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研究生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合作型师生关系是导师和学生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合作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民主、友爱、对话、期待基础之上的一种师生合作教育关系。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师生关系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是由教师和学生各自所处的不同角色决定的。研究生导师是教育者,研究生被录取后,就需要确定专业研究领域和选择指导教师,以指导该专业学习与科研。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同时师生关系还是一种情感关系、人格关系。研究生的培养,除一些公共课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导师与研究生较之一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师生关系影响师生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直接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总之,师生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顺利进行,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来达到这种目的,如何建立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型的师生关系做了论述。
合作型的师生关系,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教育学家提出的“合作教育学”的思想,强调师生之间的彼此配合、互相协作,从而使教育过程成为使学生快乐的事情,同时促进教师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开展。合作型师生关系是指导师和学生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合作的关系,是以师生间的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合作型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共创共享性、非强制性的特征。合作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然而这种合作型的关系并非是纯粹的合作关系,而是以导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相互配合师生互动的合作性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导师要发挥导向性的作用,宏观上指明学习研究的方向和途径,微观上指导学生在学习研究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养成独立科研的习惯,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既不能局限于导师个性化的知识,又不能脱离导师的指导,要摆正主体地位,结合自身特点兴趣,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结合实际问题,主动学习,并在实践中总结创新。
1 合作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
合作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双方要承认各自人格的平等、智能的独立以及彼此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师生可针对共同的研究主题共同讨论。互相学习、彼此促进。在这种有效的融合中,师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必然能克服传统师生交流的局限性。然而,这种合作型师生关系对导师及学生两方面都有要求。
1.1 导师对学生要民主、友爱、对话、期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
民主就是要求教师在思想民主、教学民主的基础上,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友爱就是崇尚师生人际的平等和友谊,要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敬互爱,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友爱。
对话要求师生之间应该能就共同主题进行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彼此包容,都能以平等的身份接受彼此的信息,以达到真正的沟通。
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有意无意的激励行为,当然,学生对老师的反向期待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使师生互动更积极有效。
1.2 对研究生的几点要求
尊敬老师。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会懂得尊重别人。研究生只有先做到尊师,才能得到老师的爱护与尊重。研究生对教师的不理解、不尊重,势必会关闭师生间交流的大门。研究生应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真诚坦率地与导师交换意见、交流思想,加强彼此沟通,实现教学相长。
坚持以学习为本。学习仍是研究生的主要任务。研究生应该有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要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勇于质疑,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既长知识,又加强了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自觉学习,主动求知。研究生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再加上导师的精心指导,这样不仅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更有助于推动师生双方的科研向纵深发展。此外,导师往往因为科研任务繁忙和学生数量过多等原因,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周之处。所以,研究生要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及时把自己在研究、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导师。通过加强与导师的交往,研究生可以在熟悉导师的同时也让导师更快地了解自己,从而创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这必将有助于形成稳定而和谐的师生关系。
2 合作型师生关系中的师生定位
合作性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友爱、对话、期待基础之上的合作性教与学的关系,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研究生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然而在这个前提下如何去教与学,如何去实现这种合作性的师生关系,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师生间的定位:
(1)教师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比较分析者和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者、引导者;学生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自学者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探索者。
(2)教师是创新方法、学习方法的引导者; 学生是创新方法、学习方法的摸索者、借鉴者。
(3)教师是创新方法、学习方法的引导者; 学生是创新方法、学习方法的摸索者、借鉴者。
(4)教师是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者;学生是学术探讨的主动参与者。
(5)教师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者;学生是新教学模式的促进者。
3 师生共建学术团队
合作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共同组建学术团队。导师与研究生建立的这一个团队,以导师为学术带头人,参与科研项目或学术课题,把重心放在研究生培养上,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陪伴、相互尊重与保护,使研究生时刻感觉到导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师生群体中,导师和学生为数三五人,他们在同一项目领域中分工协作,为圆满完成整个项目各司其职。同时,与一般住址团队的特征一样,师生团队也可能有共同性和交互性,即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承诺的互动中实现团队共同的目标。
这充分考虑到了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他们不但具有较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也优于一般大学生,他们在思想认识、心理因素、业务能力等方面一般己具备专供某个科学领域的基本条件。这一系列的特征,要求高校导师必须保持与他们心理上的平等性,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创新性、想象力,充分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在团队学习过程中,有时是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教师从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常常能够得到一些启发;有时是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学生从教师的提问和表述中能体验到一些灵感和创意。这种合作模式强调在这一特殊关系中以语言、氛围所产生的无形的力量把教师和学生导入一种思考状态,最终彼此受益。
综上所述,合作型师生关系有许多独特的优点,然而也可能引发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可能使学生沉溺于重复性工作中,偏离学习和发展重心,也会使导师过分关注科研效益,而偏离育人中心和科研重心。因此,在高校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运用合作型师生关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兆伟,陈紫天,赵伟.引导 自学 研讨——试论研究生培养中的教与学[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Vol.2(4):39-43.
[2] 李瑛.高校导师制中师生关系新趋向[J]. 中国林业教育.2004.4.Vol.4:42-43.
[3] 陈桂生.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事态述评[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7. Vol.26(3):39-41.
[4] 莫武兴,潘献奎.师生角色的转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 Vol.4(2):200-20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师生关系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是由教师和学生各自所处的不同角色决定的。研究生导师是教育者,研究生被录取后,就需要确定专业研究领域和选择指导教师,以指导该专业学习与科研。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同时师生关系还是一种情感关系、人格关系。研究生的培养,除一些公共课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导师与研究生较之一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师生关系影响师生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直接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总之,师生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顺利进行,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来达到这种目的,如何建立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型的师生关系做了论述。
合作型的师生关系,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教育学家提出的“合作教育学”的思想,强调师生之间的彼此配合、互相协作,从而使教育过程成为使学生快乐的事情,同时促进教师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开展。合作型师生关系是指导师和学生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合作的关系,是以师生间的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合作型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共创共享性、非强制性的特征。合作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然而这种合作型的关系并非是纯粹的合作关系,而是以导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相互配合师生互动的合作性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导师要发挥导向性的作用,宏观上指明学习研究的方向和途径,微观上指导学生在学习研究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养成独立科研的习惯,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既不能局限于导师个性化的知识,又不能脱离导师的指导,要摆正主体地位,结合自身特点兴趣,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结合实际问题,主动学习,并在实践中总结创新。
1 合作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
合作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双方要承认各自人格的平等、智能的独立以及彼此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师生可针对共同的研究主题共同讨论。互相学习、彼此促进。在这种有效的融合中,师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必然能克服传统师生交流的局限性。然而,这种合作型师生关系对导师及学生两方面都有要求。
1.1 导师对学生要民主、友爱、对话、期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
民主就是要求教师在思想民主、教学民主的基础上,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友爱就是崇尚师生人际的平等和友谊,要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敬互爱,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友爱。
对话要求师生之间应该能就共同主题进行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彼此包容,都能以平等的身份接受彼此的信息,以达到真正的沟通。
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有意无意的激励行为,当然,学生对老师的反向期待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使师生互动更积极有效。
1.2 对研究生的几点要求
尊敬老师。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会懂得尊重别人。研究生只有先做到尊师,才能得到老师的爱护与尊重。研究生对教师的不理解、不尊重,势必会关闭师生间交流的大门。研究生应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真诚坦率地与导师交换意见、交流思想,加强彼此沟通,实现教学相长。
坚持以学习为本。学习仍是研究生的主要任务。研究生应该有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要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勇于质疑,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既长知识,又加强了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自觉学习,主动求知。研究生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再加上导师的精心指导,这样不仅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更有助于推动师生双方的科研向纵深发展。此外,导师往往因为科研任务繁忙和学生数量过多等原因,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周之处。所以,研究生要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及时把自己在研究、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导师。通过加强与导师的交往,研究生可以在熟悉导师的同时也让导师更快地了解自己,从而创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这必将有助于形成稳定而和谐的师生关系。
2 合作型师生关系中的师生定位
合作性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友爱、对话、期待基础之上的合作性教与学的关系,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研究生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然而在这个前提下如何去教与学,如何去实现这种合作性的师生关系,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师生间的定位:
(1)教师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比较分析者和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者、引导者;学生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自学者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探索者。
(2)教师是创新方法、学习方法的引导者; 学生是创新方法、学习方法的摸索者、借鉴者。
(3)教师是创新方法、学习方法的引导者; 学生是创新方法、学习方法的摸索者、借鉴者。
(4)教师是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者;学生是学术探讨的主动参与者。
(5)教师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者;学生是新教学模式的促进者。
3 师生共建学术团队
合作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共同组建学术团队。导师与研究生建立的这一个团队,以导师为学术带头人,参与科研项目或学术课题,把重心放在研究生培养上,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陪伴、相互尊重与保护,使研究生时刻感觉到导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师生群体中,导师和学生为数三五人,他们在同一项目领域中分工协作,为圆满完成整个项目各司其职。同时,与一般住址团队的特征一样,师生团队也可能有共同性和交互性,即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承诺的互动中实现团队共同的目标。
这充分考虑到了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他们不但具有较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也优于一般大学生,他们在思想认识、心理因素、业务能力等方面一般己具备专供某个科学领域的基本条件。这一系列的特征,要求高校导师必须保持与他们心理上的平等性,同时要保护他们的创新性、想象力,充分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在团队学习过程中,有时是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教师从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常常能够得到一些启发;有时是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学生从教师的提问和表述中能体验到一些灵感和创意。这种合作模式强调在这一特殊关系中以语言、氛围所产生的无形的力量把教师和学生导入一种思考状态,最终彼此受益。
综上所述,合作型师生关系有许多独特的优点,然而也可能引发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可能使学生沉溺于重复性工作中,偏离学习和发展重心,也会使导师过分关注科研效益,而偏离育人中心和科研重心。因此,在高校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运用合作型师生关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兆伟,陈紫天,赵伟.引导 自学 研讨——试论研究生培养中的教与学[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Vol.2(4):39-43.
[2] 李瑛.高校导师制中师生关系新趋向[J]. 中国林业教育.2004.4.Vol.4:42-43.
[3] 陈桂生.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事态述评[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7. Vol.26(3):39-41.
[4] 莫武兴,潘献奎.师生角色的转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 Vol.4(2):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