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林业院校在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的整理、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供有关研究与工作参考。
[关键词] 林业院校 大学生 思想状况 调查 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2004年8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许多学者也纷纷以论文的形式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分类研究,本文以林业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一、调查问卷的构成与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问卷的设计,吸取了有关专家研究的成果,并根据笔者多年来在林业院校的学生工作经验,结合林业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题目。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调查对象的个人资料信息部分,如性别、政治面貌、年级、任职情况等;二是反映调查对象的思想现状的部分,所涉及到的方面主要包括:政治信仰与思想觉悟、专业认知与日常学习、职业规划与择业标准、校园生活与内心感受、同学感情与人际交往、社会认知与感恩意识等六个板块,以及专门针对林业院校林学专业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10个问题。
调查对象覆盖了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随机抽样的各30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496份,有效问卷496份。其中林学专业问卷340份,非林学专业问卷260份;被调查的496名学生中男生211人,女生285人,党员(含预备)38人,团员440人,群众14人,09级191人,08级209人,07级90人,06级5人。
二、林业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政治信仰与思想觉悟。在政治信仰的问题上,46.98%的同学坚信“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无所谓”的同学中部分人认为,如果一种制度能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幸福感,人民就会逐渐趋向于选择实行这种制度,无所谓叫什么名称。选“不相信”的同学认为周围的人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准在降低,“人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似乎很难实现。还有一些同学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这些现象是与共产主义的特征是相悖的,由此感到共产主义难以实现。调查结果表明,近乎全部同学都积极要求入党,其中又有60%同学的入党动机是认为入党“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50%的同学是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上面两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林业院校的大学生都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立场,对他们而言,党是一面旗帜,一种信誉,他们期望通过更大程度地提升自己来实现入党的愿望。
林业院校大学生申请入党的动机:信仰共产主义占34.68%,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占49.19%,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占60.48%,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自己不要求入党不好占16.33%,能得到好处占11.29%,父母、亲友的要求占23.79%。在思想觉悟方面,在“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问题的回答中,71.17%的林业院校的大学生回答“赞成,认为很有必要”;20.16%的学生认为“感到反感,效果并不好”;10.89%的大学生认为时代不同了,没有必要。调查反映,林业院校大学生从总体上来说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但他们同时也认为,目前林业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上存在问题,形式陈旧、枯燥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兴趣,效果由此受到影响。这将成为林业院校未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
2.专业认知与日常学习。在对林学类专业学生的调查中,25.0%的学生认为选择林学专业是“不了解,凭感觉”;17.4%的学生是“父母做出的选择”。而在所有被调查的林业院校的学生中,喜欢和比较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比例占71.1%;不喜欢和想转专业的比例占18.47%。这充分表明,林业院校的大学生已经逐步开始从高中阶段对专业的无知转向理性的认知,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林学或非林学专业表示了肯定。
在日常学习方面,50.4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动力不足,49.60%的学生认为学习目标模糊;另外36.9%的学生认为“想学的东西学不到,不想学的东西必须学”。另一组数据中我们发现,56.6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收获是交际能力增强了”。而有52.3%的林学专业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用”。这可以看出,相较非林学专业学生而言,林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要高得多,这与专业的设置有着紧密的关联。
3.职业规划与择业标准。在职业与就业方面,对“在您看来,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对于就业的作用”的回答,选择“非常大”的比例为11.09%;选择“比较大”的比例为39.11%;选择“不明显”的比例为42.14%。在对林学专业学生有关就业的调查中,45.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就业难度“较难”;56.3%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学的专业参与社会竞争能力是“一般”的。这说明在林业院校学生中,不管是林学还是非林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都普遍地看到了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与就业压力,他们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总体上是认可的,但对开展教育的手段或者方式并不满意,认为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4.校园生活与内心感受。在校园生活和内心感受方面,34.07%的学生“心情舒畅,充满生气”;29.84%的学生“安排有序,非常充实”;40.12%的学生“心情压抑,忙于应付;21.37的学生“无所事事,十分轻松”。对于课余时间的安排,用来学习的比例53.02%;“做家教或其他勤工俭学工作”的比例为16.13%;“没事干”的比例为17.94%,“体育活动、听音乐”的为45.77%;“交友、娱乐”的38.31%;“上网”的有52.42%,其中,64.52%的上网时间用来搜集信息,辅助学习,50%用来看影视剧。从消费上看,近一半的同学的每月生活费在600-800元之间。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学校生活状态十分满意,另外一部分是有压力或没有目标或努力方向的。对于业余时间的安排和互联网的使用,大多数学生能够安排科学合理和正确使用。不过,“上网”占据了课余时间的半壁江山,心情压抑、前途未卜,无所事事、成天上网的这些同学将是我们学生工作者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5.感情与人际交际。在有关情感与人际交往的调查中,28.43%的学生认为自己和其他同学“亲密无间”;42.14%的学生“比较融洽”。“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有62.30%的同学认为“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遇到问题时,半数人首先求助的是朋友,影响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按比例排序如表三所示。从整体来看,林业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上能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且能用科学健康的方式与他人交往。但还有不少比例的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是存有问题的,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并且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造成人际交往不好的原因:性格内向占36.69%,不懂得交际技巧占35.08%,不经意的语言或行动伤害到别人占21.57%,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或看法占18.55%,外表不够漂亮(帅气)占18.55%,不说真心话占15.52%,瞧不起别人占14.92%,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占11.49%,缺乏自信占10.48%。
6.社会认知与感恩意识。在社会认知和感恩意识方面,我校大学生对我国的经济形势的看法,27.42%的大学生认为“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41.73%的学生认为“发展很快,问题不少”;18.15%的学生认为“表面发展快,实际效益差”。反映出大学生对我国经济成果的认可和对问题的担心。对于诚实守信的看法,62.50%的学生认为“大多数还是讲究诚信的”,说明大学生对该问题能理性认识并抱有乐观态度。表三是问题“如果您将来赚了一大笔钱或者得到一大笔遗产,该如何处置?”的回答统计。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同学占据的比例是最多的,“自己享用或者留给子孙”是最少的。这说明林业院校大学生社会认知度还是相当高的,大多数是想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而且开始愿意选择回报社会,感恩意识在增强。
大笔财产的使用方式:自己享用或者留给子孙占28.43%,交给父母占53.02%,用于创企业占64.92%,捐赠给国家和福利事业占32.86%。
三、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从本次调查的整体情况看,林业院校的大学生在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意识、个人修养等许多方面都能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们希望通过大学的教育获得一技之长,并期待能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与此同时,在对他们的调查分析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他们对许多问题存在着矛盾的心理,如既对自身专业认知度高,又认为就业难度大;既认可学校的许多教育内容,又对其教育手段丧失兴趣,甚至对教学效果提出质疑。针对上述调查所反映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林业院校大学生同样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显然已经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他们开展教育。这可以主要体现在:
一是通俗化。由空泛说教转变成结合案例的通俗讲解,做到既上纲上线,又喜闻乐见;既通俗易通,又生活形象;既言简意赅,又娓娓动听,使人于润物无声中通晓道理,于潜移默化中获得理解。比如将学生中出现的违纪、不道德等行为编成文艺小品,使学生在娱乐中体会意义,摒弃不良行为。
二是情理化。情是艺术,理是科学,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育者要站在学生角度,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只有先做到甘当“学生”,才能当好“先生”,真心诚意地为学生解决具体困难,实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可。
三是多元化。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如利用QQ群、飞信,建立德育工作网站,班级主页,电子信箱,留言板,聊天室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受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
四是个性化。将不同特点、特长、优势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集体活动或专门培训,激发、促进他们特长、优势的发挥、发展。或配备相关的指导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学生工作者多与他们个别谈心,交友,针对不同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优良个性的发展。
2.完善机制,营造良性互动渗透氛围。一是完善文化凝聚机制。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辐射、渗透等功能。与综合类大学相比,林业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更侧重于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林业院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将高雅艺术、时代明星、名人讲座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变“强拉硬拽”为“自力自愿”;变“被迫接受”为“兴趣吸引”;变“说教灌输”为“春风化雨”。
二是完善多向互动机制。重视社会教育效能,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林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外与企业、林场等建立长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社会认知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实践活动中与周围的人们、事物建立了日益广泛的、深刻的联系,产生了各种新的需要、情感、思想、行为,形成了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2]。建立高校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实现“多管齐下”、良性互动、取长补短的工作格局。
林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一项理论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现实性极为突出的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教育理念、方法、途径上不断创新,以不断变化着的现实为依据,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才能不断提高和坚定林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想信念。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3],需要高等教育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8号,2004年8月6日.
[2]李爱国.李亚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1期.
[3]李亚臣.邓谨《新时期农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析——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视角》.中国农学通报,2010(26):4.
责任编辑 梅 宏
[关键词] 林业院校 大学生 思想状况 调查 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2004年8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许多学者也纷纷以论文的形式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分类研究,本文以林业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一、调查问卷的构成与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问卷的设计,吸取了有关专家研究的成果,并根据笔者多年来在林业院校的学生工作经验,结合林业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题目。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调查对象的个人资料信息部分,如性别、政治面貌、年级、任职情况等;二是反映调查对象的思想现状的部分,所涉及到的方面主要包括:政治信仰与思想觉悟、专业认知与日常学习、职业规划与择业标准、校园生活与内心感受、同学感情与人际交往、社会认知与感恩意识等六个板块,以及专门针对林业院校林学专业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10个问题。
调查对象覆盖了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随机抽样的各30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496份,有效问卷496份。其中林学专业问卷340份,非林学专业问卷260份;被调查的496名学生中男生211人,女生285人,党员(含预备)38人,团员440人,群众14人,09级191人,08级209人,07级90人,06级5人。
二、林业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政治信仰与思想觉悟。在政治信仰的问题上,46.98%的同学坚信“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无所谓”的同学中部分人认为,如果一种制度能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幸福感,人民就会逐渐趋向于选择实行这种制度,无所谓叫什么名称。选“不相信”的同学认为周围的人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准在降低,“人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似乎很难实现。还有一些同学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这些现象是与共产主义的特征是相悖的,由此感到共产主义难以实现。调查结果表明,近乎全部同学都积极要求入党,其中又有60%同学的入党动机是认为入党“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50%的同学是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上面两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林业院校的大学生都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立场,对他们而言,党是一面旗帜,一种信誉,他们期望通过更大程度地提升自己来实现入党的愿望。
林业院校大学生申请入党的动机:信仰共产主义占34.68%,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占49.19%,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占60.48%,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自己不要求入党不好占16.33%,能得到好处占11.29%,父母、亲友的要求占23.79%。在思想觉悟方面,在“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问题的回答中,71.17%的林业院校的大学生回答“赞成,认为很有必要”;20.16%的学生认为“感到反感,效果并不好”;10.89%的大学生认为时代不同了,没有必要。调查反映,林业院校大学生从总体上来说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但他们同时也认为,目前林业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上存在问题,形式陈旧、枯燥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兴趣,效果由此受到影响。这将成为林业院校未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
2.专业认知与日常学习。在对林学类专业学生的调查中,25.0%的学生认为选择林学专业是“不了解,凭感觉”;17.4%的学生是“父母做出的选择”。而在所有被调查的林业院校的学生中,喜欢和比较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比例占71.1%;不喜欢和想转专业的比例占18.47%。这充分表明,林业院校的大学生已经逐步开始从高中阶段对专业的无知转向理性的认知,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林学或非林学专业表示了肯定。
在日常学习方面,50.4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动力不足,49.60%的学生认为学习目标模糊;另外36.9%的学生认为“想学的东西学不到,不想学的东西必须学”。另一组数据中我们发现,56.6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收获是交际能力增强了”。而有52.3%的林学专业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用”。这可以看出,相较非林学专业学生而言,林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要高得多,这与专业的设置有着紧密的关联。
3.职业规划与择业标准。在职业与就业方面,对“在您看来,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对于就业的作用”的回答,选择“非常大”的比例为11.09%;选择“比较大”的比例为39.11%;选择“不明显”的比例为42.14%。在对林学专业学生有关就业的调查中,45.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就业难度“较难”;56.3%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学的专业参与社会竞争能力是“一般”的。这说明在林业院校学生中,不管是林学还是非林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都普遍地看到了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与就业压力,他们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总体上是认可的,但对开展教育的手段或者方式并不满意,认为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4.校园生活与内心感受。在校园生活和内心感受方面,34.07%的学生“心情舒畅,充满生气”;29.84%的学生“安排有序,非常充实”;40.12%的学生“心情压抑,忙于应付;21.37的学生“无所事事,十分轻松”。对于课余时间的安排,用来学习的比例53.02%;“做家教或其他勤工俭学工作”的比例为16.13%;“没事干”的比例为17.94%,“体育活动、听音乐”的为45.77%;“交友、娱乐”的38.31%;“上网”的有52.42%,其中,64.52%的上网时间用来搜集信息,辅助学习,50%用来看影视剧。从消费上看,近一半的同学的每月生活费在600-800元之间。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学校生活状态十分满意,另外一部分是有压力或没有目标或努力方向的。对于业余时间的安排和互联网的使用,大多数学生能够安排科学合理和正确使用。不过,“上网”占据了课余时间的半壁江山,心情压抑、前途未卜,无所事事、成天上网的这些同学将是我们学生工作者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5.感情与人际交际。在有关情感与人际交往的调查中,28.43%的学生认为自己和其他同学“亲密无间”;42.14%的学生“比较融洽”。“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有62.30%的同学认为“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遇到问题时,半数人首先求助的是朋友,影响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按比例排序如表三所示。从整体来看,林业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上能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且能用科学健康的方式与他人交往。但还有不少比例的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是存有问题的,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并且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造成人际交往不好的原因:性格内向占36.69%,不懂得交际技巧占35.08%,不经意的语言或行动伤害到别人占21.57%,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或看法占18.55%,外表不够漂亮(帅气)占18.55%,不说真心话占15.52%,瞧不起别人占14.92%,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占11.49%,缺乏自信占10.48%。
6.社会认知与感恩意识。在社会认知和感恩意识方面,我校大学生对我国的经济形势的看法,27.42%的大学生认为“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41.73%的学生认为“发展很快,问题不少”;18.15%的学生认为“表面发展快,实际效益差”。反映出大学生对我国经济成果的认可和对问题的担心。对于诚实守信的看法,62.50%的学生认为“大多数还是讲究诚信的”,说明大学生对该问题能理性认识并抱有乐观态度。表三是问题“如果您将来赚了一大笔钱或者得到一大笔遗产,该如何处置?”的回答统计。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同学占据的比例是最多的,“自己享用或者留给子孙”是最少的。这说明林业院校大学生社会认知度还是相当高的,大多数是想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而且开始愿意选择回报社会,感恩意识在增强。
大笔财产的使用方式:自己享用或者留给子孙占28.43%,交给父母占53.02%,用于创企业占64.92%,捐赠给国家和福利事业占32.86%。
三、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从本次调查的整体情况看,林业院校的大学生在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意识、个人修养等许多方面都能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们希望通过大学的教育获得一技之长,并期待能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与此同时,在对他们的调查分析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他们对许多问题存在着矛盾的心理,如既对自身专业认知度高,又认为就业难度大;既认可学校的许多教育内容,又对其教育手段丧失兴趣,甚至对教学效果提出质疑。针对上述调查所反映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林业院校大学生同样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显然已经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他们开展教育。这可以主要体现在:
一是通俗化。由空泛说教转变成结合案例的通俗讲解,做到既上纲上线,又喜闻乐见;既通俗易通,又生活形象;既言简意赅,又娓娓动听,使人于润物无声中通晓道理,于潜移默化中获得理解。比如将学生中出现的违纪、不道德等行为编成文艺小品,使学生在娱乐中体会意义,摒弃不良行为。
二是情理化。情是艺术,理是科学,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育者要站在学生角度,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只有先做到甘当“学生”,才能当好“先生”,真心诚意地为学生解决具体困难,实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可。
三是多元化。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如利用QQ群、飞信,建立德育工作网站,班级主页,电子信箱,留言板,聊天室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受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
四是个性化。将不同特点、特长、优势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集体活动或专门培训,激发、促进他们特长、优势的发挥、发展。或配备相关的指导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学生工作者多与他们个别谈心,交友,针对不同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优良个性的发展。
2.完善机制,营造良性互动渗透氛围。一是完善文化凝聚机制。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辐射、渗透等功能。与综合类大学相比,林业院校在很大程度上更侧重于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林业院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将高雅艺术、时代明星、名人讲座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变“强拉硬拽”为“自力自愿”;变“被迫接受”为“兴趣吸引”;变“说教灌输”为“春风化雨”。
二是完善多向互动机制。重视社会教育效能,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林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外与企业、林场等建立长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社会认知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实践活动中与周围的人们、事物建立了日益广泛的、深刻的联系,产生了各种新的需要、情感、思想、行为,形成了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2]。建立高校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实现“多管齐下”、良性互动、取长补短的工作格局。
林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一项理论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现实性极为突出的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教育理念、方法、途径上不断创新,以不断变化着的现实为依据,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才能不断提高和坚定林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想信念。加强林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3],需要高等教育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8号,2004年8月6日.
[2]李爱国.李亚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1期.
[3]李亚臣.邓谨《新时期农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析——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视角》.中国农学通报,2010(26):4.
责任编辑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