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9年2月18日,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上,因捐款千万惊动全国的湖北省军区武汉第七干休所离休干部马旭,再次用率真和质朴,深深打动和感染了无数人。因为“一掷千金”,人们记住了这位对自己万般苛刻、帮别人出手阔绰的“千万富翁”。但她的故事,却远非人们熟知的那么简单。马旭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闪耀着可贵的人生智慧和人性光辉,贯穿其中的主题词就是“奋斗”二字。
从北京返回武汉,走出聚光灯的马旭,生活渐复平静,但故事仍在继续,感动仍在传递。
武汉郊区的一隅,每天前来寻访慰问马旭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是为了告慰感动,有的则是寻找答案。人们在思考,这位身材矮小的耄耋老人,究竟包藏着一颗何等强大的心?
日前,记者走进马旭的精神世界,通过几个关键词,解读她的奋斗哲学。
2019年2月4日,大年三十。即便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依然阻挡不住人们寻找感动的热情。
武汉郊区的村巷里,86岁的马旭因感冒卧床休息。见有人到访,马旭的老伴颜学庸赶紧出门招呼。“她感冒一直没好,怕传染给你们,在屋里不肯出来。”颜学庸一边解释一边忙着煮面条。他们原以为昨天是大年三十,結果两人把饺子吃到一半才发现搞错了时间。
老两口对过年没太多的讲究,一起吃碗饺子就感动、很知足。若不是附近的部队安排战士帮老人在门窗上贴上窗花和对联,这间简陋到极致的小院,看不出一丝过年的味道。
一墙之隔的屋外,不时传来小孩的嬉戏打闹和走亲访友的祝福声。同样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可以安详地端坐在团年饭的桌席上,沉醉在儿孙满堂的幸福里,尽享着天伦之乐。
小院里外,俨然两个不同的世界,记者心里五味杂陈:
马旭为了跳伞事业,放弃生儿育女。在他们这个年纪,别人或许早已四世同堂,可他们连听人喊一声“爹娘”的机会都没有,不后悔吗?奋斗了一辈子,这样的晚年算是幸福吗?
这样的问题,很多人都问过。“生命总会有遗憾,但不后悔。”马旭说,“幸福在于对人民有所贡献。人民认可我,我就很幸福。”
一位哲人曾说:“获得幸福的过程就好像不断向天平上加砝码,左盘放着幸福,只要你的奋斗砝码越多、越重,幸福的天平就会向你倾斜。”
诚如斯言,“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翻开马旭的人生履历,她至少有4次可以选择“安逸”的机会:
第一次,1961年。从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归来的马旭,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当听到基层部队急需野战军医的消息后,她义无反顾地打起背包,奔赴野战部队一线。
第二次,原本在部队后勤负责医务工作的马旭,突发奇想:她要参加部队跳伞训练。她用倔强和执着弥补先天缺陷,靠着坚韧不拔的勇气和决心成功跳伞,成为我军首位跳伞的女兵。
第三次,1963年。已经30岁原本该结婚生子、回归家庭的马旭,再次作出令人瞠目的决定:为了继续自己的跳伞事业,她与老伴约定,一生不生儿育女。20多年间,马旭跳伞140余次,足迹遍布祖国山壑丛林、大漠戈壁、皑皑雪原和碧波南海。
第四次,1988年,为部队建设奋斗了大半辈子的马旭,从空降兵医院副院长岗位光荣离休。原本可以安享体面晚年生活的她,又放弃优越条件,一头扎进基层部队附近低矮潮湿的破房子里,潜心钻研军队卫生医疗科研事业,开始了自己又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有人说,奋斗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过上安逸的日子。但,倘若一个人总沉迷于无休止的奋斗之中,那奋斗的意义何在?面对记者的提问,马旭的回答很简单:我就是怕闲着。
那一年,马旭75岁。
75岁什么概念?中国人的人均寿命76.7岁,这是一个“知天命”的年龄。2008年,不甘安逸的马旭,再次用非凡的举动打破社会的平静:她要考研!尽管知道重重困难,她依然乐此不疲地坚持,多次参加华中科技大学申硕考试,甚至一度离梦想仅有一步之遥。
励志故事仍然在继续,为了梦,马旭从未停下奔跑的脚步。
因为捐款千万元,今年86岁的马旭成了众人敬佩的偶像。生活在过去传统质朴年代里的很多人,对追星不感兴趣,而成为众人追捧的马旭,却选择一个同龄人作为“偶像”。
这个同龄又同行的老人就是屠呦呦。马旭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悬挂3张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照片,“这样做,就能天天看见屠呦呦,时刻提醒自己向屠呦呦学习。”
有句励志名言:“别在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马旭说:“别在安逸的年龄放弃奋斗。”
1949年,西柏坡。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表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
那一年,马旭才16岁。艰苦与奋斗存在哪些逻辑必然、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选择艰苦奋斗意味着什么,尽管年轻的马旭当时还不明白其中深刻含义,但依然作为她毕生最执着的追求。
从部队离休后的马旭,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她和老伴一起潜心搞医学科研。为便于到部队调研和医学研究,他们放弃干休所安排的公寓房,住在武汉市远郊一个偏僻小院。
然而就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马旭研制出能有效防止跳伞时导致脚踝扭伤的“充气护踝”和解决高原跳伞缺氧难题的“单兵高原供氧背心”,撰写、编著了《空降兵非战斗成员初步分析》《跳伞训练压缩性骨折334例分析》等百余篇学术论文和空降兵训练教材。
但凡寻访过马旭的人,都不会对这样一幕幕场景感到陌生:睡了六七十年的硬板床、坐了四五十年的老式沙发、穿了二十多年的旧棉袄和四年的胶鞋、十几年前的翻盖手机……很难想象,这些常人连扔都觉得费劲的物品,竟是这位“一掷千金”的老人的全部家当。
“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马旭之所以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并不全然在于捐款的数额之大,而主要在于捐款背后的巨大反差。
是啊,哪有人不想过好日子的,马旭也曾想过。
早些年,她和老伴离休后也曾一起出国旅游过,“还是觉得家里好,外面待久了,过上悠闲的日子,反而觉得不自在。”马旭说,过不惯外面的生活。当一个人享受在奋斗的快感中,就不会去过分在乎肉体上的痛苦抑或是享受。
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寒舍陋屋。这位把自己物质生活标准降到最低的老人,却把奉献大爱的热度提到最高。艰苦一生,奉献一世,她用行动传承和诠释着可贵的时代精神。
因为一场美丽的“误会”,让马旭捐助巨款的事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个人做一件事,总有一个动机在里面,马旭图什么?”
首先,马旭在不在乎钱?
生活中的马旭,其实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老太太,平日里她也会在菜市场里与小摊贩讨价还价;也习惯过紧日子,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在关乎自己正当利益的问题上,也会与别人据理力争,爱憎分明。
一次,一位平时没有什么联系的远亲,不远千里登门造访,责怪马旭没有把钱留给自家人,试图劝服她打消捐款的念头,被她断然拒绝。在马旭的字典里,没有“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个词。
还有一次,几个陌生人打着投资理财的旗号,找到马旭家中“面授机宜”,试图说服她把“慈善做大”。结果,被马旭夫妇硬生生赶走。部队领导担心老人被敲诈,还专门给他们配备了对讲机,一旦有情况,能第一时间通知附近的官兵。
马旭显然是在乎钱的,奋斗应该得到尊重和回报,但绝不是没有底线的索取。
这一逻辑,早在十几年前,马旭就一直奉行着。
1999年,国家专利局公布了马旭的一项发明专利,一批批客商纷纷前来洽谈合作意向。一位香港药商了解情况后,提出用100万元人民币买断马旭的发明。在当时,100万元人民币对马旭而言如同天文数字,但她不为之所动:“我的发明专利不属于我个人,属于国家、部队,属于人民。”
还有人说,马旭“裸捐”是图个“名”。
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询问和议论,更多的时候,马旭都选择付之一笑,她不愿意去反驳和解释,更不愿意刻意去标榜自己的动机,一如她质朴、倔强、率真的性格。
“我听说家乡教育没钱,孩子们需要,我这儿有钱,我就捐了。”即便是在“感动中国”录制现场,马旭依然没想刻意拔高自己,但正是这种真实打动了无数人。
马旭不在乎功名,但她很喜欢“军中居里夫人”这个称呼。
居里夫人有这么一个故事:她的小女儿将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金质奖章当作玩具玩。一位访客不解,“這么贵重的奖章,您怎么随便给孩子玩?”居里夫人笑了笑:“我故意给她玩的,就是想让她知道,名利就像普通玩具,不能过于看重。”
志趣相投的人,纵使不在一个时代,也总能找到共同的语言。
顾拜旦说:“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奋斗。”马旭听没听说过这句话,我们没问,但她却一直在用行动默默践行着……
从北京返回武汉,走出聚光灯的马旭,生活渐复平静,但故事仍在继续,感动仍在传递。
武汉郊区的一隅,每天前来寻访慰问马旭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是为了告慰感动,有的则是寻找答案。人们在思考,这位身材矮小的耄耋老人,究竟包藏着一颗何等强大的心?
日前,记者走进马旭的精神世界,通过几个关键词,解读她的奋斗哲学。
奋斗与幸福
2019年2月4日,大年三十。即便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依然阻挡不住人们寻找感动的热情。
武汉郊区的村巷里,86岁的马旭因感冒卧床休息。见有人到访,马旭的老伴颜学庸赶紧出门招呼。“她感冒一直没好,怕传染给你们,在屋里不肯出来。”颜学庸一边解释一边忙着煮面条。他们原以为昨天是大年三十,結果两人把饺子吃到一半才发现搞错了时间。
老两口对过年没太多的讲究,一起吃碗饺子就感动、很知足。若不是附近的部队安排战士帮老人在门窗上贴上窗花和对联,这间简陋到极致的小院,看不出一丝过年的味道。
一墙之隔的屋外,不时传来小孩的嬉戏打闹和走亲访友的祝福声。同样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可以安详地端坐在团年饭的桌席上,沉醉在儿孙满堂的幸福里,尽享着天伦之乐。
小院里外,俨然两个不同的世界,记者心里五味杂陈:
马旭为了跳伞事业,放弃生儿育女。在他们这个年纪,别人或许早已四世同堂,可他们连听人喊一声“爹娘”的机会都没有,不后悔吗?奋斗了一辈子,这样的晚年算是幸福吗?
这样的问题,很多人都问过。“生命总会有遗憾,但不后悔。”马旭说,“幸福在于对人民有所贡献。人民认可我,我就很幸福。”
一位哲人曾说:“获得幸福的过程就好像不断向天平上加砝码,左盘放着幸福,只要你的奋斗砝码越多、越重,幸福的天平就会向你倾斜。”
诚如斯言,“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奋斗与安逸
翻开马旭的人生履历,她至少有4次可以选择“安逸”的机会:
第一次,1961年。从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归来的马旭,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当听到基层部队急需野战军医的消息后,她义无反顾地打起背包,奔赴野战部队一线。
第二次,原本在部队后勤负责医务工作的马旭,突发奇想:她要参加部队跳伞训练。她用倔强和执着弥补先天缺陷,靠着坚韧不拔的勇气和决心成功跳伞,成为我军首位跳伞的女兵。
第三次,1963年。已经30岁原本该结婚生子、回归家庭的马旭,再次作出令人瞠目的决定:为了继续自己的跳伞事业,她与老伴约定,一生不生儿育女。20多年间,马旭跳伞140余次,足迹遍布祖国山壑丛林、大漠戈壁、皑皑雪原和碧波南海。
第四次,1988年,为部队建设奋斗了大半辈子的马旭,从空降兵医院副院长岗位光荣离休。原本可以安享体面晚年生活的她,又放弃优越条件,一头扎进基层部队附近低矮潮湿的破房子里,潜心钻研军队卫生医疗科研事业,开始了自己又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有人说,奋斗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过上安逸的日子。但,倘若一个人总沉迷于无休止的奋斗之中,那奋斗的意义何在?面对记者的提问,马旭的回答很简单:我就是怕闲着。
那一年,马旭75岁。
75岁什么概念?中国人的人均寿命76.7岁,这是一个“知天命”的年龄。2008年,不甘安逸的马旭,再次用非凡的举动打破社会的平静:她要考研!尽管知道重重困难,她依然乐此不疲地坚持,多次参加华中科技大学申硕考试,甚至一度离梦想仅有一步之遥。
励志故事仍然在继续,为了梦,马旭从未停下奔跑的脚步。
因为捐款千万元,今年86岁的马旭成了众人敬佩的偶像。生活在过去传统质朴年代里的很多人,对追星不感兴趣,而成为众人追捧的马旭,却选择一个同龄人作为“偶像”。
这个同龄又同行的老人就是屠呦呦。马旭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悬挂3张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照片,“这样做,就能天天看见屠呦呦,时刻提醒自己向屠呦呦学习。”
有句励志名言:“别在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马旭说:“别在安逸的年龄放弃奋斗。”
奋斗与艰苦
1949年,西柏坡。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表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
那一年,马旭才16岁。艰苦与奋斗存在哪些逻辑必然、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选择艰苦奋斗意味着什么,尽管年轻的马旭当时还不明白其中深刻含义,但依然作为她毕生最执着的追求。
从部队离休后的马旭,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她和老伴一起潜心搞医学科研。为便于到部队调研和医学研究,他们放弃干休所安排的公寓房,住在武汉市远郊一个偏僻小院。
然而就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马旭研制出能有效防止跳伞时导致脚踝扭伤的“充气护踝”和解决高原跳伞缺氧难题的“单兵高原供氧背心”,撰写、编著了《空降兵非战斗成员初步分析》《跳伞训练压缩性骨折334例分析》等百余篇学术论文和空降兵训练教材。
但凡寻访过马旭的人,都不会对这样一幕幕场景感到陌生:睡了六七十年的硬板床、坐了四五十年的老式沙发、穿了二十多年的旧棉袄和四年的胶鞋、十几年前的翻盖手机……很难想象,这些常人连扔都觉得费劲的物品,竟是这位“一掷千金”的老人的全部家当。
“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马旭之所以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并不全然在于捐款的数额之大,而主要在于捐款背后的巨大反差。
是啊,哪有人不想过好日子的,马旭也曾想过。
早些年,她和老伴离休后也曾一起出国旅游过,“还是觉得家里好,外面待久了,过上悠闲的日子,反而觉得不自在。”马旭说,过不惯外面的生活。当一个人享受在奋斗的快感中,就不会去过分在乎肉体上的痛苦抑或是享受。
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寒舍陋屋。这位把自己物质生活标准降到最低的老人,却把奉献大爱的热度提到最高。艰苦一生,奉献一世,她用行动传承和诠释着可贵的时代精神。
奋斗与名利
因为一场美丽的“误会”,让马旭捐助巨款的事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个人做一件事,总有一个动机在里面,马旭图什么?”
首先,马旭在不在乎钱?
生活中的马旭,其实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老太太,平日里她也会在菜市场里与小摊贩讨价还价;也习惯过紧日子,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在关乎自己正当利益的问题上,也会与别人据理力争,爱憎分明。
一次,一位平时没有什么联系的远亲,不远千里登门造访,责怪马旭没有把钱留给自家人,试图劝服她打消捐款的念头,被她断然拒绝。在马旭的字典里,没有“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个词。
还有一次,几个陌生人打着投资理财的旗号,找到马旭家中“面授机宜”,试图说服她把“慈善做大”。结果,被马旭夫妇硬生生赶走。部队领导担心老人被敲诈,还专门给他们配备了对讲机,一旦有情况,能第一时间通知附近的官兵。
马旭显然是在乎钱的,奋斗应该得到尊重和回报,但绝不是没有底线的索取。
这一逻辑,早在十几年前,马旭就一直奉行着。
1999年,国家专利局公布了马旭的一项发明专利,一批批客商纷纷前来洽谈合作意向。一位香港药商了解情况后,提出用100万元人民币买断马旭的发明。在当时,100万元人民币对马旭而言如同天文数字,但她不为之所动:“我的发明专利不属于我个人,属于国家、部队,属于人民。”
还有人说,马旭“裸捐”是图个“名”。
面对外界的种种猜测、询问和议论,更多的时候,马旭都选择付之一笑,她不愿意去反驳和解释,更不愿意刻意去标榜自己的动机,一如她质朴、倔强、率真的性格。
“我听说家乡教育没钱,孩子们需要,我这儿有钱,我就捐了。”即便是在“感动中国”录制现场,马旭依然没想刻意拔高自己,但正是这种真实打动了无数人。
马旭不在乎功名,但她很喜欢“军中居里夫人”这个称呼。
居里夫人有这么一个故事:她的小女儿将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金质奖章当作玩具玩。一位访客不解,“這么贵重的奖章,您怎么随便给孩子玩?”居里夫人笑了笑:“我故意给她玩的,就是想让她知道,名利就像普通玩具,不能过于看重。”
志趣相投的人,纵使不在一个时代,也总能找到共同的语言。
顾拜旦说:“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奋斗。”马旭听没听说过这句话,我们没问,但她却一直在用行动默默践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