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心理是中职生择业、乐业的内动力,了解涉农中职生的职业心理是培养农业后继人才的核心,通过自制问卷,采用随机抽查方式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数据发现:50%以上的涉农中职生缺乏牢固的专业思想;缺乏学习动力;自我评价不高;不能吃苦耐劳、无责任心、专业技能学不好、缺乏创新精神;又担心无工作经验、担心人际关系、缺乏归宿感等。针对涉农中职学生存在的主要职业心理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涉农中职生 职业心理 调查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216-02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最初来源,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镇,不断削弱农业的发展,以至于大量土地荒废,新生代农民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隐患,未来10~20年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解决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是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化的核心是农民素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特别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涉农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涉农专业更是无人问津,涉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大部分学校涉农专业的现状是:生源匮乏,原有优质教学资源闲置浪费或转型流失,学校不愿继续投入或升级更新,长此以往,农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将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涉农职业教育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艰巨的课题,其中,分析、了解涉农中职生职业心理,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健康的职业心理是培养农业后备人才的核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贵州省林业学校2013级、2014级、2015级林业技术、园林技术、中草药种植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设计
通过学习理解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文献资料和研究情况,作为研究方法设计的理论基础。自行设计无记名方式的“贵州省林业学校中职生职业心理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以问卷、电话访问、交谈等方式随机抽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28份,累计收回问卷213份,收回率93.4%。
2.调查结果
2.1入学动机调查
通过对贵州省林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连续3年调查,本校涉农专业学生选择涉农专业的主要动机见表1,从表中可见,30%左右的学生选择涉农专业,是因为其家庭有涉农产业或者已有就业去向;10%左右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希望学有所成并以此为职业,50%以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
2.2自我评价
2.2.1个人能力自我评价
涉農中职生个人能力自我评价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自认为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占所抽查人数的57~69.7%;自认为责任心强的占所抽查人数43~57.3%;自认为职业技能学得好的占所抽查人数17~22.1%;自认为有创新精神的占所抽查人数17.9~22.1%。
2.2.2就业忧虑调查
从表3可见:涉农中职生自认为无工作经验的学生占所抽查人数的67~77.6%;认为不了解社会的学生占所抽查人数的55~60.5%;自认为无技能的人数占所抽查人数的51~74.2%;缺乏归宿感的学生占所抽查人数的19~24%;自认为缺乏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占所抽查人数的6.5~10%。
3.调查结论与分析
3.1结论
通过对贵州省林业学校涉农专业毕业生连续3年调查,从调查结果可见:主动选择涉农专业的学生只占40%左右,这部分学生动机明确,学习主动性较强,而50%以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缺乏学习兴趣,“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对人生和就业也缺乏规划,不能吃苦耐劳、无责任心、专业职业技能学得不好、又缺乏创新精神、无工作经验、缺乏人际沟通能力、怨天尤人、无归宿感等,因此,涉农中职生一次性就业稳定率、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
3.2结论分析
3.2.1招生生源的影响
贵州省总体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资源不足、90%以上中职学生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留守、贫困、多子女、单亲或组合家庭、性别歧视等因素,导致他们学业不佳、厌学、自卑、心理素质脆弱、认识偏差等问题,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能力,给适应职场环境埋下隐患。
3.2.2教育观念转变不够
贵州省是以农业为主的高原山地地形,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农业从业者地位低下,学校教育在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训练力度不够;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3.2.3与生产脱节的教学体制
近年来,中职教育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但是改革的成效有待提高,目前中职教育仍然以两年课堂教学加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为主要模式,学生学习期间没有生产岗位的真实体验,没有与现实社会直接对接,很多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就被淘汰出局。
3.2.4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前期投入多、自然灾害严重、产生效益慢、产品收获期集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因素制约了涉农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
4.改革建议
4.1改革人才选拔机制
面对我国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态势,中职毕业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弱势群体,应该以“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方式,逐步取消学历限制,真正实现就业机会平等竞争,激发中职生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
4.2营造开放性办学空间
由于教育体制和办学条件封闭,开放性办学不足;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教学过程与社会、企业结合不紧密;严重影响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该“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把学生送进企业,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另一方面把生产专家、师父引进教室,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对社会有所了解、积累一定工作经验。
4.3强化中职生综合素质教育
将德育课与专业课教学融汇贯通,树立“拿得起,放得下;不生气,要争气;先做人,后做事”的职教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纠正认识偏差、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念;现行的资助方式,容易滋長中职生“等、靠、要”依赖、懒惰思想,推行奖学金、助学金、工学结合、勤工助学等按劳取酬的多渠道助学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Z].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02-13
[2]杨静秀.《浅谈中职生职业决策心理障碍及对策》[J].《新课程.教师》,2011(6):131-131
[3]陆玉红.《关于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2(3):110-112
作者简介:
张文凤(1964—),女,汉族,贵州凤岗人,北京林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及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涉农中职生 职业心理 调查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216-02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最初来源,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镇,不断削弱农业的发展,以至于大量土地荒废,新生代农民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隐患,未来10~20年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解决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是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化的核心是农民素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特别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涉农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涉农专业更是无人问津,涉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大部分学校涉农专业的现状是:生源匮乏,原有优质教学资源闲置浪费或转型流失,学校不愿继续投入或升级更新,长此以往,农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将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涉农职业教育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艰巨的课题,其中,分析、了解涉农中职生职业心理,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健康的职业心理是培养农业后备人才的核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贵州省林业学校2013级、2014级、2015级林业技术、园林技术、中草药种植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设计
通过学习理解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文献资料和研究情况,作为研究方法设计的理论基础。自行设计无记名方式的“贵州省林业学校中职生职业心理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以问卷、电话访问、交谈等方式随机抽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28份,累计收回问卷213份,收回率93.4%。
2.调查结果
2.1入学动机调查
通过对贵州省林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连续3年调查,本校涉农专业学生选择涉农专业的主要动机见表1,从表中可见,30%左右的学生选择涉农专业,是因为其家庭有涉农产业或者已有就业去向;10%左右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希望学有所成并以此为职业,50%以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
2.2自我评价
2.2.1个人能力自我评价
涉農中职生个人能力自我评价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自认为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占所抽查人数的57~69.7%;自认为责任心强的占所抽查人数43~57.3%;自认为职业技能学得好的占所抽查人数17~22.1%;自认为有创新精神的占所抽查人数17.9~22.1%。
2.2.2就业忧虑调查
从表3可见:涉农中职生自认为无工作经验的学生占所抽查人数的67~77.6%;认为不了解社会的学生占所抽查人数的55~60.5%;自认为无技能的人数占所抽查人数的51~74.2%;缺乏归宿感的学生占所抽查人数的19~24%;自认为缺乏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占所抽查人数的6.5~10%。
3.调查结论与分析
3.1结论
通过对贵州省林业学校涉农专业毕业生连续3年调查,从调查结果可见:主动选择涉农专业的学生只占40%左右,这部分学生动机明确,学习主动性较强,而50%以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缺乏学习兴趣,“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对人生和就业也缺乏规划,不能吃苦耐劳、无责任心、专业职业技能学得不好、又缺乏创新精神、无工作经验、缺乏人际沟通能力、怨天尤人、无归宿感等,因此,涉农中职生一次性就业稳定率、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
3.2结论分析
3.2.1招生生源的影响
贵州省总体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资源不足、90%以上中职学生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留守、贫困、多子女、单亲或组合家庭、性别歧视等因素,导致他们学业不佳、厌学、自卑、心理素质脆弱、认识偏差等问题,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能力,给适应职场环境埋下隐患。
3.2.2教育观念转变不够
贵州省是以农业为主的高原山地地形,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农业从业者地位低下,学校教育在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训练力度不够;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3.2.3与生产脱节的教学体制
近年来,中职教育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但是改革的成效有待提高,目前中职教育仍然以两年课堂教学加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为主要模式,学生学习期间没有生产岗位的真实体验,没有与现实社会直接对接,很多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就被淘汰出局。
3.2.4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前期投入多、自然灾害严重、产生效益慢、产品收获期集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因素制约了涉农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
4.改革建议
4.1改革人才选拔机制
面对我国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态势,中职毕业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弱势群体,应该以“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方式,逐步取消学历限制,真正实现就业机会平等竞争,激发中职生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
4.2营造开放性办学空间
由于教育体制和办学条件封闭,开放性办学不足;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教学过程与社会、企业结合不紧密;严重影响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该“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把学生送进企业,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另一方面把生产专家、师父引进教室,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对社会有所了解、积累一定工作经验。
4.3强化中职生综合素质教育
将德育课与专业课教学融汇贯通,树立“拿得起,放得下;不生气,要争气;先做人,后做事”的职教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纠正认识偏差、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念;现行的资助方式,容易滋長中职生“等、靠、要”依赖、懒惰思想,推行奖学金、助学金、工学结合、勤工助学等按劳取酬的多渠道助学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Z].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02-13
[2]杨静秀.《浅谈中职生职业决策心理障碍及对策》[J].《新课程.教师》,2011(6):131-131
[3]陆玉红.《关于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2(3):110-112
作者简介:
张文凤(1964—),女,汉族,贵州凤岗人,北京林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及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