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层。西藏高校学生是西藏地区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西藏高校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西藏地区的繁荣稳定。因此,如何在西藏高校建设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入手,探讨建立健全西藏高校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关键词】西藏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西藏高校学生是西藏地区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西藏高校的稳定和谐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西藏地区的繁荣稳定。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西藏进行分化,手段花样也不断翻新,西藏高校也就成为反分裂斗争的前沿,也是分裂集团同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最主要阵地。那么,怎样夯实基层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西藏高校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路径,使其更好地发挥党在高校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探究。
一、夯实基层,完善基层党支部建设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的最基层组织,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新形势对西藏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创新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探索基层组织吸引和凝聚青少年的有效方式、找准活跃基层工作的有效载体、构建基层工作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在学生宿舍建立党团支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学生宿舍的科学管理。一是以各院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和学校团委共同组建宿舍共青团工作委员会。二是在大学生宿舍建立团的各级组织。由学校团委副书记担任团工委书记,以每幢楼为单位设立团总支,以每层为单位设立团支部,同时成立临时党支部。通过自荐、选举的方式选出团总支书记、团支部书记、团小组长,形成了团工委、团总支、团支部、团小组四级组织管理网络。三是团工委全体教师教师的姓名、联系电话公布在宿舍楼前,实行全方位及时有效的服务,并及时召开学生与宿舍管理方座谈会,摸清学生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四是从生活琐事做起,做到处处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整合资源,加强班委建设
班委会是高校最基层的学生组织,由班级成员选举产生,接受班主任老师和上级学生组织的指导或领导。班委会是辅导员、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助手,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不断的完善班委会制度,深化学生干部的培养。一是建全班委会的组织制度。建立健全规范的制度是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重要的保证。我们必须要建立完备的班委会的组织制度,使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保证工作的质量,实现工作的目标。二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对班委会岗位进行分析,规范各学生干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各岗位职权及相应职责,做到权责清晰。三是建立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班委会中的学生干部能否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开展工作,必须有较为科学、公正的考评体系和较为周全的激励机制,这也是班委会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拓展主渠道教育,加强课堂理论教育
大学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业余支配时间较多,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课堂理论学习中度过。因此,结合西藏的特殊环境和学生的特点,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内容目标,切实能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目标。一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育。西藏高校为了使学生能够抵御达赖集团的渗透和影响,必须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个主课堂来积极灌输民族团结理念,并积极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增加民族团结方面的专题教育和民族问题的时事专题,通过介绍现实社会中的民族冲突和矛盾,使学生懂得民族分裂、民族冲突的危害,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使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将来走上社会,都能够在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中认清形势、站稳立场,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政治责任。二是渗透到专业课教育中。高校大学生的课时主要还是以专业课为主,专业课在教育的内容上十分广泛,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深入到各个学科领域内,各个学科教师都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按照本学科的特点选好切入点,把民族团结教育理念深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教育达到无法替代的效果。
四、注重日常管理,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基层队伍,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在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以辅导员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规定辅导员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一是辅导员的功能定位: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是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辅导员根据职责,抓好班级学生思想建设和承担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工负责全班工作,密切配合。二是工作职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开展适应学生各个阶段特点的思想教育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践教育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工作;经常和学生保持思想上的接触及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及健康,指导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做好班级团干部、学生干部的推荐、选拔、培养、指导等工作,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在思想上、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优秀学生团员,协助做好向党组织推荐工作。三是深入了解学生,掌握思想动态。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开展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定每周预留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谈心,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时常关心、教育和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真正做到在学生身边。四是学生行为引导,遵规守纪教育。班主任还负责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大学生行为准则。
五、丰富载体,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主旋律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场所,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进行课外活动的一种群体文化,是高等学校走出特色之路的重要环节。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生动的娱乐校园文化活动,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积极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民族团结教育具有生活性和实效性。一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即通过各类学术讲座、专题辅导报告、演讲、知识竞赛、联谊会、参观访问等,结合各民族学生的特点精心打造活动平台,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促进各民族学生间的理解性和包容性,从而完善自我。二是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和民族的自豪感。通过学校业余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在各个民族节庆活动日,介绍民族知识、展示民族风情、表演民族歌舞艺术,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见识各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增强包容,促进理解,真正让学生从内心世界建立起对其他民族的尊重和对民族团结的认同,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生与共荣。三是增强各族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各族学生在在繁忙的学业业余中,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去积极合作开展活动,拉近各民族学生的距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建立起“中华一家亲”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西藏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西藏高校学生是西藏地区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西藏高校的稳定和谐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西藏地区的繁荣稳定。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西藏进行分化,手段花样也不断翻新,西藏高校也就成为反分裂斗争的前沿,也是分裂集团同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最主要阵地。那么,怎样夯实基层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西藏高校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路径,使其更好地发挥党在高校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探究。
一、夯实基层,完善基层党支部建设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的最基层组织,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新形势对西藏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创新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探索基层组织吸引和凝聚青少年的有效方式、找准活跃基层工作的有效载体、构建基层工作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在学生宿舍建立党团支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学生宿舍的科学管理。一是以各院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和学校团委共同组建宿舍共青团工作委员会。二是在大学生宿舍建立团的各级组织。由学校团委副书记担任团工委书记,以每幢楼为单位设立团总支,以每层为单位设立团支部,同时成立临时党支部。通过自荐、选举的方式选出团总支书记、团支部书记、团小组长,形成了团工委、团总支、团支部、团小组四级组织管理网络。三是团工委全体教师教师的姓名、联系电话公布在宿舍楼前,实行全方位及时有效的服务,并及时召开学生与宿舍管理方座谈会,摸清学生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四是从生活琐事做起,做到处处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整合资源,加强班委建设
班委会是高校最基层的学生组织,由班级成员选举产生,接受班主任老师和上级学生组织的指导或领导。班委会是辅导员、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助手,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不断的完善班委会制度,深化学生干部的培养。一是建全班委会的组织制度。建立健全规范的制度是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重要的保证。我们必须要建立完备的班委会的组织制度,使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保证工作的质量,实现工作的目标。二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对班委会岗位进行分析,规范各学生干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各岗位职权及相应职责,做到权责清晰。三是建立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班委会中的学生干部能否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开展工作,必须有较为科学、公正的考评体系和较为周全的激励机制,这也是班委会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拓展主渠道教育,加强课堂理论教育
大学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业余支配时间较多,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课堂理论学习中度过。因此,结合西藏的特殊环境和学生的特点,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内容目标,切实能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目标。一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育。西藏高校为了使学生能够抵御达赖集团的渗透和影响,必须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个主课堂来积极灌输民族团结理念,并积极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增加民族团结方面的专题教育和民族问题的时事专题,通过介绍现实社会中的民族冲突和矛盾,使学生懂得民族分裂、民族冲突的危害,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使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将来走上社会,都能够在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中认清形势、站稳立场,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政治责任。二是渗透到专业课教育中。高校大学生的课时主要还是以专业课为主,专业课在教育的内容上十分广泛,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深入到各个学科领域内,各个学科教师都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按照本学科的特点选好切入点,把民族团结教育理念深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教育达到无法替代的效果。
四、注重日常管理,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基层队伍,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在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以辅导员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规定辅导员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一是辅导员的功能定位: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是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辅导员根据职责,抓好班级学生思想建设和承担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工负责全班工作,密切配合。二是工作职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开展适应学生各个阶段特点的思想教育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践教育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工作;经常和学生保持思想上的接触及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及健康,指导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做好班级团干部、学生干部的推荐、选拔、培养、指导等工作,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在思想上、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优秀学生团员,协助做好向党组织推荐工作。三是深入了解学生,掌握思想动态。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开展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定每周预留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谈心,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时常关心、教育和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真正做到在学生身边。四是学生行为引导,遵规守纪教育。班主任还负责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大学生行为准则。
五、丰富载体,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主旋律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场所,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进行课外活动的一种群体文化,是高等学校走出特色之路的重要环节。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生动的娱乐校园文化活动,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积极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民族团结教育具有生活性和实效性。一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即通过各类学术讲座、专题辅导报告、演讲、知识竞赛、联谊会、参观访问等,结合各民族学生的特点精心打造活动平台,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促进各民族学生间的理解性和包容性,从而完善自我。二是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和民族的自豪感。通过学校业余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在各个民族节庆活动日,介绍民族知识、展示民族风情、表演民族歌舞艺术,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见识各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增强包容,促进理解,真正让学生从内心世界建立起对其他民族的尊重和对民族团结的认同,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生与共荣。三是增强各族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各族学生在在繁忙的学业业余中,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去积极合作开展活动,拉近各民族学生的距离,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建立起“中华一家亲”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