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就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相关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勤。
创新驱动关键在体制改革
重点在激励创新热情
张勤书记说,今年两会,大家都十分关注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中国科协、科技界别的政协委员,我对此也格外关注。现在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0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如何安全穿越这个“中等收入陷阱”,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一方面劳动力涨价,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低端产业难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们的技术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高,打不开高端市场。前后两面夹击,很容易导致经济停滞不前。我们怎么才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呢?我认为,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当前,我们应该更多考虑的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使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真正落地、开花结果。我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最重要的是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出优质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有效转化。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因为科技体制改革做不好,就不可能真正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转化热情。
鼓励扶持原始创新
增加原创性科研成果
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张勤书记认为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视原始创新。张勤书记指出,我们现在的基础研究,大部分不是原创性研究,而是在人家提出的模型里,做延伸性或差异性研究。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人家后面跟跑,缺乏领先的科研成果。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如果没有原创性的成果,那么在知识产权作为世界通行规则的今天,很难不在技术上依附于人。所以,我们在实施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重点还是要放在支持原始创新上。原始创新并不等于基础研究,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应用型技术研究也可以是原创的。例如作为互联网基础的TCP/IP协议,就是一项原创性的技术研究成果。尽管其发明人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但其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国在理论和技术层面都需要原创性的研究,但目前未得到应有的支持。建议国家专门对原创性研究给予特殊支持。因为在现行的评审机制下,仅仅靠背靠背的评审,往往会使一些真正原始创新的项目得不到认同。因为既然是原创,一定是新的概念和技术方案,除了原创者自己,别人往往不懂。我的建议是国家单独搞一个原始创新的资助专项,哪怕经费比例不高,也要有。其评审程序要改变,要把现行这种由几个所谓同行专家背靠背评审的方法改成面对面的答辩方式或著名专家推荐方式。这是因为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案是不是有道理和发展应用前景,必须通过交流才能让专家听明白,才能判断有没有意义。这里当然还有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这都是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是要把科研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出上面。科研是探索未知的领域,满足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目前的管理方式是基于过程的管理方式,不符合科研的客观规律。因为在过程管理中,很难对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定价。相反,创新性不强但需要物质大投入的项目却很容易上马,因为所需经费很容易定价。这个误区叫做见物不见人,忽视了科研最需要的人的创造性。应该把过程管理型改成产出导向型。科研管理的重点要放在产出上面,放在它的成果能对社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多少贡献上面。相应地,科研预算和经费管理宜粗不宜细,应重点考核科研成果的价值或贡献。同时,我们的资金支持要改变注重看单位,而不是看研究人员、研究团队的错误导向。因为科学研究中,人是第一要素,是决定科研成功与否的关键。应该看到,实践中那些投入少转化率高的科技成果更多是由创新型小微企业做出来的。纯基础研究可以放到大学,但是应用型的研究或者成果转化项目,一般来说应该放到由科研人员组成的小微企业,大企业购买其成果或服务。但遗憾的是,我国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甚至歧视,对大企业或大型科研机构或大学的支持力度尽管非常大,但产出效率很低,转化难。
张勤书记指出,当前的重点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去除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或阻碍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束缚,释放科技人员和市场的活力。只有这样,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大步前进、取得实效!
创新驱动关键在体制改革
重点在激励创新热情
张勤书记说,今年两会,大家都十分关注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中国科协、科技界别的政协委员,我对此也格外关注。现在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0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如何安全穿越这个“中等收入陷阱”,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一方面劳动力涨价,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低端产业难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们的技术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高,打不开高端市场。前后两面夹击,很容易导致经济停滞不前。我们怎么才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呢?我认为,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当前,我们应该更多考虑的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使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真正落地、开花结果。我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最重要的是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出优质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有效转化。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因为科技体制改革做不好,就不可能真正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转化热情。
鼓励扶持原始创新
增加原创性科研成果
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张勤书记认为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视原始创新。张勤书记指出,我们现在的基础研究,大部分不是原创性研究,而是在人家提出的模型里,做延伸性或差异性研究。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人家后面跟跑,缺乏领先的科研成果。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如果没有原创性的成果,那么在知识产权作为世界通行规则的今天,很难不在技术上依附于人。所以,我们在实施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重点还是要放在支持原始创新上。原始创新并不等于基础研究,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应用型技术研究也可以是原创的。例如作为互联网基础的TCP/IP协议,就是一项原创性的技术研究成果。尽管其发明人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但其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国在理论和技术层面都需要原创性的研究,但目前未得到应有的支持。建议国家专门对原创性研究给予特殊支持。因为在现行的评审机制下,仅仅靠背靠背的评审,往往会使一些真正原始创新的项目得不到认同。因为既然是原创,一定是新的概念和技术方案,除了原创者自己,别人往往不懂。我的建议是国家单独搞一个原始创新的资助专项,哪怕经费比例不高,也要有。其评审程序要改变,要把现行这种由几个所谓同行专家背靠背评审的方法改成面对面的答辩方式或著名专家推荐方式。这是因为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案是不是有道理和发展应用前景,必须通过交流才能让专家听明白,才能判断有没有意义。这里当然还有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这都是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是要把科研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出上面。科研是探索未知的领域,满足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目前的管理方式是基于过程的管理方式,不符合科研的客观规律。因为在过程管理中,很难对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定价。相反,创新性不强但需要物质大投入的项目却很容易上马,因为所需经费很容易定价。这个误区叫做见物不见人,忽视了科研最需要的人的创造性。应该把过程管理型改成产出导向型。科研管理的重点要放在产出上面,放在它的成果能对社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多少贡献上面。相应地,科研预算和经费管理宜粗不宜细,应重点考核科研成果的价值或贡献。同时,我们的资金支持要改变注重看单位,而不是看研究人员、研究团队的错误导向。因为科学研究中,人是第一要素,是决定科研成功与否的关键。应该看到,实践中那些投入少转化率高的科技成果更多是由创新型小微企业做出来的。纯基础研究可以放到大学,但是应用型的研究或者成果转化项目,一般来说应该放到由科研人员组成的小微企业,大企业购买其成果或服务。但遗憾的是,我国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甚至歧视,对大企业或大型科研机构或大学的支持力度尽管非常大,但产出效率很低,转化难。
张勤书记指出,当前的重点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去除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或阻碍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束缚,释放科技人员和市场的活力。只有这样,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大步前进、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