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从物业税开征对我国地方经济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和估计,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物业税 地方经济 影响
物业税,是在一定时期或一定时点上,对拥有不动产所有权的所有人或占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学术界所提出的“物业税”事实上是一种不动产保有税。如果开征物业税,必将会对我国地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可由对各省房不动产税收收入与GDP分别做回归分析而测定。
取31个省、市、自治区1999年~2007年的房地产税收作为因变量Xi,对应省份的GDP作为自变量Yi,设Yi=a+bXi+ei,其中a为截距系数、b为相关系数、ei为残差,分别对31省的线性模型作最小二乘估计(由于估计结果数量较多,在此只取相关系数b进行列表比较):
通过检验表明:31个省的回归结果中只有西藏的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差、显著性弱(予以剔除);其他30省的可决系数都在0.95以上,回归模型整体上拟合良好;30省模型的t估计值均大于7,可认为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且此时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0.05,说明各省的房地产税收对GDP都有显著的影响;30省模型D-W值主要集中在之间,通过D-W检验可知各省的模型自相关性均较弱。总体来看,30省模型的回归效果都良好,表示的经济意义都具有代表性。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可决系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除河北外),可决系数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情况相差不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东部地区房地产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东、中、西内部相关系数也存在差异,如东部的北京、上海、辽宁、浙江、江苏处于较高水平,而河北则处于很低的水平;中部的江西、安徽、湖南高于其他地区;西部的四川、重庆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同时,我们发现各省的相关系数的绝对额都较小,最大的属上海,但也仅为0.031,即GDP变动一单位房地产税平均变动0.031单位,而最小的河北和山西只有0.003,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总体看来,30省的不动产税收与GDP的相关性均比较弱;发达地区之间、不发达地区之间相关系数b存在差异除经济结构等客观影响因素外,各省在处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与增加税收之间关系时采取的不同策略也是重要原因。
在现行房地产税制下,若物业税改革按“中央制定税率浮动范围,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税率或完全由地方设定税率;由地方决定税基、征税对象、减免税”等思路进行,则新一轮政府间税收竞争将在所难免。根据前文的分析,地方政府将出现以下几种行为博弈:(1)征收高税。发达地区:A忽略税收对经济的影响;欠发达地区:B优先弥补财力缺口。(2)征收高低税。发达地区:C利用税收优势增强竞争力;欠发达地区:D不惜血本发展经济。(3)居民住宅重税。发达地区:E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F兼顾地方财力与经济发展。(4)企业用房重税。发达地区:G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欠发达地区:H广辟税源增加地方财力。
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等)资本来源宽广、公共服务优良,但土地资源稀缺、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可能忽略税收对经济的影响,而采用可能采取(A,E)或(A,G)策略,即总体税负重,在居民和企业的房产中有选择的课征重税,以在增加地方财力、优化公共服务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目标之一。
发达地区(如河北)则可能采取C或(C,E)策略,虽同处于东部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2005年房地产税仅占GDP的0.33%、占财政收入的2%;2004年分别占0.03%和2%,远低于同地区的其他省份。表明河北省可能出于发展地方经济出发或由于本身经济结构原因造成了客观上的低税策略,开征物业税后可能延续该策略。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江西、四川等)基于优先弥补地方财力缺口、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等考虑,可能采取(B,F)策略:利用居民住宅不具有流动性而资本具有流动性等特点,对居民住宅课征重税而对企业用房课征轻税,以达到增加财力的同时规避税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此策略将加重本地居民的税负,尤其是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特别显著,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贵州、青海等)则可能仍采取传统的低税策略(D,F),此策略大都为形势所逼而被动采取,无选择余地,必将导致此类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财力差距进一步拉大。
鉴于此,在物业税改革中,中央有必要保留税率设定、税收减免、统一征税对象等税权,避免造成新一轮的税收竞争,加剧地区间经济和财力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宏数据库:http://edu1.macrochina.com.cn/default2.asp
[关键词] 物业税 地方经济 影响
物业税,是在一定时期或一定时点上,对拥有不动产所有权的所有人或占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学术界所提出的“物业税”事实上是一种不动产保有税。如果开征物业税,必将会对我国地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可由对各省房不动产税收收入与GDP分别做回归分析而测定。
取31个省、市、自治区1999年~2007年的房地产税收作为因变量Xi,对应省份的GDP作为自变量Yi,设Yi=a+bXi+ei,其中a为截距系数、b为相关系数、ei为残差,分别对31省的线性模型作最小二乘估计(由于估计结果数量较多,在此只取相关系数b进行列表比较):
通过检验表明:31个省的回归结果中只有西藏的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差、显著性弱(予以剔除);其他30省的可决系数都在0.95以上,回归模型整体上拟合良好;30省模型的t估计值均大于7,可认为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且此时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0.05,说明各省的房地产税收对GDP都有显著的影响;30省模型D-W值主要集中在之间,通过D-W检验可知各省的模型自相关性均较弱。总体来看,30省模型的回归效果都良好,表示的经济意义都具有代表性。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可决系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除河北外),可决系数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情况相差不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东部地区房地产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东、中、西内部相关系数也存在差异,如东部的北京、上海、辽宁、浙江、江苏处于较高水平,而河北则处于很低的水平;中部的江西、安徽、湖南高于其他地区;西部的四川、重庆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同时,我们发现各省的相关系数的绝对额都较小,最大的属上海,但也仅为0.031,即GDP变动一单位房地产税平均变动0.031单位,而最小的河北和山西只有0.003,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总体看来,30省的不动产税收与GDP的相关性均比较弱;发达地区之间、不发达地区之间相关系数b存在差异除经济结构等客观影响因素外,各省在处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与增加税收之间关系时采取的不同策略也是重要原因。
在现行房地产税制下,若物业税改革按“中央制定税率浮动范围,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税率或完全由地方设定税率;由地方决定税基、征税对象、减免税”等思路进行,则新一轮政府间税收竞争将在所难免。根据前文的分析,地方政府将出现以下几种行为博弈:(1)征收高税。发达地区:A忽略税收对经济的影响;欠发达地区:B优先弥补财力缺口。(2)征收高低税。发达地区:C利用税收优势增强竞争力;欠发达地区:D不惜血本发展经济。(3)居民住宅重税。发达地区:E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F兼顾地方财力与经济发展。(4)企业用房重税。发达地区:G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欠发达地区:H广辟税源增加地方财力。
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等)资本来源宽广、公共服务优良,但土地资源稀缺、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可能忽略税收对经济的影响,而采用可能采取(A,E)或(A,G)策略,即总体税负重,在居民和企业的房产中有选择的课征重税,以在增加地方财力、优化公共服务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目标之一。
发达地区(如河北)则可能采取C或(C,E)策略,虽同处于东部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2005年房地产税仅占GDP的0.33%、占财政收入的2%;2004年分别占0.03%和2%,远低于同地区的其他省份。表明河北省可能出于发展地方经济出发或由于本身经济结构原因造成了客观上的低税策略,开征物业税后可能延续该策略。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江西、四川等)基于优先弥补地方财力缺口、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等考虑,可能采取(B,F)策略:利用居民住宅不具有流动性而资本具有流动性等特点,对居民住宅课征重税而对企业用房课征轻税,以达到增加财力的同时规避税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此策略将加重本地居民的税负,尤其是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特别显著,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贵州、青海等)则可能仍采取传统的低税策略(D,F),此策略大都为形势所逼而被动采取,无选择余地,必将导致此类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财力差距进一步拉大。
鉴于此,在物业税改革中,中央有必要保留税率设定、税收减免、统一征税对象等税权,避免造成新一轮的税收竞争,加剧地区间经济和财力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宏数据库:http://edu1.macrochina.com.cn/default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