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鲁迅先生的名著《伤逝》将搬上歌剧舞台时,不少人为之担忧,这部没有复杂剧情,只有两个主角的歌剧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它会吸引观众、获得成功吗?1981年10月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隆重首演《伤逝》后,人们的疑虑不仅解除,而且由于编剧王泉、韩伟,作曲施光南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设计、谱曲,使这部歌剧以深刻的笔触、抒情的风格、高尚清新的格调、优美感人的音乐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不少音乐家给予《伤逝》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有效地发挥了音乐的抒情效果,是新歌剧的新成果。光南曾动情地说:“没有听过《伤逝》,就不能真正理解我的音乐,《伤逝》是我音乐中的阳春白雪。”
《伤逝》是历史题材的歌剧,光南在创作时,既注意到作品所处的时代,又不单纯“仿古”,而是吸取了“五四”以来我国优秀的音乐传统,溶合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法和我国民族戏曲的表现手法,使这部歌剧具有现代音乐的基本气质,体现了作曲家含蓄、深沉、优美、抒情的创作风格。
《伤逝》的整个音乐是成功的,这晨仅就剧中几种不同类型的主要唱段,谈谈它们的音乐特色和光南的创新:
一、 全剧主题音乐的运用
《紫藤花》是贯穿全剧音乐的主题歌,在序曲中就出现了这表达两位主人公热烈爱情的委婉、深情的音调,随着涓生和子君爱情发展,他们在夏日黄昏中,唱出了以单主题歌谣曲式结构写成的二重唱,全曲重复三次。
开始涓生轻柔温情地唱出:“紫藤花,洁白降紫美如云霞。为了献给心上的人,我把你轻轻采撷。”子君热情奔放地接唱:“紫藤花,我们常坐藤萝架下,你含笑听那真情的话语,浸着花香飘向天涯。”以后是子君和涓生的二重唱,曲调未变,采用轮唱和二部旋律的手法,在竖琴的琶音和弦伴奏下,歌声充分抒发了这对年青恋人的欢快心情。
这一主题音乐在全剧中的不同情景下多次出现,但手法统一又富于变化,如在春、夏两季中,主题音乐是那样欢快、明朗,表现了涓生和子君初恋的羞怯,相爱的幸福,对美好未来的响往:而在秋、科两季时,随着主人公爱情命运和心情的变化,音乐呈现出现沉、不安、悲伤的音调,子君带走枯萎的紫藤花,离开了家,这时乐队又一次奏出《紫藤花》的音调,在主旋律上虽未有大的变化,但乐队的和声、织体和配器,都有着感伤的色彩,感人深度比前些场景出现的《紫藤花》音乐更有所发展。到终曲合唱《古城默默盼春来》时,合唱以《紫藤花》的主题为主,涓生以独唱以对位方式唱出内心的悲伤。最后一段出现子君的歌声,伴送涓生走向朦胧的未来。
歌剧中的咏唱是歌剧音乐的主要部分,是朔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怀、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伤逝》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是光南借鉴西洋歌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结合汉语特点和民族欣赏习惯,又注意到旋律性而写成的。他对这引起重点唱段着意描绘,精心创新,使它们成为这部歌剧中最动人、最有意境的核心唱段,展现了作曲家高度的创作水平。
二、 宣叙调《我把她送给你》
这是子君和涓生决心象海燕冲破乌云怒涛,建立理想幸福家庭时的一段对白,第一、二次演出时采用话剧式的对白,为了更符合歌剧的要求,光南在第二稿中将剧中全部对白谱写成宣叙调。在写作中,他运用了从戏曲中学到的处理语调的经验,在符合语调规律的前提下谱写动听的旋律,做到主要的词不“倒”字,但又不是每个字都严格按照“四声”来谱,而是掌握基本语势,从总体上吻合语言的音调走向。这样的宣叙调不同于西洋歌剧中的朗诵式的,主要在语言节奏上的表现方法,而是将我国的语言特点、民族欣赏习惯结合起来,谱写出有说唱音乐的旋律,使其成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宣叙调。光南遵循这些准则和规律,经过探索和实践,使《伤逝》中的对白旋律化。
三、 子群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
描写随着冬天的到来,子君和涓生爱情的命运在风雪里飘摇。这首咏叹调前后建立在f小调的基础上,全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开始由英国管吹奏出姜凉的《紫藤花》主题音乐的引子,乐队伴以显示空虚和寂静的空五度和声以后,子君痛切地唱起了这支咏叹调。第一段曲调低沉,节奏较自由,4/4 3/4 2/4拍交替进行,旋律为自然小调,带有感伤但又不用西洋和声音阶中的增二度进行,符合民族调式和中国听众的欣赏习惯,中部分为两段:第一段转入同名的F大调,音乐色彩顿时明朗,与前段在调性上形成鲜明对比,这时乐队中又出现《紫藤花》的隐约音调,并以大提琴多次重复独奏出《紫藤花》的主题,使人回忆起这一对恋人幸福的过去。第二段转入小快板,带有花腔的旋律起伏较大,表现了子君回想逝去的幸福而激动,又为凄凉的前景而哀伤,这时乐队的间奏更激烈,将音乐推向高潮,然后转后转回到前段的音型和节奏,逐渐缓慢,平静下来,再转入第三部分的再现,子君又唱出与第一部分同样的词曲,但加上一句强烈的尾声作为全曲的补充,最后在乐队高音与弱声中结束。这首咏叹调意境深远,感情真切、音乐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四、 涓生的咏叹调《告诉我》
这是全剧中最长、难度很大的重点唱段,共有310小节,涓生在茫茫原野上,呼唤着子君。冬云低垂,狂风大作,涓生在呼唤激起层层回声,无伴奏合唱由强而弱,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也在为涓生呼呼着子君,和声由大和弦变为小和弦,渐渐消失。乐队一段强烈的间奏后,在乐队与合唱的交织进行中,涓生呼唤子君的旋律出现三次,合唱与涓生的领唱溶为一体。转入中段后,光南运用宣叙调的写法,采取了中国戏曲中紧拉慢唱的表现手法,节奏越来越紧凑,情绪变化越来越激烈。涓生在这首近似交响合唱《告诉我》的唱段中,连唱一百多句,这样大容量的咏叹调,在一般歌剧中是少见的。由于光南在调性转换、音乐语言的变化发展、复调及配器手法上的充分发挥,又调动独唱、重唱、合唱等丰满的人声音域和乐队的交响性效果的作用,使这一唱段迸发异彩,每次演出都得到观众强烈的交响和心灵的共鸣。
总起来说,光南在《伤逝》的创作上,遵循了他在歌曲创作上追求真挚的感情,准确鲜明的音乐形象和优美的旋律的原则,体现了他始终坚守的雅俗共赏的创作目的和艺术贵在创新的精神。因而这部歌剧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赞美就是必然的了。
我作为《伤逝》的指挥,从最初的排练到首演和以后的历次公演,直到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全剧盒带,始终与光南亲密无间,融合默契,我们共同经历了创作的艰辛,饱尝了收获的喜悦。为了把《伤逝》推向更高的艺术水平,我们还有不少新的设想。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光南竟离去得这样匆忙,这样突然,当他逝去一个月之后,我手捧刚录制成的花费了我们四年和心血的《伤逝》盒带时,我的心为光南的早逝在哭泣……
光南走了!但他为音乐建立的功绩不灭!他给我们留下的这部歌剧精品,将象洁白绛紫的紫藤花那样,美如云霞,香飘天涯。
《伤逝》是历史题材的歌剧,光南在创作时,既注意到作品所处的时代,又不单纯“仿古”,而是吸取了“五四”以来我国优秀的音乐传统,溶合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法和我国民族戏曲的表现手法,使这部歌剧具有现代音乐的基本气质,体现了作曲家含蓄、深沉、优美、抒情的创作风格。
《伤逝》的整个音乐是成功的,这晨仅就剧中几种不同类型的主要唱段,谈谈它们的音乐特色和光南的创新:
一、 全剧主题音乐的运用
《紫藤花》是贯穿全剧音乐的主题歌,在序曲中就出现了这表达两位主人公热烈爱情的委婉、深情的音调,随着涓生和子君爱情发展,他们在夏日黄昏中,唱出了以单主题歌谣曲式结构写成的二重唱,全曲重复三次。
开始涓生轻柔温情地唱出:“紫藤花,洁白降紫美如云霞。为了献给心上的人,我把你轻轻采撷。”子君热情奔放地接唱:“紫藤花,我们常坐藤萝架下,你含笑听那真情的话语,浸着花香飘向天涯。”以后是子君和涓生的二重唱,曲调未变,采用轮唱和二部旋律的手法,在竖琴的琶音和弦伴奏下,歌声充分抒发了这对年青恋人的欢快心情。
这一主题音乐在全剧中的不同情景下多次出现,但手法统一又富于变化,如在春、夏两季中,主题音乐是那样欢快、明朗,表现了涓生和子君初恋的羞怯,相爱的幸福,对美好未来的响往:而在秋、科两季时,随着主人公爱情命运和心情的变化,音乐呈现出现沉、不安、悲伤的音调,子君带走枯萎的紫藤花,离开了家,这时乐队又一次奏出《紫藤花》的音调,在主旋律上虽未有大的变化,但乐队的和声、织体和配器,都有着感伤的色彩,感人深度比前些场景出现的《紫藤花》音乐更有所发展。到终曲合唱《古城默默盼春来》时,合唱以《紫藤花》的主题为主,涓生以独唱以对位方式唱出内心的悲伤。最后一段出现子君的歌声,伴送涓生走向朦胧的未来。
歌剧中的咏唱是歌剧音乐的主要部分,是朔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怀、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伤逝》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是光南借鉴西洋歌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结合汉语特点和民族欣赏习惯,又注意到旋律性而写成的。他对这引起重点唱段着意描绘,精心创新,使它们成为这部歌剧中最动人、最有意境的核心唱段,展现了作曲家高度的创作水平。
二、 宣叙调《我把她送给你》
这是子君和涓生决心象海燕冲破乌云怒涛,建立理想幸福家庭时的一段对白,第一、二次演出时采用话剧式的对白,为了更符合歌剧的要求,光南在第二稿中将剧中全部对白谱写成宣叙调。在写作中,他运用了从戏曲中学到的处理语调的经验,在符合语调规律的前提下谱写动听的旋律,做到主要的词不“倒”字,但又不是每个字都严格按照“四声”来谱,而是掌握基本语势,从总体上吻合语言的音调走向。这样的宣叙调不同于西洋歌剧中的朗诵式的,主要在语言节奏上的表现方法,而是将我国的语言特点、民族欣赏习惯结合起来,谱写出有说唱音乐的旋律,使其成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宣叙调。光南遵循这些准则和规律,经过探索和实践,使《伤逝》中的对白旋律化。
三、 子群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
描写随着冬天的到来,子君和涓生爱情的命运在风雪里飘摇。这首咏叹调前后建立在f小调的基础上,全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开始由英国管吹奏出姜凉的《紫藤花》主题音乐的引子,乐队伴以显示空虚和寂静的空五度和声以后,子君痛切地唱起了这支咏叹调。第一段曲调低沉,节奏较自由,4/4 3/4 2/4拍交替进行,旋律为自然小调,带有感伤但又不用西洋和声音阶中的增二度进行,符合民族调式和中国听众的欣赏习惯,中部分为两段:第一段转入同名的F大调,音乐色彩顿时明朗,与前段在调性上形成鲜明对比,这时乐队中又出现《紫藤花》的隐约音调,并以大提琴多次重复独奏出《紫藤花》的主题,使人回忆起这一对恋人幸福的过去。第二段转入小快板,带有花腔的旋律起伏较大,表现了子君回想逝去的幸福而激动,又为凄凉的前景而哀伤,这时乐队的间奏更激烈,将音乐推向高潮,然后转后转回到前段的音型和节奏,逐渐缓慢,平静下来,再转入第三部分的再现,子君又唱出与第一部分同样的词曲,但加上一句强烈的尾声作为全曲的补充,最后在乐队高音与弱声中结束。这首咏叹调意境深远,感情真切、音乐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四、 涓生的咏叹调《告诉我》
这是全剧中最长、难度很大的重点唱段,共有310小节,涓生在茫茫原野上,呼唤着子君。冬云低垂,狂风大作,涓生在呼唤激起层层回声,无伴奏合唱由强而弱,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也在为涓生呼呼着子君,和声由大和弦变为小和弦,渐渐消失。乐队一段强烈的间奏后,在乐队与合唱的交织进行中,涓生呼唤子君的旋律出现三次,合唱与涓生的领唱溶为一体。转入中段后,光南运用宣叙调的写法,采取了中国戏曲中紧拉慢唱的表现手法,节奏越来越紧凑,情绪变化越来越激烈。涓生在这首近似交响合唱《告诉我》的唱段中,连唱一百多句,这样大容量的咏叹调,在一般歌剧中是少见的。由于光南在调性转换、音乐语言的变化发展、复调及配器手法上的充分发挥,又调动独唱、重唱、合唱等丰满的人声音域和乐队的交响性效果的作用,使这一唱段迸发异彩,每次演出都得到观众强烈的交响和心灵的共鸣。
总起来说,光南在《伤逝》的创作上,遵循了他在歌曲创作上追求真挚的感情,准确鲜明的音乐形象和优美的旋律的原则,体现了他始终坚守的雅俗共赏的创作目的和艺术贵在创新的精神。因而这部歌剧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赞美就是必然的了。
我作为《伤逝》的指挥,从最初的排练到首演和以后的历次公演,直到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全剧盒带,始终与光南亲密无间,融合默契,我们共同经历了创作的艰辛,饱尝了收获的喜悦。为了把《伤逝》推向更高的艺术水平,我们还有不少新的设想。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光南竟离去得这样匆忙,这样突然,当他逝去一个月之后,我手捧刚录制成的花费了我们四年和心血的《伤逝》盒带时,我的心为光南的早逝在哭泣……
光南走了!但他为音乐建立的功绩不灭!他给我们留下的这部歌剧精品,将象洁白绛紫的紫藤花那样,美如云霞,香飘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