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10月10日,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党政群机关组成的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瑞金的梅坑、云石山、九堡等地出发向于都集结。中央红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计8.6万余人,开始了漫漫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深厚的革命情缘在这片红色沃土根植,生生不息。
初秋,天已微凉,远望山峦,時常有层层雾霭绕着半山腰。乡间屋檐下堆放着成捆成捆的干稻草,金黄金黄的,传递收获的喜悦。一位须发苍苍的老人,悠然坐着,他扯开嗓子唱响了悠长的山歌——
哎呀嘞
山歌唔唱唔风流
共产唔行冇自由
送儿就要当红军哟
冲锋杀敌好威风嘞
乡间村野的寂静,就被这老人绵长的歌声唤醒,它竟有着历尽年月的力量,久远的年代、人物与场景都被他唱得越发清晰起来。
一
这是我爷爷战友杨衍楷母亲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初,那时战事吃紧,需要兵员大量补充的年代,一个个母亲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革命前线。
在云石山的马道口,那是寒意阵阵的深秋,傍晚的黑幕不断笼罩着村子,行进的队伍中,挤满了乡亲。人群里19岁的后生杨衍楷站在大樟树下,他的母亲紧紧拉着儿子的双手反复叮嘱:“楷,眼睛要放灵光躲子弹,别一个劲冲啊跑啊,保住自己,晓得吧?几天前,才收到你的口信,我这个小脚,从家来到云石山,可是我头一回出最远的门!听他们说,有七十来里路,翻山爬岭的,就想好好看看我的儿子!”衍楷看着母亲,直愣愣地想着,我这小脚母亲到底是怎么来的?
衍楷母亲拆开花布包,两双新布鞋,两件汗衫褂子,两双草鞋摆在眼前,三筒子炒米,两筒子炒花生也散发着香味。她一直叮嘱着:“楷子,我这辈子生了八个子女,他们都说我命好,你可一定得好好回来,妈等你回来呢!”“别像你大哥,出个门就再也没个信回来!你三弟前阵子也当兵了,连个人影子都没!幸好楷,你出去两年,还知道给家里带信回来!你可一定得当心,脚踏四方,平安归来!”19岁的小战友衍楷听得直用手抹泪,不断回应着母亲。看着越来越远的队伍,母亲哽咽着,踮着脚跟送了一路!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瘸着腿到合龙石岗村寻找过战友杨衍楷。衍楷的母亲在1948年就已病逝,一手把三个儿子送上前线的母亲,最终满怀期待离开了人世。随着时间远去,战友衍楷的母亲连姓名也未曾留下,只有属于她自己最为简单的简介——“钟氏”,原为瑞金壬田下斜女子。后来在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细细查找,杨衍楷在1934年红军长征北上时永远失去了音信,他的英名也永远镌刻在瑞金塔下寺的烈士墙上。
长征时期,一个个平凡的母亲,在送子参军的挂念与满含期待的守望中,她们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却赢得了民族解放的伟大!
二
哎呀嘞——
天上星星嘞盼月光
地下穷人心向党啊
好比屋背山溪水
山挡石阻都唔变向啊
这是我爷爷常讲起的事。爷爷说:“那是帮助掉队红军却会给自己惹麻烦的年代!可总有这样的人,无惧无畏帮着红军战士!”下段是红军战士甲讲述的行军路上与自己有一面之缘的九堡老表奶。
在瑞金出发的第三天,我和其他两个战友掉队了。我们头晕眼花,走路的力气都使不出,没走几步路,就需要停下来歇息,原来只需半天就可以到达的九堡镇,却费了整整一天。黑乎乎的山路只有点点月光。山风,冷飕飕的,刮在脸上硬生生地疼。四处没有一丝亮光,大概是因为听到有队伍,照着老习惯,都到山里躲起来了!
我们一家家敲门,希望找户人家落个脚。我们沿着山路一户户轻轻敲着门,终于有一家出了点声响,我们轻轻地叫着:“表嫂,表伯,表奶,我们三个人是红军,生病了,想进家里睡一晚!”过了很久,一个老人家竟站在了我们身前,她惊喜地看着我们说:“叫捱表奶哟,捱已经好几天不敢开门了!快,快进屋里。”(赣南客家方言,意为“我”)这个老人家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自顾自地说道:“哎哟,你们十有八九是冻着、饿着肚子了!先床上躺着,拿点九堡的姜给吃上几口,再擦擦身子!”老人家麻利地从床底下抽出瓦罐,取出姜,抖掉沙子,递给我们。“这大半夜的,不能生火做吃的,要不然找麻烦!捱煮点米果,给你们热热身子!对了,忍着点烟,呛人!”说完老人家就从灶里拨出几块土砖头,横放着垒好,再拿来一个缺口小铁锅,土灶就搭好了。米果在锅里头连翻几个跟头,略带烤焦的香味就四散开来。我们端着暖和的碗,闻着全是香味,一吃下去身子也舒服了不少。没过一会儿,连铁锅里头的汤都喝光了。老人家又招呼着我们睡觉,从灶旁搬来几捆干稻草,再从床底下拿来木板,就地搭起了铺。我们满怀感激看着九堡老表奶,忙问:“表奶,你这样帮我们可会惹麻烦的,以后我们还得回来多谢您!”老人家轻松笑起来:“捱晓得,被还乡团发现了,老命都没了,你们走在前都不怕,捱个老人家有啥怕!天下星星向月光,穷人的心都跟着呢!捱的两个儿子,比你们大一点,他们前脚刚走,跟你们一样,也是红军!捱懂你们!”
长征途中,这一面之缘的路人,表嫂,表奶,表伯,表兄……他们在开门与关门的瞬间,诠释了普通百姓的坚毅、勇敢与温暖、担当与无畏!
三
哎呀嘞——
奋斗哟奋斗哟,
顽强奋斗哟……
这位须发苍苍的老人,粗哑的嗓子、透亮的山歌,
久远的年代、人物与场景早已被他唤醒。
看长征,心怎不澎湃?常想那八十多年前的深秋,中央红军踏上漫漫长征路,留守在苏区各地的伤员就多达两万余人,是谁冒着被抓被杀的危险把他们领回了家,成为无畏无惧的保护者,成为舍生忘死的救生员?长征途中,国民党军坚固壁垒,使不可攻;肃清原野,使无可掠,那些碾米器具、碓房工具、箩筐篓子、渡河船只被藏匿,被焚毁,只为剿灭行进的红军。在无粮可用的险境中,是谁冒死当起了情报员,成了粮食物资的筹备工?也是在长征途中,经过的少数民族区域多达十个以上,占了长征经过区域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路过区域之广、少数民族之多,民风之彪悍,又是谁带领红军穿越一个个区域,成了翻山越岭的向导,最终帮助实现长征胜利的大会师?
看长征,心怎不澎湃?红军在先后翻越夹金山、长板山、梦笔山等多座大雪山时,是谁从家里拿出御寒的棕背心、麻布片、皮草鞋……给了红军战士远征前行的力量?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十八万七千余人,沿途补充兵力共约二十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仅剩5.8万余人,这地球的红飘带上,是谁在不断坚持,不断参军补员走上远征的队伍,哪怕鲜血染红了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工程兵副司令员、开国少将王耀南在回忆中央苏区战略转移时写道:“在短短的九天休整时间里,老百姓们挑空了谷仓,掏空了米瓮,无私捐献了三百多万斤的粮食,那个年代的产量,可相当于全县三年的口粮啊!”常常思考,何为战争的伟力?有话说得好,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不就在于民众之中吗?!长征时期,一路上普通的百姓们,和党、红军一直坚定地站在一起。他们默默地奉献,舍生忘死的支援,何尝不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哎呀嘞——
不怕敌人枪和炮
不怕敌人多巧妙
拿出东西来奉献
最后胜利就会来
山歌再响起,几多故事遮不住,向长征一路上作出贡献的普通百姓们,致敬!
作者系瑞金干部学院培训处处长
初秋,天已微凉,远望山峦,時常有层层雾霭绕着半山腰。乡间屋檐下堆放着成捆成捆的干稻草,金黄金黄的,传递收获的喜悦。一位须发苍苍的老人,悠然坐着,他扯开嗓子唱响了悠长的山歌——
哎呀嘞
山歌唔唱唔风流
共产唔行冇自由
送儿就要当红军哟
冲锋杀敌好威风嘞
乡间村野的寂静,就被这老人绵长的歌声唤醒,它竟有着历尽年月的力量,久远的年代、人物与场景都被他唱得越发清晰起来。
一
这是我爷爷战友杨衍楷母亲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初,那时战事吃紧,需要兵员大量补充的年代,一个个母亲把自己的儿子送上了革命前线。
在云石山的马道口,那是寒意阵阵的深秋,傍晚的黑幕不断笼罩着村子,行进的队伍中,挤满了乡亲。人群里19岁的后生杨衍楷站在大樟树下,他的母亲紧紧拉着儿子的双手反复叮嘱:“楷,眼睛要放灵光躲子弹,别一个劲冲啊跑啊,保住自己,晓得吧?几天前,才收到你的口信,我这个小脚,从家来到云石山,可是我头一回出最远的门!听他们说,有七十来里路,翻山爬岭的,就想好好看看我的儿子!”衍楷看着母亲,直愣愣地想着,我这小脚母亲到底是怎么来的?
衍楷母亲拆开花布包,两双新布鞋,两件汗衫褂子,两双草鞋摆在眼前,三筒子炒米,两筒子炒花生也散发着香味。她一直叮嘱着:“楷子,我这辈子生了八个子女,他们都说我命好,你可一定得好好回来,妈等你回来呢!”“别像你大哥,出个门就再也没个信回来!你三弟前阵子也当兵了,连个人影子都没!幸好楷,你出去两年,还知道给家里带信回来!你可一定得当心,脚踏四方,平安归来!”19岁的小战友衍楷听得直用手抹泪,不断回应着母亲。看着越来越远的队伍,母亲哽咽着,踮着脚跟送了一路!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瘸着腿到合龙石岗村寻找过战友杨衍楷。衍楷的母亲在1948年就已病逝,一手把三个儿子送上前线的母亲,最终满怀期待离开了人世。随着时间远去,战友衍楷的母亲连姓名也未曾留下,只有属于她自己最为简单的简介——“钟氏”,原为瑞金壬田下斜女子。后来在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细细查找,杨衍楷在1934年红军长征北上时永远失去了音信,他的英名也永远镌刻在瑞金塔下寺的烈士墙上。
长征时期,一个个平凡的母亲,在送子参军的挂念与满含期待的守望中,她们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却赢得了民族解放的伟大!
二
哎呀嘞——
天上星星嘞盼月光
地下穷人心向党啊
好比屋背山溪水
山挡石阻都唔变向啊
这是我爷爷常讲起的事。爷爷说:“那是帮助掉队红军却会给自己惹麻烦的年代!可总有这样的人,无惧无畏帮着红军战士!”下段是红军战士甲讲述的行军路上与自己有一面之缘的九堡老表奶。
在瑞金出发的第三天,我和其他两个战友掉队了。我们头晕眼花,走路的力气都使不出,没走几步路,就需要停下来歇息,原来只需半天就可以到达的九堡镇,却费了整整一天。黑乎乎的山路只有点点月光。山风,冷飕飕的,刮在脸上硬生生地疼。四处没有一丝亮光,大概是因为听到有队伍,照着老习惯,都到山里躲起来了!
我们一家家敲门,希望找户人家落个脚。我们沿着山路一户户轻轻敲着门,终于有一家出了点声响,我们轻轻地叫着:“表嫂,表伯,表奶,我们三个人是红军,生病了,想进家里睡一晚!”过了很久,一个老人家竟站在了我们身前,她惊喜地看着我们说:“叫捱表奶哟,捱已经好几天不敢开门了!快,快进屋里。”(赣南客家方言,意为“我”)这个老人家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自顾自地说道:“哎哟,你们十有八九是冻着、饿着肚子了!先床上躺着,拿点九堡的姜给吃上几口,再擦擦身子!”老人家麻利地从床底下抽出瓦罐,取出姜,抖掉沙子,递给我们。“这大半夜的,不能生火做吃的,要不然找麻烦!捱煮点米果,给你们热热身子!对了,忍着点烟,呛人!”说完老人家就从灶里拨出几块土砖头,横放着垒好,再拿来一个缺口小铁锅,土灶就搭好了。米果在锅里头连翻几个跟头,略带烤焦的香味就四散开来。我们端着暖和的碗,闻着全是香味,一吃下去身子也舒服了不少。没过一会儿,连铁锅里头的汤都喝光了。老人家又招呼着我们睡觉,从灶旁搬来几捆干稻草,再从床底下拿来木板,就地搭起了铺。我们满怀感激看着九堡老表奶,忙问:“表奶,你这样帮我们可会惹麻烦的,以后我们还得回来多谢您!”老人家轻松笑起来:“捱晓得,被还乡团发现了,老命都没了,你们走在前都不怕,捱个老人家有啥怕!天下星星向月光,穷人的心都跟着呢!捱的两个儿子,比你们大一点,他们前脚刚走,跟你们一样,也是红军!捱懂你们!”
长征途中,这一面之缘的路人,表嫂,表奶,表伯,表兄……他们在开门与关门的瞬间,诠释了普通百姓的坚毅、勇敢与温暖、担当与无畏!
三
哎呀嘞——
奋斗哟奋斗哟,
顽强奋斗哟……
这位须发苍苍的老人,粗哑的嗓子、透亮的山歌,
久远的年代、人物与场景早已被他唤醒。
看长征,心怎不澎湃?常想那八十多年前的深秋,中央红军踏上漫漫长征路,留守在苏区各地的伤员就多达两万余人,是谁冒着被抓被杀的危险把他们领回了家,成为无畏无惧的保护者,成为舍生忘死的救生员?长征途中,国民党军坚固壁垒,使不可攻;肃清原野,使无可掠,那些碾米器具、碓房工具、箩筐篓子、渡河船只被藏匿,被焚毁,只为剿灭行进的红军。在无粮可用的险境中,是谁冒死当起了情报员,成了粮食物资的筹备工?也是在长征途中,经过的少数民族区域多达十个以上,占了长征经过区域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路过区域之广、少数民族之多,民风之彪悍,又是谁带领红军穿越一个个区域,成了翻山越岭的向导,最终帮助实现长征胜利的大会师?
看长征,心怎不澎湃?红军在先后翻越夹金山、长板山、梦笔山等多座大雪山时,是谁从家里拿出御寒的棕背心、麻布片、皮草鞋……给了红军战士远征前行的力量?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十八万七千余人,沿途补充兵力共约二十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仅剩5.8万余人,这地球的红飘带上,是谁在不断坚持,不断参军补员走上远征的队伍,哪怕鲜血染红了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工程兵副司令员、开国少将王耀南在回忆中央苏区战略转移时写道:“在短短的九天休整时间里,老百姓们挑空了谷仓,掏空了米瓮,无私捐献了三百多万斤的粮食,那个年代的产量,可相当于全县三年的口粮啊!”常常思考,何为战争的伟力?有话说得好,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不就在于民众之中吗?!长征时期,一路上普通的百姓们,和党、红军一直坚定地站在一起。他们默默地奉献,舍生忘死的支援,何尝不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哎呀嘞——
不怕敌人枪和炮
不怕敌人多巧妙
拿出东西来奉献
最后胜利就会来
山歌再响起,几多故事遮不住,向长征一路上作出贡献的普通百姓们,致敬!
作者系瑞金干部学院培训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