
然而,与管子的尚奢相反,齐国的另一个贤相晏婴却主张在服饰上要保持节俭的风格。晏婴认为,奢侈的结果不仅使位高权重的人加大对百姓搜刮和压榨,而且还会导致人格的堕落。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田无宇见晏子独立于闺内,由妇人出于室者,发斑白,衣缁布之衣而无里裘”,话正是晏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崇尚节俭观的体现。在衣着上,晏子以蔽体保暖为要,他穿衣极为朴实,甚至到了破旧的程度。
(二)注重“精”“形”之气在服饰中的体现
齐国在服饰上,非常重视“精气”与“形气”的结合,对“精气”与“形气”的统一非常讲究。在齐国人看来,“精氣”与“形气”之气生于天地、存于本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的共同体。服装作为服务于主体“人类”的客体,从来没有被作为独立的艺术品而脱离人体的本身,反之,由于服饰的结构、造型、质地以及色彩上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出着装者不同的精神面貌。服饰自始至终是对人起到服务的作用的,在齐国人看来,服饰对人的修饰与装扮功不可没,是体现人类外在“精气”与“形气”之气的最佳手段。
(三)“僭礼越制”的齐国服饰特征
在齐国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中,代表权力、地位、尊严的正统服饰派别里,存在着一支与其迥然不同的服饰流派,它不受礼制的约束,被某些人的喜好和欲望所左右,甚至是某个事件影响下的产物。它以新奇的设计和独特的穿着方式被大众所推崇或排斥,由于它的反传统形式和对“礼教”制度的脱离,使穿着者不受身份的限制和束缚,因此具有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是齐国服饰文化特征中的一枝奇葩。
对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尊重,使人们极力逢迎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在“投其所好”和“上行下效”的思想影响下,以帝王的喜好为基点的服饰流行很快遍及全国。齐国“僭礼越制”的服饰主要体现在色彩和穿着方式上。“朱”色被周朝定为国色,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但是,随着“礼崩乐坏”的大势所趋,齐桓公大胆创新,以反传统的审美思想,确定了紫色在服饰中的地位,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为富贵之色。
3、齐国服饰独特的审美视角
(一)上行下效的服饰习俗
以吏为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念到今天也一直在发挥着重大影响。“上以为政,下以为俗”,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好而形成某种服饰时尚,是齐国服饰审美文化的又一特色,这与其他地域的服饰审美文化是有明显不同的。齐国的这种服饰习俗在文献中多有记述,由于国君的喜好与提倡,臣属和百姓争相效仿,齐人形成了一种仿效君王、追求时髦的着装风习。
齐国曾盛行过的这种女着男装之风,究其原因,与齐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有密切的关系,尽管灵公指派官吏以“裂衣断带”而禁之,但是却没有禁止。最后,还是从灵公自身做起,才平息了这股女着男装的风气。以吏为师、以师上为美的服饰审美文化在齐国是极为突出的,其实这种服饰审美观直到今天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在发挥作用,只是模仿对象发生了一定变化。这说明齐国当时的服饰审美观念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审美文化之中,成为现代服饰审美的内容之一。
(二)以实用为目的的独特审美要素
齐国服饰的务实性、实用性更多的是表现在当时社会的中下层的民众中。齐国上层社会盛行长袍博带、五彩花饰之服,体现了他们追求奢华、腐化糜烂的生活态度。但是,相对来讲,下层劳动人民却是上着短衣下着紧身袴,劳动起来方便利落,体现着较强的务实性与实用性。
比如,挑担的劳动者为齐膝长袍,狩猎的猎人一般上衣短袴,由此,我们看出,不同的劳动者的服装,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是相适应的,也充分体现了齐人灵活和务实的思想特点。其实在齐国社会的中下层民众中,以实用为主的服饰观是有其独特哲学基础的,当时在齐国有一种不为其他诸侯国所普遍承认的观念,也是在先秦诸子中独一无二的,就是《管子》所极力提倡的义利并重的统一观:“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这种对利益的承认和看重一经渗透到服饰的审美文化中,就无形之中强化了追求服饰的最大功用性,即以实用为目的的独特审美要素。
(三)以繁缛富赡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
在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发展史中,始终都是以繁缛富赡之美,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来规定和评价审美价值的高低的,齐国的服饰观便是这种审美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服饰的装饰风格上更是以繁缛富赡之美来体现东方泱泱大国之风。
由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质料、佩饰等所构成的齐国服饰形式美的元素,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错采镂金、雕绘满眼”齐国服饰审美观。
结语
齐国的强盛为服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齐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服饰艺术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条件,由此才给后世留下了独具特色的齐国服饰文化。无论是形制、色彩、纹饰、质料还是首饰、佩饰所构成的齐国服饰的形式美,都充分体现了鲜明文化特征和审美视角,特别是“上行下效”“繁缛富赡”的服饰审美观,不仅承袭了儒家礼乐文化精髓,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服饰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中国服饰审美理论与服饰艺术实践长达数千年,同时对提高我国现代服饰的设计艺术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陈白(1993—),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关键词:齐国文化;服饰文化;审美观
1、齐国服饰文化概述
我国古代齐国北面与渤海、黄河相连,西面有济水和黄河,南面与中国东部最重要的山脉泰沂山脉相连,东面为一个独立的半岛,与黄海渤海相连,可以说是,齐国地大物博,而且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齐国的气候一年四季非常舒适,齐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对齐国的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临淄地区,对于染料、纺织原料以及纺织品的生产非常丰富,并朝着周围的区域不断扩大。
对于纺织品的生产,国家也不断给予支持,齐桓公为了全力支持纺织品的发展,对丝织与桑农的生产给予经济上的奖励,这种做法使得人们踊跃从事丝织业的生产,而且齐国妇女非常擅长刺绣,精巧的手艺、精湛的工艺远近闻名,“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这句话在当时流传甚广,可以说,齐国在一段时期内垄断了当时周边其他各个国家的丝绸生产。
2、齐国服饰文化的特征
(一)奢与俭共存的服饰风格
管子认为,适度的奢侈能够促进财富的运转与消费,从而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为此,在《管子·侈靡》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不侈,本事不得立”,同时,管子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货币和财物的流通与分散,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而且使齐国裘皮服饰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齐国各朝代君王都有尚奢的思想,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齐景公”时的奢侈之风最为显著,他不仅把最为贵重的金、银、玉共饰于服饰之中,而且其服饰造型也极尽奢华,甚至到了较为古怪的程度。
然而,与管子的尚奢相反,齐国的另一个贤相晏婴却主张在服饰上要保持节俭的风格。晏婴认为,奢侈的结果不仅使位高权重的人加大对百姓搜刮和压榨,而且还会导致人格的堕落。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田无宇见晏子独立于闺内,由妇人出于室者,发斑白,衣缁布之衣而无里裘”,话正是晏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崇尚节俭观的体现。在衣着上,晏子以蔽体保暖为要,他穿衣极为朴实,甚至到了破旧的程度。
(二)注重“精”“形”之气在服饰中的体现
齐国在服饰上,非常重视“精气”与“形气”的结合,对“精气”与“形气”的统一非常讲究。在齐国人看来,“精氣”与“形气”之气生于天地、存于本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的共同体。服装作为服务于主体“人类”的客体,从来没有被作为独立的艺术品而脱离人体的本身,反之,由于服饰的结构、造型、质地以及色彩上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出着装者不同的精神面貌。服饰自始至终是对人起到服务的作用的,在齐国人看来,服饰对人的修饰与装扮功不可没,是体现人类外在“精气”与“形气”之气的最佳手段。
(三)“僭礼越制”的齐国服饰特征
在齐国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中,代表权力、地位、尊严的正统服饰派别里,存在着一支与其迥然不同的服饰流派,它不受礼制的约束,被某些人的喜好和欲望所左右,甚至是某个事件影响下的产物。它以新奇的设计和独特的穿着方式被大众所推崇或排斥,由于它的反传统形式和对“礼教”制度的脱离,使穿着者不受身份的限制和束缚,因此具有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点,是齐国服饰文化特征中的一枝奇葩。
对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尊重,使人们极力逢迎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在“投其所好”和“上行下效”的思想影响下,以帝王的喜好为基点的服饰流行很快遍及全国。齐国“僭礼越制”的服饰主要体现在色彩和穿着方式上。“朱”色被周朝定为国色,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但是,随着“礼崩乐坏”的大势所趋,齐桓公大胆创新,以反传统的审美思想,确定了紫色在服饰中的地位,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为富贵之色。
3、齐国服饰独特的审美视角
(一)上行下效的服饰习俗
以吏为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念到今天也一直在发挥着重大影响。“上以为政,下以为俗”,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好而形成某种服饰时尚,是齐国服饰审美文化的又一特色,这与其他地域的服饰审美文化是有明显不同的。齐国的这种服饰习俗在文献中多有记述,由于国君的喜好与提倡,臣属和百姓争相效仿,齐人形成了一种仿效君王、追求时髦的着装风习。
齐国曾盛行过的这种女着男装之风,究其原因,与齐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有密切的关系,尽管灵公指派官吏以“裂衣断带”而禁之,但是却没有禁止。最后,还是从灵公自身做起,才平息了这股女着男装的风气。以吏为师、以师上为美的服饰审美文化在齐国是极为突出的,其实这种服饰审美观直到今天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在发挥作用,只是模仿对象发生了一定变化。这说明齐国当时的服饰审美观念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审美文化之中,成为现代服饰审美的内容之一。
(二)以实用为目的的独特审美要素
齐国服饰的务实性、实用性更多的是表现在当时社会的中下层的民众中。齐国上层社会盛行长袍博带、五彩花饰之服,体现了他们追求奢华、腐化糜烂的生活态度。但是,相对来讲,下层劳动人民却是上着短衣下着紧身袴,劳动起来方便利落,体现着较强的务实性与实用性。
比如,挑担的劳动者为齐膝长袍,狩猎的猎人一般上衣短袴,由此,我们看出,不同的劳动者的服装,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是相适应的,也充分体现了齐人灵活和务实的思想特点。其实在齐国社会的中下层民众中,以实用为主的服饰观是有其独特哲学基础的,当时在齐国有一种不为其他诸侯国所普遍承认的观念,也是在先秦诸子中独一无二的,就是《管子》所极力提倡的义利并重的统一观:“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这种对利益的承认和看重一经渗透到服饰的审美文化中,就无形之中强化了追求服饰的最大功用性,即以实用为目的的独特审美要素。
(三)以繁缛富赡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
在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发展史中,始终都是以繁缛富赡之美,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来规定和评价审美价值的高低的,齐国的服饰观便是这种审美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服饰的装饰风格上更是以繁缛富赡之美来体现东方泱泱大国之风。
由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质料、佩饰等所构成的齐国服饰形式美的元素,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错采镂金、雕绘满眼”齐国服饰审美观。
结语
齐国的强盛为服饰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齐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服饰艺术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条件,由此才给后世留下了独具特色的齐国服饰文化。无论是形制、色彩、纹饰、质料还是首饰、佩饰所构成的齐国服饰的形式美,都充分体现了鲜明文化特征和审美视角,特别是“上行下效”“繁缛富赡”的服饰审美观,不仅承袭了儒家礼乐文化精髓,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服饰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中国服饰审美理论与服饰艺术实践长达数千年,同时对提高我国现代服饰的设计艺术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陈白(1993—),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