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越剧《红楼梦》与黄梅戏《红楼梦》的比较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916720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旷世奇作《红楼梦》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根据这一古典名著改编的戏剧作品也有很多,其中比较突出、影响较大的是20世纪中、后期问世的上海越剧院演出的越剧《红楼梦》和安徽省黄梅戏院推出的黄梅戏《红楼梦》。本文拟将简略地概述这两部戏的改编特点,并从内容、舞台布局、情节结构、主题、人物、语言风格、时代背景、编剧追求等方面作一下比较。
  关键词:越剧;黄梅戏;改编特点;比较
  1越剧《红楼梦》和黄梅戏《红楼梦》的相似之处
  首先两剧都是写宝、黛爱情。宝黛爱情的经典情节:黛玉进贾府、读《西厢》、哭灵、出走,两剧都选取了,“宝黛爱情”始终贯穿其中。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二:(1)戏剧是包含歌舞、文学、造型、表演等多种艺术因素的一门综合艺术,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以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故事的情节和艺术的美感。而短短的两三个小时的戏剧表演根本不可能把小说《红楼梦》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二三百的人物形象完全展示,而宝黛爱情是小说《红楼梦》的主线,提炼出这条线确保了最大限度的展现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2)爱情是世间最伟大的感情,无数凄美的爱情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被口口传诵,如梁山伯与祝应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将宝黛爱情作为戏剧的重点和主线实在是明智之举——这不仅能够增加观众对《红楼梦》的接受,使即使是再没文化的白丁都能够欣赏;而且也会让人们传诵这段伟大的爱情,让《红楼梦》广为流传。
  再者两部戏剧都有美轮美奂的舞台布景、精致美丽的服饰、绚烂的灯光、悦耳的音乐,创造出了一个与剧本相称的背景,使戏剧得到充分表现。如《读西厢》一出,画面中春光温暖和煦、桃红柳绿、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使人宛如置身画中,不仅与小说中描写相吻合,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更是与少年情窦初开的情怀相吻合。将宝、黛二人读西厢的一幕展现的如诗如画,令人向往。
  2越剧《红楼梦》和黄梅戏《红楼梦》的不同之处
  越剧《红楼梦》和黄梅戏《红楼梦》也存在着相同的不足之处,演员的扮相略老成,与小说中宝玉、黛玉十八、九岁的年龄不合,未将少年的那份涌动的青春、活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活力不足。并且越剧中女扮男的表演在我看来具有一定缺陷——即显得剧中男性壮美、阳刚之美不足。当然这或许可能有些吹毛求疵了,因为这并没有影响戏剧的完美展现。越剧《红楼梦》和黄梅戏《红楼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情节结构顺序不同。这是两部戏最明显的差异。越剧《红楼梦》通篇采用顺序的结构,严格按照小说《红楼梦》的情节发展顺序,从黛玉进贾府至宝玉、黛玉的爱情发展直至演到宝玉和宝钗“喜结良缘”、黛玉含恨归天、宝玉离家出走。这种表现手法便于观众接受,一目了然。而黄梅戏《红楼梦》则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首尾呼应,由贾宝玉以孤僧的形象从漫天飞舞的白雪中出现,展开他的十九年似傻如痴的人生的痛苦回忆,铺陈情节,最后又以孤僧宝玉作结:“十九年一场红楼梦,只换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孤僧宝玉继而转身消失在大雪中,与开头呼应。
  (2)主题线索不同。越剧《红楼梦》是宝玉、黛玉爱情单线的发展:通过读《西厢》二人互相表明心迹,滋生了爱情;黛玉葬花试玉二人爱情被大白于封建家长面前;傻丫头泄密、黛玉焚稿则是二人爱情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挠、破坏;娶亲、哭灵、出走则是二人爱情彻底的被破裂、继而绝望以至心灰意冷,一个含恨离世、一个出家为僧,以悲剧告终,线索单一明了。通过宝黛爱情悲剧揭露封建家长、封建势力对年轻一代的摧残,反映封建礼教的罪恶,也就是说将爱情悲剧和反封建精神糅合在一起,编织成一条线索,从而选取小说《红楼梦》中某些经典情节,融会贯穿起来,在有限的范围内去体现小说原著的精神面貌。黄梅戏《红楼梦》在线索上则具有很大的创新,它不同于以往戏曲剧本那样只沿袭宝玉、黛玉爱情的发展,而是另外又增加了一条宝玉与戏子琪官交往的线索。在黄梅戏《红楼梦》中,宝玉被笞是由于与戏子琪官结交,并鼓励他离开忠顺王府,争取独立的自由;宝玉最终离家出走是因为丫头的那句“那个离家出走的蒋玉函看你来了”触动了他的内心深处,决定像琪官一样,出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3)语言风格的不同。越剧《红楼梦》最大限度艺术地传达了原作的情感精神和诗话般的审美意境,以“情”作为文眼,贯穿全剧。其唱词大多沿用小说,即使改编也符合作品的意蕴和情境,语言优美而典雅,同时注意表现意境,符合才子佳人戏的传统,含蓄而委婉,给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观众更多原汁原味传统文学韵味的审美鉴赏,给观众深长而幽远的回味,犹如品茗一般清香绕人。
  (4)时代背景差距。越剧《红楼梦》最初是舞台戏,但它生不逢辰,上演之际,正逢“反右”,接着是“大跃进”年代。诗情画意、缠绵悱恻的《红楼梦》与当时的气候格格不入。于是《红楼梦》经上海、武汉,一直巡演到了广州,才渐渐走红。1959年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晋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喜爱。曾到港澳台和亚洲多国演出。1960年,为了支持香港文艺界的“左派斗争”,越剧《红楼梦》在香港演出高达37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投入百万,于1962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将越剧《红楼梦》搬上电影银幕,但在内地却因江青的一句“靡靡之音”而遭禁演。数年后,徐玉兰和王文娟在文革中,在批斗会的台子上,第一次看到了自己演的这部“毒草”电影;台底下的革命群众竟然为这株“毒草”流泪了,批斗只好作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越剧《红楼梦》电影在全国复映,出现了市民连夜排队买票,影院24小时跑片放映的盛况,一派“满街听红楼”的情景。1979年,要想买一张越剧《红楼梦》的电影票得凌晨一点起来排队,饰演林妹妹的王文娟比今天的“超女”还红。很多人哼着这个调,从《红楼梦》认识了越剧,又从越剧领悟了《红楼梦》。越剧《红楼梦》的命运随着时代变化而起伏跌宕。
  但一个时代的戏剧总是带着一个时代的烙印,为当时的观众服务,并受到他们审美心理的影响。在越剧《红楼梦》中,政治因素无疑是影响创作的一个主导因素,贾宝玉就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性格中叛逆的一面被夸大,并上升到了一种自觉反封建的高度。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意识地往“阶级斗争”上靠,最后摘下通灵宝玉毅然出走,影射着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这与原著中的那个封建贵公子相比,显然被有意识地拔高了,在当时以阶级分析法来诠释古典名著风气的影响下,编剧自觉地把一种“反封建反压迫”的模式套用在贾宝玉身上,以求得与整个社会气氛的相一致。正是这种做法使宝玉的形象过于激进了。同时,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仍旧保守,因而更倾向于宝黛之间这种含蓄委婉、缠绵传统的爱情表达方式,正如当时盛行与无数青年男女之间的“同志式的革命友谊”。再者,在精神生活相对比较匮乏的年代,当如此优美清新优美的一部电影出现在大众面前,大观园如画的景致与宝黛动人的爱情一点点铺展开来,那种“美”的感受在观众心里流淌,越剧《红楼梦》把握了普通观众追求美的心理,而整个叙事结构又流畅合理,戏剧冲突安插得恰如其分,单从故事性来说也极为吸引人,使很多没有接触过《红楼梦》原著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这一切都使得越剧《红楼梦》上映后,立刻造成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筱园.《红楼梦》戏曲与小说美学特征之比较[M].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2] 李根亮.试论《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与传播问题[M].社会科学论坛,2006(7).
其他文献
分层教学是在因材施教原则指导下,针对学生差异性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法,从体育课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摘要:孔武仲为北宋“临江三孔”之一,以散文著称,其中记体文非常有特色。孔武仲记体文的显著特点是文学色彩强烈。  关键词:临江三孔;孔武仲;记体文  孔武仲为北宋“临江三孔”之一,为宋时临江军新淦(今属江西省峡江县)人。“临江三孔”即北宋的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一家三男,连中进士,同朝为官,共耀文坛,不能不引人注目。同时代的黄庭坚在《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诗中就有“二苏上连璧,三孔立
摘 要: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新的媒体平台正在不断地涌现,各种各样的多媒体产品也在不断的问世,媒体中的虚拟角色应运而生。虚拟角色在多媒体产品中的应用形式是多样的,网络、软件、游戏中都有虚拟角色的身影,它已经从一开始的娱乐大众渐渐涉足商业应用的领域。  关键词:虚拟角色;多媒体;应用  1 网络中的应用  1.1 商业应用  虚拟角色应用于商业的形式比较统一,都是网络上虚拟角色运营商通过客户的
科学地优化成人教育档案资源,必须从管理人才、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方面着手,才能配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各大中小城市新建或改建了大剧院或影剧院。文章以贵州省北京路影剧院为例,从文化传承和服务大众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