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2年7月29日中午,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郊区,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参加第15届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举行了开团仪式。本届奥运会7月19日就已开幕,为何中国代表团10天后才匆匆赶到?
芬兰邀请新中国参加奥运会
1947年6月,芬兰赫尔辛基获得第15届奥运会主办权。举国上下马上行动起来,以赫尔辛基市副市长佛伦凯为主席的组委会开始了精心的筹备。
1951年2月15日,芬兰首任驻华公使瓦尔万尼到北京上任,并拜会我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行前他接到国内指示:到京后尽快探询新中国出席芬兰奥运会的可能性。
由于目的明确,两人的谈话很快便由寒暄转到了体育:“运动会明年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不知中国会派代表团参加否?我对这点很感兴趣。” “有关机关还没有考虑。”
当时,外交部将芬方的意思转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体总”)。然而,中国有自己的难处。新中国成立伊始,又正值抗美援朝期间,参加奥运会的事很难被提上日程。1952年1月,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告知中方:苏联将组团参加芬兰奥运会,建议中国也派选手参加。苏联的意见起了关键作用,“体总”开始积极准备参加奥运会事宜。
国际奥委会态度暧昧
引起我方强烈反弹
不料,3月初,“体总”却接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复电,称“体总”只能作为新会员入会,而不能取代原有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因为“中国奥委会”早已“存在”了。
团中央、外交部、体总的几位负责人反复商量,认为不能重新入会,必须坚持“体总”是旧体协改组而来,理应取得原体协在国际奥委会及各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中的地位。
6月4日,在没有奥委会回复的情况下,“体总”主任冯文彬和国际奥委会委员董守义联名,电告赫尔辛基奥运会组委会:中国决定派出游泳、篮球、足球运动员参加本届奥运会。
然而,6月17日,“体总”收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艾德斯特隆本人的电报:“任何中国运动员不得参加赫尔辛基奥林匹克运动会。你们的奥林匹克委员会尚未获承认,去赫尔辛基是徒劳的。”
这项公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董守义亲笔签名发电报,电告国际奥委会:“依据奥林匹克宪章,你们是无权阻止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在众多国际朋友的支持和声援下,7月18日晚,北京终于收到了一封发自赫尔辛基的电报:“根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7月17日会议,我们很荣幸邀请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运动员,参加赫尔辛基第1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但国际奥委会同时也邀请台湾方面的运动员出席。去,还是不去?奥运会还有几个小时就要开幕了。
此事关系重大,“体总”立即写报告提交给周总理。7月19日,总理的指示终于传达下来,批示:要去!
五星红旗第一次在
奥林匹克会场升起
7月25日凌晨,中国参加第15届奥运会的体育代表团,从首都西郊机场乘飞机赶赴赛场。
据时任代表团干事的郝克强回忆:临行前夕,24日深夜,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代表团领导,特别说明了新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意义。他指出:“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取得奖牌,此去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会就是胜利。正式比赛赶不上,可多与芬兰的运动员进行比赛,积极参加友好活动。”
当时的交通没有今天这样便捷,29日上午11点,在本届奥运会已进行了10天之后,中国代表团终于到达目的地。所有人心里只惦记着一件事:升旗。足球选手张邦伦和陈成达分别担任旗手和护旗手。国旗徐徐升起,伴着国歌乐曲声,代表新中国和五亿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终于在奥运村上空冉冉升起。
不过,这时比赛已近尾声,足球、篮球都错过了参加预赛的时机,只有游泳选手吴传玉能够赶上将于30日进行的100米仰泳预赛。
由于旅途劳累,加之当时芬兰正值北极白夜时节,吴传玉没有休息好,虽竭尽全力,游出了1分12秒3的成绩,但仅名列小组第五,未能进入决赛(每组取前三名)。然而,这却是新中国的选手在奥运会历史上留下的第一个比赛成绩。
这次奥运会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奥运会,一路上代表团受到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新旧对比,使代表团中在旧中国有着痛苦经历的运动员、体育工作者感触颇深。回国后,“体总”副主席荣高棠代表全团向中央提出加强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领导,促进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的建议,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由此开始了国家规划。
1958年8月5日,为强烈抗议国际奥委会分裂中国的做法,中国奥委会断绝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直到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经全体委员表决,恢复了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代表团再次出现在奥运赛场,此时距离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已过去32年。
(摘自《档案春秋》)
芬兰邀请新中国参加奥运会
1947年6月,芬兰赫尔辛基获得第15届奥运会主办权。举国上下马上行动起来,以赫尔辛基市副市长佛伦凯为主席的组委会开始了精心的筹备。
1951年2月15日,芬兰首任驻华公使瓦尔万尼到北京上任,并拜会我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行前他接到国内指示:到京后尽快探询新中国出席芬兰奥运会的可能性。
由于目的明确,两人的谈话很快便由寒暄转到了体育:“运动会明年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不知中国会派代表团参加否?我对这点很感兴趣。” “有关机关还没有考虑。”
当时,外交部将芬方的意思转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体总”)。然而,中国有自己的难处。新中国成立伊始,又正值抗美援朝期间,参加奥运会的事很难被提上日程。1952年1月,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告知中方:苏联将组团参加芬兰奥运会,建议中国也派选手参加。苏联的意见起了关键作用,“体总”开始积极准备参加奥运会事宜。
国际奥委会态度暧昧
引起我方强烈反弹
不料,3月初,“体总”却接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复电,称“体总”只能作为新会员入会,而不能取代原有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因为“中国奥委会”早已“存在”了。
团中央、外交部、体总的几位负责人反复商量,认为不能重新入会,必须坚持“体总”是旧体协改组而来,理应取得原体协在国际奥委会及各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中的地位。
6月4日,在没有奥委会回复的情况下,“体总”主任冯文彬和国际奥委会委员董守义联名,电告赫尔辛基奥运会组委会:中国决定派出游泳、篮球、足球运动员参加本届奥运会。
然而,6月17日,“体总”收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艾德斯特隆本人的电报:“任何中国运动员不得参加赫尔辛基奥林匹克运动会。你们的奥林匹克委员会尚未获承认,去赫尔辛基是徒劳的。”
这项公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董守义亲笔签名发电报,电告国际奥委会:“依据奥林匹克宪章,你们是无权阻止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在众多国际朋友的支持和声援下,7月18日晚,北京终于收到了一封发自赫尔辛基的电报:“根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7月17日会议,我们很荣幸邀请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运动员,参加赫尔辛基第1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但国际奥委会同时也邀请台湾方面的运动员出席。去,还是不去?奥运会还有几个小时就要开幕了。
此事关系重大,“体总”立即写报告提交给周总理。7月19日,总理的指示终于传达下来,批示:要去!
五星红旗第一次在
奥林匹克会场升起
7月25日凌晨,中国参加第15届奥运会的体育代表团,从首都西郊机场乘飞机赶赴赛场。
据时任代表团干事的郝克强回忆:临行前夕,24日深夜,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代表团领导,特别说明了新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意义。他指出:“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取得奖牌,此去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会就是胜利。正式比赛赶不上,可多与芬兰的运动员进行比赛,积极参加友好活动。”
当时的交通没有今天这样便捷,29日上午11点,在本届奥运会已进行了10天之后,中国代表团终于到达目的地。所有人心里只惦记着一件事:升旗。足球选手张邦伦和陈成达分别担任旗手和护旗手。国旗徐徐升起,伴着国歌乐曲声,代表新中国和五亿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终于在奥运村上空冉冉升起。
不过,这时比赛已近尾声,足球、篮球都错过了参加预赛的时机,只有游泳选手吴传玉能够赶上将于30日进行的100米仰泳预赛。
由于旅途劳累,加之当时芬兰正值北极白夜时节,吴传玉没有休息好,虽竭尽全力,游出了1分12秒3的成绩,但仅名列小组第五,未能进入决赛(每组取前三名)。然而,这却是新中国的选手在奥运会历史上留下的第一个比赛成绩。
这次奥运会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奥运会,一路上代表团受到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新旧对比,使代表团中在旧中国有着痛苦经历的运动员、体育工作者感触颇深。回国后,“体总”副主席荣高棠代表全团向中央提出加强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领导,促进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的建议,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由此开始了国家规划。
1958年8月5日,为强烈抗议国际奥委会分裂中国的做法,中国奥委会断绝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直到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经全体委员表决,恢复了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代表团再次出现在奥运赛场,此时距离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已过去32年。
(摘自《档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