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建设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让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有关积极心理学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关注人的积极思想,培养人的积极情绪、积极情感体验,塑造人的积极人格以及人的幸福感体验等几个方面。青少年是一个社会的希望和未来,青少年时期的积极体验对一生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阵地,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此,我们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学校“心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成立了学校心理辅导站,配备两位专职心理教师,三位兼职心理教师。同时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培训,树立了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观,给全校师生营造积极向上、关心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环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学校在运用积极心理学推动学校和谐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认真做好教师培训,让教师感到做教师的幸福感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显示出增长的趋势,而且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英国的调查表明:20%-30%的教师感受到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研究表明: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状况。我国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它既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果我们教师不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构建起精神的乐园,那我们的一生自始至终就都被关在人生的牢笼里,学生一届一届毕业了,但我们终身都是痛苦的留级生,我们批发着、生产着、灌输着冷漠厌倦的心境,麻木苍白的情绪,既是害人者更是被害者。教师的烦躁表面是个人私事,但客观上却控制着一个教室,伤害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所以要立志于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并用人生的激情来驱动,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
具体的做法是:
1.举办教师心理讲座。请专家为教师做“教师自我解压”、“怎样做幸福的教师”的讲座,使教师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2.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例如我们学校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同时我们学校也是该课题的实验基地校。通过教科研,不但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由于他们的研究与实践,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直接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做学生心理的保健者”、“如何面对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等。
4.改革课堂评价和期末评语。提倡教师采用“温馨型”或“激励型”评语,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教师的积极心理有助于营造学生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有利于协调师生间、学生间的良好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帮助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带着幸福感做教师,正如揣着理想上路,不仅在做的过程中使自身变成目的,而且必然会带来一个副产品,也就是使教育教学变得精彩——这其实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备条件。当然,构建和谐校园,“以人为本”是关键,情感管理则是切入点。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必须打破以往过分强调制度管理的传统模式,而应以春风化雨的情感管理为先导,并与制度管理有机结合,把奖惩激励与人文关怀统一于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这样,有利于形成既充满竞争活力又融洽和谐,既充满创新激情又具有安宁有序的教育教学工作局面。
让家长学校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家庭成为积极心理的巩固后方
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帮助人们确立生活目标以及展望未来的能力,而这一点对于中国学生家长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使家长积极配合,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种有益的环境中开心、快乐的生活,我们学校做了一些工作:
1.让家长学校真正发挥作用。通过讲座、座谈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教子培训。例如开设的讲座主要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和孩子共同成长”、“托起明天的太阳”以及“将成功传给下一代”等。
2.出版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家长学校温馨专刊。利用家长学校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线,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给家长提出合理的教育建议:尽力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出适当的期望。尊重理解孩子,不搞家长制一言堂,建立一个和谐而民主的家庭。
3.开展“家校、亲子对对碰”活动,营造温馨、和谐校园环境。我校针对校园存在的不良现象,开展了“中学生能否谈恋爱”、“中学生能否带手机到校园”、“家校、亲子对对碰”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温馨的气氛中,师生进行着激烈的辩论,最终达到了共识。通过活动,使家长明白教育孩子是要靠通沟通,而不是一味的说教。
4.开设家长学校、温馨信箱和热线电话,帮助家长排忧解难。我们对家长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给予积极的关注和理解,使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困惑得以及时的疏导,为此受到了家长的好评,于是来参加咨询的家长很多,这就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奠定了基础。
5.关注学困生家庭教育。在开展“中小学校长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中,我们学校心理教师常与班主任一起到学困生家里家访,为家长出谋献策,解决家长教育子女存在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6.召开特殊学生家长会。学校温馨室特地召开各个年段部分学生家长会,专门为特殊学生家长介绍常见的心理偏差及一般的矫正方法和如何为子女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等,为这些家长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方法,家长非常感激。
7.与社区共建。根据社区不同需要,我们学校心理辅导站组织发动学生到社区开展了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本学年在开展“中小学校长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中,与宁宝、锦园、高浦等社区共建,在社区开设心理咨询点,为社区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针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及时做好预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1.调节失落心理,提高心理素质。失落心理是不健康的消极心理情绪。为随时防止失落心理的产生,要及时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愉快的学习和生活,愉快的活动和创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2.克服厌学心理,学会主动学习。升入初中后,有的学生会因为课程的增多﹑信息量的增大、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不同而产生不适应感。一部分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比小学时期退步了许多,严重的甚至出现厌学现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尽可能降到最低点: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方法交流活动。进行感恩教育,聘请中国励志感恩教育讲师团到校为学生做报告,通过报告让学生自我反省,懂得知恩图报,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试的技巧,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充分了解他们的特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导致厌学的影响因素,以预防为主,从而使学生早成才和快成才,健康茁壮地成长。
3.积极克服“逆反心理”,自觉接受教育帮助。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动上有很强的反抗性。因此教师要主动与她们接触、沟通引导他们学会适应。
和谐校园当然是一个积极的校园,但实际上,不管是从个体层面上还是从群体层面看,并不一直是积极的,在某些时候总会有消极,个体难免也会有消极情绪体验的时候。因此,通过探讨积极心理学对教师、家长、学生的积极影响,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积极情感体验,塑造积极人格以及幸福感体验等,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在他们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不断平衡中寻找和谐的支点,在促进个体的健康、积极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群体的健康、积极发展,为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关积极心理学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关注人的积极思想,培养人的积极情绪、积极情感体验,塑造人的积极人格以及人的幸福感体验等几个方面。青少年是一个社会的希望和未来,青少年时期的积极体验对一生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阵地,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此,我们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学校“心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成立了学校心理辅导站,配备两位专职心理教师,三位兼职心理教师。同时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培训,树立了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观,给全校师生营造积极向上、关心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环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学校在运用积极心理学推动学校和谐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认真做好教师培训,让教师感到做教师的幸福感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显示出增长的趋势,而且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英国的调查表明:20%-30%的教师感受到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研究表明: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状况。我国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它既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也对学校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果我们教师不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构建起精神的乐园,那我们的一生自始至终就都被关在人生的牢笼里,学生一届一届毕业了,但我们终身都是痛苦的留级生,我们批发着、生产着、灌输着冷漠厌倦的心境,麻木苍白的情绪,既是害人者更是被害者。教师的烦躁表面是个人私事,但客观上却控制着一个教室,伤害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所以要立志于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并用人生的激情来驱动,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理想。
具体的做法是:
1.举办教师心理讲座。请专家为教师做“教师自我解压”、“怎样做幸福的教师”的讲座,使教师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2.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例如我们学校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同时我们学校也是该课题的实验基地校。通过教科研,不但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由于他们的研究与实践,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直接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做学生心理的保健者”、“如何面对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等。
4.改革课堂评价和期末评语。提倡教师采用“温馨型”或“激励型”评语,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教师的积极心理有助于营造学生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有利于协调师生间、学生间的良好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帮助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带着幸福感做教师,正如揣着理想上路,不仅在做的过程中使自身变成目的,而且必然会带来一个副产品,也就是使教育教学变得精彩——这其实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必备条件。当然,构建和谐校园,“以人为本”是关键,情感管理则是切入点。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必须打破以往过分强调制度管理的传统模式,而应以春风化雨的情感管理为先导,并与制度管理有机结合,把奖惩激励与人文关怀统一于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这样,有利于形成既充满竞争活力又融洽和谐,既充满创新激情又具有安宁有序的教育教学工作局面。
让家长学校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家庭成为积极心理的巩固后方
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帮助人们确立生活目标以及展望未来的能力,而这一点对于中国学生家长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使家长积极配合,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种有益的环境中开心、快乐的生活,我们学校做了一些工作:
1.让家长学校真正发挥作用。通过讲座、座谈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教子培训。例如开设的讲座主要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和孩子共同成长”、“托起明天的太阳”以及“将成功传给下一代”等。
2.出版开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传专刊——家长学校温馨专刊。利用家长学校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栏目,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线,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给家长提出合理的教育建议:尽力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出适当的期望。尊重理解孩子,不搞家长制一言堂,建立一个和谐而民主的家庭。
3.开展“家校、亲子对对碰”活动,营造温馨、和谐校园环境。我校针对校园存在的不良现象,开展了“中学生能否谈恋爱”、“中学生能否带手机到校园”、“家校、亲子对对碰”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温馨的气氛中,师生进行着激烈的辩论,最终达到了共识。通过活动,使家长明白教育孩子是要靠通沟通,而不是一味的说教。
4.开设家长学校、温馨信箱和热线电话,帮助家长排忧解难。我们对家长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给予积极的关注和理解,使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困惑得以及时的疏导,为此受到了家长的好评,于是来参加咨询的家长很多,这就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奠定了基础。
5.关注学困生家庭教育。在开展“中小学校长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中,我们学校心理教师常与班主任一起到学困生家里家访,为家长出谋献策,解决家长教育子女存在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6.召开特殊学生家长会。学校温馨室特地召开各个年段部分学生家长会,专门为特殊学生家长介绍常见的心理偏差及一般的矫正方法和如何为子女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等,为这些家长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方法,家长非常感激。
7.与社区共建。根据社区不同需要,我们学校心理辅导站组织发动学生到社区开展了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本学年在开展“中小学校长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中,与宁宝、锦园、高浦等社区共建,在社区开设心理咨询点,为社区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针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及时做好预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1.调节失落心理,提高心理素质。失落心理是不健康的消极心理情绪。为随时防止失落心理的产生,要及时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愉快的学习和生活,愉快的活动和创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2.克服厌学心理,学会主动学习。升入初中后,有的学生会因为课程的增多﹑信息量的增大、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不同而产生不适应感。一部分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比小学时期退步了许多,严重的甚至出现厌学现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尽可能降到最低点: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方法交流活动。进行感恩教育,聘请中国励志感恩教育讲师团到校为学生做报告,通过报告让学生自我反省,懂得知恩图报,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试的技巧,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充分了解他们的特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导致厌学的影响因素,以预防为主,从而使学生早成才和快成才,健康茁壮地成长。
3.积极克服“逆反心理”,自觉接受教育帮助。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动上有很强的反抗性。因此教师要主动与她们接触、沟通引导他们学会适应。
和谐校园当然是一个积极的校园,但实际上,不管是从个体层面上还是从群体层面看,并不一直是积极的,在某些时候总会有消极,个体难免也会有消极情绪体验的时候。因此,通过探讨积极心理学对教师、家长、学生的积极影响,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积极情感体验,塑造积极人格以及幸福感体验等,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在他们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不断平衡中寻找和谐的支点,在促进个体的健康、积极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群体的健康、积极发展,为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