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魏以来的出土墓志铭已成为当下研究北朝史的重要史料来源。大同的北朝艺术博物馆藏多通胡族后裔墓志铭,颇具史料研究价值。
本篇考察的墓志主人来自中古史上的著名北方胡族赫连氏、独孤氏。墓志记述详细的家族源流和墓主人生履历表述,为厘清纷繁复杂的北方民族迁徙、重组、融合过程提供了具体而丰富的实证个案,结合文献互证,有助于更为深刻而全面地认识民族大融合下的中古历史趋势。
众所周知,赫連氏为建立十六国大夏政权的赫连勃勃所创。夏政权败亡,赫连勃勃本支家族多被屠杀,但赫连氏并未灭绝。《魏书》 《北齐书》 《周书》等正史中还可看到赫连氏后裔的活动。
正史之外,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藏《齐故持节都督广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广州刺史广川县开国男赫连公墓志》(以下简称《赫连迁墓志》)提供了活跃在东魏北齐的赫连氏个案。
以下据墓志内容,对可议之处逐条释读。
墓志首段记述:
公讳迁,字恃迁,河南洛阳人也。昔金德将沦,水运方起,神鼎无主,灵玺空号。致令部落渠帅,各怀术莬之心,村屯邑野,竞谋掎鹿之见。于是天命有德,运隆其美,道遇斩蛇,猎称获豹。负扆南面,帝是西方,此即君之先也。
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后,皇室和迁洛权贵均改籍河南洛阳,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大成果。墓志此处言赫连迁籍贯为河南洛阳,即由此而来。
“金德将沦,水运方起。”中国古代长期盛行所谓五行轮替学说,王朝兴亡次序附会五行轮替是汉魏以来谶纬之学的主要命题。司马氏建立的晋为金德,按照次序,继承者应为水德。于是西晋灭亡后,刘曜和石勒建立的前赵和后赵政权,均为水德,以应符名。但天下纷乱,所以此墓志里认为,“神鼎无主,灵玺空号。致令部落渠帅,各怀术莬之心,村屯邑野,竞谋掎鹿之见”。这正是反映了十六国时代的北方形势。部落渠帅,即指各民族的上层统治阶层。
赫连夏政权曾是北魏的强劲敌手。墓志要标榜墓主出身,于是隐喻提及“于是天命有德,运隆其美,道遇斩蛇,猎称获豹。负扆南面,帝是西方,此即君之先也”。
“祖儒,神谋雅度,器符伟璧。考乐,淹凝见美,有异利锥。”墓志提到赫连迁的祖儒、考乐均未记录其出仕情况。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西壁有《赫连儒造像记》:“大魏神龟二年六月三日,前武卫将军、夏州大中正、使持节、都督汾州诸军事、平北将军、汾州刺史赫连儒,仰为七世父母恩口妻息居眷小,敬造弥口像一区。亡父母沉形,升彼净境,愿愿从心。”
从时代来看,孝明帝神龟二年(519)造像记中的的赫连儒,与赫连迁墓志中的祖父赫连儒应为同一人。可见这支赫连家族早已进入北魏统治阶层。
孝文帝改革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此处赫连儒任夏州大中正。夏州治所即统万城。一般情况下,担任大中正者多为地方大族,也可能是作为优容待遇的遥授。统万城破后,赫连氏多被迁到平城居住。其中,赫连勃勃三女被俘后均归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为皇后,二为贵人。赫连儒的先辈被迁或即在此时。迁洛后,又落籍洛阳。如此,造像记中的夏州大中正之职,更多是一种荣誉。
属魏孝明皇帝晏驾,妙选挽郎,量简膏腴,沙汰后匹。公才雄数刃,声价九宰,取誉贤轨,齐衡能路,乃应辟书,即当其任。寻除开府功曹参军,后以勋赏,封广川县男。
孝文帝改革官制,规定了统治阶层的仕进规则。担任大行皇帝出殡时的挽郎是出仕起家的途径之一,这类记载多见于正史和墓志,此《赫连迁墓志》所记又是一例。此后,赫连迁担任某开府功曹参军,为第六品。广川县,晋魏县名,今河北武强县地。广川县男为从第五品。据此段墓志记载,青年时代的赫连迁在正常的职官上升通道内。
而永熙之际,随尘西入,丹诚魏阙,间归东夏。帝惟念功,冀殊余绩,故用为骠大府中兵参军,除征虏将军、夏州大中正。然使品第得理,群流不塞,邦党怀斯义,天下挹其能。诏除东郡太守。遂能眷是韦弦,道均宽猛,民歌五袴,君弹一钱。
北魏末年,高欢和孝武帝关系激化,孝武帝西走,高欢另立孝静帝,北魏从此分为东西。两地人员多有旧识,互相招揽,也是常事。赫连迁和关西集团本无关系,孝武帝被杀,是其回到东魏的诱因。东魏对其加官晋爵,中兵参军为第六品上阶、征虏将军为第三品。夏州时在西魏控制范围,此处墓志所载的夏州大中正一职也是遥领,与其祖父任此职类似,表示政府对其家族地位的认可。
无独有偶,东魏北齐时还有赫连家族的另一支,家族代表是赫连子悦,事见《北齐书》卷40、《北史》卷55。早年发现的《赫连子悦墓志》收入《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墓志内容多有补史之用,载赫连子悦曾祖是赫连勃勃第四子赫连伦,祖父豆勿于归降北魏。此后,这支赫连氏进入北魏统治阶层。赫连子悦也曾在北齐时授夏州大中正。
东魏郡太守官品有上、中、下三等,为四、五、六品。东郡(今河南滑县)是东魏颍州所领20郡之一,与汝南共治,户147,口621,户口寡少,显然是个下郡。当时河南登封政府的户籍记录人户如此之少,与侯景之乱导致地方管理失序应有关。此为墓主赫连迁首次担任地方官实职。赫连迁到任后,必然要采取些有利地方稳定的政策,墓志载“道均宽猛,民歌五袴”,有些夸大。
其后颍城之战,公为营将,总水儿,勇探虎子。禽获贼首,君有力焉。故并录前勋,特假节,广州诸军事,本将军,广州刺史。至乃褰帷望境,衣服入朝,民知礼节,逆惭奸疚。初未浃辰,政化已洽,暨于期月,善政如可。斟酌礼仪,雕莹民俗,抑末存本,劝稼农桑,君之治也。何慕古之哉?又就加平西将军,增封广川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复加安南将军、镇军将军,别封比阳乡男,邑一百户,刺史余如故。
河南地区是东、西魏双方在南线争夺的焦点区域。侯景之乱后,西魏王思政占据颖川(今河南长葛),对东魏在河南的统治构成重大威胁。高欢去世后高澄为树立权威,集中兵力进攻颍川。此战东魏军队10万人围攻王思政所部,水陆并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取得胜利,王思政被俘。由《赫连迁墓志》可知,赫连迁作为营将参加了这次空前大战。其统领的是东魏军队水军,所谓“总水儿、勇探虎子”,可能是水军部队的绰号。“禽获贼首,君有力焉”,擒获王思政的具体行动很可能是赫连迁所部完成。赫连迁本出南匈奴,后融入鲜卑,继承胡族游牧军事特性,同时其家族在北魏后期加速汉化过程。其统帅水军中的突击部队,在颍川之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战后论功行赏,赫连迁迎来人生最重要的升迁,成为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广州诸军事、辖七郡十五县的广州刺史。豫西南是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长期拉锯地区,或许是赫连迁在颖川之战中的功劳和作战经验得到了统治者认可,将他安排在与颍川不远的广州就任,担任这一边界地区的军政一把手。
据《魏书》卷113《官氏志》,平西将军第三品,这是赫连迁的品级荣升。“增封广川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墓主的散男封爵晉为开国男,享有食邑。紧接着,赫连迁官品再升,安南将军第三品、镇军将军为从二品。
春秋卌四,以天保三年,岁次壬申,四月戊戌朔一日戊戌,薨于州。悲起酤家,哀熏屠肆,里闬无相,檐巷嗟言。粤以其年十二月四日,葬于邺城西南野陌岗之左。
赫连迁于天保三年(552)在广州刺史任职期间去世,时年四十四岁,则应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当年十二月归葬邺城,可见赫连迁家于邺城。邺城是中古时期重要的北方都市。多年来的考古和文物工作已经证明,东魏北齐众多高官葬在邺城西南漳水南岸的低缓丘陵地带,墓志里多称野马岗。《赫连迁墓志》里的野陌岗与野马岗应即一地。
赫连迁在东魏北齐担任军事将领和地方军政长官,曾率水军作战,其军事才能有赖匈奴先世背景。而水战本为汉人长技,可见赫连迁一支汉化之深。本出匈奴后裔的这支赫连氏,经北魏百年融入中原王朝统治阶层,活跃于政治舞台。《赫连迁墓志》内容丰富,对了解北朝后期民族融合中的赫连家族史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细节均有意义。
独孤部是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跋部历史上,独孤、贺兰二部与拓跋部之间的联盟和内斗过程颇为复杂隐秘。离散部落后,独孤部逐渐转为定居,其后裔在北朝乃至隋唐多见史册,其中最显赫的是西魏北周独孤信家族,信之三女分为北周、隋、唐三代皇后。
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藏《齐故司空公钟离武王独孤氏墓志铭》(下简称《独孤誉墓志》),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孤部家族发展例证,丰富了我们对民族融合复杂性的认识。
王讳誉,字阿六拔,代郡桑干人也。其先出自夏后氏淳维之后,南单于之苗裔。左贤王去卑以前娶汉公主,改姓从刘。至曾孙副崘拥率部伍,跨保恒代,自省无敌,因号独孤,国即以为氏焉。祖定州使君,冠冕九牧,肃清万里。考莫何弗,统绾部属,领袖大人。
此段论述独孤誉祖先事迹,颇有可与文献参照之处。
独孤誉字阿六拔,显是胡语音译,很可能是其胡语本名,“誉”为其汉语意译。
西汉代郡有桑干县,其地望在河北阳原县壶流河、桑干河汇流处附近。北魏有桑干郡,见《隋书》卷30《地理志中·马邑郡条》:“后魏桑干郡,后齐以置朔州及广宁郡。”
又《水经注》卷13《漯水注》:“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波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馆县故城西。”
但《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 ·恒州条》载代郡为侨置于秀容郡的恒州属郡,其下无桑干县。可能是东魏时桑干县已裁撤,《独孤誉墓志》所载籍贯还是按照北魏行政区。
这支独孤部人活动地区可能在今雁门关以北、怀仁以南山阴一带的桑干河流域,当地至今还是半农半牧区。北魏时桑干河流域属于都城平城外围。独孤誉所部在这里长期游牧,或源于北魏统治者的某种安排。
《史记》的《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号称出自夏后氏淳维,当然这仅是个说法。《独孤誉墓志》沿用了这个帽子,证明匈奴与内地渊源久远。随后的“南单于之苗裔”一语才是可追溯的祖先。这里的“南单于”是指归附东汉政府的南匈奴。
墓志载去卑爵位为左贤王,与《魏书》的《铁弗刘虎传》相同,而《晋书》的《刘元海载记》、《资治通鉴》等多处记载其子刘猛均为右贤王。目前多数史料记载,刘渊之父刘豹为左贤王,刘渊继为左贤王。墓志此处误记可能性大。另一种可能是刘豹去世后,刘猛曾短暂为左贤王。限于史料,还不好判断。
匈奴贵族改姓刘氏,绝非出自去卑,《魏书》卷28《邓艾传》中即提到“刘豹部有叛胡”,可见至迟曹魏后期已有匈奴贵族改姓刘氏。墓志此处记载有误。
《魏书》卷95《铁弗刘虎传》记载了铁弗部的历史与酋长世系。去卑子刘猛叛乱被杀后,其部众北走,脱离西晋政府管辖。其兄弟诰升爰统领部落,接着是诰升爰的儿子刘虎领导这支南匈奴人。他们和拓跋部时合时分,互为婚姻,被称为铁弗,其义据说是“胡父鲜卑母”。刘虎之孙刘卫辰与北魏作战大败,卫辰的第三子就是以残忍好杀著称、建立夏政权的的赫连勃勃。这支匈奴、鲜卑混血的铁弗部长期与拓跋鲜卑关系紧张。
《独孤誉墓志》载,“至(去卑)曾孙副崘拥率部伍,跨保恒代,自省无敌,因号独孤,国即以为氏焉”。《魏书》卷95《铁弗刘虎传》:“猛死,子副仑来奔。”此“副仑”应即墓志中的“副崘”,按文献记载,副仑为刘猛之子、去卑之孙,并不是去卑曾孙,此处墓志记录墓主的祖先世系有误。
由此可见,刘猛去世后部众分为两支。其兄子刘虎率众自立,后为铁弗部。其子副仑则带领部分部众归附拓跋,即后来的独孤部。墓志所说“自省无敌因号独孤”之语为溢美之词。
独孤部是拓跋部的重要婚族。《魏书》卷1《序记》载:“(刘虎)其从弟路孤率部落内附,(平文)帝以女妻之。”刘虎从弟路孤归降拓跋后,平文帝以女儿为之妻,其实是建立起部落之间的联盟关系。
可见,路孤、副仑为同辈。但在唐代独孤家族追溯祖先世系时,也有记载副仑子为路孤者。
综上,独孤誉祖先来自这支北上出塞的南匈奴人,他们加入拓跋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了独孤部。
独孤部是拓跋鲜卑的重要核心部落,即是北魏建立的政治军事基础,又是“离散部落”的首要目标。
道武帝倡导离散部落,独孤部众大多被离散为编户齐民,但也有一部分保存了部落组织。墓志记载独孤誉的祖父和父亲,“祖定州使君,冠冕九牧,肃清万里。考莫何弗,统绾部属,领袖大人”。定州府君应为独孤誉显贵后的追赠官,父为莫何弗,典型胡语,为部落小酋长之义。 神武皇帝扶危定倾,拨乱反正……义旗誓举,会者如林。王预揣成败,悬探机微,思陈平之去楚,学马援之归汉。……释褐都督,既列百夫之长,实为一旅之雄。……寻加鹰扬将军、冗从仆射。俄拜假节、都督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又加平西将军、彭阳县开国伯。寻转黄瓜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仍除抚军将军,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又加镇西将军、仪同三司。
墓志此段叙述独孤誉跟从高欢发迹至东魏时的履历。
独孤誉家族长期保持部落形式,与尔朱荣家族十分类似。魏孝文帝改革后,包括鲜卑贵族在内的胡族子弟进入政府部门会设定一些入门官职,称为释褐,一般多为五品左右的清显职位,如各种郎官。墓志的撰写者熟悉这套程式,照方抓药,给本是草原部落酋长的独孤誉的出身安排为释褐都督。实际上百夫长、一旅之雄,才是独孤誉的真实身份。其职责很可能是带领本部人马作为高欢的亲信都督参战。至此,这支北魏以来长期保留部落形态的独孤部人也被卷入争夺最高统治权的纷争中去。
此后的墓志内容是升官簿。鹰扬将军为第五品上阶,冗从仆射是第六品文散官,这个文武职双授才是独孤誉真正的起家官。此后墓主一路升迁:秦州为大州;平西将军、开国县伯均为第三品;开国县侯为第二品;抚军将军、镇西将军为从第二品,加仪同三司衔已为从一品。
别封宁都县开国子。敕行建州事。……寻除使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又转仪同三师。……乃以王为定州六州大都督、寻除新野郡开国公,迁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行沧州刺史。海贼李松柏等纵毒跋扈……特表全恕,有诏许焉。……又除太平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寻加特进,仍转骠骑大将军、钟离王,邑一千户……
墓志这段内容表述墓主在北齐的历任情况。
高氏父子依靠六镇鲜卑南下余众成霸业,这些鲜卑军队即成为东魏北齐政权的核心武装力量,他们的住处在汾河流域的各侨州,派遣至都城和各地的军人、家属,也有專门安排和管理机构京畿都督府。独孤誉所任定州六州大都督即为管理派驻在定州的六州鲜卑军人。其中自然会有来自独孤部的武装。
北齐时,墓主历任建州、幽州、沧州三地军政长官,记录沧州招抚海贼李松柏事件,可补史之阙如。独孤誉的爵位最后达到了人臣之极——钟离王爵,一品。
以武平六年四月廿二日寝疾,薨于邺城西玉高里第。春秋八十有四。……其年十一月辛巳朔十六日丙申,迁塴 于野马岗之旧兆。……妃和氏……仍赠钟离王国妃。……幽州主簿卢子令等,……自燕而观礼,……镌窦宪之功,撰羊祜之德……其词日……
墓志载独孤誉武平六年(575)十一月去世,得年八十四,则生于北魏太和十六年(492)。野马岗是定居邺城权贵的热门葬区。独孤家族在这里有家族坟地,所以墓志里才说是“旧兆”。独孤誉相对高寿,安葬时应是与早逝的夫人和氏合葬。和氏,应为鲜卑素和氏所改。
卢氏是幽州著名汉人世家大族。幽州主簿卢子令或是独孤誉任幽州刺史时的下属。他来参加老上级的葬礼,说明独孤誉在任期间与地方大族关系尚好。卢子文以字行,当时的著名文人卢思道字子行,应与卢子文同辈。有北方汉人高门观礼,此墓志或许经过这位卢主簿润色。所谓释褐都督之类,或出其笔法。
孝文帝汉化改革中独孤氏改为刘氏,是鲜卑勋贵八姓之一。但独孤誉所部未进行离散部落,保存原有生活方式,没有和迁都洛阳的鲜卑贵族一样改汉姓。不过据前文分析可知,其祖先刘猛时就已曾“改姓从刘”。
百川归海,殊途同归。独孤誉一支本出南匈奴右贤王,未随南匈奴五部南下加入匈奴汉赵国,而是北上加入拓跋鲜卑部落联盟。北魏时还长期保持部落结构,游牧于晋北桑干河流域,直到北魏末年才进入高欢起兵队伍。此后其代表人物独孤誉在东魏北齐担任地方军政长官,位极人臣,其统领的部众成为国家核心武装力量。
独孤誉去世后仅一年多,北齐灭亡,北周统一北方,随后隋代周,进而统一中国。山西汾河流域侨州取消,鲜卑军人也和地方居民一样,成为编户齐民。此时民族大融合加速,社会完成整合,中国迎来隋唐盛世。在这个大历史过程中,《独孤誉墓志》是个很有趣的小轮回个案。
尔朱荣家族没有被离散部落,长期占据一方。独孤誉家族所部是这类情况的又一例证。看来当时颇有些长期保存部落形态的游牧群体。离散部落大趋势下,历史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独孤誉墓志》为认识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六镇起义社会基础,乃至十六国以来北方社会形势、隋唐盛世成因,都极具启示。
本篇考察的墓志主人来自中古史上的著名北方胡族赫连氏、独孤氏。墓志记述详细的家族源流和墓主人生履历表述,为厘清纷繁复杂的北方民族迁徙、重组、融合过程提供了具体而丰富的实证个案,结合文献互证,有助于更为深刻而全面地认识民族大融合下的中古历史趋势。
众所周知,赫連氏为建立十六国大夏政权的赫连勃勃所创。夏政权败亡,赫连勃勃本支家族多被屠杀,但赫连氏并未灭绝。《魏书》 《北齐书》 《周书》等正史中还可看到赫连氏后裔的活动。
正史之外,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藏《齐故持节都督广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广州刺史广川县开国男赫连公墓志》(以下简称《赫连迁墓志》)提供了活跃在东魏北齐的赫连氏个案。
以下据墓志内容,对可议之处逐条释读。
墓志首段记述:
公讳迁,字恃迁,河南洛阳人也。昔金德将沦,水运方起,神鼎无主,灵玺空号。致令部落渠帅,各怀术莬之心,村屯邑野,竞谋掎鹿之见。于是天命有德,运隆其美,道遇斩蛇,猎称获豹。负扆南面,帝是西方,此即君之先也。
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后,皇室和迁洛权贵均改籍河南洛阳,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大成果。墓志此处言赫连迁籍贯为河南洛阳,即由此而来。
“金德将沦,水运方起。”中国古代长期盛行所谓五行轮替学说,王朝兴亡次序附会五行轮替是汉魏以来谶纬之学的主要命题。司马氏建立的晋为金德,按照次序,继承者应为水德。于是西晋灭亡后,刘曜和石勒建立的前赵和后赵政权,均为水德,以应符名。但天下纷乱,所以此墓志里认为,“神鼎无主,灵玺空号。致令部落渠帅,各怀术莬之心,村屯邑野,竞谋掎鹿之见”。这正是反映了十六国时代的北方形势。部落渠帅,即指各民族的上层统治阶层。
赫连夏政权曾是北魏的强劲敌手。墓志要标榜墓主出身,于是隐喻提及“于是天命有德,运隆其美,道遇斩蛇,猎称获豹。负扆南面,帝是西方,此即君之先也”。
“祖儒,神谋雅度,器符伟璧。考乐,淹凝见美,有异利锥。”墓志提到赫连迁的祖儒、考乐均未记录其出仕情况。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西壁有《赫连儒造像记》:“大魏神龟二年六月三日,前武卫将军、夏州大中正、使持节、都督汾州诸军事、平北将军、汾州刺史赫连儒,仰为七世父母恩口妻息居眷小,敬造弥口像一区。亡父母沉形,升彼净境,愿愿从心。”
从时代来看,孝明帝神龟二年(519)造像记中的的赫连儒,与赫连迁墓志中的祖父赫连儒应为同一人。可见这支赫连家族早已进入北魏统治阶层。
孝文帝改革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此处赫连儒任夏州大中正。夏州治所即统万城。一般情况下,担任大中正者多为地方大族,也可能是作为优容待遇的遥授。统万城破后,赫连氏多被迁到平城居住。其中,赫连勃勃三女被俘后均归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为皇后,二为贵人。赫连儒的先辈被迁或即在此时。迁洛后,又落籍洛阳。如此,造像记中的夏州大中正之职,更多是一种荣誉。
属魏孝明皇帝晏驾,妙选挽郎,量简膏腴,沙汰后匹。公才雄数刃,声价九宰,取誉贤轨,齐衡能路,乃应辟书,即当其任。寻除开府功曹参军,后以勋赏,封广川县男。
孝文帝改革官制,规定了统治阶层的仕进规则。担任大行皇帝出殡时的挽郎是出仕起家的途径之一,这类记载多见于正史和墓志,此《赫连迁墓志》所记又是一例。此后,赫连迁担任某开府功曹参军,为第六品。广川县,晋魏县名,今河北武强县地。广川县男为从第五品。据此段墓志记载,青年时代的赫连迁在正常的职官上升通道内。
而永熙之际,随尘西入,丹诚魏阙,间归东夏。帝惟念功,冀殊余绩,故用为骠大府中兵参军,除征虏将军、夏州大中正。然使品第得理,群流不塞,邦党怀斯义,天下挹其能。诏除东郡太守。遂能眷是韦弦,道均宽猛,民歌五袴,君弹一钱。
北魏末年,高欢和孝武帝关系激化,孝武帝西走,高欢另立孝静帝,北魏从此分为东西。两地人员多有旧识,互相招揽,也是常事。赫连迁和关西集团本无关系,孝武帝被杀,是其回到东魏的诱因。东魏对其加官晋爵,中兵参军为第六品上阶、征虏将军为第三品。夏州时在西魏控制范围,此处墓志所载的夏州大中正一职也是遥领,与其祖父任此职类似,表示政府对其家族地位的认可。
无独有偶,东魏北齐时还有赫连家族的另一支,家族代表是赫连子悦,事见《北齐书》卷40、《北史》卷55。早年发现的《赫连子悦墓志》收入《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墓志内容多有补史之用,载赫连子悦曾祖是赫连勃勃第四子赫连伦,祖父豆勿于归降北魏。此后,这支赫连氏进入北魏统治阶层。赫连子悦也曾在北齐时授夏州大中正。
东魏郡太守官品有上、中、下三等,为四、五、六品。东郡(今河南滑县)是东魏颍州所领20郡之一,与汝南共治,户147,口621,户口寡少,显然是个下郡。当时河南登封政府的户籍记录人户如此之少,与侯景之乱导致地方管理失序应有关。此为墓主赫连迁首次担任地方官实职。赫连迁到任后,必然要采取些有利地方稳定的政策,墓志载“道均宽猛,民歌五袴”,有些夸大。
其后颍城之战,公为营将,总水儿,勇探虎子。禽获贼首,君有力焉。故并录前勋,特假节,广州诸军事,本将军,广州刺史。至乃褰帷望境,衣服入朝,民知礼节,逆惭奸疚。初未浃辰,政化已洽,暨于期月,善政如可。斟酌礼仪,雕莹民俗,抑末存本,劝稼农桑,君之治也。何慕古之哉?又就加平西将军,增封广川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复加安南将军、镇军将军,别封比阳乡男,邑一百户,刺史余如故。
河南地区是东、西魏双方在南线争夺的焦点区域。侯景之乱后,西魏王思政占据颖川(今河南长葛),对东魏在河南的统治构成重大威胁。高欢去世后高澄为树立权威,集中兵力进攻颍川。此战东魏军队10万人围攻王思政所部,水陆并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取得胜利,王思政被俘。由《赫连迁墓志》可知,赫连迁作为营将参加了这次空前大战。其统领的是东魏军队水军,所谓“总水儿、勇探虎子”,可能是水军部队的绰号。“禽获贼首,君有力焉”,擒获王思政的具体行动很可能是赫连迁所部完成。赫连迁本出南匈奴,后融入鲜卑,继承胡族游牧军事特性,同时其家族在北魏后期加速汉化过程。其统帅水军中的突击部队,在颍川之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战后论功行赏,赫连迁迎来人生最重要的升迁,成为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广州诸军事、辖七郡十五县的广州刺史。豫西南是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长期拉锯地区,或许是赫连迁在颖川之战中的功劳和作战经验得到了统治者认可,将他安排在与颍川不远的广州就任,担任这一边界地区的军政一把手。
据《魏书》卷113《官氏志》,平西将军第三品,这是赫连迁的品级荣升。“增封广川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墓主的散男封爵晉为开国男,享有食邑。紧接着,赫连迁官品再升,安南将军第三品、镇军将军为从二品。
春秋卌四,以天保三年,岁次壬申,四月戊戌朔一日戊戌,薨于州。悲起酤家,哀熏屠肆,里闬无相,檐巷嗟言。粤以其年十二月四日,葬于邺城西南野陌岗之左。
赫连迁于天保三年(552)在广州刺史任职期间去世,时年四十四岁,则应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当年十二月归葬邺城,可见赫连迁家于邺城。邺城是中古时期重要的北方都市。多年来的考古和文物工作已经证明,东魏北齐众多高官葬在邺城西南漳水南岸的低缓丘陵地带,墓志里多称野马岗。《赫连迁墓志》里的野陌岗与野马岗应即一地。
赫连迁在东魏北齐担任军事将领和地方军政长官,曾率水军作战,其军事才能有赖匈奴先世背景。而水战本为汉人长技,可见赫连迁一支汉化之深。本出匈奴后裔的这支赫连氏,经北魏百年融入中原王朝统治阶层,活跃于政治舞台。《赫连迁墓志》内容丰富,对了解北朝后期民族融合中的赫连家族史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细节均有意义。
独孤部是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跋部历史上,独孤、贺兰二部与拓跋部之间的联盟和内斗过程颇为复杂隐秘。离散部落后,独孤部逐渐转为定居,其后裔在北朝乃至隋唐多见史册,其中最显赫的是西魏北周独孤信家族,信之三女分为北周、隋、唐三代皇后。
大同北朝艺术博物馆藏《齐故司空公钟离武王独孤氏墓志铭》(下简称《独孤誉墓志》),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孤部家族发展例证,丰富了我们对民族融合复杂性的认识。
王讳誉,字阿六拔,代郡桑干人也。其先出自夏后氏淳维之后,南单于之苗裔。左贤王去卑以前娶汉公主,改姓从刘。至曾孙副崘拥率部伍,跨保恒代,自省无敌,因号独孤,国即以为氏焉。祖定州使君,冠冕九牧,肃清万里。考莫何弗,统绾部属,领袖大人。
此段论述独孤誉祖先事迹,颇有可与文献参照之处。
独孤誉字阿六拔,显是胡语音译,很可能是其胡语本名,“誉”为其汉语意译。
西汉代郡有桑干县,其地望在河北阳原县壶流河、桑干河汇流处附近。北魏有桑干郡,见《隋书》卷30《地理志中·马邑郡条》:“后魏桑干郡,后齐以置朔州及广宁郡。”
又《水经注》卷13《漯水注》:“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波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馆县故城西。”
但《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 ·恒州条》载代郡为侨置于秀容郡的恒州属郡,其下无桑干县。可能是东魏时桑干县已裁撤,《独孤誉墓志》所载籍贯还是按照北魏行政区。
这支独孤部人活动地区可能在今雁门关以北、怀仁以南山阴一带的桑干河流域,当地至今还是半农半牧区。北魏时桑干河流域属于都城平城外围。独孤誉所部在这里长期游牧,或源于北魏统治者的某种安排。
《史记》的《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号称出自夏后氏淳维,当然这仅是个说法。《独孤誉墓志》沿用了这个帽子,证明匈奴与内地渊源久远。随后的“南单于之苗裔”一语才是可追溯的祖先。这里的“南单于”是指归附东汉政府的南匈奴。
墓志载去卑爵位为左贤王,与《魏书》的《铁弗刘虎传》相同,而《晋书》的《刘元海载记》、《资治通鉴》等多处记载其子刘猛均为右贤王。目前多数史料记载,刘渊之父刘豹为左贤王,刘渊继为左贤王。墓志此处误记可能性大。另一种可能是刘豹去世后,刘猛曾短暂为左贤王。限于史料,还不好判断。
匈奴贵族改姓刘氏,绝非出自去卑,《魏书》卷28《邓艾传》中即提到“刘豹部有叛胡”,可见至迟曹魏后期已有匈奴贵族改姓刘氏。墓志此处记载有误。
《魏书》卷95《铁弗刘虎传》记载了铁弗部的历史与酋长世系。去卑子刘猛叛乱被杀后,其部众北走,脱离西晋政府管辖。其兄弟诰升爰统领部落,接着是诰升爰的儿子刘虎领导这支南匈奴人。他们和拓跋部时合时分,互为婚姻,被称为铁弗,其义据说是“胡父鲜卑母”。刘虎之孙刘卫辰与北魏作战大败,卫辰的第三子就是以残忍好杀著称、建立夏政权的的赫连勃勃。这支匈奴、鲜卑混血的铁弗部长期与拓跋鲜卑关系紧张。
《独孤誉墓志》载,“至(去卑)曾孙副崘拥率部伍,跨保恒代,自省无敌,因号独孤,国即以为氏焉”。《魏书》卷95《铁弗刘虎传》:“猛死,子副仑来奔。”此“副仑”应即墓志中的“副崘”,按文献记载,副仑为刘猛之子、去卑之孙,并不是去卑曾孙,此处墓志记录墓主的祖先世系有误。
由此可见,刘猛去世后部众分为两支。其兄子刘虎率众自立,后为铁弗部。其子副仑则带领部分部众归附拓跋,即后来的独孤部。墓志所说“自省无敌因号独孤”之语为溢美之词。
独孤部是拓跋部的重要婚族。《魏书》卷1《序记》载:“(刘虎)其从弟路孤率部落内附,(平文)帝以女妻之。”刘虎从弟路孤归降拓跋后,平文帝以女儿为之妻,其实是建立起部落之间的联盟关系。
可见,路孤、副仑为同辈。但在唐代独孤家族追溯祖先世系时,也有记载副仑子为路孤者。
综上,独孤誉祖先来自这支北上出塞的南匈奴人,他们加入拓跋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了独孤部。
独孤部是拓跋鲜卑的重要核心部落,即是北魏建立的政治军事基础,又是“离散部落”的首要目标。
道武帝倡导离散部落,独孤部众大多被离散为编户齐民,但也有一部分保存了部落组织。墓志记载独孤誉的祖父和父亲,“祖定州使君,冠冕九牧,肃清万里。考莫何弗,统绾部属,领袖大人”。定州府君应为独孤誉显贵后的追赠官,父为莫何弗,典型胡语,为部落小酋长之义。 神武皇帝扶危定倾,拨乱反正……义旗誓举,会者如林。王预揣成败,悬探机微,思陈平之去楚,学马援之归汉。……释褐都督,既列百夫之长,实为一旅之雄。……寻加鹰扬将军、冗从仆射。俄拜假节、都督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又加平西将军、彭阳县开国伯。寻转黄瓜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仍除抚军将军,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又加镇西将军、仪同三司。
墓志此段叙述独孤誉跟从高欢发迹至东魏时的履历。
独孤誉家族长期保持部落形式,与尔朱荣家族十分类似。魏孝文帝改革后,包括鲜卑贵族在内的胡族子弟进入政府部门会设定一些入门官职,称为释褐,一般多为五品左右的清显职位,如各种郎官。墓志的撰写者熟悉这套程式,照方抓药,给本是草原部落酋长的独孤誉的出身安排为释褐都督。实际上百夫长、一旅之雄,才是独孤誉的真实身份。其职责很可能是带领本部人马作为高欢的亲信都督参战。至此,这支北魏以来长期保留部落形态的独孤部人也被卷入争夺最高统治权的纷争中去。
此后的墓志内容是升官簿。鹰扬将军为第五品上阶,冗从仆射是第六品文散官,这个文武职双授才是独孤誉真正的起家官。此后墓主一路升迁:秦州为大州;平西将军、开国县伯均为第三品;开国县侯为第二品;抚军将军、镇西将军为从第二品,加仪同三司衔已为从一品。
别封宁都县开国子。敕行建州事。……寻除使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又转仪同三师。……乃以王为定州六州大都督、寻除新野郡开国公,迁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行沧州刺史。海贼李松柏等纵毒跋扈……特表全恕,有诏许焉。……又除太平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寻加特进,仍转骠骑大将军、钟离王,邑一千户……
墓志这段内容表述墓主在北齐的历任情况。
高氏父子依靠六镇鲜卑南下余众成霸业,这些鲜卑军队即成为东魏北齐政权的核心武装力量,他们的住处在汾河流域的各侨州,派遣至都城和各地的军人、家属,也有專门安排和管理机构京畿都督府。独孤誉所任定州六州大都督即为管理派驻在定州的六州鲜卑军人。其中自然会有来自独孤部的武装。
北齐时,墓主历任建州、幽州、沧州三地军政长官,记录沧州招抚海贼李松柏事件,可补史之阙如。独孤誉的爵位最后达到了人臣之极——钟离王爵,一品。
以武平六年四月廿二日寝疾,薨于邺城西玉高里第。春秋八十有四。……其年十一月辛巳朔十六日丙申,迁塴 于野马岗之旧兆。……妃和氏……仍赠钟离王国妃。……幽州主簿卢子令等,……自燕而观礼,……镌窦宪之功,撰羊祜之德……其词日……
墓志载独孤誉武平六年(575)十一月去世,得年八十四,则生于北魏太和十六年(492)。野马岗是定居邺城权贵的热门葬区。独孤家族在这里有家族坟地,所以墓志里才说是“旧兆”。独孤誉相对高寿,安葬时应是与早逝的夫人和氏合葬。和氏,应为鲜卑素和氏所改。
卢氏是幽州著名汉人世家大族。幽州主簿卢子令或是独孤誉任幽州刺史时的下属。他来参加老上级的葬礼,说明独孤誉在任期间与地方大族关系尚好。卢子文以字行,当时的著名文人卢思道字子行,应与卢子文同辈。有北方汉人高门观礼,此墓志或许经过这位卢主簿润色。所谓释褐都督之类,或出其笔法。
孝文帝汉化改革中独孤氏改为刘氏,是鲜卑勋贵八姓之一。但独孤誉所部未进行离散部落,保存原有生活方式,没有和迁都洛阳的鲜卑贵族一样改汉姓。不过据前文分析可知,其祖先刘猛时就已曾“改姓从刘”。
百川归海,殊途同归。独孤誉一支本出南匈奴右贤王,未随南匈奴五部南下加入匈奴汉赵国,而是北上加入拓跋鲜卑部落联盟。北魏时还长期保持部落结构,游牧于晋北桑干河流域,直到北魏末年才进入高欢起兵队伍。此后其代表人物独孤誉在东魏北齐担任地方军政长官,位极人臣,其统领的部众成为国家核心武装力量。
独孤誉去世后仅一年多,北齐灭亡,北周统一北方,随后隋代周,进而统一中国。山西汾河流域侨州取消,鲜卑军人也和地方居民一样,成为编户齐民。此时民族大融合加速,社会完成整合,中国迎来隋唐盛世。在这个大历史过程中,《独孤誉墓志》是个很有趣的小轮回个案。
尔朱荣家族没有被离散部落,长期占据一方。独孤誉家族所部是这类情况的又一例证。看来当时颇有些长期保存部落形态的游牧群体。离散部落大趋势下,历史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独孤誉墓志》为认识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六镇起义社会基础,乃至十六国以来北方社会形势、隋唐盛世成因,都极具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