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了解丛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探讨丛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方法 总结近5年本科室诊断的7例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中国知网检索2000-2020年发表的“丛状血管瘤”相关中文文献,纳入资料完整的病例6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共纳入70例丛状血管瘤,其中男29例,女41例,年龄2个月~64岁,皮损分布于躯干22例、四肢36例.其中2例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成功治疗了丛状血管瘤,其他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系统性糖皮质激素、脉冲激光以及随访观察等.结论 诊断丛状血管瘤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局限
【机 构】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四川成都6100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丛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探讨丛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方法 总结近5年本科室诊断的7例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中国知网检索2000-2020年发表的“丛状血管瘤”相关中文文献,纳入资料完整的病例6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共纳入70例丛状血管瘤,其中男29例,女41例,年龄2个月~64岁,皮损分布于躯干22例、四肢36例.其中2例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成功治疗了丛状血管瘤,其他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系统性糖皮质激素、脉冲激光以及随访观察等.结论 诊断丛状血管瘤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局限性皮损首选手术切除.丛状血管瘤的药物治疗较困难,外用他克莫司软膏疗效明显,可进一步扩大治疗样本量,探究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联合镜种技术(腹腔镜+输尿管镜)治疗医源性输尿管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娄底市中心医院用联合镜种技术(腹腔镜+输尿管镜)治疗的15例医源性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31~65岁,平均(38.50±7.10)岁;术前病变侧肾脏积水:轻度4例、中度9例、重度2例;肾功能:肌酐(120.33±16.52)μmol/L、尿素氮(13.22±2.12)mmol/L;狭窄段长度0.5~2.5 cm,平均为(1.32±0.30)cm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叠加式高频喷射通气(SHFJV)与高频喷射通气(HFJV)联合间断手控通气两种通气方式在硬质气管镜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12月80例该院行硬质气管镜诊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通气方式分为SHFJV与HFJV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1)、插管时(T2)、机械通气10 min(T3)、机械通气20 min(T4)、术毕(T_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介入治疗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老年患者的病灶吸收率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该院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的老年患者6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抗结核化疗药物联合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组(ZQ组,n=32)和抗结核化疗药物治疗组(HL组,n=28),观察两组患者抗酸杆菌转阴率、肺部病变吸收好转情况、临床症状改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ZQ组治疗后镜下抗酸杆菌转阴率(93.75%)高于HL组(71.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
目的探讨按照不同排便频次进行个体化肠道准备对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240例门诊结肠镜检查患者。按排便频次分为A、B、C组,每组各80例。A组:排便频次1~3 d一次,肠道准备方案为2 L水加2盒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方案;B组:排便频次>3 d一次,肠道准备方案为2 L水加2盒PEG;C组:排便频次>3 d一次,肠道准备方案为检查前1天1 L水加1盒PEG,检查当天2 L水加2盒PEG。均由同一组内镜医生和护士采用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B
目的 探讨二聚糖(biglycan,BGN)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BGN在瘢痕疙瘩组织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蛋白表达.采用siRNA的方法对BGN基因进行敲减,利用体外细胞划痕实验方法观察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移行能力.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瘢痕疙瘩旁正常皮肤组织比较,BGN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增高,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比较,BGN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和外液中表达增高.敲减BGN基因可显
目的探索内镜下3种手术路径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203例209耳行中耳胆脂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5例88耳借鉴“锁孔”理念、吸收显微镜手术技术,通过外耳道-上鼓室-鼓窦-乳突、外耳道-鼓窦-乳突和耳甲艇切口-鼓窦-乳突3个手术路径行内镜下手术入路中耳胆脂瘤切除,118例121耳行显微镜下乳突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内镜组干耳率94.32%、显微镜组95.87%;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10.2
目的 研究光动力对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后金黄地鼠皮脂腺斑大小、组织形态及炎症学改变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光动力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培养痤疮丙酸杆菌并接种于金黄地鼠皮脂腺斑,诱导炎症反应产生.以光动力疗法(5-氨基酮戊酸外敷联合单纯红光照射)治疗皮脂腺斑,游标卡尺测量皮脂腺斑大小并取部分皮脂腺斑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光动力治疗和单纯红光照射均能减轻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性改变.同时,光动力治疗及单纯红光照射均能使皮脂腺斑减小、厚度变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
患者女,40岁,既往有大动脉炎病史10年,下腹、小腿反复发生坏死性溃疡,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积极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及灌洗后创面进行性扩大并伴有发热,活检病理符合嗜中性皮病,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迅速得到控制并逐步缓解.
患者女,56岁,全身皮肤色素异常伴瘙痒4年.皮肤科情况:面部皮肤肿胀并多发扩张性毛细血管;躯干、四肢皮肤肿胀、发硬并弥漫性色素沉着斑夹杂色素减退斑,呈“盐和胡椒”征象.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局限性变薄;真皮内胶原红染、致密、玻璃样变性,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可见挤压现象及淋巴细胞浸润.肝脏组织病理示: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轻-中度界板炎;肉芽肿形成,局灶小胆管损伤.诊断: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3周后症状明显缓解.
患者男,6岁,躯干散在扁平丘疹2个月余,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情况:胸腹部可见4个散在、黄豆至蚕豆大边界清楚的卵圆形淡白色丘疹,表面光滑,质韧,触诊无落空感及囊性感.病变部位真皮弹力纤维染色示:弹力纤维减少及显著碎片化,胶原纤维局灶性轻度不规则增粗及均质化.诊断:丘疹性弹力纤维溶解.该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应注意与弹力纤维溶解相关的系统性先天性疾病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