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东西方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分别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让人惊讶的是,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文章主要分析两位先哲思想上的相似点及其原因,探究二人的共通之处,为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同世界 理想国 和谐社会 正义社会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120-02
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礼记·礼运》中是这样写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反映了百姓对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社会的向往。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有名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至今都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名著。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2]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小到婚姻、家庭,大到道德、教育,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所以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必读的哲学经典。
孔子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本质上都是要建立一种秩序井然的社会,在具体的构想上有以下几个相似之处:
一、相似的社会分工
孔子追求的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他对这个社会的内部分工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首先按照年龄划分,老、中、青及儿童都被涵盖在内,老年人应该安享晚年,老有所终,青壮年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社会效力,从而使孩子们得以健康地成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以及残疾人都应该有人供养。其次,按照性别再次划分,“男有分,女有归”。分,就是职的意思,男有分,意思就是男子们都应该有工作有职位,这些工作包括士、农、工、商,也就是说,男子们可以做一个读书人,也可以从事农业劳动,或者从事手工业,再或者去经商,总之都在合适的岗位上。女有归,就是说女子都能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夫家,有所依靠。这样,男女两性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关注到每一个人,社会分工井然有序。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也是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国家中,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由于天赋的差异,城邦的公民被进行了严格的社会分工。柏拉图把所有公民分为三个阶层:平民阶层、武士阶层和统治者阶层。三个阶层的人都具有正义感。平民阶层是指农民、手工业者或商人;武士阶层是少数的精英,他们拥有武力,最适合保卫国家;统治者阶层是指那些受过严格的哲学教育、有智慧的人,他们最适合治理国家。社会分工和等级制度构成了柏拉图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没有分工就不会形成社会秩序,就不会形成有序的社会结构。[3]这三个阶层各自从事不同的职业,各尽其才,分工互助,而又能保持和谐,所以整个国家都呈现出一种秩序性。
二、相同的统治者人选
在政治上,孔子认为“大同世界”是“选贤与能”的,而且是由大家共同选举产生的。把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选拔出来治理国家,才能消除社会弊端,只有为政者具备优秀的执政能力,老百姓才能得到幸福,国家才能和谐统一:邻里交往诚信,和睦相处,不仅仅赡养自己的亲人,养育自己的子女,而是相互敬爱;老、壮、幼者都有所分工,矜、寡、孤、獨、疾者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男女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社会安定和谐。其继任者也同样要通过选举,不能世袭,以此保证天下真正成为所有老百姓的天下。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统治者是实现理想社会,即“大同世界”的政治保证。
哲学王统治国家,是《理想国》里重点阐述的概念。根据柏拉图的“回忆说”,人的理念知识是先天固有的,但转世为人之后,需要通过回忆启发出来。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重点是,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4]所以,只有把管理国家的权力交给哲学王,才能实现理想的国家。柏拉图为哲学奋斗了终生,在他看来,哲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哲学家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拥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追求,城邦所有的政治权力都应该交给哲学王。“哲学王”统治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
三、相同的社会目标
通过以上两点,可以推断出孔子和柏拉图的理想社会目标应该也是相似的。在“大同世界”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从政治的角度考虑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对社会分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对经济的期盼;“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对社会公德的良好愿景。孔子的目的在于,以领导者的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孔子追求的是一种诚信、有序、和睦、公平的社会。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公民被划分为三个阶层:劳动者、护卫者和统治者,他们的职能分别是供养国家、保卫国家和管理国家。同时,他们又相互合作,共同追求国家的“正义”,正如《理想国》中所说:“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5]这其实正体现出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柏拉图还规定了四种品质: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其目的也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在这四种原则中,正义是把三个阶层划分开来的最高道德准则,哲学王正可以用自己特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城邦公民追求正义。由此可见,柏拉图追求的也是一种有序、正义、和睦的社会。 四、原因分析
无论是孔子的贤能政治还是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还是他们共同的社会分工,都是秩序社会得以实现的前提和条件。由此可见,和谐有序的社会是他们的共同追求。那么为何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个人在思想上会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呢?有以下两个主要的原因:
(一)相似的时代背景
作为东、西方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和柏拉图的理想社会的方案不仅在社会分工、统治者人选等方面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甚至有着相同的社会目标。这是他们对现有社会制度反思的结果,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所以他们之间的相似并不是偶然的,要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挖掘联系。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使奴隶制遭到严重的破坏,礼乐制度被肆意践踏,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此时不仅有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还有劳动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革命斗争,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因利益的不同而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6]加上当时的生产力很不发达,物质资料极其匮乏,人民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孔子无法接受这样的政治局面,也渴望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既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能救人民于水火,于是他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要求实现“天下大同”,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
柏拉图的一生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雅典同盟战败后,民主制政体开始出现危机。战争使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分裂,政局动荡,促使了柏拉图思想的产生。尤其是民主派把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处死后,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去信心,统治者和城邦公民们都不具备善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或精通哲学的统治者才能给实现国家的正义。基于对现实的不满,柏拉图离开雅典,四处游历,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后来他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学园,培养精通哲学的政治家,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动荡的政局是柏拉图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二)相似的个人经历
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负在政治,一心只想报效朝廷,希望改变社会风气,所以一直積极参与政治活动。但事与愿违,孔子三十岁之前只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其余时间一直遭受挫折。或因触犯权贵利益被排挤加害,或因与君王意见不合而被辞退。五十五岁时,孔子携弟子游历各国,希望能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人,推广和实施自己的主张,实现“大同世界”理想,但仍处处碰壁,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胁。终其一生,他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这是其理想社会思想得以产生的主观原因。
柏拉图出身名门望族,受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青年时期的柏拉图非常热衷于参加政治活动。在民主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陷入危机的情况下,“三十僭主”政体乘虚而入。起初,柏拉图对新政体充满热情,但是后来他发现,僭主政治并没有带来正义,而是残暴。不久后,新政体倒台,雅典又恢复了民主政体,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望。柏拉图曾三赴叙拉古王国,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也处处碰壁,甚至因得罪当局者而被卖为奴。柏拉图青年时期产生的政治理想伴随他一生,那些丰富的经历后来也成为他写作《理想国》的素材。
孔子的“大同世界”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个人经历以及当时所面临的社会矛盾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加上两人相似的仕途命运和个人遭遇,导致了他们对社会有着相近的看法,因此对理想社会的构思也产生了很多相似之处。
虽然他们的想法带着明显的空想主义色彩,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以至于最后走向了乌托邦,但不可否认他们对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孔子和柏拉图对社会的理想状态进行了完美的构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人类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大体上是相似的,不仅希望物质上得到全面的发展,还渴望精神上的富足。我们要用孔子柏拉图那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去改造我们的国家。
参考文献:
[1][6]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J].聊城大学学报,2006:43,45.
[2]王晓羽,王星.论“洞穴理论”与教育基本问题[J].商品与质量,2011:153.
[3]温涛,正义城邦和谐社会——论柏拉图《理想国》的和谐社会[J].江南大学学报,2006(33).
[4]方丽萍.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69.
责任编辑:孙瑶
关键词:大同世界 理想国 和谐社会 正义社会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120-02
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礼记·礼运》中是这样写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反映了百姓对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社会的向往。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有名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至今都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名著。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2]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小到婚姻、家庭,大到道德、教育,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所以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必读的哲学经典。
孔子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本质上都是要建立一种秩序井然的社会,在具体的构想上有以下几个相似之处:
一、相似的社会分工
孔子追求的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他对这个社会的内部分工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首先按照年龄划分,老、中、青及儿童都被涵盖在内,老年人应该安享晚年,老有所终,青壮年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社会效力,从而使孩子们得以健康地成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以及残疾人都应该有人供养。其次,按照性别再次划分,“男有分,女有归”。分,就是职的意思,男有分,意思就是男子们都应该有工作有职位,这些工作包括士、农、工、商,也就是说,男子们可以做一个读书人,也可以从事农业劳动,或者从事手工业,再或者去经商,总之都在合适的岗位上。女有归,就是说女子都能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夫家,有所依靠。这样,男女两性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关注到每一个人,社会分工井然有序。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也是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国家中,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由于天赋的差异,城邦的公民被进行了严格的社会分工。柏拉图把所有公民分为三个阶层:平民阶层、武士阶层和统治者阶层。三个阶层的人都具有正义感。平民阶层是指农民、手工业者或商人;武士阶层是少数的精英,他们拥有武力,最适合保卫国家;统治者阶层是指那些受过严格的哲学教育、有智慧的人,他们最适合治理国家。社会分工和等级制度构成了柏拉图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没有分工就不会形成社会秩序,就不会形成有序的社会结构。[3]这三个阶层各自从事不同的职业,各尽其才,分工互助,而又能保持和谐,所以整个国家都呈现出一种秩序性。
二、相同的统治者人选
在政治上,孔子认为“大同世界”是“选贤与能”的,而且是由大家共同选举产生的。把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选拔出来治理国家,才能消除社会弊端,只有为政者具备优秀的执政能力,老百姓才能得到幸福,国家才能和谐统一:邻里交往诚信,和睦相处,不仅仅赡养自己的亲人,养育自己的子女,而是相互敬爱;老、壮、幼者都有所分工,矜、寡、孤、獨、疾者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男女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社会安定和谐。其继任者也同样要通过选举,不能世袭,以此保证天下真正成为所有老百姓的天下。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统治者是实现理想社会,即“大同世界”的政治保证。
哲学王统治国家,是《理想国》里重点阐述的概念。根据柏拉图的“回忆说”,人的理念知识是先天固有的,但转世为人之后,需要通过回忆启发出来。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重点是,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4]所以,只有把管理国家的权力交给哲学王,才能实现理想的国家。柏拉图为哲学奋斗了终生,在他看来,哲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哲学家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拥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追求,城邦所有的政治权力都应该交给哲学王。“哲学王”统治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
三、相同的社会目标
通过以上两点,可以推断出孔子和柏拉图的理想社会目标应该也是相似的。在“大同世界”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从政治的角度考虑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对社会分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对经济的期盼;“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对社会公德的良好愿景。孔子的目的在于,以领导者的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孔子追求的是一种诚信、有序、和睦、公平的社会。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公民被划分为三个阶层:劳动者、护卫者和统治者,他们的职能分别是供养国家、保卫国家和管理国家。同时,他们又相互合作,共同追求国家的“正义”,正如《理想国》中所说:“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5]这其实正体现出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柏拉图还规定了四种品质: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其目的也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在这四种原则中,正义是把三个阶层划分开来的最高道德准则,哲学王正可以用自己特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城邦公民追求正义。由此可见,柏拉图追求的也是一种有序、正义、和睦的社会。 四、原因分析
无论是孔子的贤能政治还是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还是他们共同的社会分工,都是秩序社会得以实现的前提和条件。由此可见,和谐有序的社会是他们的共同追求。那么为何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个人在思想上会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呢?有以下两个主要的原因:
(一)相似的时代背景
作为东、西方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和柏拉图的理想社会的方案不仅在社会分工、统治者人选等方面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甚至有着相同的社会目标。这是他们对现有社会制度反思的结果,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所以他们之间的相似并不是偶然的,要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挖掘联系。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使奴隶制遭到严重的破坏,礼乐制度被肆意践踏,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此时不仅有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还有劳动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革命斗争,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因利益的不同而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6]加上当时的生产力很不发达,物质资料极其匮乏,人民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孔子无法接受这样的政治局面,也渴望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既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能救人民于水火,于是他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要求实现“天下大同”,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
柏拉图的一生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雅典同盟战败后,民主制政体开始出现危机。战争使社会风气败坏,社会分裂,政局动荡,促使了柏拉图思想的产生。尤其是民主派把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处死后,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去信心,统治者和城邦公民们都不具备善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或精通哲学的统治者才能给实现国家的正义。基于对现实的不满,柏拉图离开雅典,四处游历,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后来他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学园,培养精通哲学的政治家,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动荡的政局是柏拉图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二)相似的个人经历
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负在政治,一心只想报效朝廷,希望改变社会风气,所以一直積极参与政治活动。但事与愿违,孔子三十岁之前只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其余时间一直遭受挫折。或因触犯权贵利益被排挤加害,或因与君王意见不合而被辞退。五十五岁时,孔子携弟子游历各国,希望能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人,推广和实施自己的主张,实现“大同世界”理想,但仍处处碰壁,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胁。终其一生,他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这是其理想社会思想得以产生的主观原因。
柏拉图出身名门望族,受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青年时期的柏拉图非常热衷于参加政治活动。在民主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陷入危机的情况下,“三十僭主”政体乘虚而入。起初,柏拉图对新政体充满热情,但是后来他发现,僭主政治并没有带来正义,而是残暴。不久后,新政体倒台,雅典又恢复了民主政体,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望。柏拉图曾三赴叙拉古王国,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也处处碰壁,甚至因得罪当局者而被卖为奴。柏拉图青年时期产生的政治理想伴随他一生,那些丰富的经历后来也成为他写作《理想国》的素材。
孔子的“大同世界”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个人经历以及当时所面临的社会矛盾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加上两人相似的仕途命运和个人遭遇,导致了他们对社会有着相近的看法,因此对理想社会的构思也产生了很多相似之处。
虽然他们的想法带着明显的空想主义色彩,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以至于最后走向了乌托邦,但不可否认他们对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孔子和柏拉图对社会的理想状态进行了完美的构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人类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大体上是相似的,不仅希望物质上得到全面的发展,还渴望精神上的富足。我们要用孔子柏拉图那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去改造我们的国家。
参考文献:
[1][6]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J].聊城大学学报,2006:43,45.
[2]王晓羽,王星.论“洞穴理论”与教育基本问题[J].商品与质量,2011:153.
[3]温涛,正义城邦和谐社会——论柏拉图《理想国》的和谐社会[J].江南大学学报,2006(33).
[4]方丽萍.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69.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