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但在目前,数学学习困难是学校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校更严重。数学学习困难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特就民族高中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困难成因和转换对策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民族地区,学困生,转化策略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现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它强调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计算等能力。然而,学生升入普高后,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因此不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角度,如何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打破数学分化瓶颈,探索分化成因及对策,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河池市民族高中,地处河池市金城江区,是一所三类学校,公正的说,金城江区一流的初三毕业生到河池高中,二流的学生到河池二高去了,剩下的才可能涌到我们民族高中,而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作为一名民族高中的数学老师,认识到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学困生的定义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及城市中的普通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应得到学校的更多的关注。这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比较差,部分有厌学情绪,在教学管理中很容易形成师生的对立。在目前录取的学生中,多是初中的二三流学生,而且是初中学习上存在困难较多的学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成绩非常关键,关系到学校的荣誉。
2.研究分析学困生的意义
2.1 学校生存、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学困生作为班级的一群特殊群体,在学习中属于弱势群体。社会上都有一定的爱心机构帮助经济上或思想上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而在学校中这一部分学生往往由于成绩较差而受到教师的忽视。而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又使得学校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学校能否大幅度地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成了当务之急。
2.2 新课程进一步完善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尽可能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均衡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2.3 学生个体发展、家庭的需要。
随着家庭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家庭对子女所抱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三星级的重点高中,以前生源相当好,近几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僻,教师外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优秀生源也相对较少。现在的学生水平由过去的二流变为三流。本人所任教的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更是相对较差,主要还是分班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现有的生源基础上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显得更为重要。
3.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3.1 来自学生因素。
(1)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如:映射与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分不清二项式系数与项的系数,对立体几何中的二面角概念非常模糊,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的取值范围都很不清晰等等;甚至有的学生到高三来了连sin600等于多少都不很清楚,要猜测半天。
(2)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数学没有感情,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学习。
(3)缺乏学习数学的坚强意志。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学生的意志是学生自始至终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相比,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不懂得怎样做笔记,对当天应掌握的知识没有及时去复习、理解、巩固。对不懂的问题没有想办法去解决,不懂就不问,怕被人认为笨,长期的积累造成了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致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多听不懂,恶性循环,最终丧失自信心,选择放弃。
一般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不少数学差的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自觉性不强、害怕困难、不爱思考等。
(5)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生,年龄小,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
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伸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注重数学的理解,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题解,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零乱,加上理解不深,便经常出现象错误,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3.2 来自教师因素。
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特别是高二下学期开始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并且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乃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
(1)教师的教学观念。
现在许多数学教师还持有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数学知识是可以传递的,认为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就是对于老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管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所灌输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了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产生。
(2)在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老师采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大容量,满堂灌。
在教学中启发导学不够,对学困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教学配合的不够积极,教学效益比较低下。另外,教师的教学着眼于知识讲授,教学缺少艺术性,导致学困生更加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3)师生关系不融洽。
有些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自卑心理或厌恶心理,因而往往对数学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而有些教师偏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感情投入,缺少对他们的关爱,使数学学困生感觉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3 来自教材因素。
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数学教材结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特别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实施新课程教材(人教版(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新教材要比旧教材更新颖、更有灵活性,但有的知识衔接不是很合理化,如:早期初中的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在现在的初中和高中教材里都没涉及到;二次函数初中教材要求较低,高中教材又没安排这个内容的补充知识,而高中习题里有大量内容涉及到二次函数的知识等,教学时学困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就造成了他们连续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积累,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的分化。
另外,由于高中数学的教材偏难、偏深,对学生的要求也偏高。这样,就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超阶段,超大纲,难点难题过多。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却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难点的突破和难题的讲解上,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显然消化不了,自然就会增加数学学困生。
3.4 来自家庭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高中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初中文凭,有的只是小学文化,整体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管理子女的学习状况只是问有无作业,主动来校了解子女读书情况的不多;作为我们民族高中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很多家长在外面做生意,还有很多在广东打工。根本无暇也没可能及时了解和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的家长,孩子在校读三年高中,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都一无所知;还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厉害;甚至极个别的家长反对子女上学,认为打工挣钱才有用;更有甚者对子女根本不关心,任由学校管理,有时子女做错事还要到校找学校的麻烦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读书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的知识得不到巩固,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就很自然了。
3.5 来自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承认,但由于我国对教育的投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受“拜金主义触发的读书无用论”和“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等影响,使一些人认为读书没有大的用处,有部分人小学没毕业也照样发财,这也影响了一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极对待学习,这样自然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4.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解决好学校中的学困生,对学校、班级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4.1 正确认识学困生的差异。
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以促使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2 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感染力,沟通和培养师生的感情。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探索教育与教学艺术;二是要善干同学困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扫除心理障碍;三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师生情感,促进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智力参与程度,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4.3 从教学实际入手,触发学困生的学习兴奋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奋点,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好学。
比如,可以用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为基础,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或课下应多与学生讲述和探讨数学史及数学文化。而恰好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它们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倾听中感知数学学科的深厚文化背景,在感叹中感知数学的奇妙,在探讨中寻觅数学的奥秘,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法。首先可采用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东西,可以消除学困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还可以讲述一些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实例。如:介绍“黄金分割”时,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普通的数字——0.618在各种美术设计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4.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困生进行数学学习时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把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调动起来。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不仅是预习,还是课堂上的练习,课后的复习巩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来完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2)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习惯。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解题方法等去思考,他们将会发现:要掌握的知识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高不可攀。遇到了不懂的问题,鼓励他们向老师问或跟同学讨论,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会觉得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3)培养学生小结、归纳的习惯。
对本节课、本章节、对一类解题方法,对知识的结构等多进行小结、归纳,可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学生也会发现数学知识并不会枯燥难记,数学知识的应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4.5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应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若是涉及以前的旧知识,只是忘记了,则可以再翻开书找到相应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
(2)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听课呢?首先,听课时必须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地思考,若遇不懂则作上记号,以备课后把它弄懂。其次,抓住重点做笔记。一般来说,一节课中老师所讲的重点并不会很多,大概一、两个,而对这一、两个重点要掌握的话,往往涉及到它的预备知识。而预备知识我们已在预习时已复习了,所以如果我们已掌握了预备知识,那该节课的内容就已非常有限了,只需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就行。如果预备知识我们还未掌握,可以先把它记住,做好笔记,跳过,思维跟着老师走,不需再此纠缠不清,课后再把它弄懂。另外,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总结要特别注意,这些总结都是老师对知识的归纳,是精华;记住了这些,成绩就会一步一步上去了。
(3)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掌握知识很重要的一环是“记”。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多时候都是依赖于“记忆”的。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大部分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很差,而是因为没有遵循记忆的规律,没有科学用脑造成的。记忆是先快后慢的,所以,我们要及时复习巩固,当天的知识在当天就要复习巩固一遍,并且要习惯于将所学知识点同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对照,比较,看看这道题有几种不同的解法?某种解法又可适用于哪些类型的题目等等。
4.6 加强课外辅导,进一步提高学困生成绩。
教要师抓好课外辅导,使学困生既能理解当堂所学,又能把握前后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对一些学困生要注意对课前预习的辅导,主要是辅导新课所需涉及的旧知识,使学困生领先一步将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基础知识领会掌握,帮他们铺平道路,使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新课,以防止新课中的“夹生饭”现象。课后在批改作业时进行面批,发现问题,当面辅导,及时解决,避免了重新跌人“恶性循环”的深渊。在课外辅导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家的力量,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让一名优生帮助一名学困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并对他们加以方法上的指导,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理顺教材内容,辅导学习方法,纠正练习错误等形式,减少了他们的错误,使所有学生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理解学生心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使数学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实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国华.《高一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对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6.
[2] 文海山.《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民族地区,学困生,转化策略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现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它强调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计算等能力。然而,学生升入普高后,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因此不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角度,如何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打破数学分化瓶颈,探索分化成因及对策,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河池市民族高中,地处河池市金城江区,是一所三类学校,公正的说,金城江区一流的初三毕业生到河池高中,二流的学生到河池二高去了,剩下的才可能涌到我们民族高中,而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作为一名民族高中的数学老师,认识到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学困生的定义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及城市中的普通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学校中的弱势群体应得到学校的更多的关注。这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比较差,部分有厌学情绪,在教学管理中很容易形成师生的对立。在目前录取的学生中,多是初中的二三流学生,而且是初中学习上存在困难较多的学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成绩非常关键,关系到学校的荣誉。
2.研究分析学困生的意义
2.1 学校生存、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学困生作为班级的一群特殊群体,在学习中属于弱势群体。社会上都有一定的爱心机构帮助经济上或思想上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而在学校中这一部分学生往往由于成绩较差而受到教师的忽视。而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又使得学校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学校能否大幅度地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成了当务之急。
2.2 新课程进一步完善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尽可能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均衡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2.3 学生个体发展、家庭的需要。
随着家庭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家庭对子女所抱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三星级的重点高中,以前生源相当好,近几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僻,教师外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优秀生源也相对较少。现在的学生水平由过去的二流变为三流。本人所任教的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更是相对较差,主要还是分班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现有的生源基础上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显得更为重要。
3.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3.1 来自学生因素。
(1)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如:映射与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分不清二项式系数与项的系数,对立体几何中的二面角概念非常模糊,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的取值范围都很不清晰等等;甚至有的学生到高三来了连sin600等于多少都不很清楚,要猜测半天。
(2)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数学没有感情,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学习。
(3)缺乏学习数学的坚强意志。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学生的意志是学生自始至终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相比,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不懂得怎样做笔记,对当天应掌握的知识没有及时去复习、理解、巩固。对不懂的问题没有想办法去解决,不懂就不问,怕被人认为笨,长期的积累造成了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致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多听不懂,恶性循环,最终丧失自信心,选择放弃。
一般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的强烈程度,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不少数学差的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自觉性不强、害怕困难、不爱思考等。
(5)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生,年龄小,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
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伸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注重数学的理解,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题解,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零乱,加上理解不深,便经常出现象错误,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3.2 来自教师因素。
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特别是高二下学期开始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并且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乃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
(1)教师的教学观念。
现在许多数学教师还持有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数学知识是可以传递的,认为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就是对于老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管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所灌输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了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产生。
(2)在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老师采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大容量,满堂灌。
在教学中启发导学不够,对学困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教学配合的不够积极,教学效益比较低下。另外,教师的教学着眼于知识讲授,教学缺少艺术性,导致学困生更加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3)师生关系不融洽。
有些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自卑心理或厌恶心理,因而往往对数学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而有些教师偏偏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感情投入,缺少对他们的关爱,使数学学困生感觉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3 来自教材因素。
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数学教材结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特别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实施新课程教材(人教版(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新教材要比旧教材更新颖、更有灵活性,但有的知识衔接不是很合理化,如:早期初中的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在现在的初中和高中教材里都没涉及到;二次函数初中教材要求较低,高中教材又没安排这个内容的补充知识,而高中习题里有大量内容涉及到二次函数的知识等,教学时学困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就造成了他们连续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积累,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的分化。
另外,由于高中数学的教材偏难、偏深,对学生的要求也偏高。这样,就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超阶段,超大纲,难点难题过多。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却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难点的突破和难题的讲解上,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显然消化不了,自然就会增加数学学困生。
3.4 来自家庭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高中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初中文凭,有的只是小学文化,整体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管理子女的学习状况只是问有无作业,主动来校了解子女读书情况的不多;作为我们民族高中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很多家长在外面做生意,还有很多在广东打工。根本无暇也没可能及时了解和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的家长,孩子在校读三年高中,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都一无所知;还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厉害;甚至极个别的家长反对子女上学,认为打工挣钱才有用;更有甚者对子女根本不关心,任由学校管理,有时子女做错事还要到校找学校的麻烦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读书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的知识得不到巩固,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就很自然了。
3.5 来自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承认,但由于我国对教育的投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受“拜金主义触发的读书无用论”和“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等影响,使一些人认为读书没有大的用处,有部分人小学没毕业也照样发财,这也影响了一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极对待学习,这样自然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4.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解决好学校中的学困生,对学校、班级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4.1 正确认识学困生的差异。
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以促使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2 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感染力,沟通和培养师生的感情。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探索教育与教学艺术;二是要善干同学困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扫除心理障碍;三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师生情感,促进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智力参与程度,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4.3 从教学实际入手,触发学困生的学习兴奋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奋点,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好学。
比如,可以用数学史和数学文化为基础,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或课下应多与学生讲述和探讨数学史及数学文化。而恰好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它们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倾听中感知数学学科的深厚文化背景,在感叹中感知数学的奇妙,在探讨中寻觅数学的奥秘,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法。首先可采用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例如巧拿火柴棒、幻方、商人过河问题等,它们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名题,例如七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等,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著名数学家的生平轶事,比如说一些年轻的数学家成材的故事,如果在教学中加入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东西,可以消除学困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增加数学的吸引力。还可以讲述一些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实例。如:介绍“黄金分割”时,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普通的数字——0.618在各种美术设计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4.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困生进行数学学习时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把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调动起来。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不仅是预习,还是课堂上的练习,课后的复习巩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来完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2)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习惯。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解题方法等去思考,他们将会发现:要掌握的知识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高不可攀。遇到了不懂的问题,鼓励他们向老师问或跟同学讨论,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会觉得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3)培养学生小结、归纳的习惯。
对本节课、本章节、对一类解题方法,对知识的结构等多进行小结、归纳,可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学生也会发现数学知识并不会枯燥难记,数学知识的应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4.5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应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若是涉及以前的旧知识,只是忘记了,则可以再翻开书找到相应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
(2)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听课呢?首先,听课时必须全神贯注,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地思考,若遇不懂则作上记号,以备课后把它弄懂。其次,抓住重点做笔记。一般来说,一节课中老师所讲的重点并不会很多,大概一、两个,而对这一、两个重点要掌握的话,往往涉及到它的预备知识。而预备知识我们已在预习时已复习了,所以如果我们已掌握了预备知识,那该节课的内容就已非常有限了,只需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就行。如果预备知识我们还未掌握,可以先把它记住,做好笔记,跳过,思维跟着老师走,不需再此纠缠不清,课后再把它弄懂。另外,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总结要特别注意,这些总结都是老师对知识的归纳,是精华;记住了这些,成绩就会一步一步上去了。
(3)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掌握知识很重要的一环是“记”。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多时候都是依赖于“记忆”的。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大部分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很差,而是因为没有遵循记忆的规律,没有科学用脑造成的。记忆是先快后慢的,所以,我们要及时复习巩固,当天的知识在当天就要复习巩固一遍,并且要习惯于将所学知识点同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对照,比较,看看这道题有几种不同的解法?某种解法又可适用于哪些类型的题目等等。
4.6 加强课外辅导,进一步提高学困生成绩。
教要师抓好课外辅导,使学困生既能理解当堂所学,又能把握前后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对一些学困生要注意对课前预习的辅导,主要是辅导新课所需涉及的旧知识,使学困生领先一步将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基础知识领会掌握,帮他们铺平道路,使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新课,以防止新课中的“夹生饭”现象。课后在批改作业时进行面批,发现问题,当面辅导,及时解决,避免了重新跌人“恶性循环”的深渊。在课外辅导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家的力量,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让一名优生帮助一名学困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并对他们加以方法上的指导,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理顺教材内容,辅导学习方法,纠正练习错误等形式,减少了他们的错误,使所有学生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理解学生心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使数学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实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国华.《高一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对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6.
[2] 文海山.《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实践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