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一把刀”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een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石家岗,除了石姓人家居多外,主要是个黄土岗,顾名思义就是黄土多。这种黄土坚硬时像一把钢刀,但遇上水便成了泥糊糊。别小看这泥糊糊,穿着鞋子踏进去,比棉花还要柔软,泥团一旦将你的鞋包裹起来,想甩都甩不掉,可以说每前进一步就是在和泥糊糊较力。以至于河畈村里有一种说法,姑娘不听话,就以嫁到黄土岗作要挟。但有的姑娘似乎并不害怕,因为黄泥土坚硬,用作土坯盖房垒墙非常坚固。另外,种在黄泥土里的水稻,颗粒重,米粒大,味道香,用黄泥土腌的鸡蛋鸭蛋,蛋黄还黄里透红。
  对老家的黄泥土,我有很深的感受。儿时上学遇上雨天,最好的办法是把鞋放在书包里,因为穿一双浅口布鞋,踏入黄泥土中,泥巴虽放走你的脚,却留下你的鞋作抵押。再说了,鞋是母亲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千针万线做成的,如果踏进黄泥糊,过不了多久就会弄坏,太可惜了。唯一的办法是光着脚丫踏进泥糊糊,在感受泥糊糊温柔的同时,也感受到尖硬杂物对脚板伤害的痛苦。泥糊糊经太阳一晒又变得非常坚硬,像一把把钢刀,将光脚板划出道道血口子,疼得寸步难行。沾在腿上的泥糊糊,到达目的地后,得赶紧清洗掉,一旦晒干,它会硬似铁片,想去掉得忍着拔掉汗毛之痛。加之黄泥土含有一种毒素,拔掉汗毛的同时,毒素便乘毛孔的空隙而入,让你奇痒难忍,手一抓便流黄水。
  有一年夏天,我从内蒙集宁回家探亲,赶上阴雨连连,雨一阵接一阵地下个不停,黄泥土经过雨水长时间浸泡,变成了一片泥潭。我穿上母亲为我借来的雨靴,打着伞,到门楼里往湾子里看了看,外面基本上看不到人影。就这样天天被困在家里,万般无奈,只好借床为伴。屋内的空气湿漉漉的,有时一觉醒来,觉得脸上像糊了糨糊,用手一摸,是一层泥土。
  既然出行如此困难,为什么不修路?修路谈何容易,把地里的土搬到路上,雨后只会增加泥的厚度,没有任何好处!用沙石铺路吧,沙石只会做泥土的俘虏,起不到丁点作用!唯一可行的是用砖头铺路。然而那个年代,人们看到一块砖头像拣到一块银元一样,你把“银元”铺在路上,岂不是天方夜谭!
  去年夏天,我的侄儿结婚,娶的是城里姑娘。我回家贺喜路上在想,如今生活好了,侄媳是城里富家女子,嫁妆一定少不了,得多少人肩挑背驮呀,遇上雨天,进村就难了。可回到家一看,发现我是杞人忧天了。不光是进村的路,就连湾子里的路都用水泥硬化了。迎娶时,贴着大红喜字的八辆轿车鱼贯而入,嫁妆可直接拉到庭院。这阵势,让我生出许多感慨。
  据族谱记载,我们湾在元代前期就有了,大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几百年里湾子被大火烧过,历经过战乱,跑过日本人的反,遭过多次自然灾害,历经磨难,一代一代的延续下来了,但始终在黄泥土中苦苦挣扎。父老乡亲都有修路的期盼,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有了自行车,人们盼修路,后来有了拖拉机更盼修路。上世纪末,一些在外地打工的人买了小轿车,但畏路如虎,不敢开进村,只好停在离湾几里路外的公路上。
  如今,无数代人的梦想变成现实,村民把这叫做七百年一遇,说我们运气好,赶上了。
  村干部为让我见识见识,让我坐上他的私家车,在湾前湾后转了个遍。但见厚墩墩的路基,近20厘米厚的水泥路面,平展展、光洁洁的,像条条系在湾子间的银色彩带。路的两旁垫起了路肩,路肩边植上了树,将银色彩带装扮得分外妖娆。 (责任编辑 李赞庭)
其他文献
和平建设时期,65589部队走上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之路。一茬茬官兵、一届届班子,不断传承红色基因,不负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传人称号。  20世纪50年代,守岛备战,整编改装。1955年部队参加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受到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20世纪60年代参加入闽备战,开展群众性军事技术大比武活动,团司令部首创参谋“六会”基本功,受到叶剑英元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是“四个全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步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即“四个全面”)的总设计和总布局,这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今后相当长时期的行动纲领,是我国发展的大格局、大思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个大局,自觉服务这个大局,坚决维护这个大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期刊
4月19日,由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科协于去年9月牵线引进的世界菇中之王——“羊肚菌”,在刘氏科技公司、曾都区何店镇实验基地试种10亩出菌,喜获丰收,填补了我市食用菌种又一空白。  “羊肚菌”是引进的美国优质菌种,其形似龟头状,外皮似羊肚,营养成份高、可抗癌、能保健,种植成本低,操作简单,管理粗放,无须装袋点菌,适合千家万户种植,而且用料省,只需袋料香菇原料的十分之三,拌上菌種,利用麦季闲田直播在地里
期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在徐海东、黄克诚率领下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部队首战平型关,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进而深入敌后,转战华北,发起町店战斗,重创日寇。组建冀鲁豫支队部,创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6月,在黄克诚带领下南下华中会师第一团,成为历史上南下八路军与北上新四军的首次会师,最先打通华北八路军与华中新四军的战略联系,完成了冀鲁豫边区向
期刊
人物介绍:  王敬群,1919年出生于江西吉安,曾用名王申蔼。193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十团、第二师五旅十五团政治处主任,第四旅政治部副主任,第四旅十一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到地方工作,曾任青年团福建省委书记,江西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六合县,国民党大
期刊
人物介绍:  朱兴礼,1926年生,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后改名朱洪。1939年参加新四军,在寿松涛领导的永城独立大队黎明剧团当团员。其父亲朱务平1931年任中共长淮特委书记,因叛徒出卖,1932年11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1938夏,日军侵入皖北,家乡沦陷,我无法读书。没多久,新四军逐渐在豫东发展起来。第二年我听说新四军中有随军学校,就想到那里读书,当时我13岁。父亲朱务平7年前牺牲,祖父
期刊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65589部队首批入朝。先后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和340天的阵地防御战,参加大小战斗45次,先后与美军7个师交手,歼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15000余人。  在这场艰苦残酷的战斗中,这个部队涌现出全歼美军一个连的红一连、龙头洞阻击英雄班的三连四班,2229高地一级英雄班的七连四班等模范集体和“独胆英雄”李富、特等功臣梁庆有、一级战斗英雄倪祥明等英模人物。再次证明该部不愧为一支英勇善
期刊
新四军歌曲《永远不要忘》  城市:苏州  时间:2014年9月18日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陈永华  上午,部队干休所司机陪我们找到了陈永华的家。  陈永华,江苏洪泽人。1943年,他从抗大八分校毕业后被分到抗敌剧团。这一年,陈永华18岁。这个分校是新四军二师创办的,张云逸兼任校长,罗炳辉兼任副校长。在分校学习,给陈永华留下烙印的,是学校里倡导“敢于为坚持真理挑重担”。  抗敌剧团的名字,最初是刘少
期刊
上面这幅照片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后,疲惫之极的干部战士为了不给群众增添负担,和衣露宿街头的情景。照片未加任何说明,入城解放军严格执行城市政策、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形象跃然眼前。新中国成立后,这幅照片被收入《革命战争摄影作品选》《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集》,更是陈列于各大博物馆、纪念馆。  拍摄者用略俯的角度抓取两排战士在街道上和衣而眠的场景,重点突现近景几位战士的睡姿,有的紧抄两手沉沉入睡,有
期刊
2014年7月的一天,烈日炎炎。笔者跟随合肥新四军研究会同志来到古都西安,看望并采访了新四军老战士、原兰州军区空军政委谢雪畴同志。我们刚进客厅,谢老闻讯就从书房里缓步走了出来。尽管已是95岁的耄耋老人,但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说话声音洪亮,口齿清晰。众人坐定,稍加寒暄之后,老人家就向我们谈起了早年参加革命的风雨历程……  奇遇通向革命路  1920年11月,谢雪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的一户普通人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