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选择适宜封堵器封堵未闭动脉导管,行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检查。结果:51例封堵器置入成功,1例因动脉导管直径过大而封堵失败,成功率98.1%。结论: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PDA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封堵效果好,价格低廉。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器 介入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4年8月~2007年10月以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PDA患者52例,男17例,女35例;年龄1~51岁,平均25.2±17.3岁。均经临床、ECG、X线平片、经胸超声(TTE)检查诊断为PDA。TTE示PDA直径3~16mm,均存在左心室扩大,25例存在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X线平片示不同程度肺血增多。
封堵器及输送器:国产封堵器长7mm,“腰部”的直径主动脉侧6~22mm,肺动脉侧4~20mm。输送器由传送导丝和外鞘组成,鞘管外径6~12F。
介入治疗方法:手术前、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经胸超声(TTE)检查。52例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北京华医圣杰公司生产)治疗PDA。局麻或基础+局麻下穿刺右股动、静脉,经右股动脉送入5~6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以确定PDA的位置、形态及大小。将加硬导丝自主肺动脉侧经PDA送入降主动脉,沿加硬导丝将传送鞘送至降主动脉,选择比所测PDA最窄直径>2~4mm的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透视下经传送鞘将封堵器送至降主动脉。待封堵器的主动脉侧盘完全张开后,将传送鞘及封堵器一齐回撤至PDA的最窄处,释放“腰部”,使“腰部”完全卡于PDA内。5~10分钟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若证实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微量残余分流则释放封堵器,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主肺动脉连续测压,压迫止血。术中静脉注射肝素(0.5mg/kg)。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3天,术后24~48小时、1~18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检查,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再通及封堵器位置等。
结 果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属漏斗型49例,管型2例及窗型1例。PDA最窄处直径平均为6.8±3.7mm(2~18mm),置入的封堵器直径6/4~24/22mm。51例封堵器置入成功,1例因动脉导管直径约18mm,使用22/20mm封堵器试封堵无法固定而失败,成功率98.1%。造影示无残余分流37例(72.6%),微量残余分流12例(23.5%),少量残余分流2例。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1例术后10小时发生溶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尿,经碱化尿液、静脉使用地塞米松、补液治疗后血红蛋白尿消失。术后24~48小时经TTE检查,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均完成1~18个月随诊,经TTE检查均无残余分流及再通,左心室内径缩小,射血分数提高,均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溶血并发症。X线检查示全部肺血减少,左心室缩小。
讨 论
1997年Amplatzer封堵器开始用于治疗PDA,因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应用日趋增多[1]。
适应证:左向右分流(包括外科PDA结扎术后再通)的PDA,体重≥4kg,年龄>3个月。
禁忌证:PDA合并必须手术矫正的其他心血管畸形;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封堵术前2个月内患者严重感染;下腔静脉和(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完全梗阻者;超声心动图证实右心腔内血栓形成者;体重<4kg者。
参考文献
1 Thanopoulos BD,Hakim FA, Hiari A, et al.Further experience with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the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using the Amplatzer duct occlude.J Am Coll Cardiol,2000,35(4):1016-1021.
慎用头孢曲松钠等五种药品
(记者王乐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7月8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头孢曲松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吗替麦考酚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的安全信息,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要注意合理使用这5种药品。
头孢曲松钠是抗感染药品中颇具代表性的品种,其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抗感染药的整体安全水平。据介绍,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头孢曲松钠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显示:头孢曲松钠在合理使用情况下,利益明显大于风险。但由于不合理用药现象广泛存在,使得用药风险明显扩大,不良事件数量明显增多。
头孢曲松钠严重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收到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报告病例累计已达9728例。其中,过敏性休克332例,死亡152人。通报建议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超适应症用药、禁忌症用药、配伍禁忌用药,规范围手术期用药等。
其他4种药品安全信息分别是: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可使得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12克/分升以上的病人存在死亡率增加、发生严重心血管和血栓事件及促进肿瘤增长的风险。提醒医务人员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应控制患者的目标血红蛋白浓度,权衡使用此类产品的风险与效益。
吗替麦考酚酯与妊娠妇女流产和胎儿、新生儿畸形有关。提醒患者使用此类药品应严格避孕,医生在处方中开此药品时应排除女性患者妊娠。
抗癫痫药使用者可能存在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包括自杀企图和自杀死亡)的风险。提醒医生在处方中开抗癫痫药时,应告知患者、患者家属及看护人关于抗癫痫药的自杀风险。
抗抑郁药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及25岁以下成年人自杀的风险(包括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尤其是在抗抑郁药治疗的头几个月。提醒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看护人应加强对患者日常行为的监测,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此类药品。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器 介入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4年8月~2007年10月以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PDA患者52例,男17例,女35例;年龄1~51岁,平均25.2±17.3岁。均经临床、ECG、X线平片、经胸超声(TTE)检查诊断为PDA。TTE示PDA直径3~16mm,均存在左心室扩大,25例存在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X线平片示不同程度肺血增多。
封堵器及输送器:国产封堵器长7mm,“腰部”的直径主动脉侧6~22mm,肺动脉侧4~20mm。输送器由传送导丝和外鞘组成,鞘管外径6~12F。
介入治疗方法:手术前、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经胸超声(TTE)检查。52例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北京华医圣杰公司生产)治疗PDA。局麻或基础+局麻下穿刺右股动、静脉,经右股动脉送入5~6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以确定PDA的位置、形态及大小。将加硬导丝自主肺动脉侧经PDA送入降主动脉,沿加硬导丝将传送鞘送至降主动脉,选择比所测PDA最窄直径>2~4mm的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透视下经传送鞘将封堵器送至降主动脉。待封堵器的主动脉侧盘完全张开后,将传送鞘及封堵器一齐回撤至PDA的最窄处,释放“腰部”,使“腰部”完全卡于PDA内。5~10分钟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若证实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微量残余分流则释放封堵器,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主肺动脉连续测压,压迫止血。术中静脉注射肝素(0.5mg/kg)。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3天,术后24~48小时、1~18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检查,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再通及封堵器位置等。
结 果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属漏斗型49例,管型2例及窗型1例。PDA最窄处直径平均为6.8±3.7mm(2~18mm),置入的封堵器直径6/4~24/22mm。51例封堵器置入成功,1例因动脉导管直径约18mm,使用22/20mm封堵器试封堵无法固定而失败,成功率98.1%。造影示无残余分流37例(72.6%),微量残余分流12例(23.5%),少量残余分流2例。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1例术后10小时发生溶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尿,经碱化尿液、静脉使用地塞米松、补液治疗后血红蛋白尿消失。术后24~48小时经TTE检查,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均完成1~18个月随诊,经TTE检查均无残余分流及再通,左心室内径缩小,射血分数提高,均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溶血并发症。X线检查示全部肺血减少,左心室缩小。
讨 论
1997年Amplatzer封堵器开始用于治疗PDA,因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应用日趋增多[1]。
适应证:左向右分流(包括外科PDA结扎术后再通)的PDA,体重≥4kg,年龄>3个月。
禁忌证:PDA合并必须手术矫正的其他心血管畸形;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封堵术前2个月内患者严重感染;下腔静脉和(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完全梗阻者;超声心动图证实右心腔内血栓形成者;体重<4kg者。
参考文献
1 Thanopoulos BD,Hakim FA, Hiari A, et al.Further experience with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the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using the Amplatzer duct occlude.J Am Coll Cardiol,2000,35(4):1016-1021.
慎用头孢曲松钠等五种药品
(记者王乐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7月8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头孢曲松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吗替麦考酚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的安全信息,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要注意合理使用这5种药品。
头孢曲松钠是抗感染药品中颇具代表性的品种,其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抗感染药的整体安全水平。据介绍,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头孢曲松钠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显示:头孢曲松钠在合理使用情况下,利益明显大于风险。但由于不合理用药现象广泛存在,使得用药风险明显扩大,不良事件数量明显增多。
头孢曲松钠严重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收到头孢曲松钠的不良反应报告病例累计已达9728例。其中,过敏性休克332例,死亡152人。通报建议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超适应症用药、禁忌症用药、配伍禁忌用药,规范围手术期用药等。
其他4种药品安全信息分别是: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可使得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12克/分升以上的病人存在死亡率增加、发生严重心血管和血栓事件及促进肿瘤增长的风险。提醒医务人员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应控制患者的目标血红蛋白浓度,权衡使用此类产品的风险与效益。
吗替麦考酚酯与妊娠妇女流产和胎儿、新生儿畸形有关。提醒患者使用此类药品应严格避孕,医生在处方中开此药品时应排除女性患者妊娠。
抗癫痫药使用者可能存在自杀观念或自杀行为(包括自杀企图和自杀死亡)的风险。提醒医生在处方中开抗癫痫药时,应告知患者、患者家属及看护人关于抗癫痫药的自杀风险。
抗抑郁药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及25岁以下成年人自杀的风险(包括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尤其是在抗抑郁药治疗的头几个月。提醒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看护人应加强对患者日常行为的监测,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此类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