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各区县也加快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壮大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加快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机构的融合、采编流程的再造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的研究,全面加强全媒体的传播能力建设,才能真正达到1+1>2的效果。
关键词:融媒体;建设;对策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种误区
(一)重挂牌轻融合
从各地的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有的地方过分追求速度,纷纷挂牌成立融媒体中心,把几家媒体单位的人员聚在一起,缺乏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生产流程的再造以及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的有效突破,没有充分激发出干事创业的活力,不符合中央提出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发展要求。
(二)重内容轻传播
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不少融媒体中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内容生产,融媒体产品发布出去后却几乎无人问津。打开传播矩阵,点击量少得可怜的案例比比皆是。虽然点击量不是考量融媒体产品的唯一指标,但是缺乏传播力的传播平台怎么可能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呢?
(三)重生产轻经营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怀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但这并不是说有了当地财政的支持就不需要发展经营。在全面履行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树形象”的职责使命的前提下,抓好媒体经营既是推进融媒体中心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也是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四)重硬件建设,轻软实力提升
编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时,不少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基础和硬件建设,但在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和体制机制配套上却没有跟上,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实力提升。“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关键在人。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标准固然有好处,如果采编队伍的素质能力建设不能跟上,没有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充分激活人员干事活力,就走入了重硬件建设,轻软实力提升的误区。
二、顺应媒体格局变迁,推进深度融合发展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重建传播力优势,成为主流媒体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好素质能力提升
1.强化人才素质能力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把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升作为重要任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促进从业人员素质能力转型升级,成为适应即时传播、海量传播、互动传播规律的全媒体记者。
2.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设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把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作为重要的配套建设同步推进,通过薪酬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建设,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价值体现,真正实现岗位能上能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才能充分激发人力资源干事创业的活力,为全媒体记者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3.探索新型人才合作机制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技术人才的局限往往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树立“只求为我所用”的人才观,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团队的合作,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购买社会化服务获取技术支撑。
(二)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建设全媒体矩阵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发展”。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推动媒体传播渠道的融合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认真研判各媒体传播渠道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各个平台的受众人群、传播时效、技术支撑等要素科学定位,使各平台之间既能取长补短又能互联互通,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
三、把握规律,因地制宜,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
(一)传播者——强化互联网思维,再造采编流程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兴媒体的发展,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传播已成趋势,传播内容、渠道、受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进优质内容生产。首先,通过融媒体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发。其次,利用互联技术为融媒体产品的选题信息提供数据支撑,适应分众化、个性化传播的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考虑与其他信息接口的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区域内的信息热点进行挖掘,有的放矢地组織内容生产,实现精准推送。同时,要对传播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并作为考核指标运用到考核中去,促进内容生产更好地适应传播需要。
(二)受传者——强化用户思维,让受传者转化为传播者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受众人群已经转移到互联网、移动端等,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这一传播需求。一是充分研究受众,促进生产内容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融媒体中心要精准分析受众需求,从话题设置到话语体系都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让内容更具有传播力。二是遵循传播规律,促进从受传者到传播者的转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终端已经从大屏转移到小屏,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正在成为传播的重要渠道,传播方式已经由原来的线性传播转变为网状传播。每一部手机的终端用户既是信息的受传者,也是多次转发的传播者。融媒体中心各信息发布平台向用户准确推送他们感兴趣的产品,才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持续关注,让他们在阅读信息的同时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形成良性互动。 (三)讯息——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主流媒体的核心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抓好内容生产,是提升融媒体中心传播力的关键所在。
一是精耕细作本土新闻资源,打造内容传播品牌。县级融媒体中心无论在资金上、技术上都无法与大型传播平台相比,但对本土新闻资源的运用却是得天独厚。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根据各发布平台的定位,进行精耕细作,权威、及时、深度地呈现这些新闻内容,提高传播力度。
二是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品牌节目资源,做好用户迁移。经过多年的运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打造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融媒体中心可根据各发布平台的特点,将这些品牌节目的内容以新的形式向受众推送,尽量实现受众的引流。
三是做好功能拓展,以服务聚集用户,在服务中聚合内容。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平台布局在新闻资讯传播的基础上,还要依托当地的相关资源进行功能拓展,例如:党建平台、便民服务、政策解读等,以服务功能的拓展业务网来聚集用户。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也会生产出更多与当地群众息息相关的融媒体内容产品,服务与内容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进而提高用户的黏度。
(四)媒介一坚持深度融合,形成全媒体传播生态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推动现有的信息发布平台进行深度融合,根据功能定位进行差异化发展,更有利于不同受众的个性化传播。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其他三方机构的技术平台互联互通的问题。一是“借船出海”模式,完全利用三方机构开发的技术平台进行传播。不少地方在搭建融媒体平台时通过使用微信、微博、APP等三方公司开发的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省钱省力,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用户的自主性受到局限。二是“造船出海”模式,自己组织力量进行独立技术平台搭建。这种方式的优势比较明显,可以充分领会使用方的意图,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尽可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但是对开发和运行维护的资金、技术、人才要求比较高,对一些资金、技术支撑不够的地方压力较大。三是“买船出海”模式,购买或者兼并一些发布平台。通过前期运营,一些三方商业平台拥有比较大的粉丝量,粉丝活跃度也比较高,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通过购买或者兼并的方式进行利用。
(五)反馈——运用互联网技术,畅通传播闭环
一是开通线上交互功能,通过文章留言、直播弹幕或者专门的互动交流社交平台获取信息,对传播内容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内容聚合的方式生产加工成新的传播内容。二是以传播内容为载体组织线下交流活動,例如“车友会”“节目微友会”等线下活动,获得意见建设,聚合传播内容。三是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互联网技术,对点击量、转发量、点赞量等传播效果进行数据分析,获得反馈信息。四、结语
总之,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建设,是壮大党的主流舆论阵地的时代要求,也是检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一块重要的试金石。只有具备了强大的传播力,才有可能提升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真正让党和政府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融媒体;建设;对策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种误区
(一)重挂牌轻融合
从各地的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有的地方过分追求速度,纷纷挂牌成立融媒体中心,把几家媒体单位的人员聚在一起,缺乏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生产流程的再造以及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的有效突破,没有充分激发出干事创业的活力,不符合中央提出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发展要求。
(二)重内容轻传播
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不少融媒体中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内容生产,融媒体产品发布出去后却几乎无人问津。打开传播矩阵,点击量少得可怜的案例比比皆是。虽然点击量不是考量融媒体产品的唯一指标,但是缺乏传播力的传播平台怎么可能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呢?
(三)重生产轻经营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怀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但这并不是说有了当地财政的支持就不需要发展经营。在全面履行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树形象”的职责使命的前提下,抓好媒体经营既是推进融媒体中心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也是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四)重硬件建设,轻软实力提升
编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时,不少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基础和硬件建设,但在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和体制机制配套上却没有跟上,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实力提升。“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关键在人。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标准固然有好处,如果采编队伍的素质能力建设不能跟上,没有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充分激活人员干事活力,就走入了重硬件建设,轻软实力提升的误区。
二、顺应媒体格局变迁,推进深度融合发展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重建传播力优势,成为主流媒体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好素质能力提升
1.强化人才素质能力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把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升作为重要任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促进从业人员素质能力转型升级,成为适应即时传播、海量传播、互动传播规律的全媒体记者。
2.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设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把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作为重要的配套建设同步推进,通过薪酬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建设,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价值体现,真正实现岗位能上能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才能充分激发人力资源干事创业的活力,为全媒体记者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3.探索新型人才合作机制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技术人才的局限往往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县级融媒体中心要树立“只求为我所用”的人才观,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团队的合作,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购买社会化服务获取技术支撑。
(二)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建设全媒体矩阵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发展”。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推动媒体传播渠道的融合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认真研判各媒体传播渠道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各个平台的受众人群、传播时效、技术支撑等要素科学定位,使各平台之间既能取长补短又能互联互通,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
三、把握规律,因地制宜,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
(一)传播者——强化互联网思维,再造采编流程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兴媒体的发展,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传播已成趋势,传播内容、渠道、受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进优质内容生产。首先,通过融媒体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分发。其次,利用互联技术为融媒体产品的选题信息提供数据支撑,适应分众化、个性化传播的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考虑与其他信息接口的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区域内的信息热点进行挖掘,有的放矢地组織内容生产,实现精准推送。同时,要对传播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并作为考核指标运用到考核中去,促进内容生产更好地适应传播需要。
(二)受传者——强化用户思维,让受传者转化为传播者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受众人群已经转移到互联网、移动端等,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这一传播需求。一是充分研究受众,促进生产内容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融媒体中心要精准分析受众需求,从话题设置到话语体系都要充分考虑受众需求,让内容更具有传播力。二是遵循传播规律,促进从受传者到传播者的转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终端已经从大屏转移到小屏,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正在成为传播的重要渠道,传播方式已经由原来的线性传播转变为网状传播。每一部手机的终端用户既是信息的受传者,也是多次转发的传播者。融媒体中心各信息发布平台向用户准确推送他们感兴趣的产品,才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持续关注,让他们在阅读信息的同时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形成良性互动。 (三)讯息——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主流媒体的核心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抓好内容生产,是提升融媒体中心传播力的关键所在。
一是精耕细作本土新闻资源,打造内容传播品牌。县级融媒体中心无论在资金上、技术上都无法与大型传播平台相比,但对本土新闻资源的运用却是得天独厚。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根据各发布平台的定位,进行精耕细作,权威、及时、深度地呈现这些新闻内容,提高传播力度。
二是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品牌节目资源,做好用户迁移。经过多年的运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打造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融媒体中心可根据各发布平台的特点,将这些品牌节目的内容以新的形式向受众推送,尽量实现受众的引流。
三是做好功能拓展,以服务聚集用户,在服务中聚合内容。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平台布局在新闻资讯传播的基础上,还要依托当地的相关资源进行功能拓展,例如:党建平台、便民服务、政策解读等,以服务功能的拓展业务网来聚集用户。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也会生产出更多与当地群众息息相关的融媒体内容产品,服务与内容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进而提高用户的黏度。
(四)媒介一坚持深度融合,形成全媒体传播生态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推动现有的信息发布平台进行深度融合,根据功能定位进行差异化发展,更有利于不同受众的个性化传播。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其他三方机构的技术平台互联互通的问题。一是“借船出海”模式,完全利用三方机构开发的技术平台进行传播。不少地方在搭建融媒体平台时通过使用微信、微博、APP等三方公司开发的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省钱省力,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用户的自主性受到局限。二是“造船出海”模式,自己组织力量进行独立技术平台搭建。这种方式的优势比较明显,可以充分领会使用方的意图,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尽可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但是对开发和运行维护的资金、技术、人才要求比较高,对一些资金、技术支撑不够的地方压力较大。三是“买船出海”模式,购买或者兼并一些发布平台。通过前期运营,一些三方商业平台拥有比较大的粉丝量,粉丝活跃度也比较高,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通过购买或者兼并的方式进行利用。
(五)反馈——运用互联网技术,畅通传播闭环
一是开通线上交互功能,通过文章留言、直播弹幕或者专门的互动交流社交平台获取信息,对传播内容进行调整,也可以通过内容聚合的方式生产加工成新的传播内容。二是以传播内容为载体组织线下交流活動,例如“车友会”“节目微友会”等线下活动,获得意见建设,聚合传播内容。三是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互联网技术,对点击量、转发量、点赞量等传播效果进行数据分析,获得反馈信息。四、结语
总之,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建设,是壮大党的主流舆论阵地的时代要求,也是检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一块重要的试金石。只有具备了强大的传播力,才有可能提升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真正让党和政府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