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问题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就能扎实地学好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良好品质,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敢问;勤问;善
  数学问题兴奋点的触及,能引起对已有数学知识、生活经验的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了丰富的现实基础;能够自主地选择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或发现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能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理念。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发现探究知识的奥秘。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提出新的问题,不仅需要有卓越的见识,还要有足够的勇气,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更需要培养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兴趣。缘何学生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降低呢,因学生平时回答不了或回答错了时,常受批评、冷眼或少有机会。只有老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课堂环境,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长者优位”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究活动。教师要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轻易动怒,面带微笑,在遇到难题时以商量的口吻引导启发学生,在学生经历失败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获得成功时也要适当的给予表扬。特别是胆小、动手能力差、自卑感强的学生要施予更多的爱心,使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品偿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究兴趣。从而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敢说,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敢于说出自己的疑问,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释放学生的智慧,应把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改变问题处理方式,让学生跳出教师事先预设的理想答案圈。因为老师的问题常常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揣摩不出勤问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所以就不敢贸然回答。教师应更多关心学生怎么看问题,怎么想问题,而不是学生怎么看老师的问题和答案是什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问题,克服已经习惯接受老师的答案心理,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建立自信。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要搭建有效载体,让学生问有机会。如分组讨论、代表小组发言、师生探讨、互相提问等。
  二、创设机会,促学生勤问
  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幻想、思维能力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此时正是培养们问题能力时机。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教学中要克服课堂上只有老师的问题,没有学生的问题;教师勤问,而学生不问等现象。老师往往满足于学生没有问题,课上、课后常常问学生:“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感到学生确实没有问题了,学生真的学会了。提问题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学生的权利。要改变“一言堂”现象,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多问,鼓励学生争论和发问,让学生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要问个水落石出。教师要经常问“有问题?请你提问”而不问,谁和他的案一样,同意吗?鼓励学生互问,要求问题先在小组学习时提出、解决,增加学生问题提出和尝试成功喜悦的机会。要求学生自问,在学习中经常问为什么、是什么、会怎么样等等。要创设情境诱引学生积极质疑问难,如创设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直观性等问题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养成勤问的习惯。
  三、方法引导,使学生善问
  “我能问”的自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讨、自我创新、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就要发展学生能力,让学生懂得在哪儿的疑点,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
  问在新旧结合点。数学新旧知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在“生长点”上巧妙设问,将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提示给学生,为学生探索新知铺路,让他们在紧张的思维活动中,细细品味知识。例如,教学不数的性质时,首先出示2分米=20厘米=200毫米,然后设计以下问题:上面三个相等吗?但它们的单位不同,你能把它们写成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吗?通过画龙点睛的设问,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学生尽快触及新旧知识的关键部分,在学习新知识时产生顿悟,促使新知的形成,让学生了解利用旧知的方法。
  问在规律提示中。传统教学,让问题为解决学科知识服务,学之前,用某个问题作为知识导入的引子,一旦完成引入作用,问题就扔在一旁;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松散、零碎,繁杂面无前后联系;所提问题,缺乏生活基础。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个习惯于,要我学我就学,不想为什么要学。学习活动围绕问题面展开,问题设置要为了课程目标的完成。
  问在动手操作中。动手操作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成功的教师往往会创设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将学习延伸拓展,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学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研究和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了物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之后,能完成套用体积计算公式解答题目,不能算是掌握了物体的体积计算,这样的问题仍然是纯而又纯的数学题目,而不是现实的问题。为此,我出示了一个土豆,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它的体积。面对这不符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形体特征的物体,如何计算它的体积呢?因势利导,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有的把它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块,再求体积;有的把它放入装有水的杯子中,看到水位上升的高度,求出体积,等等。这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又播下了探究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芮阿琴.例谈小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J].小学数学参考,2008(7-8)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追求的,这也是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参考。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为重要,因为小学生跟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并且不能对自己进行很好的控制,所以小学生的课堂教导就更需要老师的带领和指导。另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连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与生活相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忘性”。不加以练习的话,知识得不到巩固,更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于是题海战术依然是我们有些老师的常用方法。累了学生苦了自己不说,效果怎么样,还值得商榷。对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实效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实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仅当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