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高校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实践表明这些探索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公共课程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诸如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它不仅威胁当代人的健康与生存,也危及子孙后代的前途与命运。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环境教育[1-2],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而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由于该课程并非必修课程,学校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落伍,该课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对于高校环境教育普及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保证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和易接受性
1. 教材选择的实时性
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择使用高教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教材[3-4]。该书内容比较全面,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部分知识过于陈旧,教材中的数据全部为2000年之前的数字,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及时补充新的参考教材,阅读最新的环境保护资讯,增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实例,例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等。
2. 教学内容的专题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但主要围绕环境问题的特点、环境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采取专题形式,例如全球环境问题、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生态破坏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可持续消费、清洁生产、环境与健康等,每个专题2—4个学时。其中,可持续消费、环境与健康专题由于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授课内容的深度方面,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大学里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面向的学生来自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所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难易适中,深浅得当,既要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要突出一些热点环境问题,例如酸雨、全球变暖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1. 授课形式的多样化
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有环境科学专业或其相关专业,讲授该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充足,可以成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小组,依据教学内容设置的各个专题,由一位主讲教师牵头,由多名教师依据自己对不同专题的熟悉程度进行自由选择,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发挥各个教师的业务专长,又可以减轻单一教师授课的工作压力,学生还可以接受更多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
2. 调查与专题讨论相互配合
环境保护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但现有的公共课程往往缺少实践环节,为此,可以选择在课后布置少量的环境保护调查项目,例如,以学校校园及周边地区为调查区域开展污染源调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及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教师给予集体或个别辅导。学生的选题可以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如学校实验废水、教学楼粉笔粉尘、食堂一次性塑料袋、寝室生活垃圾和废水、室外烧烤摊污染问题等。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与自身密切相关且随手可做,提高学习积极性。
选择个别专题进行课堂讨论,课前安排学生到图书馆去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专题写作,提交具有个性化的专题报告。在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文献综述能力,而且获得了最新的专业科技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其他因素造成对课程学习的消极和懈怠。
3. 实例教学的灵活运用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的实例分析来配合理论教学,特别是针对部分理论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章节,内容相对枯燥,课堂气氛会表现得不够活跃,通过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精心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增强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例如,在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列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占用方面的不公平性:占世界1/4的工业化国家消耗世界能源的3/4,其中,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却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实例教学”,能让书本内容更贴近实际,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也非常饱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采用多媒体方式,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全球环境问题”时,对于酸雨造成的各种危害、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层空洞等问题的解释往往很难用语言描述,采用多媒体方式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和解释这些复杂的环境现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素材库,借助Authorware、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购买高教出版社环境教育方面的科教片或者从网络上搜索环境保护题材的影片,例如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演讲为内容的影片《An Inconvenient Truth》,该影片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又可以练习英语听力,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四、改革考试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等院校的公共课程面临着考试或考核以及在考试中开卷还是闭卷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促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程,保证听课效果,达到授课目的,采用专题报告、调查报告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会更加有效。授课过程中学生提交的各种专题报告和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期末的课程论文可以让学生围绕该课程的教授内容,提出自己应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即当代大学生的环境责任和具体行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不但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和论文写作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阮俊华,张志剑.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34-36.
[2]韩小荣.论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0-51.
[3]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鄂勇,陶虎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公共课程的教学尝试[J].环境教育,2005,(5):16-17.
关键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公共课程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诸如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它不仅威胁当代人的健康与生存,也危及子孙后代的前途与命运。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环境教育[1-2],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而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由于该课程并非必修课程,学校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落伍,该课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对于高校环境教育普及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保证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和易接受性
1. 教材选择的实时性
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选择使用高教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教材[3-4]。该书内容比较全面,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部分知识过于陈旧,教材中的数据全部为2000年之前的数字,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及时补充新的参考教材,阅读最新的环境保护资讯,增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实例,例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等。
2. 教学内容的专题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但主要围绕环境问题的特点、环境保护措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采取专题形式,例如全球环境问题、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生态破坏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可持续消费、清洁生产、环境与健康等,每个专题2—4个学时。其中,可持续消费、环境与健康专题由于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授课内容的深度方面,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大学里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面向的学生来自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所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难易适中,深浅得当,既要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要突出一些热点环境问题,例如酸雨、全球变暖等。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1. 授课形式的多样化
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设有环境科学专业或其相关专业,讲授该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充足,可以成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小组,依据教学内容设置的各个专题,由一位主讲教师牵头,由多名教师依据自己对不同专题的熟悉程度进行自由选择,这种授课方式既可以发挥各个教师的业务专长,又可以减轻单一教师授课的工作压力,学生还可以接受更多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
2. 调查与专题讨论相互配合
环境保护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需要实践教学的支撑,但现有的公共课程往往缺少实践环节,为此,可以选择在课后布置少量的环境保护调查项目,例如,以学校校园及周边地区为调查区域开展污染源调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及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教师给予集体或个别辅导。学生的选题可以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如学校实验废水、教学楼粉笔粉尘、食堂一次性塑料袋、寝室生活垃圾和废水、室外烧烤摊污染问题等。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与自身密切相关且随手可做,提高学习积极性。
选择个别专题进行课堂讨论,课前安排学生到图书馆去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专题写作,提交具有个性化的专题报告。在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文献综述能力,而且获得了最新的专业科技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其他因素造成对课程学习的消极和懈怠。
3. 实例教学的灵活运用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的实例分析来配合理论教学,特别是针对部分理论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章节,内容相对枯燥,课堂气氛会表现得不够活跃,通过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精心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增强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例如,在解释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列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占用方面的不公平性:占世界1/4的工业化国家消耗世界能源的3/4,其中,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却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实例教学”,能让书本内容更贴近实际,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也非常饱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采用多媒体方式,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全球环境问题”时,对于酸雨造成的各种危害、全球变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层空洞等问题的解释往往很难用语言描述,采用多媒体方式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示和解释这些复杂的环境现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素材库,借助Authorware、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购买高教出版社环境教育方面的科教片或者从网络上搜索环境保护题材的影片,例如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演讲为内容的影片《An Inconvenient Truth》,该影片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又可以练习英语听力,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四、改革考试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等院校的公共课程面临着考试或考核以及在考试中开卷还是闭卷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促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程,保证听课效果,达到授课目的,采用专题报告、调查报告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会更加有效。授课过程中学生提交的各种专题报告和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期末的课程论文可以让学生围绕该课程的教授内容,提出自己应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即当代大学生的环境责任和具体行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不但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和论文写作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阮俊华,张志剑.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34-36.
[2]韩小荣.论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0-51.
[3]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鄂勇,陶虎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公共课程的教学尝试[J].环境教育,2005,(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