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文的自主意识,就是如何自觉学习、运用汉语语言的自主程度。自主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
目前,一般的初一学生多少都有一定的语文意识,懂得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可还没有达到自觉、自主的程度,没有在“怎么听、怎么说、怎么读、怎么写”上下功夫,加之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唱、爱参与的特性,自主能力就不甚理想。具体表现为课堂上管不住自己,课后又不懂得及时复习巩固,稍遇挫折,便偃旗息鼓。客观地说:由于初中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囿于“唯书本、唯课堂、唯学生”的小圈子,亦步亦趋地跟在其它学科后面走,结果改来改去几十年,一如既往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多数学生自主意识淡薄,语文素养低下,难以适应他们本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时自主性的滞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力,强化农村中学学生的自主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几点具体的做法,以求获得批评和指导。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侧重于兴趣激发的自主意识的培养
据一项“情商”统计表明,人们感兴趣的事物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发自内心的、直接表现在情绪上乐于接受的喜爱;一类是意识到事物的重要性,出于现实的考虑,转而在情感上可以接受的喜爱。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这就启示我们:教学要注意寓教于乐,变苦学为乐学,也就是要求教师抛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多在“活”字上下功夫。
所谓“活”,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联系生活,“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
其次,讲究方法的灵活。吕淑湘老先生说过:“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第三,要把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语文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应尝试把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来学习和掌握语文。
第四要通过教学激活学生内心情感和沉睡的潜能,进行唤醒教育。我通常采用下列方法:
(一)趣味方式
谁都知道生活是一本活的语文书,要学好语文首先得注重对生活的积累。为了让学生的触角深入到生活的内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说“广告语”的游戏。例①磊磊石材,石全石美;②款款情森,情深衣更胜;③你的手中握着三代人的幸福;④天洁水泥,凝结天地……然后让学生给服装厂、高速公路、装璜公司等找一幅对联,再让学生说出相应的理由。在讲授“新闻”类这些与学生“代沟”大的课文内容时,也着眼于“趣味”。以北京大学进行自主招生考试为例。
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活,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请学生用15个字浓缩上面的话。再接着道出新闻标题的六要素及其标题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样的程序设计不仅可减少课堂教学的枯燥呆板,还可增强课堂的动感和情感,学生就会快乐地学习并逐渐实现情感转移,开始喜欢学习语文。
(二)比赛方式
根据学生爱玩、好胜心强的天性,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把游戏转变为比赛,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闪光的一面。在激活学生夯实语言基础的兴趣时,我一方面把视野聚焦于成语积累,例如: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科学五门学科的前后加字,使之成为成语;安排至少五个以上的成语接龙;给出5-8个成语,用自己的语言串联使之成为一段话。另一方面把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仿句结合起来,例如:我来到法兰西,听到了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巨人的不凡历程。再让学生仿写。
这一注重于语文学习“量”的积累的比赛,不仅使学生积极地牢记住这些内容,而且会促使学生把语文触角像树根一样延伸到生活的底层去“乐此不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加强语文学习自主意识的目的。
二、侧重于拓宽视野的自主意识的培养
笔者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常常会旁征博引,选择课文之外最具说服力、最富感染力、最有典型性的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因为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去筛选那些时代气息浓,很新鲜的“窗外事”,这样学生虽然在学习过去时的课文,但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现在进行时的时代风云,就会少一些钻在故纸堆中的感觉。加之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长期耳闻目睹“窗外事”者,其思维、理念、言行举止甚至流诸于笔端的语言文字都会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因而我把“事事都关学语文”的“窗外事”看作“拓展学生视野”的载体。我还让学生收集与分析信息中的语文学习元素。主要包括:①媒体上屡次出现的字、词、俗语、成语、句子;②报刊杂志上新出现的热门词语(如“跳水、粉丝、黑马”)等;③那些既富创意又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歌词、台词、广告词、网络语言、短信息等。通过较长时日的关注后,师生均已感受到“窗外事”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自主意识的养成也定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侧重于成就动机的自主意识的培养
学习自主性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要求我们抛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语文学习的自主意识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语文习惯问题。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意识的主要阵地。要想让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潜能,就得让他意识到:他主体的尊严和个性得到了良性保护,教师应创设一个关于智能的多元评价标准,从多个角度去激励学生,开发潜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帮助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同时提高语文写作水平。作为教育者,应始终铭记,一定要珍惜每个孩子的成功,甚至想方设法创造机会也要让他获得这种成就感。因为世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学生们一定会在某个方面闪出天才的火花。这种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赏识,影响会更加深远。
当然,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教师自己要做好自主学习示范,要把语文自主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自主意识日渐增强。
目前,一般的初一学生多少都有一定的语文意识,懂得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可还没有达到自觉、自主的程度,没有在“怎么听、怎么说、怎么读、怎么写”上下功夫,加之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唱、爱参与的特性,自主能力就不甚理想。具体表现为课堂上管不住自己,课后又不懂得及时复习巩固,稍遇挫折,便偃旗息鼓。客观地说:由于初中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囿于“唯书本、唯课堂、唯学生”的小圈子,亦步亦趋地跟在其它学科后面走,结果改来改去几十年,一如既往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多数学生自主意识淡薄,语文素养低下,难以适应他们本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时自主性的滞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力,强化农村中学学生的自主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几点具体的做法,以求获得批评和指导。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侧重于兴趣激发的自主意识的培养
据一项“情商”统计表明,人们感兴趣的事物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发自内心的、直接表现在情绪上乐于接受的喜爱;一类是意识到事物的重要性,出于现实的考虑,转而在情感上可以接受的喜爱。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这就启示我们:教学要注意寓教于乐,变苦学为乐学,也就是要求教师抛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多在“活”字上下功夫。
所谓“活”,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联系生活,“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
其次,讲究方法的灵活。吕淑湘老先生说过:“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第三,要把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语文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应尝试把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来学习和掌握语文。
第四要通过教学激活学生内心情感和沉睡的潜能,进行唤醒教育。我通常采用下列方法:
(一)趣味方式
谁都知道生活是一本活的语文书,要学好语文首先得注重对生活的积累。为了让学生的触角深入到生活的内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说“广告语”的游戏。例①磊磊石材,石全石美;②款款情森,情深衣更胜;③你的手中握着三代人的幸福;④天洁水泥,凝结天地……然后让学生给服装厂、高速公路、装璜公司等找一幅对联,再让学生说出相应的理由。在讲授“新闻”类这些与学生“代沟”大的课文内容时,也着眼于“趣味”。以北京大学进行自主招生考试为例。
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活,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请学生用15个字浓缩上面的话。再接着道出新闻标题的六要素及其标题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样的程序设计不仅可减少课堂教学的枯燥呆板,还可增强课堂的动感和情感,学生就会快乐地学习并逐渐实现情感转移,开始喜欢学习语文。
(二)比赛方式
根据学生爱玩、好胜心强的天性,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把游戏转变为比赛,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闪光的一面。在激活学生夯实语言基础的兴趣时,我一方面把视野聚焦于成语积累,例如: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科学五门学科的前后加字,使之成为成语;安排至少五个以上的成语接龙;给出5-8个成语,用自己的语言串联使之成为一段话。另一方面把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仿句结合起来,例如:我来到法兰西,听到了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巨人的不凡历程。再让学生仿写。
这一注重于语文学习“量”的积累的比赛,不仅使学生积极地牢记住这些内容,而且会促使学生把语文触角像树根一样延伸到生活的底层去“乐此不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加强语文学习自主意识的目的。
二、侧重于拓宽视野的自主意识的培养
笔者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常常会旁征博引,选择课文之外最具说服力、最富感染力、最有典型性的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因为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去筛选那些时代气息浓,很新鲜的“窗外事”,这样学生虽然在学习过去时的课文,但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现在进行时的时代风云,就会少一些钻在故纸堆中的感觉。加之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长期耳闻目睹“窗外事”者,其思维、理念、言行举止甚至流诸于笔端的语言文字都会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因而我把“事事都关学语文”的“窗外事”看作“拓展学生视野”的载体。我还让学生收集与分析信息中的语文学习元素。主要包括:①媒体上屡次出现的字、词、俗语、成语、句子;②报刊杂志上新出现的热门词语(如“跳水、粉丝、黑马”)等;③那些既富创意又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歌词、台词、广告词、网络语言、短信息等。通过较长时日的关注后,师生均已感受到“窗外事”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自主意识的养成也定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侧重于成就动机的自主意识的培养
学习自主性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要求我们抛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语文学习的自主意识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语文习惯问题。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意识的主要阵地。要想让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潜能,就得让他意识到:他主体的尊严和个性得到了良性保护,教师应创设一个关于智能的多元评价标准,从多个角度去激励学生,开发潜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帮助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同时提高语文写作水平。作为教育者,应始终铭记,一定要珍惜每个孩子的成功,甚至想方设法创造机会也要让他获得这种成就感。因为世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学生们一定会在某个方面闪出天才的火花。这种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赏识,影响会更加深远。
当然,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教师自己要做好自主学习示范,要把语文自主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自主意识日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