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好的细节描写,可以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真实性和生动性,同时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凸显文章主旨。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呢?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的:
一、准确捕捉事物的细微特征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生活,准确捕捉事物细微特征,才能获得对事物清晰的认识,细节描写才会真实可信。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准确捕捉事物细微特征的。
(1)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不同事物的特征,突出其各自的特点。学生每次写下雨,总是“电闪雷鸣““倾盆大雨”,显然是没有经过细致观察,随便套用夏季特有的气候特征。于是我便提出问题:四季的雨都一样吗?它们有没有各自的特点呢?学生听了,在思考的同时,也就能留意观察比较四季的雨,进而抓住了其不同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学生的作文中慢慢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冬天一过,细细密密的春雨,又悄悄的来到人间。”“豆大的雨点从半空中砸下来,地上便蒸起一股股热浪,空气中充满了泥土的腥味。”“一阵秋风夹着雨点,立刻扑进来,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这些对四季雨的细节描写各具特色且非常真实贴切。
(2)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观察对象的状态。如观察班级讲台上的水仙花,我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去观察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也可以提醒学生观察不同时间、空间和角度所见的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等等。经过不断的引导和实践,学生慢慢学会了抓住事物细微的特征,写出真实的细节描写,文章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
二、对细节描写进行训练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对学生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方法的指导,提高细节描写能力,让细节描写“生动”起来。以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的指导为例:
(1)用恰当贴切的语言突出人物的特征。学生写人时通常运用语言描写,可是千人一面,不能让读者马上将“此人”和“他人”区分开来,不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展现人物个性。例如我班小胖特别贪吃,尤其喜欢吃“扬州炒饭”。我让学生描写“小胖食堂用餐”片断,学生的描写如下:
生A:刚走进食堂,耳边便传来小胖惊奇的叫声:“今天吃扬州炒饭啊!”
生B:只见小胖急切地催促道:“前面排队的同学快点走啊!”
生C:小胖挤到窗口,嘴里大声嚷道:“阿姨,麻烦你给我多盛点炒饭。”
学生的描写表虽现出了小胖的贪吃,但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指导学生从说话的内容、语气、语调、标点符号等细节方面加以修改,并巧妙地连句成段:
当我们刚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食堂,突然耳边传来小胖惊奇的叫声:“扬州炒饭?”只见他一面加快了脚步,一面不停地催促着前面的同学,嚷道:“扬州炒饭,快点快点——”好不容易轮到他了,他恨不得把一颗脑袋全伸进窗口,嘴里大声重复着:“多盛点,多盛点……” 指导后的语言变得非常简洁,辅之不同的标点符号,生动地表现了小胖的惊奇、急不可耐和垂涎欲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运用恰当贴切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2)通过细化动作,将过程延长。许多学生的动作描写看似细致实则笼统,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仍以“小胖食堂用餐为例”,学生写道:终于吃到“扬州炒饭”了,只见小胖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餐盘,使劲把餐盘中的米饭往嘴巴里塞,米粒撒得到处都是。由于吃得太急,小胖噎住了,便使劲拍着胸口。有几位女生给他盛了一碗汤,可他根本没时间腾出手,便用嘴巴直接去喝汤…… 我告诉学生若能运用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将动作拉长、放大,可以将笼统的动作细化,使人物更加立体,也能增强内容的生动性。通过引导,学生添加了细微的动作:
只见小胖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餐盘,接连不断地把炒饭往嘴巴里扒拉,突然,他身子一挺,眼珠一翻——噎住了。不得已腾出一只手,重重地捶着胸口,嘴里发出一阵阵的呻吟声,有几位女生早已给他盛来了一碗汤,可他根本没时间腾出手,便像老鹅般伸长了脖子,嘴巴撅成“O”形,“呼噜呼噜”,一碗汤已被吸走了大半……显然,这里的“扒拉”“挺”“翻”“捶”“腾”“伸”“撅”“吸”等具体动作一一展开,仿佛让人看到了小胖吃饭的生动场面。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强化训练,实实在在的提升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细节描写也变的更加生动形象,看到自己作文内容因为细节描写变得更加充实,人物也逐渐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们在写作中体验到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三、围绕文章主旨精心打磨细节
细节描写不仅要真实、生动,而且还要典型。典型的细节描写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能够以小见大地反映人的思想性格、社会风貌。例如学生有这样一段描写:
经过一个拐角,一个卖红薯的老婆婆出现在我的眼前,她佝偻着腰,头发花白,皮肤暗黄,经过烈日的煎熬与风霜的洗礼,她的额头、嘴角都烙着深深的皱纹。一阵香气飘过,我不由地咽了咽口水,跑上前去:“给我来一个!”老婆婆麻利地称好红薯,用餐巾纸包好,微笑着伸手递给我。然后,她又顺手把剩下的红薯小心的放好。
学生的描写虽有了精细的观察,而且较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老婆婆的苍老,以及生活奔波的艰辛和不易。但人物形象还不够典型,主旨稍显肤浅。怎样引导学生写出比较典型的细节描写,从而深化主旨呢?
我让学生思考“老婆婆卖红薯”的立意能否更深刻些,经过引导,有学生这样修改:
……“好嘞!”老婆婆爽朗地答应着,麻利地称好红薯,用餐巾纸包好,一边伸手递给我,一边好心的提醒道:“小心烫!”。然后,她又顺手把剩下的红薯小心翼翼地一个个码好。这位学生加入的“好嘞”“小心烫”真切地表现出老婆婆对于顾客的热情和关心。特别将“放”改成“码”字,意境全出:“码”是“整齐地堆放”,这说明老奶奶时刻将烤好的红薯排列得井然有序,可见对这份工作十分的积极、用心。显然,“放”就完全传递不出这么多的深意。经过精心打磨后的细节描写更加典型,展现人物鲜活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地深化了文章主旨。
总之,从学生的实际和作文教学的规律出发,笔者在初中阶段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捕捉特征、强化指导、精心打磨”的途径,有计划、阶段性的分点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使学生的细节描写逐步做到“真实、生动、典型”,从而使学生的记叙文尽可能做到“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中心明确”的写作要求。
一、准确捕捉事物的细微特征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生活,准确捕捉事物细微特征,才能获得对事物清晰的认识,细节描写才会真实可信。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准确捕捉事物细微特征的。
(1)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不同事物的特征,突出其各自的特点。学生每次写下雨,总是“电闪雷鸣““倾盆大雨”,显然是没有经过细致观察,随便套用夏季特有的气候特征。于是我便提出问题:四季的雨都一样吗?它们有没有各自的特点呢?学生听了,在思考的同时,也就能留意观察比较四季的雨,进而抓住了其不同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学生的作文中慢慢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冬天一过,细细密密的春雨,又悄悄的来到人间。”“豆大的雨点从半空中砸下来,地上便蒸起一股股热浪,空气中充满了泥土的腥味。”“一阵秋风夹着雨点,立刻扑进来,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这些对四季雨的细节描写各具特色且非常真实贴切。
(2)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观察对象的状态。如观察班级讲台上的水仙花,我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去观察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也可以提醒学生观察不同时间、空间和角度所见的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等等。经过不断的引导和实践,学生慢慢学会了抓住事物细微的特征,写出真实的细节描写,文章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
二、对细节描写进行训练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对学生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方法的指导,提高细节描写能力,让细节描写“生动”起来。以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的指导为例:
(1)用恰当贴切的语言突出人物的特征。学生写人时通常运用语言描写,可是千人一面,不能让读者马上将“此人”和“他人”区分开来,不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展现人物个性。例如我班小胖特别贪吃,尤其喜欢吃“扬州炒饭”。我让学生描写“小胖食堂用餐”片断,学生的描写如下:
生A:刚走进食堂,耳边便传来小胖惊奇的叫声:“今天吃扬州炒饭啊!”
生B:只见小胖急切地催促道:“前面排队的同学快点走啊!”
生C:小胖挤到窗口,嘴里大声嚷道:“阿姨,麻烦你给我多盛点炒饭。”
学生的描写表虽现出了小胖的贪吃,但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指导学生从说话的内容、语气、语调、标点符号等细节方面加以修改,并巧妙地连句成段:
当我们刚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食堂,突然耳边传来小胖惊奇的叫声:“扬州炒饭?”只见他一面加快了脚步,一面不停地催促着前面的同学,嚷道:“扬州炒饭,快点快点——”好不容易轮到他了,他恨不得把一颗脑袋全伸进窗口,嘴里大声重复着:“多盛点,多盛点……” 指导后的语言变得非常简洁,辅之不同的标点符号,生动地表现了小胖的惊奇、急不可耐和垂涎欲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运用恰当贴切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2)通过细化动作,将过程延长。许多学生的动作描写看似细致实则笼统,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仍以“小胖食堂用餐为例”,学生写道:终于吃到“扬州炒饭”了,只见小胖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餐盘,使劲把餐盘中的米饭往嘴巴里塞,米粒撒得到处都是。由于吃得太急,小胖噎住了,便使劲拍着胸口。有几位女生给他盛了一碗汤,可他根本没时间腾出手,便用嘴巴直接去喝汤…… 我告诉学生若能运用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将动作拉长、放大,可以将笼统的动作细化,使人物更加立体,也能增强内容的生动性。通过引导,学生添加了细微的动作:
只见小胖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餐盘,接连不断地把炒饭往嘴巴里扒拉,突然,他身子一挺,眼珠一翻——噎住了。不得已腾出一只手,重重地捶着胸口,嘴里发出一阵阵的呻吟声,有几位女生早已给他盛来了一碗汤,可他根本没时间腾出手,便像老鹅般伸长了脖子,嘴巴撅成“O”形,“呼噜呼噜”,一碗汤已被吸走了大半……显然,这里的“扒拉”“挺”“翻”“捶”“腾”“伸”“撅”“吸”等具体动作一一展开,仿佛让人看到了小胖吃饭的生动场面。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强化训练,实实在在的提升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细节描写也变的更加生动形象,看到自己作文内容因为细节描写变得更加充实,人物也逐渐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们在写作中体验到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三、围绕文章主旨精心打磨细节
细节描写不仅要真实、生动,而且还要典型。典型的细节描写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能够以小见大地反映人的思想性格、社会风貌。例如学生有这样一段描写:
经过一个拐角,一个卖红薯的老婆婆出现在我的眼前,她佝偻着腰,头发花白,皮肤暗黄,经过烈日的煎熬与风霜的洗礼,她的额头、嘴角都烙着深深的皱纹。一阵香气飘过,我不由地咽了咽口水,跑上前去:“给我来一个!”老婆婆麻利地称好红薯,用餐巾纸包好,微笑着伸手递给我。然后,她又顺手把剩下的红薯小心的放好。
学生的描写虽有了精细的观察,而且较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老婆婆的苍老,以及生活奔波的艰辛和不易。但人物形象还不够典型,主旨稍显肤浅。怎样引导学生写出比较典型的细节描写,从而深化主旨呢?
我让学生思考“老婆婆卖红薯”的立意能否更深刻些,经过引导,有学生这样修改:
……“好嘞!”老婆婆爽朗地答应着,麻利地称好红薯,用餐巾纸包好,一边伸手递给我,一边好心的提醒道:“小心烫!”。然后,她又顺手把剩下的红薯小心翼翼地一个个码好。这位学生加入的“好嘞”“小心烫”真切地表现出老婆婆对于顾客的热情和关心。特别将“放”改成“码”字,意境全出:“码”是“整齐地堆放”,这说明老奶奶时刻将烤好的红薯排列得井然有序,可见对这份工作十分的积极、用心。显然,“放”就完全传递不出这么多的深意。经过精心打磨后的细节描写更加典型,展现人物鲜活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地深化了文章主旨。
总之,从学生的实际和作文教学的规律出发,笔者在初中阶段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捕捉特征、强化指导、精心打磨”的途径,有计划、阶段性的分点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使学生的细节描写逐步做到“真实、生动、典型”,从而使学生的记叙文尽可能做到“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中心明确”的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