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破除!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部一个贫困山区,2016年开始,当地村委会陆续安装了8个喇叭,一组2个,每组花费2000元,它们分属广电、气象、防汛、水文四个部门。“喇叭用处不大,而且只要部门之间协调好,通知事情有一两个就够了,这么装简直浪费。为了省电,只好把喇叭关了,上面来检查再打开。”
  这个村的遭遇并非个案。“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級要求给基层配备文化活动场所,有时上级部门不问村民需求,一竿子插到底。”西部地区一位副镇长说,比如有的村群众居住分散,却被要求建个文化舞台,结果成摆设。
  “最头疼的就是这些设施根本没啥用,但是还要定期汇报‘使用情况’,就得不停地编材料……”一名基层干部说。
  基层资源错配,只是因为上级“马大哈”吗?专家指出,此类乱象折射出来的,是一些地方仍存在布置工作官僚主义,落实工作形式主义,检查工作教条主义的不良风气。
  一个村委会八个大喇叭,资源因何错配?
  一些财政不宽裕的地方,为追求“立竿见影”的治理效果,热衷于在生态保护方面上一些见效快、看得见的工程。比如,罔顾地方实际盲目打造湿地公园、绿地草坪、豪华厕所等华而不实的“盆景”;上一些便于上级部门或领导看到的工程。与之相对,生态保护中本该优先解决的河流水质、水源地环境、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问题,却迟迟得不到根本性改善。
  一些北方城市片面向南方先进城市看齐,不考虑本地寒冷气候条件,建设了大面积的草坪,没到一年草坪就大面积死亡,湿地公园到处杂草丛生。这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偏差、生态保护观念扭曲的集中体现。
  专家指出,当前有关部门、地方应对一些财力紧张,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大搞形象工程的做法坚决叫停,对一些已建成却不能达到预期治污目标的工程严肃问责,倒逼有关地方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中的形象工程,谁中枪了?
  在北方某贫困村,村内有座年年修、年年毁的“桥”。每年雨季,乡干部都要“钦点”同一个工程队修桥,修好后很快被洪水冲毁。懂土建的村民支招如何泄洪防冲毁,但乡干部不予理睬。一名村干部解答说,只有经常动工才能经常有钱赚。去年修桥开支16万,今年修桥又花了6万。“乡干部把钱全糟蹋了。有利的事情他们不仅要抢着干,还要连续抢着干。”
  与这种作风相关联的,是一旦项目对个人产生哪怕一丁点影响,也会百般阻拦。在饮水困难贫困村,扶贫工作队拟从省上申请30万元用于打井,一番好意竟遭乡镇谢绝。原来多年前,乡镇政府曾投入100万给村里打井,但始终没有见水。“如果扶贫队花30万把水打出来了,乡政府脸面往哪搁?”
  于己无利,有的干部则是非拖即躲。在中部地区一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邀请专业人士进村考察后觅得一块凹地,只要稍加改造,就能实现泉水自流蓄水,进行产业扶贫。第一书记奔波1个多月争取到52万元,村主任计划把工程承揽给熟人,但被告知按规定需乡镇政府、第一书记、扶贫队等组织公开竞标后,见无利可图,村主任便躲着不办事,鱼塘项目也因此被搁置。后这笔资金被收回。
  山西大学教授董江爱等专家指出,扶贫中“有利则勤、无利则懒”现象,暴露出一些基层干部官僚主义等严重,仍未树立公仆意识、增强责任与担当。要让权力正确行使,需要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也要建立村民参与乡村和扶贫干部选拔与监督的长效机制。
  少数干部“蹭”扶贫项目,有利抢无利躲?
  近期,各地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引人关注,中央也正出招整治。廉政瞭望记者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案例,其反映出的问题都要在工作中坚决破除。
其他文献
日本青年作家加藤嘉一在中国的近10年间,从一个普通的留学生成为舆论场上的“青年偶像”,一时风光无两。随后因“假学历”等事件,光环逝去,新的标签贴了上来。最近,他接受了媒体采访。  记者:有媒体报道说,“加藤嘉一回归中国”,从你的角度来讲,为什么不是“回归”日本?  加藤嘉一:日本的职场,与美国、中国比,排序、年龄很重要,资历也很重要,我明显没到那个时候。但是我也很幸运,在日本也有书出,有文章写,包
近代晋商的教育伦理思想对晋商的辉煌起着重要作用。晋商教育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诚信伦理教育,重点在于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态度,目的是培养积极进取的、诚实守信的、干练的
说短话,是个技术活  提倡干部说短话,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邓小平都喜欢说短话。邓小平曾这样评价毛泽东:“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  邓小平自己说话也是向来简洁。在他晚年,女儿毛毛曾经采访他:“长征时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回答:“跟着走。”  “在太行山时期都做了些什么事?”邓小平回答:“吃苦。”  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回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