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职业的不断出现以及劳动者上岗“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队伍。这本是件好事,但考证热却催生了证出多门、证书泛滥的现象,严重困扰职业资格培训的健康发展,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针对此现状,2007年最后一天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成为今年我国清理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的利剑。
考证热潮一路上涨
自2004年8月建立新职业发布制度至2007年1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发布了10批共106个新职业,诸如劳动关系协调员、安全评价师、品酒师等新职业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用证书来证明自己能力”的指导思想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证的大军中。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统计,2007年我国共有995.6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9.7%的人曾经参加过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其中手里握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占34.5%,握有两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占29.6%,握有三种以上的占27.6%。
在较大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职业资料证书,认为多考一个证,就会为今后的求职增加一个筹码,就相当于找工作的时候多一条路。再加上如今许多学校对学生技能化、职业化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学生误将“学校鼓励学生考证书”理解为“唯证书论”,将社会上的资格证书看得比在校的专业课程学习还重要,一味地追求证书。
“大家都朝前跨一步的时候,原地不动的你就落后了。所以我也在想着要考个什么证。”这是一些在职人士的想法,他们也希望通过考取证书改变一下现状,或者是用一个证书来证明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
证出多门源于利益驱使
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证热潮的同时,考证者在证书选择上却越来越困惑。目前,社会上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已多达数百种,名目繁多、重复交叉,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培训机构、培训项目、考试认证令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
以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为例,就有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10余类数十种,到底应该去考哪个证书令考证者头疼。
《2007-2008年中国培训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指出,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培训业的产值已达2000多亿元,而且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行业净利润甚至已经接近1000亿元。面对如此丰厚的利润回报,难免有些组织会为之心动。事实上,在社会“认证热”的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北京一位行业协会负责人指出,有些行业协会办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就是为了赚钱。“新设一项职业资格认证,就意味着产生教材、培训、考试、证书等一系列的需求,所以资格认证越来越多。”
据了解,一些机构甚至规定如不购买他们的教材,不接受他们的培训,就没资格参加考试。此外,为了收取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一些获得代理培训资格的机构还随意降低考生报考条件。这对于考证者是迷惑还是优待?
证书能证明什么
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从1993年开始实施,当时,国内类似的评价体系只有学历评价与职称评价。职业资格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纠正我国教育培训事业长期存在的单纯追求学历文凭的偏向,建立一个以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以身份为主导的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人开始质疑它是否遵循了国家设立它的初衷。
在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中,41.3%的人认为目前证书只能证明其参加过相关培训,不能证明其技术水平,38.8%的人觉得证书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并不代表具备了相应的实际技能。”IBM大中华区职业教育部高级经理屈中华明确指出,“在IT业,公司招聘时并不特别看重应聘者所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主要看重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与其花钱去盲目考取证书,不如用心去提高个人能力。”
国务院重拳出击
针对职业资格认证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国务院及时下发通知,明确清理规范的范围,严厉打击违规违法印制、滥发证书等活动,尤其将规范职业资格认证的设置放在首位。
规范资格考试首先要从其源头——资格设置及考试机构抓起,《通知》指出职业资格必须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统一规划、规范设置。对重复交叉设置的职业资格,逐步进行归并,
并强调“组织实施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清理规范职业资格不仅有利于解决目前在职业资格领域内的种种混乱问题,还有利于摸清目前我国实际生活中职业资格分布的状况以及职业资格的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莫纪宏指出,“职业关乎民生,涉及国家利益,将职业资格相关问题上升到宏观高度加以解决,既是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更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相信,随着《通知》的落实到位,职业资格市场存在的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而一些‘职业资格乱象’也将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
针对此现状,2007年最后一天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成为今年我国清理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的利剑。
考证热潮一路上涨
自2004年8月建立新职业发布制度至2007年11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发布了10批共106个新职业,诸如劳动关系协调员、安全评价师、品酒师等新职业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用证书来证明自己能力”的指导思想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证的大军中。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统计,2007年我国共有995.6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9.7%的人曾经参加过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其中手里握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占34.5%,握有两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占29.6%,握有三种以上的占27.6%。
在较大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职业资料证书,认为多考一个证,就会为今后的求职增加一个筹码,就相当于找工作的时候多一条路。再加上如今许多学校对学生技能化、职业化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学生误将“学校鼓励学生考证书”理解为“唯证书论”,将社会上的资格证书看得比在校的专业课程学习还重要,一味地追求证书。
“大家都朝前跨一步的时候,原地不动的你就落后了。所以我也在想着要考个什么证。”这是一些在职人士的想法,他们也希望通过考取证书改变一下现状,或者是用一个证书来证明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
证出多门源于利益驱使
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证热潮的同时,考证者在证书选择上却越来越困惑。目前,社会上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已多达数百种,名目繁多、重复交叉,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培训机构、培训项目、考试认证令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
以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为例,就有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10余类数十种,到底应该去考哪个证书令考证者头疼。
《2007-2008年中国培训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指出,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培训业的产值已达2000多亿元,而且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行业净利润甚至已经接近1000亿元。面对如此丰厚的利润回报,难免有些组织会为之心动。事实上,在社会“认证热”的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北京一位行业协会负责人指出,有些行业协会办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就是为了赚钱。“新设一项职业资格认证,就意味着产生教材、培训、考试、证书等一系列的需求,所以资格认证越来越多。”
据了解,一些机构甚至规定如不购买他们的教材,不接受他们的培训,就没资格参加考试。此外,为了收取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一些获得代理培训资格的机构还随意降低考生报考条件。这对于考证者是迷惑还是优待?
证书能证明什么
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从1993年开始实施,当时,国内类似的评价体系只有学历评价与职称评价。职业资格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纠正我国教育培训事业长期存在的单纯追求学历文凭的偏向,建立一个以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以身份为主导的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人开始质疑它是否遵循了国家设立它的初衷。
在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中,41.3%的人认为目前证书只能证明其参加过相关培训,不能证明其技术水平,38.8%的人觉得证书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并不代表具备了相应的实际技能。”IBM大中华区职业教育部高级经理屈中华明确指出,“在IT业,公司招聘时并不特别看重应聘者所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主要看重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与其花钱去盲目考取证书,不如用心去提高个人能力。”
国务院重拳出击
针对职业资格认证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国务院及时下发通知,明确清理规范的范围,严厉打击违规违法印制、滥发证书等活动,尤其将规范职业资格认证的设置放在首位。
规范资格考试首先要从其源头——资格设置及考试机构抓起,《通知》指出职业资格必须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统一规划、规范设置。对重复交叉设置的职业资格,逐步进行归并,
并强调“组织实施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清理规范职业资格不仅有利于解决目前在职业资格领域内的种种混乱问题,还有利于摸清目前我国实际生活中职业资格分布的状况以及职业资格的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莫纪宏指出,“职业关乎民生,涉及国家利益,将职业资格相关问题上升到宏观高度加以解决,既是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更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相信,随着《通知》的落实到位,职业资格市场存在的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而一些‘职业资格乱象’也将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