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从精神、制度、物质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价值取向 路径创新
大学即文化,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但是,对于当前多数高职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一个自发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自身成熟的校园文化。笔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人本: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蕴含着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也就是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并以此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二)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的彰显,特色是高职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形成鲜明的特色,并紧紧围绕职业特征,构建体现高职院校特点、适合高职学生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
(三)效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效能本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这里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二是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组织实施和多元性功能发挥;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效能性特点,体现为既重视教育教学等组织行为的效率,又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益,同时还密切关注学校师生内在结构和素质的优化,它标志着对科学发展所确立的新的价值尺度。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形式轻内涵,特色性不够。
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于注重浅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活动开展,等同于规章制度制订;过于追求载体和形式,则导致形式过度,缺乏深刻的精神内涵。从物质文化看,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都有气派的大楼和完善的校园设施,但并没有完全和学校的内在文化融为一体,缺少应有的人文气息;从制度文化看,高职院校目前的机制和模式,既带有其升格前母体(如中专校)的痕迹,又带有模仿本科院校的印记,没有真正形成自身特有的体制和模式;从精神文化看,高职院校近十年来大多经历了合并、升格和外延扩张的过程,反映学校底蕴和风尚的精、气、神尚未完全积聚起来,难以真正起到凝聚校园人心的作用。
(二)重移植轻融通,包容性不夠。
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多院校过于强调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过多地简单移植企业文化,忽略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性质区别,逐渐将校园变成简单工厂,将学生变成企业员工,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肤浅功利的心态甚嚣尘上,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拓展不够。这样的企业文化引进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通,校企文化只是简单的两张皮,缺乏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
(三)重建设轻提炼,品牌性不够。
作为我国高校新兴的一种办学类型,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存在历史短、基础弱、起点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等问题,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理论指导,在对待各种文化交流中的差异和碰撞容易产生极端。在高职校园中,浅层次文化比重颇高,高雅性文化开展较少;娱乐型内容居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较少;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单调,沉迷网络现象严重。总之,缺乏校园文化的品牌,师生的认可度不高。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注重凝练,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一是要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它支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二是要重视“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它关系着高职教育的质量、改革方向和前途命运。三是要加强校训、校徽和校歌建设。校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校徽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直接反映了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四是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情感、需求之中,实现学生品德修养“四化”,即化天性为德性,化知识为智慧,化情感为情操,化良知为良行,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育人的方向。
(二)注重创新,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学历层次不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尤为必要。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规章制度的保障。如改革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教学管理规程、制定学生学籍管理和顶岗实习规定,等等。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与国家精神和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相符,与社会现实和学校现时情况相适应,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建设工作;二是注意重制定,更要重执行,还要重监督和评价反思。 (三)注重实效,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必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有一流的专业,但必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应尽可能地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于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在校园景观上,要加强校企合作与文化融通,营造“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职业人士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和设备仪器,增刻职业名人石雕,树木应标明树种及其特征特性和树龄等,给校园文化增添多元的职业色彩。
(四)注重融合,培育和塑造企业文化。
高职教育因为其职业教育特征,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投射,形成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一是在培育与塑造学校精神时可以借鉴和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以帮助建立高职理念识别系统,对体现高职精神的校训、校徽、校歌等理念识别载体进行精心提炼与系统设计,彰显职教特色。二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指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其途径有邀请业界精英来校讲座或开设企业文化课程,用企业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感染学生;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订;在规章制度构建方面融合优秀企业管理文化,以企业的组织模式构建班级、寝室、设置管理人员、约定规章制度,并以项目承包的方式来开展学生活动等。后者指学生入企体验企业文化,如学生利用入企实习、实训机会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入企学习等。三是把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日常管理中,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各项工作的程序,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管理过程,使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五)注重品质,锻造和创建品牌文化。
要结合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发展战略,进行有意识的品牌经营。一是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涵,要通过建设校史馆、校风校貌宣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技能大赛获奖者表彰、杰出校友宣传等方式,回顾学校办学历程,展示改革成就,树立先进典型,提炼出学校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二是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竞争力,整合校園文化活动资源,对校园学术、科技、文体活动等进行整体规划,借鉴公司运作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全校学生,通过校内公开招投标和答辩的方式,确定校园文化活动资助项目及资助金额。所有活动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打造具有校园本土特征的文化品牌。三是发挥校园品牌文化的熏陶作用,将校园品牌文化建设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专业竞赛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技能节、外语节、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节等办成学校最有影响力的活动,逐渐形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做到师生满意、行业认可、社会瞩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
[4]马海良等.文化研究关键词[J].读书、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4).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价值取向 路径创新
大学即文化,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但是,对于当前多数高职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一个自发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自身成熟的校园文化。笔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人本: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蕴含着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也就是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并以此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二)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的彰显,特色是高职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自己的个性,形成鲜明的特色,并紧紧围绕职业特征,构建体现高职院校特点、适合高职学生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
(三)效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效能本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这里是指高职校园文化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二是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组织实施和多元性功能发挥;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效能性特点,体现为既重视教育教学等组织行为的效率,又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益,同时还密切关注学校师生内在结构和素质的优化,它标志着对科学发展所确立的新的价值尺度。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形式轻内涵,特色性不够。
一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于注重浅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活动开展,等同于规章制度制订;过于追求载体和形式,则导致形式过度,缺乏深刻的精神内涵。从物质文化看,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都有气派的大楼和完善的校园设施,但并没有完全和学校的内在文化融为一体,缺少应有的人文气息;从制度文化看,高职院校目前的机制和模式,既带有其升格前母体(如中专校)的痕迹,又带有模仿本科院校的印记,没有真正形成自身特有的体制和模式;从精神文化看,高职院校近十年来大多经历了合并、升格和外延扩张的过程,反映学校底蕴和风尚的精、气、神尚未完全积聚起来,难以真正起到凝聚校园人心的作用。
(二)重移植轻融通,包容性不夠。
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多院校过于强调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过多地简单移植企业文化,忽略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性质区别,逐渐将校园变成简单工厂,将学生变成企业员工,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肤浅功利的心态甚嚣尘上,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养拓展不够。这样的企业文化引进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通,校企文化只是简单的两张皮,缺乏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
(三)重建设轻提炼,品牌性不够。
作为我国高校新兴的一种办学类型,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存在历史短、基础弱、起点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等问题,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理论指导,在对待各种文化交流中的差异和碰撞容易产生极端。在高职校园中,浅层次文化比重颇高,高雅性文化开展较少;娱乐型内容居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较少;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单调,沉迷网络现象严重。总之,缺乏校园文化的品牌,师生的认可度不高。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注重凝练,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一是要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它支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二是要重视“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它关系着高职教育的质量、改革方向和前途命运。三是要加强校训、校徽和校歌建设。校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校徽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直接反映了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四是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情感、需求之中,实现学生品德修养“四化”,即化天性为德性,化知识为智慧,化情感为情操,化良知为良行,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育人的方向。
(二)注重创新,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学历层次不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尤为必要。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外办学方面。如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二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规章制度的保障。如改革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教学管理规程、制定学生学籍管理和顶岗实习规定,等等。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与国家精神和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相符,与社会现实和学校现时情况相适应,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建设工作;二是注意重制定,更要重执行,还要重监督和评价反思。 (三)注重实效,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必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有一流的专业,但必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应尽可能地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于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在校园景观上,要加强校企合作与文化融通,营造“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职业人士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和设备仪器,增刻职业名人石雕,树木应标明树种及其特征特性和树龄等,给校园文化增添多元的职业色彩。
(四)注重融合,培育和塑造企业文化。
高职教育因为其职业教育特征,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投射,形成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一是在培育与塑造学校精神时可以借鉴和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以帮助建立高职理念识别系统,对体现高职精神的校训、校徽、校歌等理念识别载体进行精心提炼与系统设计,彰显职教特色。二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指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其途径有邀请业界精英来校讲座或开设企业文化课程,用企业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感染学生;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订;在规章制度构建方面融合优秀企业管理文化,以企业的组织模式构建班级、寝室、设置管理人员、约定规章制度,并以项目承包的方式来开展学生活动等。后者指学生入企体验企业文化,如学生利用入企实习、实训机会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入企学习等。三是把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日常管理中,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各项工作的程序,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管理过程,使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五)注重品质,锻造和创建品牌文化。
要结合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发展战略,进行有意识的品牌经营。一是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涵,要通过建设校史馆、校风校貌宣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技能大赛获奖者表彰、杰出校友宣传等方式,回顾学校办学历程,展示改革成就,树立先进典型,提炼出学校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二是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竞争力,整合校園文化活动资源,对校园学术、科技、文体活动等进行整体规划,借鉴公司运作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全校学生,通过校内公开招投标和答辩的方式,确定校园文化活动资助项目及资助金额。所有活动由学生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打造具有校园本土特征的文化品牌。三是发挥校园品牌文化的熏陶作用,将校园品牌文化建设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专业竞赛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技能节、外语节、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节等办成学校最有影响力的活动,逐渐形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做到师生满意、行业认可、社会瞩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
[4]马海良等.文化研究关键词[J].读书、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