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沈尹默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yigesh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尹默像

  沈尹默(1883-1971年),字秋明,号君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陕西兴安府(今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同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书法“字则其俗在骨”,受到刺激的沈尹默发力习书,在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尹默)北于(右仁)”之称。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十分重视艺术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之说,成立了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会长就由蜚声书坛,深孚众望的沈尹默担任,沈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中第一位书法研究会的领导人,他花大心血以北京、上海为中心,培养了众多的书法精英人才。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把一辈子主要心血都熔铸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中,对中国书法文化复兴做出了贡献。
沈尹默·行書条幅
沈尹默·行书对联
沈尹默·行书怀旧赋(局部)
沈尹默·行草书条幅

  沈尹默的书法以帖学为宗,深研“二王”。任国家文物鉴定小组组长的谢稚柳先生评价沈书:“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台湾大学傅申教授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说,沈书“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之后,难得一睹”,可以说是评价非常高了。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艺术贵有变化,沈尹默一生宗法“二王”,创新精神不够。从书法史的高度评判,这种批评也是有道理的。
其他文献
院子,枣树,飞檐,门牌……所有承载这些过去时光的东西,连缀成平凡角落的一段胡同传奇    北京半下午的空气温热而干爽。南锣鼓巷一家四合院的门“吱呀”一声开了,迎面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大妈,穿着深蓝底缀枣花的中长棉袄,灰色卡其布裤子,边套护袖边说请进请进。  合上有百年历史的红漆大门,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形态在眼底徐徐漾开。    淹没在民间的传奇    雕花窗槅蕴藏了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斑斓,垂花门迎
期刊
社保制度的全国统一,在中国各地区社会平均工资差距颇大的现实背景下,可能需要30到50年时间    “你1997年整整一年没有记录……从吴中转过来的记录少一年,可能是你老家转到吴中区就缺了1997年的记录,你应该去找吴中那边。”工作人员再三解释道。  “那我就只有再跑一趟了?”纪光很失望,这是他第五次跑社保中心了。看来这次又要白来一趟,还有因请假损失的数百元工资。  老纪从陕西来到苏州,至今已有9年
期刊
591年来,苏禄王的后人们一直在中国坚守和印证中菲友好的信念。但是,我们不停地听到菲律宾觊觎中国南海岛屿的新闻。这,应该会让长眠于中国的苏禄王深感失望的    站在北营村的街头,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慌不忙地越过村里清真寺高耸的屋顶,吹拂在你的脸上,此时你体会到的是安详、宁静和怡然自得。  坐落在山东德州北郊的北营,一个典型的城市里的村庄。这里回族的先世,既不是中国回族中所谓的“西域回族”,也不是
期刊
每当走在南京的老巷里,就像站在了历史的面前,人们不免会融入其中。  也许,多愁善感的人会幻想着多年前这里发生的故事—那种感觉,不是走在喧嚣的城市街道上所能体会到的。  历史的逝去,好像流水。这种感觉在南京,这座多年前被评为“中国最伤感”的城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些故事发生在南京,就会变得特别奇崛,这也许是一座城市的悲情在作怪。  照片记录历史,收集图片就是收集历史和世界。那些影像在不经意间,从一些
期刊
没有哪座城市可以像哈尔滨一样,一条街演绎了一座城的文明史    北京向北,出山海关至长白山,天池奔突而去的松花江水,到冰城徒然缓慢而旖旎了。  冰城是哈尔滨的誉名。三月里的这座城市,乍暖还寒。松花江之水,在这个月份尚未完全解冻。于是在落日余晖的抚爱下,江面的冰凌被折返的阳光照得剔透晶莹。耸立在江水南岸上的防洪胜利纪念塔此时化为一个剪影,连天接地。一群鸽子在天空盘旋几周后,安静地落在塔顶的青铜雕像上
期刊
冰岛独一无二的地理构造,才是吸引世界游客蜂拥而至的根本原因    冰岛是欧洲最年轻的山麓岛国,它位于大西洋的最北端,北极圈的南部。  国土面积达10余万平方公里的冰岛,人口却只有30万。并且大多数的居民都居住在首都及其郊区,所以在这里陆地上基本看不到火车,而河流里也看不见船舶。  旅游业是冰岛主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之一,这里历来也是世界上喜欢旅游的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不能不去的间歇泉    由于
期刊
“袭文达公赐第在宣武门内石虎胡同……厅西小房两楹,曰‘好春轩’,为文达燕见宾客地,北壁一门,横通小屋两极楹,童仆夜宿其中,睡后多为魅出,不知是鬼是狐,故无敢下榻其中者。”  —纪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    我曾因为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编书,没事儿的下午,最喜欢在北京紫竹院公园茶室喝茶。那是一个秋阳艳艳的午后,茶室座位旁边来一白胡子老大爷,和旁边几位大爷级的人物寒暄之后,说起了想当年。  不知怎的
期刊
1   被打脸,已经成为现代人“网上冲浪”的一种常规性境遇;相比之下,不被打脸反而是一件罕事。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但凡关心时事又爱发表看法之人,难免被其所累。   比如,曾经的“毕节幼儿园性侵事件”,就有很多人被打了脸,我也是其中一员。事件一出,目睹当事人得意洋洋炫耀之样貌,联想到无辜孩童被凌虐之惨状,怒火中烧,心汤沸腾,急着转发相关报道,还附上一番义正词严的谴责之语。   但是
期刊
“后真相”(post-truth)一词并非新概念,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被媒体和学界所采用。但在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美国总统大选等大事件背景下,这个词在媒体上的使用频率突然暴增,从一个边缘词汇变为主流词汇。牛津词典部总裁加斯帕·格拉斯沃表示,“后真相”或许将成为“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词汇之一”。从“事实胜于雄辩”到“雄辩胜于事实”   进入21世纪以后,“后真相”作为形容词,常与politics(
期刊
舆论反转,比比皆是。   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不过是真相廓清、事实水落,然而对于置身其中的许多人来说,舆论翻转,留给他们的是无数的口诛笔伐、谩骂攻讦。可是对此,他们却求告无门、分解不得。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审判、讨伐他们的网民们,不听、不信、不看。无奈之下,他们唯有用生命的终止去证明自身的清白……1   2018年8月20日,四川德阳的安医生在游泳时,被泳池里的两个男生触摸到了臀部,安医生让他们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