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明清易代前后,梅村体歌行中出现了诸多书写宫廷女性的叙事长篇,其中公主题材的书写颇为独特。一方面,吴伟业通过公主群像的构塑呈现及夫妻互文的史事敷陈,展现了鼎革巨变的兴亡长卷,揭示了两性共通的易代之感。另一方面,他通过宫廷女性关涉的历史场域达成了以帝王家事写帝国沦亡的隐喻建构,突破了前代对于公主题材“和亲”为主的母题写作,将咏史叙事拉入了易代隐喻的维度。对于前者,吴伟业是将家族内的代际关系和家庭间的两性空间内化为易代叙事的演进结构;对于后者,诗人则以思陵长公主“出嫁”前后的遭际对比,构筑出两世亲族对两世国朝的文学隐喻。因此,吴伟业歌行中易代公主题材的书写是对明清易代语境的深入呈现,也是对此际性别书写的独特突破,彰显了咏史传统中宫廷女性书写于此际的易代转向。
关键词:吴伟业 梅村体 易代公主 家族 国朝
一、引言
宫廷女性因与政治事件、王朝命运的密切关联在咏史诗歌中一直独占一隅。自唐以降,除应制诗篇外,借内闱讽朝政或针砭时弊或感怀盛衰的文学传统亦不乏佳作。至明清易代,梅村体歌行中的诸多名篇更是密切关乎宫廷,借宫闱内廷写鼎革巨变,借贵女凋零抒发易代兴亡,以性别隐喻反照男权崩塌。在此部分歌行中,随着易代创痛的平复与内敛,吴伟业在《永和宫词》中与时忧痛的感性喷发日渐淡去,代之以《思陵长公主挽诗》《萧史青门曲》等以前朝公主为咏的长篇叙事史诗,拓展了此类文学传统上的叙事宽广度和咏叹兴亡的历史纵深度,同时跳脱出“和亲”主题的公主书写,独特地发掘了以“出嫁”喻“易代”的叙事维度,在性别互喻中建构起贯通宫闱内外、盛衰时空的历史叙事。在易代后的几年里,吴伟业的宫廷咏史歌行由贵妃题材转向公主题材的书写,以《思陵长公主挽诗》追忆了以宁德公主夫妇为主线的三代四公主在易代前后的命運,并借《萧史青门曲》重点凭吊了思陵长公主在易代前后由皇家入夫家的两世家族中的经历。诗人借宫廷贵女的沦亡所牵涉的史实事件,凸显了在鼎革巨变中阶级壁垒的破壁和两性共同的命运沦亡。
二、代际叙事中的前朝公主群像
在前代文学中,和亲诗作一直是写作公主题材的主体,像中唐的送金城公主入藩和亲应制诗、太和公主和藩诗,等等。从“龙笛迎金榜,骊歌送锦轮”的盛大到“那堪桃李色,移向虏庭春”a的怨别 “出嫁”是公主题材诗作的切入点,到吴伟业这里更增添了易代象征的叙事转向。于遗民文人而言,由明入清一如公主由中原入胡虏,华夷之辨是恒久的精神创伤与文化母题。因此,吴伟业的公主书写亦是紧扣其因“出嫁”所带来的父家/夫家二分的人生阶段,来应和时人文士被“易代”切分的两世为人的人生经历;以“出嫁”铺展出家族关系的拓展,代入更多元的人物视角,从而对易代叙事的广度做了最大可能的拓展。因此,从和亲主题到易代书写,公主题材所承载的是更剧烈的人生撕裂感和故新之间的对比反思。在梅村体有关宫廷女性的歌行中,写妃、后是在顺叙王朝的沦亡,写公主则在凸显对比,以父家、夫家这两世家族来凸显易代境遇的陡转,比拟文人的易代之感,从而加深对两性同构的易代语境的追问。
以个体的人生阶段来深化“易代”的历时性维度,还只是长篇咏史的第一步;对于代际关系的层级建构才是吴伟业以公主题材作易代叙事的中心视角,这首先体现在公主群体内部的勾连上。《萧史青门曲》开篇以“天家贵主称同气”引领起亲族内群体描写的基调,又次第铺排了“大内倾宫嫁乐安”以及“天人宁德降刘郎”二事,并在首尾忆及了“神庙荣昌主尚存”与“长平娇小最堪怜”这上下两代公主,形成代际间的层叠叙事。而在“两家姐妹骄纨绮”这一主体讲述间,又安插了以宁德为主、乐安为辅的平行叙事。这既形成了几代公主在易代中的同境遭遇,又平行比照了两家公主在易代后的不同选择,不光使“易代”话题成为一个被拉长了的历时语境,又由对不同选择的多元探讨丰厚了易代语境自身的内涵,这样一种立体的叙事逻辑结构起的是一种超脱个人之上的家族叙事,使这一群体书写更趋于整体表达,而有别于《听女道士弹琴歌》在上下层女性群体间展开的对比叙事,同时仍彰显了诗人在宫廷女性书写中一贯的由“性别”及“易代”的核心方式。
其次,这种家族视角对易代书写的深层揭示还表现在对亲族兄弟的旁及关注中。与“称同气”的公主群体相对的是皇族内部“呜呼先皇寡兄弟”的状况,而使得“自家兄妹话艰辛”的描述更突出了以家族为限界的内外之别;而泰昌公主“话到孝纯能识面,抱来太子辄呼名”的插入也正是对此家族性的凸显。即使是以思陵长公主个人为主体视角的《挽诗》中,也在“胄子除华绂”“手为换衣裳”的对帝子的直接描写后,尤为观照到“死早随诸妹,生尤望二王”这类家族关系的书写与勾连。
这一超越女性之上的家族同路之悲,正是渗透了两性统观的性别书写视角,从而由“一曲红颜数行泪”的女性观照写到“江南祭酒不胜情”b的家国之悲。这种在两性统观视角下,“家毁”与“国难”间的替代叙事更鲜明地展现在末世“君后仓皇相决绝”“君心顾慨慷”“国母摩笄刺”的并列交代上。同时,在“元主甘从殉”“苦忆先皇涕泪涟”的线性历时讲述中,也引导读者回到帝亡国灭的家国劫难。公主作为帝家之女的身份内在自含的代际层级性在此展露,并成为直指帝国命运的主体。因此,这种由亲子关系到帝后国运的推及书写便是以公主写易代的第三个特质。
三、家庭叙事中的夫妇同境映射
比照宫闱叙事中的帝、后并写,吴伟业对公主也既有“同谢面脂龙德殿,共承油壁月华门”的群像描写,更有对驸马夫妇作为命运共同体的点睛刻画。男性叙事空间作为书写公主群像的暗线始终使得两性空间处在交织并重中。这首先体现在开篇对于“萧史青门”的切题上:“萧史青门望明月,碧鸾尾扫银河阔。好畤池台白草荒,扶风邸舍黄尘没。”c这里以繁密的典故写易代景况,从“萧史”引凤一典到“好畤”“扶风”代指的驸马之家,都是从男性空间写起并转向“却忆沁园公主第”“天家贵主称同气”d的易代前的女性叙事。值得注意的是随后诗作中对于几位驸马围绕易代情势所做的三处描写以及宁德公主夫君刘有福在其中的形象: 大内倾宫嫁乐安,光宗少女宜加意。正值官家从代来,王姬礼数从优异。先是朝廷启未央,天人宁德降刘郎。道路争传长公主,夫婿豪华势莫当……
却添驸马不胜情,至尊览表为流涕……
扶携夫妇出兵间,改朔移朝至今活。粉碓脂田县吏收,妆楼舞阁豪家夺。曾见天街羡璧人,今朝破帽迎风雪。卖珠易米返柴门,贵主凄凉向谁说。e
作者以这三处描写呈现了易代前、易代之中、易代后公主与驸马的共生关系,并将小家庭置入天子家族的整体叙事中,使其私室空间亦成为公共场域的表征和代言。作者虽然在诗作开篇与结尾处也分别以一定篇幅叙述了乐安与长平两位公主及其驸马诗,但诗作关于易代叙事的主体结构却是围绕宁德和刘有福而展开:从易代前的出嫁盛况、易代中的话表艰辛到易代后的柴门经历,都与作者的易代转折丝丝扣合。尤其是“却添驸马不胜情,至尊览表为流涕”到“自家兄妹话艰辛”的叙事,更是从皇室家族内部逐层点明易代情势。在此之中,诗作由驸马写回公主以营构天子之艰,更体现了两性一体的诉史视角。而在宁德、刘有福的主线外作者又旁衬了其他公主、驸马事以将这种两性情事的私领域叙述,进一步的经由天子家族的整体视角来转向易代家国的公领域书写。同时,作者对旁线叙事的加重又不独是为家族空间的形构和易代叙事的丰富张本,驸马间的比照也成为作者抒发易代之旨的载体。
作者对两位驸马的描写,一者是“奉车都尉谁最贤,巩公才地如王济”f,突出贤良的正面描写;一者是“道路争传长公主,夫婿豪华势莫当”,对家世豪奢的侧面点题。独从“豪华”二字上介绍刘有福,似暗含了不当长久之感。此外,他对巩、刘二人一称“巩公”、一称“刘郎”,而“刘郎”前面又刻意强调了“天人宁德”,颇有做高低对比之意。吴伟业在《吴门遇刘雪舫》一诗中曾提到驸马巩永固之死:“烈烈巩都尉,挥手先我行。宁同英国死,不作襄城生”g,同此诗的正面描写一样充满对英灵的嘉扬。而此诗在易代后的人物交代中独独点出一句“慷慨难从巩公死”,足以见作者是有意将两位驸马作一褒一贬的处理。这种褒贬之意也体现在对宁德公主易代形象的塑造上,即“乱离怕与刘郎别”这一句故作小儿女态的心态拟想,可见吴伟业的婉讽之意。诗作在易代前的叙事多是以乐安、巩永固夫妇作为宁德、刘有福的对比,而在易代之后作者又以长平公主一事作类比:“苦忆先皇涕泪涟,长平娇小最堪怜。青萍血碧它生果,紫玉魂归异代缘。尽叹周郎曾入选,俄惊秦女遽登仙”h。不论前代学者考证诗题中“萧史”是指刘有福抑或长平公主的驸马周显i,這里“秦女”与“登仙”的并举显然将吴伟业两性同调书写的叙事策略呈现地更为鲜明。在诗人以公主、驸马事营构皇族整体的兴亡喟叹中,夫妇比肩的同境书写是其一以贯之的内核支撑。
四、两世家族构筑的家国隐喻
这种家庭、家族关系的展现到了《思陵长公主挽诗》中,更凸显为两世家族对两代国朝的隐喻。“出嫁”这一个体性的人生节点影射了国朝转折的“易代”节点。诗人采用二分叙事,在皇家苑的前朝为主、夫家庭的新朝为辅。长平公主人生的出嫁波折与易代的天翻地覆正在同一时间段钩织起叙事的双线交叠。因此,长平公主出嫁一事亦多被易代文人记述。如《妇人集》写“长平公主(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曰:公主名徽娖),明思宗女,周皇后产也。甲申之变,御剑亲裁,伤颊断腕。越五宵旦,复苏。顺治二年……仍馆我周君焉。寻薨。张晨长平公主诔曰:当扶桑上仙之日距秾李下嫁之年,星燧初周,芳华未歇。又曰:公主葬彰义门之赐庄,礼也。”j或《三冈识略》:“长平公主名徽娖……越五日,复苏。至是上书,欲归空门。不许。诏求元配完婚,金田邸第,赐赉有加。仅一载,公主上仙,葬彰义门赐庄。公主虽遭丧乱,远胜乐昌,而上之优礼稠叠,始终勿替,盛德真千古无两。吴祭酒作诗以纪之。”k或《三垣笔记》亦记“后北兵入燕,以主适周世显,即崇祯时所选将以降主者也。主喜诗文,善针纴,右颊三剑痕即上所击。御臧获阳笑语,隐处即饮泣呼皇父皇母,未尝不泪尽继以血也。以是生羸疾,怀孕五月,以丙戌年八月卒,年仅十有七”l。另如《漱华随笔》亦有“长平公主年十五,将降驸马都尉周世显……顺治二年,上书愿归空门,世祖不许……松江张宸为之诔,太仓吴伟业有诗挽之,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曰公主名徽娖”m的记载。
前三部笔记作于清初,且从记录内容与所载的时间下限来看,《妇人集》成书又在《三冈识略》之前,而最后一部则比较靠后了。在《漱华随笔》这部为清中期人纠察故史的记录中,明显集中在入清出嫁一事上。因此这与通常的史传书写不同:清初文人更重视依时叙述来结构对人物整体的纪传式感发;后人则更关注长平公主遭际的传奇性,侧重片段记事及对前人记述的汇总式陈述。《三垣笔记》一书虽因是随时写录而有片段化的色彩,但也并不是围绕“出嫁”一事勾连前后的有意加工。吴伟业的《思陵长公主挽诗》虽因文体缘故省略了《妇人集》那般具体上书的写录等,但在纪传人物以感发兴亡的总体定位与基调上却仍显现出易代文人的共同特色。然而,《挽诗》的写作又采用了与清初笔记决然不同的视角,在以“玉真图下发,申伯劝承筐”简略带过上书一事与长公主自身态度后,诗人借想象展开对其居周府的描写。从“晓坐向姑嫜”到“偶语追铜雀”,一路以赋法铺排直下,应和了开篇对公主在皇家苑时的极力渲染,以父家、夫家直接的空间对比反衬出易代兴叹,这比《妇人集》《三冈识略》对易代后夫家处境的一笔带过更具深意。吴伟业借此再次唤起“半体先从父,遗骸始见娘。黄泉母子痛,白骨弟兄殇”这样一种家族沦落中的易代怆痛之感。
同样是铺陈两世家族的长篇叙事,张宸的《长平公主诔》又与吴伟业等清初文人有不同的视角:“长平公主者……淑龄一十有五,皇帝命掌礼之官,诏司仪之监,妙选良家,议将降主……顺治二年,上书今皇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上不许,诏求元匹,命吾周君,故剑是合。”n后文则以大量骈文偶句渲染“乐昌之再合”到“心恋宫闱,神伤辇路”o后的伤逝之嗟。
诔文以笔记体依时记述,纪传写录的风格详述了长平长公主的一生。除篇末述作文缘由外,对长公主生平采取三段式写录,对奉旨出嫁一节尤详,却简于出嫁后的伤逝,嗟叹多于叙事。而《挽诗》 却有意省略了奉旨出嫁的具体情形,使出嫁前后比重相当、父家与夫家连缀更紧,从而以两段式的结构达成本家与外家的两相应和,进而形成其所喻指的前朝与今代的对比呼应。这一结构最终指向了“君臣今世代,甥舅即蒸尝”的由家及国的整体讽喻。谈迁《北游录》 中曾详细地写到“公主喜诗文。善针饪。视都尉君加礼,御臧获。阳笑语,隐处即饮泣。呼皇父皇母。泣尽继以血。以是坐羸疾”p的夫家生活,是在夫妻关系下写个体际遇,而少了《挽诗》 以两世家族的对比写易代之痛的追思。 五、结语
绾结而言,不论是《萧史青门曲》的公主群像,还是《思陵长公主挽诗》的个体传记,都凸显了以“家”写“国”的叙事色彩。通过父母、兄弟、外戚等亲族关系的代际结构形成对易代阐述的层层推进;同时,诗人又通过夫妇互映的性别视角及其家族叙事凸显出易代前后的今昔对比。叙事层级的丰富性与两性统观的叙事视角逐级深化了易代语境的生成。尤其是以思陵长公主为代表的易代叙事,将人生的“出嫁”节点与王朝的“鼎革”之际扣合,巧妙挽结了两世家庭与两代朝野,以个体哀思转而寄托家国兴亡。从《永和宫词》到《思陵长公主挽诗》《萧史青门曲》的书写,诗人表现出了一以贯之的由“家”喻“国”的易代书写方式。不过,随着书写题材由贵妃转向公主,叙事视角也由个体主导的单纯女性叙事转向层累形构的家族群体叙事。吴伟业将皇宫“家庭”的坍塌拓展为皇亲“家族”的陨落,通过这种次第深入的层级范围的变化为易代隐喻走向了更为丰厚复杂的主题呈现。此外,两性绾合的“出嫁”节点也成为公主题材带给易代叙事的独特契机,在长平公主身上吴伟业所展现出的以两世家族喻指两代国朝的匠心构思,尤为凸显了此际女性书写中的易代指向和政治隐喻。总之,吴伟业围绕“家族”展开的公主题材的书写,以代际性的关系结构推进了易代的层累性叙事,从而达成以两世“家族”喻指两代“国朝”的家国书写。
a 〔唐〕唐远悊:《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应制》,《全唐诗》(卷六十九),第774页。
b 〔清〕陈维崧:《听白生弹琵琶·其二》,〔清〕徐釚:《本事诗》卷十二,《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47册),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167页。
cdefgh〔清〕吴伟业撰,叶君远选注:《吴伟业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第119页,第119—120页,第119页,第69页,第120页。
i 此说的代表学者有李惠仪在“History and Memory in Wu Wei Ye’s Poetry”一文的注释20(见Eds.Idema.Wiltl. Li,wai-yea and widmer,Ellen Truan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一书第116页)与马玲娜《略谈吴梅村的七言古诗及其〈萧史青门曲〉》载于《文学遗产》增刊第十一辑,1962年,传统的说法认为所指为刘有福者以叶君远为代表,参见其《吴伟业诗选》中关于《萧史青门曲》注释1,第120—121页。
j 〔清〕陈维崧著、〔清〕冒褒注:《妇人集》,《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k 〔清〕董含:《三冈识略》,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l 〔明〕李清著,顾思点校:《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5页。
m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卷二“长平公主”条),《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no〔清〕张宸:《长平公主诔》,附于《思陵长公主挽诗》,《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8—189页。
p 〔清〕谈迁著、汪北平点校:《北游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3页。
作 者: 马思聪,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明清易代文学及性别书写。
编 辑: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吴伟业 梅村体 易代公主 家族 国朝
一、引言
宫廷女性因与政治事件、王朝命运的密切关联在咏史诗歌中一直独占一隅。自唐以降,除应制诗篇外,借内闱讽朝政或针砭时弊或感怀盛衰的文学传统亦不乏佳作。至明清易代,梅村体歌行中的诸多名篇更是密切关乎宫廷,借宫闱内廷写鼎革巨变,借贵女凋零抒发易代兴亡,以性别隐喻反照男权崩塌。在此部分歌行中,随着易代创痛的平复与内敛,吴伟业在《永和宫词》中与时忧痛的感性喷发日渐淡去,代之以《思陵长公主挽诗》《萧史青门曲》等以前朝公主为咏的长篇叙事史诗,拓展了此类文学传统上的叙事宽广度和咏叹兴亡的历史纵深度,同时跳脱出“和亲”主题的公主书写,独特地发掘了以“出嫁”喻“易代”的叙事维度,在性别互喻中建构起贯通宫闱内外、盛衰时空的历史叙事。在易代后的几年里,吴伟业的宫廷咏史歌行由贵妃题材转向公主题材的书写,以《思陵长公主挽诗》追忆了以宁德公主夫妇为主线的三代四公主在易代前后的命運,并借《萧史青门曲》重点凭吊了思陵长公主在易代前后由皇家入夫家的两世家族中的经历。诗人借宫廷贵女的沦亡所牵涉的史实事件,凸显了在鼎革巨变中阶级壁垒的破壁和两性共同的命运沦亡。
二、代际叙事中的前朝公主群像
在前代文学中,和亲诗作一直是写作公主题材的主体,像中唐的送金城公主入藩和亲应制诗、太和公主和藩诗,等等。从“龙笛迎金榜,骊歌送锦轮”的盛大到“那堪桃李色,移向虏庭春”a的怨别 “出嫁”是公主题材诗作的切入点,到吴伟业这里更增添了易代象征的叙事转向。于遗民文人而言,由明入清一如公主由中原入胡虏,华夷之辨是恒久的精神创伤与文化母题。因此,吴伟业的公主书写亦是紧扣其因“出嫁”所带来的父家/夫家二分的人生阶段,来应和时人文士被“易代”切分的两世为人的人生经历;以“出嫁”铺展出家族关系的拓展,代入更多元的人物视角,从而对易代叙事的广度做了最大可能的拓展。因此,从和亲主题到易代书写,公主题材所承载的是更剧烈的人生撕裂感和故新之间的对比反思。在梅村体有关宫廷女性的歌行中,写妃、后是在顺叙王朝的沦亡,写公主则在凸显对比,以父家、夫家这两世家族来凸显易代境遇的陡转,比拟文人的易代之感,从而加深对两性同构的易代语境的追问。
以个体的人生阶段来深化“易代”的历时性维度,还只是长篇咏史的第一步;对于代际关系的层级建构才是吴伟业以公主题材作易代叙事的中心视角,这首先体现在公主群体内部的勾连上。《萧史青门曲》开篇以“天家贵主称同气”引领起亲族内群体描写的基调,又次第铺排了“大内倾宫嫁乐安”以及“天人宁德降刘郎”二事,并在首尾忆及了“神庙荣昌主尚存”与“长平娇小最堪怜”这上下两代公主,形成代际间的层叠叙事。而在“两家姐妹骄纨绮”这一主体讲述间,又安插了以宁德为主、乐安为辅的平行叙事。这既形成了几代公主在易代中的同境遭遇,又平行比照了两家公主在易代后的不同选择,不光使“易代”话题成为一个被拉长了的历时语境,又由对不同选择的多元探讨丰厚了易代语境自身的内涵,这样一种立体的叙事逻辑结构起的是一种超脱个人之上的家族叙事,使这一群体书写更趋于整体表达,而有别于《听女道士弹琴歌》在上下层女性群体间展开的对比叙事,同时仍彰显了诗人在宫廷女性书写中一贯的由“性别”及“易代”的核心方式。
其次,这种家族视角对易代书写的深层揭示还表现在对亲族兄弟的旁及关注中。与“称同气”的公主群体相对的是皇族内部“呜呼先皇寡兄弟”的状况,而使得“自家兄妹话艰辛”的描述更突出了以家族为限界的内外之别;而泰昌公主“话到孝纯能识面,抱来太子辄呼名”的插入也正是对此家族性的凸显。即使是以思陵长公主个人为主体视角的《挽诗》中,也在“胄子除华绂”“手为换衣裳”的对帝子的直接描写后,尤为观照到“死早随诸妹,生尤望二王”这类家族关系的书写与勾连。
这一超越女性之上的家族同路之悲,正是渗透了两性统观的性别书写视角,从而由“一曲红颜数行泪”的女性观照写到“江南祭酒不胜情”b的家国之悲。这种在两性统观视角下,“家毁”与“国难”间的替代叙事更鲜明地展现在末世“君后仓皇相决绝”“君心顾慨慷”“国母摩笄刺”的并列交代上。同时,在“元主甘从殉”“苦忆先皇涕泪涟”的线性历时讲述中,也引导读者回到帝亡国灭的家国劫难。公主作为帝家之女的身份内在自含的代际层级性在此展露,并成为直指帝国命运的主体。因此,这种由亲子关系到帝后国运的推及书写便是以公主写易代的第三个特质。
三、家庭叙事中的夫妇同境映射
比照宫闱叙事中的帝、后并写,吴伟业对公主也既有“同谢面脂龙德殿,共承油壁月华门”的群像描写,更有对驸马夫妇作为命运共同体的点睛刻画。男性叙事空间作为书写公主群像的暗线始终使得两性空间处在交织并重中。这首先体现在开篇对于“萧史青门”的切题上:“萧史青门望明月,碧鸾尾扫银河阔。好畤池台白草荒,扶风邸舍黄尘没。”c这里以繁密的典故写易代景况,从“萧史”引凤一典到“好畤”“扶风”代指的驸马之家,都是从男性空间写起并转向“却忆沁园公主第”“天家贵主称同气”d的易代前的女性叙事。值得注意的是随后诗作中对于几位驸马围绕易代情势所做的三处描写以及宁德公主夫君刘有福在其中的形象: 大内倾宫嫁乐安,光宗少女宜加意。正值官家从代来,王姬礼数从优异。先是朝廷启未央,天人宁德降刘郎。道路争传长公主,夫婿豪华势莫当……
却添驸马不胜情,至尊览表为流涕……
扶携夫妇出兵间,改朔移朝至今活。粉碓脂田县吏收,妆楼舞阁豪家夺。曾见天街羡璧人,今朝破帽迎风雪。卖珠易米返柴门,贵主凄凉向谁说。e
作者以这三处描写呈现了易代前、易代之中、易代后公主与驸马的共生关系,并将小家庭置入天子家族的整体叙事中,使其私室空间亦成为公共场域的表征和代言。作者虽然在诗作开篇与结尾处也分别以一定篇幅叙述了乐安与长平两位公主及其驸马诗,但诗作关于易代叙事的主体结构却是围绕宁德和刘有福而展开:从易代前的出嫁盛况、易代中的话表艰辛到易代后的柴门经历,都与作者的易代转折丝丝扣合。尤其是“却添驸马不胜情,至尊览表为流涕”到“自家兄妹话艰辛”的叙事,更是从皇室家族内部逐层点明易代情势。在此之中,诗作由驸马写回公主以营构天子之艰,更体现了两性一体的诉史视角。而在宁德、刘有福的主线外作者又旁衬了其他公主、驸马事以将这种两性情事的私领域叙述,进一步的经由天子家族的整体视角来转向易代家国的公领域书写。同时,作者对旁线叙事的加重又不独是为家族空间的形构和易代叙事的丰富张本,驸马间的比照也成为作者抒发易代之旨的载体。
作者对两位驸马的描写,一者是“奉车都尉谁最贤,巩公才地如王济”f,突出贤良的正面描写;一者是“道路争传长公主,夫婿豪华势莫当”,对家世豪奢的侧面点题。独从“豪华”二字上介绍刘有福,似暗含了不当长久之感。此外,他对巩、刘二人一称“巩公”、一称“刘郎”,而“刘郎”前面又刻意强调了“天人宁德”,颇有做高低对比之意。吴伟业在《吴门遇刘雪舫》一诗中曾提到驸马巩永固之死:“烈烈巩都尉,挥手先我行。宁同英国死,不作襄城生”g,同此诗的正面描写一样充满对英灵的嘉扬。而此诗在易代后的人物交代中独独点出一句“慷慨难从巩公死”,足以见作者是有意将两位驸马作一褒一贬的处理。这种褒贬之意也体现在对宁德公主易代形象的塑造上,即“乱离怕与刘郎别”这一句故作小儿女态的心态拟想,可见吴伟业的婉讽之意。诗作在易代前的叙事多是以乐安、巩永固夫妇作为宁德、刘有福的对比,而在易代之后作者又以长平公主一事作类比:“苦忆先皇涕泪涟,长平娇小最堪怜。青萍血碧它生果,紫玉魂归异代缘。尽叹周郎曾入选,俄惊秦女遽登仙”h。不论前代学者考证诗题中“萧史”是指刘有福抑或长平公主的驸马周显i,這里“秦女”与“登仙”的并举显然将吴伟业两性同调书写的叙事策略呈现地更为鲜明。在诗人以公主、驸马事营构皇族整体的兴亡喟叹中,夫妇比肩的同境书写是其一以贯之的内核支撑。
四、两世家族构筑的家国隐喻
这种家庭、家族关系的展现到了《思陵长公主挽诗》中,更凸显为两世家族对两代国朝的隐喻。“出嫁”这一个体性的人生节点影射了国朝转折的“易代”节点。诗人采用二分叙事,在皇家苑的前朝为主、夫家庭的新朝为辅。长平公主人生的出嫁波折与易代的天翻地覆正在同一时间段钩织起叙事的双线交叠。因此,长平公主出嫁一事亦多被易代文人记述。如《妇人集》写“长平公主(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曰:公主名徽娖),明思宗女,周皇后产也。甲申之变,御剑亲裁,伤颊断腕。越五宵旦,复苏。顺治二年……仍馆我周君焉。寻薨。张晨长平公主诔曰:当扶桑上仙之日距秾李下嫁之年,星燧初周,芳华未歇。又曰:公主葬彰义门之赐庄,礼也。”j或《三冈识略》:“长平公主名徽娖……越五日,复苏。至是上书,欲归空门。不许。诏求元配完婚,金田邸第,赐赉有加。仅一载,公主上仙,葬彰义门赐庄。公主虽遭丧乱,远胜乐昌,而上之优礼稠叠,始终勿替,盛德真千古无两。吴祭酒作诗以纪之。”k或《三垣笔记》亦记“后北兵入燕,以主适周世显,即崇祯时所选将以降主者也。主喜诗文,善针纴,右颊三剑痕即上所击。御臧获阳笑语,隐处即饮泣呼皇父皇母,未尝不泪尽继以血也。以是生羸疾,怀孕五月,以丙戌年八月卒,年仅十有七”l。另如《漱华随笔》亦有“长平公主年十五,将降驸马都尉周世显……顺治二年,上书愿归空门,世祖不许……松江张宸为之诔,太仓吴伟业有诗挽之,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曰公主名徽娖”m的记载。
前三部笔记作于清初,且从记录内容与所载的时间下限来看,《妇人集》成书又在《三冈识略》之前,而最后一部则比较靠后了。在《漱华随笔》这部为清中期人纠察故史的记录中,明显集中在入清出嫁一事上。因此这与通常的史传书写不同:清初文人更重视依时叙述来结构对人物整体的纪传式感发;后人则更关注长平公主遭际的传奇性,侧重片段记事及对前人记述的汇总式陈述。《三垣笔记》一书虽因是随时写录而有片段化的色彩,但也并不是围绕“出嫁”一事勾连前后的有意加工。吴伟业的《思陵长公主挽诗》虽因文体缘故省略了《妇人集》那般具体上书的写录等,但在纪传人物以感发兴亡的总体定位与基调上却仍显现出易代文人的共同特色。然而,《挽诗》的写作又采用了与清初笔记决然不同的视角,在以“玉真图下发,申伯劝承筐”简略带过上书一事与长公主自身态度后,诗人借想象展开对其居周府的描写。从“晓坐向姑嫜”到“偶语追铜雀”,一路以赋法铺排直下,应和了开篇对公主在皇家苑时的极力渲染,以父家、夫家直接的空间对比反衬出易代兴叹,这比《妇人集》《三冈识略》对易代后夫家处境的一笔带过更具深意。吴伟业借此再次唤起“半体先从父,遗骸始见娘。黄泉母子痛,白骨弟兄殇”这样一种家族沦落中的易代怆痛之感。
同样是铺陈两世家族的长篇叙事,张宸的《长平公主诔》又与吴伟业等清初文人有不同的视角:“长平公主者……淑龄一十有五,皇帝命掌礼之官,诏司仪之监,妙选良家,议将降主……顺治二年,上书今皇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上不许,诏求元匹,命吾周君,故剑是合。”n后文则以大量骈文偶句渲染“乐昌之再合”到“心恋宫闱,神伤辇路”o后的伤逝之嗟。
诔文以笔记体依时记述,纪传写录的风格详述了长平长公主的一生。除篇末述作文缘由外,对长公主生平采取三段式写录,对奉旨出嫁一节尤详,却简于出嫁后的伤逝,嗟叹多于叙事。而《挽诗》 却有意省略了奉旨出嫁的具体情形,使出嫁前后比重相当、父家与夫家连缀更紧,从而以两段式的结构达成本家与外家的两相应和,进而形成其所喻指的前朝与今代的对比呼应。这一结构最终指向了“君臣今世代,甥舅即蒸尝”的由家及国的整体讽喻。谈迁《北游录》 中曾详细地写到“公主喜诗文。善针饪。视都尉君加礼,御臧获。阳笑语,隐处即饮泣。呼皇父皇母。泣尽继以血。以是坐羸疾”p的夫家生活,是在夫妻关系下写个体际遇,而少了《挽诗》 以两世家族的对比写易代之痛的追思。 五、结语
绾结而言,不论是《萧史青门曲》的公主群像,还是《思陵长公主挽诗》的个体传记,都凸显了以“家”写“国”的叙事色彩。通过父母、兄弟、外戚等亲族关系的代际结构形成对易代阐述的层层推进;同时,诗人又通过夫妇互映的性别视角及其家族叙事凸显出易代前后的今昔对比。叙事层级的丰富性与两性统观的叙事视角逐级深化了易代语境的生成。尤其是以思陵长公主为代表的易代叙事,将人生的“出嫁”节点与王朝的“鼎革”之际扣合,巧妙挽结了两世家庭与两代朝野,以个体哀思转而寄托家国兴亡。从《永和宫词》到《思陵长公主挽诗》《萧史青门曲》的书写,诗人表现出了一以贯之的由“家”喻“国”的易代书写方式。不过,随着书写题材由贵妃转向公主,叙事视角也由个体主导的单纯女性叙事转向层累形构的家族群体叙事。吴伟业将皇宫“家庭”的坍塌拓展为皇亲“家族”的陨落,通过这种次第深入的层级范围的变化为易代隐喻走向了更为丰厚复杂的主题呈现。此外,两性绾合的“出嫁”节点也成为公主题材带给易代叙事的独特契机,在长平公主身上吴伟业所展现出的以两世家族喻指两代国朝的匠心构思,尤为凸显了此际女性书写中的易代指向和政治隐喻。总之,吴伟业围绕“家族”展开的公主题材的书写,以代际性的关系结构推进了易代的层累性叙事,从而达成以两世“家族”喻指两代“国朝”的家国书写。
a 〔唐〕唐远悊:《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应制》,《全唐诗》(卷六十九),第774页。
b 〔清〕陈维崧:《听白生弹琵琶·其二》,〔清〕徐釚:《本事诗》卷十二,《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47册),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167页。
cdefgh〔清〕吴伟业撰,叶君远选注:《吴伟业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第119页,第119—120页,第119页,第69页,第120页。
i 此说的代表学者有李惠仪在“History and Memory in Wu Wei Ye’s Poetry”一文的注释20(见Eds.Idema.Wiltl. Li,wai-yea and widmer,Ellen Truan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一书第116页)与马玲娜《略谈吴梅村的七言古诗及其〈萧史青门曲〉》载于《文学遗产》增刊第十一辑,1962年,传统的说法认为所指为刘有福者以叶君远为代表,参见其《吴伟业诗选》中关于《萧史青门曲》注释1,第120—121页。
j 〔清〕陈维崧著、〔清〕冒褒注:《妇人集》,《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k 〔清〕董含:《三冈识略》,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l 〔明〕李清著,顾思点校:《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5页。
m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卷二“长平公主”条),《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no〔清〕张宸:《长平公主诔》,附于《思陵长公主挽诗》,《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8—189页。
p 〔清〕谈迁著、汪北平点校:《北游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3页。
作 者: 马思聪,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明清易代文学及性别书写。
编 辑: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