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时光的宝物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s8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信的历史,我国自古有之。殷墟出土的甲骨片里就有由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从竹简到纸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都有信笺往来传递的痕迹。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为了写诗方便,还发明了“薛涛笺”的笺纸,后来被逐渐用作信纸。此外,还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即道出战乱中盼望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信,是人们寄托思念的飞行器。
  书信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承担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它以谦恭的、富有感情及时代色彩的姿态走进我们的生活。每个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过“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式的命题作文经历;然而,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书信被逐渐冷落,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董桥说过,如今的写作没有了纸香和墨香,也听不见叮铃的打字机声音,只剩晃眼的电子屏幕做伴了。信的消失,也令人们失去了情感的收纳箱。
  为了挽救“有温度的交流”的颓势,英国人肖恩·亚瑟成立了一家名叫“见信如晤”(Letter of Note)的收集信件网站。正如他在《见信如晤》引言里所说:“建立这家网站的初衷就是把值得更多人读到的信展示出来——这些五花八门的信件让我再怎么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都不为过,你们也会很快爱上这些信的。”
  的确,本书有选择性地收录了124封信,它们足够令你我大开眼界!书中收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写给美国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的有关“私人滴面烤饼配方”的食谱分享信;有“开膛手杰克”写给白教堂主席乔治·卢斯科的叫嚣信:“有本事来抓我!”;有查尔斯·狄更斯写给《泰晤士报》的公开信:“我写信给您,并非意图讨论死刑这个抽象问题……我只是希望从这次可怕的经历中吸取一些大众有益的教训”;还有摇滚天王尼克·凯夫写给MTV全球音乐视台有关“最佳男艺人奖”提名的拒绝信:“我的灵感女神不是一匹马!”……恕我无法一一列举书中的信件,尽管它们都是那么有趣。
  读信与写信均是一件令人颇为愉快的事情。你可以写给你爱的人,你恨的人,甚至是你不认识的人。陈绮贞说,世界上有三件事值得做:爱、写信和梦想。写信,是连接爱和梦想的纽带。
  可是读者们完全想不到,写信写得最棒的是那些小朋友!他们那稚嫩的情感与天成的勇气在书信中浑然一体。1956年,12岁的美国小男孩吉姆写了封信给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信中竟然要求为小狗埃迪设计一座狗窝。谁知赖特先生居然回信了,并约定好年底再联系。第二年,狗窝设计图如期而至。不久,小狗埃迪住进了自己的“豪宅”。一封勇敢的求助信,在小吉姆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信,是一个窗口,让外面的光照见自己。
  其实,我最爱读的是作家之间的通信。如果不读海明威写给菲茨杰拉德的信,我们就无法知道“硬汉”海明威也有婉约的一面啊!而出版商阿瑟·C·法菲尔德模仿作家兼诗人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笔法,给作家本人写了一封退稿信,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日本生活美学作家松浦弥太郎说:“我还是深信书信能够表达心意,更何况,我自己最喜欢收到信了。那些以年分区分装箱收藏的信,是我的宝物。”
  此刻,我也好想给谁写封信呢!
其他文献
在众多省市纷纷独自命题,全国统一考试的文题设计已不再是一统天下的今天,虽然各种不同的命题形式共存,可谓“百花竞艳、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但无论命题形式怎样多样化,命题取材如何多元化,“阅读”和“写作”这两个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不会有太大变化。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文本发散式解读,多向性、多角度的命题立意训练和创新思维、彰显个性抒写心灵的检测,都将是考查的重点。下面仅以短文《和氏献璧》为
期刊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情怀至上”的当下,此言取代“生活在别处”,成为文艺青年们互证身份的新暗号。听得多了,审美疲劳之外,不禁说出戏谑之语:“如果只有眼前的苟且,到了远方也只会撒野。”  我以为,一个拥有庄严、温柔的眼前生活的人,才可能拥有诗意的远方。比如柳宗元,不随俗,不苟且,才能在诗中抵达那烟水的彼岸——他的《渔翁》一诗,正是他心灵的彼岸。  在现实的此岸,柳宗元少有才名,夙
期刊
青春期里,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时头脑一热,什么都想模仿一下,结果往往……  学抽烟  烟,对于处在这个年龄的我们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看着电视、电影里那些明星吞云吐雾的动作,我觉得帅极了,心里总想模仿一下。  从父亲的烟盒里偷偷取出一支,趁家里没人,一按打火机,赶紧点上,轻轻一吸。“咳……咳咳,咳……咳咳”,哎呀,怎么这样难抽!不过一瞬间竟也有了周润发在《赌神》里那种潇洒
期刊
天有不测之风云,谁人不遭遇一二次雨呢?突兀其来,把人淋得像只落汤鸡,人避之躲之唯恐不及,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公元1082年春,苏轼“沙湖道中遇雨”,那是场骤雨、大雨,也是场恶雨。苏轼此时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死里逃生的谪客应该“拟把疏狂图一醉”或“把酒问青天”,但他躬耕荒地,遇雨时不惊不俱,不作落难之想,不见狼狈之状。他从容优雅,“何妨吟啸且徐行”,他是儒士农夫,更是提得起、放得下的不倒翁
期刊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生于长安,因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永贞元年
期刊
天,在上。海,在下。它们默默对视着,却触碰不到彼此。  天和海可能是自然界中颜色最相宜的一对组合了。一碧万里,海天一色,天倒映在海上,海就像是另一个天。但令人心酸的是,它们永远都不可能有交集。我们常说“海天相接”,事实上他们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无论海浪刮得有多高,云层降得有多低,它们都不能触碰一下对方。  它们是永远也不能在一起的爱人。它们在互相凝望、沉默不语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所有的开心、难过、委
期刊
汉字是全球华人除了口语之外,最主要的交流媒介。每一个有文化的华人,都是很难离得开汉字的。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持续热播,说明了以母语为汉语的人们对祖国文化的重视。  汉字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比《四书》《五经》还古老的《三坟五典》,都是凭借汉字才得以流传下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文化,但毁不掉一个个美丽的汉字,因为汉字是在读书人心中生了根的。秦朝灭亡之后,很多读书人还是
期刊
天色朦胧,我在烘暖的被窝中撑开倦困的眼,浑浑噩噩的头脑微微胀痛。  偏转过头,黛墨色的玻璃窗上浮着一层薄雾,使人想起刚卸下的纱帐。房檐飞檐下的蛛网漏着三两点珠露,在晨风的轻语中轻轻地摇晃着。院外森森的黑影是一片树林,落尽了叶后生生地从红砖墙上伸出来,分割了此时还不尚分明的天与地。一阵窸窣声轻轻传来,不远处低低的枝丫连带着蛛网震晃了一会儿,从黑暗的一隅轻盈地跳出一团“小球”,在秃枝中显得格外引入注目
期刊
儿时的自己虽然性子倔,但胆子小,一遇事总是畏畏缩缩地往爸爸妈妈身后躲,更不敢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为着这个脾性,我没少挨父母的教训。可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坏脾性”,竟是由一个小小的滑板帮着我慢慢改变的。  记得五六岁那年去广场玩耍,一天傍晚,我看见几个哥哥、姐姐脚下踩着有两个彩色轮子的“玩具”,像鱼儿般自由穿梭在人群中,我觉得非常有趣,便央求妈妈给我也买一个。妈妈却说那是大孩子玩儿的,像
期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