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家物语》创作于日本镰仓时代,作为军记物语的代表作在日文文学史上中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它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通过文学化、艺术化地处理叙述了平安时代末期源氏、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之间的争战以及平氏一门荣辱兴衰的过程。在长达13卷的《平家物语》中出现的人物有皇族、贵族、武士、僧侣等,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造就了《平家物语》崇高的艺术成就。其中一个就是平氏的中心——平清盛。
《平家物语》第一卷开头《祗园精舍》说“而近世六波罗 入道 前太政大臣平清盛者,所作所为仅听传闻之言,实让人出乎意料,非言语所能形容也。”平清盛的形象设定开始就已经形成,即“恶劣”、“无道”、“无情”、“骄横”、“残暴”,最后也由于他的“恶行”招致平氏一门的灭亡。此外,在叙述清盛恶劣行径的同时却又在细节之处表现了清盛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柔弱”和“善良”。
平清盛是日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有很多关于他的评价,但他和《平家物语》中的清盛有一定的出入,本文主要以《平家物语》中描绘的平清盛为中心,分析他的人物性格,总结他的人物形象。
一、创造平氏家族鼎盛繁荣的武将
平氏祖先为恒武天皇第五位皇子——葛王亲王。葛王亲王后赐姓“平”,出王氏为人臣。自平忠盛(清盛父亲)获得鸟羽天皇特许上殿,后清盛等人也获得准许,渐渐迎来平氏家族繁荣的鼎盛期。
忠盛去世后,清盛继位。1156年保元之乱,武士卷入天皇与上皇的地位争夺战,平清盛和源义朝合力协助天皇一方取得胜利,自此平氏和源氏代替贵族参政议事。1159年平治之乱,平清盛和源义朝的权利之争中平氏获胜,在讨伐源氏取得成功后,平氏一门成为政权中心。
清盛本人是武士出身,由最初的安芸太守到正三位、参议、卫府都、大纳言、内大臣升为太政大臣。有比喻说“世人之趋附若风吹草地之势”。而平氏一门官位晋升之速不逊于龙登祥云。正因为清盛对当时的宫廷、贵族及寺院力量之间复杂的情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采取柔软的协调手段,才使平氏的荣华达到鼎盛。此外他还利用政治婚姻手段,将妻子时子的妹妹滋子嫁给后白河天皇,还将女儿德子送入后宫作为高仓天皇的女御,后生下安德天皇。虽然这些跋扈的手法最终导致了平氏的灭亡,但在当时的确有力确保了平氏皇家外戚的地位。1168年,高仓天皇继位,“终于平氏的荣华拉开序幕”。
关于平氏荣华的描写,第一卷中“平氏一门有公卿十六人,殿上人三十多人,另外还有各国国守,以及在卫府和各省司担任官职的,共有六十多人。”此外当时日本分六十六国,其中“平家管辖有三十余国,超过全国一半國土,庄园田地不计其数。绮罗满堂,如花似锦,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不说扬州之黄金,荆州之珍珠,还是吴郡之绫罗,蜀江之云锦,各种奇珍异宝应有尽有。‘歌堂舞阁之基,鱼龙爵马之玩’ ,就是帝王之家、神仙洞府也无法比拟吧。”
当然,平氏家族的繁华并非清盛一人之力所为,但不可抹杀的是他作为家族的指挥者披荆斩棘所发挥的作用。
最后平清盛不断与佛法以及王法展开对抗——火烧三井寺、烧毁东大寺和兴福寺,又幽禁后白河天皇、诛杀高仓宫,迁都福原。“恶行”不断累积最终酿成大祸。《平家物语》中明确表示平氏没落消亡的罪魁祸首正是清盛。如第三卷《大塔建立》中预告的那样,清盛在完成严岛神社的修造工程后,晚上梦到仙童赐给他一把宝剑说“我是严岛大明神的使者,你可用这柄剑平定四海,保卫朝廷。”又听大明神嘱咐道:“若行不义,荣华则不能及于子孙。”可以说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将平清盛“恶逆”的角色设定贯彻了始终。
二、对背叛者加倍奉还的重“恩”之人
如书中开篇提到的那样,清盛做尽“恶逆无道”的坏事,比如以下描写。
首先,《平家物语》第一卷第所记载的“平氏恶行之首”的“与殿下争道”事件。嘉应二年(1170年),清盛之子重盛的次子,年仅13岁的平质盛在打鹰归来的途中遇到了后白河天皇的车队。但手下的人“完全不懂什么是下马致敬的规矩,管它什么殿下不殿下,非但不下马致敬,反而要冲过去闹事。这时已是黄昏,没有人认出马背上的是入道公 的孙子,或许虽有人认得也装作不知道,遂把资盛以及手下的武士从马上拉下来,肆意羞辱了一番。”逃回家的质盛把事情原委告诉清盛,清盛大怒,说“即使是殿下,对于我家的人也应该有些顾虑吧,况且还是年幼的孩子,如此毫不留情地加以羞辱,实在太可恨了。”于是他召集多名乡下武士几日后埋伏在天皇入宫的途中实施报复后才安心。他忘记作为人臣礼待、敬畏皇族是理所当然的,在平氏权利扩张的过程中武士身份慢慢也“贵族化”了。之所以要公然复仇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多年为宫廷给予的“恩情”竟无视了,于是燃起了仇恨之心。说明他已经站在同贵族相同的立场上采取行动,进而通过挑衅来以牙还牙。
另外“鹿之谷事件”也能反映清盛重“恩”而且憎恨背叛的特点。
治承元年(1177年),大纳言成亲卿、法师西光、平判官康赖以及僧都俊宽等人在鹿之谷密谋讨伐平氏的计划。“在东山的山麓处,有一个叫作鹿谷的地方,那里有一处戒备森严的城郭,是俊宽僧都的山庄。成亲等人经常聚集在那里,谋划怎样灭掉平家。”同年5月29日,由于密告清盛知道了这件“隐秘之事“,大惊之余迅速叫来武士最终抓捕了这些“图谋不轨,妄想打倒吾家的贼人”。他对成亲卿说“你在平治年间就应该被杀掉的,但因内府 为你说情才得以苟延性命,你难道忘了吗?你为什么要恩将仇报,设计灭我平家?蒙恩知恩的才是人,不知恩的就是禽兽?”由于重盛说情,所以免了他死罪,将其流放到备前国。
除了大纳言,对于法师西光,清盛是狠狠地在他脸上踢了几脚,说“你们这些下贱贼人,只因为侍候法皇,让你们做了本不该做的官,父子都过着无法无天的生活,还要把毫无过错的天台座主弄得被流放,把天下搞得动荡不安,你们竟然还要谋反,灭我平家?”然后撕裂他的嘴巴,将其杀死。康赖、俊宽以及大纳言之子丹波少则被流放鬼界岛。后来康赖出家后思乡心切,做了一千根板塔 ,附上两首歌“诚托海上风,寄语我高堂:儿在萨摩湾,顽健仍如常。游子暂别离,殷殷念故乡;逐臣处僻地,心情何悲凉。”其中一根漂到了平氏崇奉的严岛神社。清盛被板塔上的歌感动,“人非草木,竟也动了恻隐之心。”后来,由于德子难产,为了祈福将流放到鬼界岛的人全部大赦,但唯独没有赦免俊宽。究其原因,是因为清盛表示“俊宽是我一手栽培起来的,但他妄图图谋不轨,对他是不能宽恕的。”最后俊宽顿足痛哭,目送他人离去最后孤死他乡。由此可以看出清盛十分恐怖、残酷又无情,同时他又是一个及其看重“恩情”的人,对于曾经施过恩情的人,不期望他们报恩,但绝对不允许他们忘恩,一旦背叛他,就必然遭受惩罚。 这一点在对待后白河天皇的态度上也能反映出来。首先在鹿之谷事件中,法皇不记平氏过往功绩,听信西光等人谗言,纵容他们“讨伐平氏”,如此“忘恩”,清盛在愤慨和失望之余觉悟到如果不尽早采取行动最终自己将会被消灭。于是在第二卷《小教训》中提到“平治元年12月,信赖和义朝将后白河法皇与二条天皇幽禁起来,固守大内,天下被搞得乌烟瘴气。是入道我拼着性命,削平叛逆,捕获经宗、惟芳等人。我为保护天皇已经有好几次几乎丧命。因此即使有人进谗言,你也不该抛弃我们子孙七代效忠王室的平氏一家。现在只因听了成亲这个无用的东西和那个叫西光的下贱家伙的话,就要灭掉我平氏家族,法皇您真是令人遗憾呀!”本打算将其幽禁在鸟羽北殿,后来由于重盛以泪相劝就放弃了。治承三年,重盛因病去世,再也没有人对清盛的“恶行”进行阻拦。同年11月,清盛对法皇说“想到我家的命运,不能不悲痛,含悲忍泪直至今日。这是尊驾可以体会得到的。自保元以降频生战乱,君心不得安宁,我只不过是掌握大局而已,唯有内大臣冲锋陷阵,粉身碎骨,不辞辛劳,多次使法皇平息愤怒,同时又处置朝政,鞠躬尽瘁,日理万机。”“平家到今天已历七代,怎么可以平白抛弃掉呢!”最终将其幽禁在北殿。
清盛在惩罚忘恩之人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个有恩报恩之人。曾经有一个叫左少辨行隆的人停官后生活落魄,清盛找到他说“尊驾父亲显时卿,从前事无巨细都会找他商量,你的事我不会漠不关心。”便重新给他安排了官职。
三、易被真情感动,内心柔软的“真人”
治承二年(1178年)清盛的女儿德子难产,清盛被吓坏,手足无措,不停地说“这该如何是好”,最后在听到皇子顺产的消息时喜极而泣。在这里看到的清盛只是一个担心女儿安全的父亲形象。无论他做了多少“恶行”,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情味”并没有完全消失。此外在《平家物语》第二卷《德大寺》一节中提到“入道相国是特别容易动情之人。”怀才不遇的德大寺利用清盛容易感动的特性,特意到清盛崇敬的严岛神社参拜。清盛感动地说“那么多灵验的佛寺他都不去,却去参拜我所崇奉的明神,可见他是非常虔诚呀。”便令重盛将左大将一职让与德大寺。本来是贵族巧妙的设计,却被清盛真心接纳。
清盛内心柔软的特性在对待敌人手软这一点上也可以发现。平治之乱后没有将赖朝斩首,只将之流放。在高仓宫事件中被性情刚勇的武士长谷部信连死也不愿意透露高仓宫去向的真情打动,不杀他而将其流放。《平家物语》前六卷中对平清盛的描寫都是以暴行披露为主,但在不少细节处也不难感受到清盛作为一个“人”也具有细腻、柔软的一面。
四、结论
《平家物语》成书之时,日本社会动荡不安,平清盛从一开始就被作者定下“恶逆无道”的形象基调,前六卷中“恶行”事件比比皆是,这是因为代表的是陈旧的思想和社会势力,最终将被消灭。但另一方面《平家物语》叙述的并不完全是真实的历史,小说中的清盛与历史上的平清盛在人物形象上存在一些差异。小说人物的塑造上经过艺术化地处理,平清盛一直被“恶逆化”,但在某些细节的描写上又能感受他作为一个“人”也拥有善良、温暖、感性的一面,既邪恶又善良,既勇猛又多情,既复杂又单纯,既冷酷又散发温暖,真因为这样的塑造,才使得小说中平清盛更有“人情味”,更加大放异彩,作者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基础上,通过文学化的创作手段,成功塑造了平清盛的“人物像”。
参考文献:
[1]新古典文学大系44平家物语.岩波书店,1991.
[2]笠井哲.“‘平家物语’中平清盛的人物分析”,《福岛工业高等专业学校研究纪要》,2012.
[3]村上詠子.“从史实看‘平家物语’中人物的生死观”,《目白大学短期大学部研究纪要》,2012.
[4]关口忠男.“‘平家物语’和佛教思想”,《第69回佛教文化演讲记录》,2007.
[5]六波罗是京都六波罗寺附近一带的地名.
[6]按日本当时惯例,三位以上官员出家称为入道,皇帝出家称为法皇.但只是剃发僧装,依然任官掌权.
[7]引自《文选·鲍照芜城赋》:“若夫藻扃黻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
[8]即平清盛.
[9]指的是重盛.
[10]用木板所做,顶光圆作塔形,两旁各刻缺口四处,用以象征五层.
《平家物语》第一卷开头《祗园精舍》说“而近世六波罗 入道 前太政大臣平清盛者,所作所为仅听传闻之言,实让人出乎意料,非言语所能形容也。”平清盛的形象设定开始就已经形成,即“恶劣”、“无道”、“无情”、“骄横”、“残暴”,最后也由于他的“恶行”招致平氏一门的灭亡。此外,在叙述清盛恶劣行径的同时却又在细节之处表现了清盛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柔弱”和“善良”。
平清盛是日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有很多关于他的评价,但他和《平家物语》中的清盛有一定的出入,本文主要以《平家物语》中描绘的平清盛为中心,分析他的人物性格,总结他的人物形象。
一、创造平氏家族鼎盛繁荣的武将
平氏祖先为恒武天皇第五位皇子——葛王亲王。葛王亲王后赐姓“平”,出王氏为人臣。自平忠盛(清盛父亲)获得鸟羽天皇特许上殿,后清盛等人也获得准许,渐渐迎来平氏家族繁荣的鼎盛期。
忠盛去世后,清盛继位。1156年保元之乱,武士卷入天皇与上皇的地位争夺战,平清盛和源义朝合力协助天皇一方取得胜利,自此平氏和源氏代替贵族参政议事。1159年平治之乱,平清盛和源义朝的权利之争中平氏获胜,在讨伐源氏取得成功后,平氏一门成为政权中心。
清盛本人是武士出身,由最初的安芸太守到正三位、参议、卫府都、大纳言、内大臣升为太政大臣。有比喻说“世人之趋附若风吹草地之势”。而平氏一门官位晋升之速不逊于龙登祥云。正因为清盛对当时的宫廷、贵族及寺院力量之间复杂的情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采取柔软的协调手段,才使平氏的荣华达到鼎盛。此外他还利用政治婚姻手段,将妻子时子的妹妹滋子嫁给后白河天皇,还将女儿德子送入后宫作为高仓天皇的女御,后生下安德天皇。虽然这些跋扈的手法最终导致了平氏的灭亡,但在当时的确有力确保了平氏皇家外戚的地位。1168年,高仓天皇继位,“终于平氏的荣华拉开序幕”。
关于平氏荣华的描写,第一卷中“平氏一门有公卿十六人,殿上人三十多人,另外还有各国国守,以及在卫府和各省司担任官职的,共有六十多人。”此外当时日本分六十六国,其中“平家管辖有三十余国,超过全国一半國土,庄园田地不计其数。绮罗满堂,如花似锦,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不说扬州之黄金,荆州之珍珠,还是吴郡之绫罗,蜀江之云锦,各种奇珍异宝应有尽有。‘歌堂舞阁之基,鱼龙爵马之玩’ ,就是帝王之家、神仙洞府也无法比拟吧。”
当然,平氏家族的繁华并非清盛一人之力所为,但不可抹杀的是他作为家族的指挥者披荆斩棘所发挥的作用。
最后平清盛不断与佛法以及王法展开对抗——火烧三井寺、烧毁东大寺和兴福寺,又幽禁后白河天皇、诛杀高仓宫,迁都福原。“恶行”不断累积最终酿成大祸。《平家物语》中明确表示平氏没落消亡的罪魁祸首正是清盛。如第三卷《大塔建立》中预告的那样,清盛在完成严岛神社的修造工程后,晚上梦到仙童赐给他一把宝剑说“我是严岛大明神的使者,你可用这柄剑平定四海,保卫朝廷。”又听大明神嘱咐道:“若行不义,荣华则不能及于子孙。”可以说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将平清盛“恶逆”的角色设定贯彻了始终。
二、对背叛者加倍奉还的重“恩”之人
如书中开篇提到的那样,清盛做尽“恶逆无道”的坏事,比如以下描写。
首先,《平家物语》第一卷第所记载的“平氏恶行之首”的“与殿下争道”事件。嘉应二年(1170年),清盛之子重盛的次子,年仅13岁的平质盛在打鹰归来的途中遇到了后白河天皇的车队。但手下的人“完全不懂什么是下马致敬的规矩,管它什么殿下不殿下,非但不下马致敬,反而要冲过去闹事。这时已是黄昏,没有人认出马背上的是入道公 的孙子,或许虽有人认得也装作不知道,遂把资盛以及手下的武士从马上拉下来,肆意羞辱了一番。”逃回家的质盛把事情原委告诉清盛,清盛大怒,说“即使是殿下,对于我家的人也应该有些顾虑吧,况且还是年幼的孩子,如此毫不留情地加以羞辱,实在太可恨了。”于是他召集多名乡下武士几日后埋伏在天皇入宫的途中实施报复后才安心。他忘记作为人臣礼待、敬畏皇族是理所当然的,在平氏权利扩张的过程中武士身份慢慢也“贵族化”了。之所以要公然复仇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多年为宫廷给予的“恩情”竟无视了,于是燃起了仇恨之心。说明他已经站在同贵族相同的立场上采取行动,进而通过挑衅来以牙还牙。
另外“鹿之谷事件”也能反映清盛重“恩”而且憎恨背叛的特点。
治承元年(1177年),大纳言成亲卿、法师西光、平判官康赖以及僧都俊宽等人在鹿之谷密谋讨伐平氏的计划。“在东山的山麓处,有一个叫作鹿谷的地方,那里有一处戒备森严的城郭,是俊宽僧都的山庄。成亲等人经常聚集在那里,谋划怎样灭掉平家。”同年5月29日,由于密告清盛知道了这件“隐秘之事“,大惊之余迅速叫来武士最终抓捕了这些“图谋不轨,妄想打倒吾家的贼人”。他对成亲卿说“你在平治年间就应该被杀掉的,但因内府 为你说情才得以苟延性命,你难道忘了吗?你为什么要恩将仇报,设计灭我平家?蒙恩知恩的才是人,不知恩的就是禽兽?”由于重盛说情,所以免了他死罪,将其流放到备前国。
除了大纳言,对于法师西光,清盛是狠狠地在他脸上踢了几脚,说“你们这些下贱贼人,只因为侍候法皇,让你们做了本不该做的官,父子都过着无法无天的生活,还要把毫无过错的天台座主弄得被流放,把天下搞得动荡不安,你们竟然还要谋反,灭我平家?”然后撕裂他的嘴巴,将其杀死。康赖、俊宽以及大纳言之子丹波少则被流放鬼界岛。后来康赖出家后思乡心切,做了一千根板塔 ,附上两首歌“诚托海上风,寄语我高堂:儿在萨摩湾,顽健仍如常。游子暂别离,殷殷念故乡;逐臣处僻地,心情何悲凉。”其中一根漂到了平氏崇奉的严岛神社。清盛被板塔上的歌感动,“人非草木,竟也动了恻隐之心。”后来,由于德子难产,为了祈福将流放到鬼界岛的人全部大赦,但唯独没有赦免俊宽。究其原因,是因为清盛表示“俊宽是我一手栽培起来的,但他妄图图谋不轨,对他是不能宽恕的。”最后俊宽顿足痛哭,目送他人离去最后孤死他乡。由此可以看出清盛十分恐怖、残酷又无情,同时他又是一个及其看重“恩情”的人,对于曾经施过恩情的人,不期望他们报恩,但绝对不允许他们忘恩,一旦背叛他,就必然遭受惩罚。 这一点在对待后白河天皇的态度上也能反映出来。首先在鹿之谷事件中,法皇不记平氏过往功绩,听信西光等人谗言,纵容他们“讨伐平氏”,如此“忘恩”,清盛在愤慨和失望之余觉悟到如果不尽早采取行动最终自己将会被消灭。于是在第二卷《小教训》中提到“平治元年12月,信赖和义朝将后白河法皇与二条天皇幽禁起来,固守大内,天下被搞得乌烟瘴气。是入道我拼着性命,削平叛逆,捕获经宗、惟芳等人。我为保护天皇已经有好几次几乎丧命。因此即使有人进谗言,你也不该抛弃我们子孙七代效忠王室的平氏一家。现在只因听了成亲这个无用的东西和那个叫西光的下贱家伙的话,就要灭掉我平氏家族,法皇您真是令人遗憾呀!”本打算将其幽禁在鸟羽北殿,后来由于重盛以泪相劝就放弃了。治承三年,重盛因病去世,再也没有人对清盛的“恶行”进行阻拦。同年11月,清盛对法皇说“想到我家的命运,不能不悲痛,含悲忍泪直至今日。这是尊驾可以体会得到的。自保元以降频生战乱,君心不得安宁,我只不过是掌握大局而已,唯有内大臣冲锋陷阵,粉身碎骨,不辞辛劳,多次使法皇平息愤怒,同时又处置朝政,鞠躬尽瘁,日理万机。”“平家到今天已历七代,怎么可以平白抛弃掉呢!”最终将其幽禁在北殿。
清盛在惩罚忘恩之人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个有恩报恩之人。曾经有一个叫左少辨行隆的人停官后生活落魄,清盛找到他说“尊驾父亲显时卿,从前事无巨细都会找他商量,你的事我不会漠不关心。”便重新给他安排了官职。
三、易被真情感动,内心柔软的“真人”
治承二年(1178年)清盛的女儿德子难产,清盛被吓坏,手足无措,不停地说“这该如何是好”,最后在听到皇子顺产的消息时喜极而泣。在这里看到的清盛只是一个担心女儿安全的父亲形象。无论他做了多少“恶行”,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情味”并没有完全消失。此外在《平家物语》第二卷《德大寺》一节中提到“入道相国是特别容易动情之人。”怀才不遇的德大寺利用清盛容易感动的特性,特意到清盛崇敬的严岛神社参拜。清盛感动地说“那么多灵验的佛寺他都不去,却去参拜我所崇奉的明神,可见他是非常虔诚呀。”便令重盛将左大将一职让与德大寺。本来是贵族巧妙的设计,却被清盛真心接纳。
清盛内心柔软的特性在对待敌人手软这一点上也可以发现。平治之乱后没有将赖朝斩首,只将之流放。在高仓宫事件中被性情刚勇的武士长谷部信连死也不愿意透露高仓宫去向的真情打动,不杀他而将其流放。《平家物语》前六卷中对平清盛的描寫都是以暴行披露为主,但在不少细节处也不难感受到清盛作为一个“人”也具有细腻、柔软的一面。
四、结论
《平家物语》成书之时,日本社会动荡不安,平清盛从一开始就被作者定下“恶逆无道”的形象基调,前六卷中“恶行”事件比比皆是,这是因为代表的是陈旧的思想和社会势力,最终将被消灭。但另一方面《平家物语》叙述的并不完全是真实的历史,小说中的清盛与历史上的平清盛在人物形象上存在一些差异。小说人物的塑造上经过艺术化地处理,平清盛一直被“恶逆化”,但在某些细节的描写上又能感受他作为一个“人”也拥有善良、温暖、感性的一面,既邪恶又善良,既勇猛又多情,既复杂又单纯,既冷酷又散发温暖,真因为这样的塑造,才使得小说中平清盛更有“人情味”,更加大放异彩,作者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基础上,通过文学化的创作手段,成功塑造了平清盛的“人物像”。
参考文献:
[1]新古典文学大系44平家物语.岩波书店,1991.
[2]笠井哲.“‘平家物语’中平清盛的人物分析”,《福岛工业高等专业学校研究纪要》,2012.
[3]村上詠子.“从史实看‘平家物语’中人物的生死观”,《目白大学短期大学部研究纪要》,2012.
[4]关口忠男.“‘平家物语’和佛教思想”,《第69回佛教文化演讲记录》,2007.
[5]六波罗是京都六波罗寺附近一带的地名.
[6]按日本当时惯例,三位以上官员出家称为入道,皇帝出家称为法皇.但只是剃发僧装,依然任官掌权.
[7]引自《文选·鲍照芜城赋》:“若夫藻扃黻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
[8]即平清盛.
[9]指的是重盛.
[10]用木板所做,顶光圆作塔形,两旁各刻缺口四处,用以象征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