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作为就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根据就业工作实际就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客观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的原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内涵 成因 提高举措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日趋凸显,已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收入水平下降、专业对口程度下降、就业满意度下降的变化趋势,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计算机行业为例,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及相关行业本应成为欣欣向荣的朝阳行业。然而,近年来数据显示,计算机相关专业已经进入十大就业难专业,其就业质量逐年下滑,甚至导致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无人问津,需要通过调剂完成招生计划。究其原因,除了大学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大学生质量下降以外,更体现出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缺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面临的中心问题和研究方向。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以其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也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是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就业竞争力不等同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只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是个体获取某一特定职业所要具备的实际能力。除职业能力以外,就业竞争力还包括市场能力及适应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社会与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隐性的素质能力和显性的素质能力。
(1)隐性的素质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等,这是毕业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的素质能力。
(2)显性的素质能力:主要是指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及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能够被用人单位容易发现和认可的素质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的成因
我根据自身从事毕业班工作实际,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造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生涯规划设计。
高校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核心位置,承载了父辈的全部希望,习惯一切由家长代劳,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填志愿、选专业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依赖性,大多按父母、亲友、老师的建议或根据高考分数盲目选择。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优势和不足,不明白自己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不了解该职业需要何种知识和技能,不知道习得这种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由于对职业缺少基本而必要的设计和规划,大学生进入学校不知道学些什么,就业竞争力自然很弱。
2.缺少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近年来虽然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步重视,但作为新事物,高校对如何开展就业指导,组建何种就业工作体系,如何使就业指导个性化、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把握不准,甚至简化为“找工作”。在就业指导中仍存在误区:①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集中在毕业年级,注重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注重应聘技能、技巧的培训,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②就业指导各自为政,高校、市场、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就业指导缺少市场化运作机制。③就业指导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力不大,就业指导部门搜集到的市场对专业的要求信息难以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中得到体现。④就业指导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
3.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自身的办学品位,也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不高,学生学什么“一招定终生”,专业设置对市场研究不够,对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三、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举措
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根本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
1.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提高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最核心的部分,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然而,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提高专业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们针对计算机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三种平台,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开展“中兴。图灵杯”程序设计比赛,参加科研训练、生产实习等。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部分,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如果仅仅依靠高校就业教育,就如同闭门造车,肯定不得其法。为此,我们提出了“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工作思路,一方面联系多家培训机构,动员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实训活动,另一方面,举办校企合作论坛、聘任校外就业导师、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将用人单位请进高校,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直接、有效的沟通平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1)为使学生迅速适应就业市场新变化,我们与多家培训机构合作,邀请了多家著名IT培训机构到学校进行宣讲和招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训活动。每年都有30多位同学参加无锡NIIT、中江实训、南大苏富特IBM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内涵 成因 提高举措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日趋凸显,已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收入水平下降、专业对口程度下降、就业满意度下降的变化趋势,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计算机行业为例,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及相关行业本应成为欣欣向荣的朝阳行业。然而,近年来数据显示,计算机相关专业已经进入十大就业难专业,其就业质量逐年下滑,甚至导致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无人问津,需要通过调剂完成招生计划。究其原因,除了大学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大学生质量下降以外,更体现出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缺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面临的中心问题和研究方向。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以其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也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是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就业竞争力不等同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只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是个体获取某一特定职业所要具备的实际能力。除职业能力以外,就业竞争力还包括市场能力及适应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社会与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隐性的素质能力和显性的素质能力。
(1)隐性的素质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等,这是毕业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的素质能力。
(2)显性的素质能力:主要是指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及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能够被用人单位容易发现和认可的素质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的成因
我根据自身从事毕业班工作实际,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造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生涯规划设计。
高校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核心位置,承载了父辈的全部希望,习惯一切由家长代劳,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填志愿、选专业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依赖性,大多按父母、亲友、老师的建议或根据高考分数盲目选择。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优势和不足,不明白自己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不了解该职业需要何种知识和技能,不知道习得这种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由于对职业缺少基本而必要的设计和规划,大学生进入学校不知道学些什么,就业竞争力自然很弱。
2.缺少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近年来虽然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步重视,但作为新事物,高校对如何开展就业指导,组建何种就业工作体系,如何使就业指导个性化、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把握不准,甚至简化为“找工作”。在就业指导中仍存在误区:①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集中在毕业年级,注重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注重应聘技能、技巧的培训,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②就业指导各自为政,高校、市场、中介机构、用人单位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就业指导缺少市场化运作机制。③就业指导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力不大,就业指导部门搜集到的市场对专业的要求信息难以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中得到体现。④就业指导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
3.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自身的办学品位,也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不高,学生学什么“一招定终生”,专业设置对市场研究不够,对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三、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举措
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根本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
1.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提高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最核心的部分,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然而,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提高专业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们针对计算机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三种平台,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开展“中兴。图灵杯”程序设计比赛,参加科研训练、生产实习等。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部分,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如果仅仅依靠高校就业教育,就如同闭门造车,肯定不得其法。为此,我们提出了“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工作思路,一方面联系多家培训机构,动员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实训活动,另一方面,举办校企合作论坛、聘任校外就业导师、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将用人单位请进高校,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直接、有效的沟通平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1)为使学生迅速适应就业市场新变化,我们与多家培训机构合作,邀请了多家著名IT培训机构到学校进行宣讲和招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训活动。每年都有30多位同学参加无锡NIIT、中江实训、南大苏富特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