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概况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从“中药的药性与药性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中药药性的基因组学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中药;药性;新认识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66-02
  
  中药药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经实践反复验证,最终归纳出来的,是对药物多种作用的高度概括。中药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规律、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功能、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药性研究不断深入,围绕中药药性理论在药性的化学成分与药性、生物热动力与药性、中药药性多维性等不同的方面及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就主要研究内容及特点综述如下。
  
  1 中药的药性与药性的化学成分研究
  
  徐国均等发现:多数温性药都含有挥发油;热性药物所含化学成分种类较多,有的含有挥发油,有的含强烈刺激性的脂肪油或是含剧毒的生物碱;寒性药含苷类,以皂苷、蒽苷和苦味质为多见,也含有一些极苦的生物碱,黎晓敏等把368种中药分为寒凉、平性和温热3类,均检测了铜、锌、铁、钾、锰等11种无机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温热药含锰量显著高于寒凉药,但铁含量显著低于寒凉药;寒凉药和温热药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平性药,其余元素三类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并由中药元素含量得出铁主寒、锰主热、钾主平的推论。盛良认为中药之所以有四性其根本在于所含的化学元素具有寒凉温热四性。一般说来给出电子为寒凉,接受电子为酸为温热。酸碱有强弱之分,故有四性;酸碱平衡者即为平性。在这方面日本与国内其他学者也都作了许多探讨。日本小菅卓夫报道:附子、细辛、吴茱萸、蜀椒、高良姜、丁香等祛寒药所含的去甲乌药碱,是祛寒药所具有的生理作用的物质基础。马泽洪、黄汉强认为温热药一般含有某些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和代谢活动以及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寒凉药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能够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弱呼吸、循环、代谢和肌肉活动功能,同时减弱机体对病原性刺激的反应能力,从而显示药物的寒凉作用。
  
  2 基于热力学表达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在对中医药的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中药药性的热力学观,即中药药性寒、热、温、凉既是对中药药性功能的高度概括,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机体对物理热变化的一种生理或病理感受。中药四性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药物本身蕴涵不同形式或不同量值的能量或热量物质,这些物质在体内正常转化(代谢),可产生生理性的或营养性的能量转移和热的变化;一是药物可能含有内生致热物质或相关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机体后能产生一系列生理或病理反应,这些反应大多伴有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上述能量转移和热变化,有的可能是明显的,有的可能是极微弱的;有的可能是迅速而短暂的,有的可能是缓慢而持久的。
  
  3 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
  
  中药药性的多维性即中药药性诸多要素集合决定中药效能的特性,其特点是从不同维度上相互补充,综合表现出药物的效能,并决定药物的个性特点。就某一具体药味而言,药性诸多要素中的某些要素对药物的效能起决定性作用,如桔梗之升、槟榔之降升降浮沉较之其他药性要素更多地影响了其效能,较之于其他药性要素,药性寒与热则更多决定了石膏、黄芩清热泻火与附子干姜温里祛寒的效能。也有多个要素共同决定某些药味的主要效能,如苦寒对黄连、龙胆草,甘寒对麦冬、地黄,苦辛温燥对苍术、独活,甘咸温润对苁蓉、鹿茸等。一方面多维药性以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中药的多种效能,另一方面主要影响因素则决定了中药主要效能及其运用取向。多维药性理论赋予了中药深刻的内涵,并成为中药具有多功效的内在依据。
  
  4 中药分子药性学的研究
  
  中药学发展到至今,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中药分子药性学”的命题,李石生等提出“中药理论体系一分子药性学假说,颜学桔的“中药对基因表达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王明艳等综述”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的应用,刘德群等提出了“中药分子药理学”这一理论,并形成专著。目前,分子药性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颜学桔归纳为:从已知疗效推测其分子机制;以发病的分子机制为理论基础,设立模型组,研究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增加或减少,中药干预后其异常表达被拮抗或翻转,从而推测疗效的产生与中医药对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从基本水平阐明某些药物的危害性;揭示同一药理作用的不同机制;从基因水平为新的治疗法而寻求支持。
  
  5 应用全息方法分析中药药性的研究
  
  “全息生物学”由我国学者张颖清1986年提出。应用全息的方法来研究中药的药性即可以取药物生态之象,找出与人体相应的生理过程,来分析药物性质。郭玉兰等指出药根之性多升,果实籽类多降,茎之性多和,枝叶花之性多散。这是因为人们观察到根主上升,故而性升果实成熟后自然下落,故性降茎身居中,能升能降枝叶在旁主宣发,故性散。但每一种植物药性或集中在根,或集中在实,或集中在茎,或集中在枝叶,各取其信息最强的部位运用。如升麻的根大于苗,说明根得“气”相当于药物的信息厚,故用根又因为根中有很多的孔窍,能吸引水分上达,故其性升,加之气味辛甘,又是上升的气味,合而论之,皆主升,故取名升麻,是升发上行的专药,此外可以取药物形态之“象”来类比人体相应部位,以确定药物的作用部位,这种方法在动物药的运用上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植物药也可以找出这种对应。如人参其形似人,故于人身五脏六腑肢体百骸,皆有补益作用,桂枝是桂树的枝,故能通达四肢。
  
  6 中药药性的基因组学研究
  
  中药的药性都有其相应的基因组学根据,中药有效成分对人体的气(蛋白质组、激素等)都有作用,进而影响到基因组的调控性能及整体性,热性和温性可以激发基因组的活性,增强基因组的演化功能,促进内分泌等;而寒性和凉性则相反。中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药的味也是由这些化学成分决定的,成分不同味也不同。不同味的药对机体的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中药根据其有效成分的不同(味不同),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不同的脏腑基因组集团,从而对特定的脏腑基因组作用。归经在基因组学上指药物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人体基因组中某脏腑基因组中的微观经络系统,并进而对该脏腑基因组和其它脏腑基因组产生调节作用。
  
  7 从复杂系统角度思考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
  
  面对中药药性理论复杂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中药药性构成的“三要素”的假说,同时以生物数学模型为工具来探讨中药药性理论,将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7,1 机体状态一天人相应 机体是药物发挥作用的载体,是药物治疗的对象、功效产出的依托。机体状态既包含了临床证的概念,也涵盖了正常状态。同一性味的药物作用于不同机体状态,不仅有功效的强弱,甚或有效一毒等反应差异。因为不同状态机体内部的代谢生态环境不同,其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表达水平不同,从而影响着药物的吸收、代谢与分布及血药浓度。开展药性研究,不能脱离机体状态,必须注重机体状态对药物体内代谢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全面认识药性的生物学实质。
  7,2 生物学效应一四气 研究表明:选用寒凉药及温热药复方喂饲大鼠造成寒证和热证动物模型。寒证组于用药后表现中枢抑制作用增强。痛阈、惊厥阈值升高;基础体温偏低,心率减慢,氧消耗量降低;热证组则表现中枢兴奋过程占优势,痛阈、惊厥阈降低;基础体温偏高,心率加快,耗氧量、饮水量增多;
  7,3 化学成分一五味 研究发现相同的药性有相同或近似的化学成分,如辛温药大多以挥发油为有效成分,苦寒药中主要成分往往是生物碱、苷类等,甘平药物中多糖类成分常体现其药理活性,酸味药物多以酚酸、鞣质等成分为主。
  
  8 “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及研究
  
  “性效谱”是指能反映和体现某一类别具有相同或相近功效中药药性属性的功能作用集合。既然某一类别功效相近、药性属性相同的中药组群具有规律性的、可客观反映其四性寒热本质的“性效谱”,反过来,则“性效谱”即可作为确定某一新中药四性属性的科学依据。此种功能作用集合与药物调治某一证型疾病的取效功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功能序列。
  
  9 探讨和展望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交叉学科时代。一门学科要发展,就要不断吸收现代高科技技术和成果并为己所用。对中药药性而言,就需要将现代研究领域中的成果或有效方法移植到中药药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泛地学科交叉和技术引进,将使传统中药的药性和功效得到深入阐明。将有助于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化。
其他文献
龙发伤科七味片由三七、马钱子、延胡索、红花、血竭、大黄、丁香等配方制成,具有祛瘀消肿,活血止痛的功效。其中马钱子粉及延胡索是方中之君药,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等功效;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血竭活血散瘀、止痛、止血、生肌敛疮;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丁香温中、暖肾、降逆;属于云南龙发制药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临床常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股骨粗隆间骨折术
期刊
《傅青主女科》为清代傅山编撰,因其对中医妇科理论及诊断治疗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历来深受医界特别是妇科学界的重视。但是鉴于当时医疗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于某些疾病的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傅青主女科》对于“鬼胎”的描述就值得探讨和质疑。本文拟对《傅青主女科》中的“鬼胎”作一鉴别分析。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止带方联合克霉唑栓剂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
期刊
关键词:医学正旨择要;噎膈;证治规律;教材
期刊
炙甘草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杂病论》,由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组成,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作用,用治“脉结代,心动悸”。
期刊
经行头痛是指每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1]。
期刊
凉血止痒合剂是本院皮肤科已故名医刘复兴主任的经验方,2003年制成院内制剂使用至今。
期刊
不寐也称“不得寐”、“不得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失眠”。在金元以前,失眠仅是一个临床常见症状。本病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劳倦,肾阴亏虚等原因,致心神受扰而引起,病位在心,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常见的不寐分型有虚有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阳独亢,包括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实证多属痰食阻滞,郁而化火,胃气不和,包括气滞痰瘀、肝郁化火,针对患者不同证型采取中医辨证施护,配合相关治疗进行特色护理,效果满意。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人参属和党参属珠子参类药材的本草沿革、药名流传、资源现状与功效应用关系比较考察,提出人参属珠子参药材历史沿革,现代研究的意义与应用展望。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肝癌高转移细胞HCCLM3增殖的影响。方法:以人高转移肝细胞癌细胞系HCCLM3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三七总皂苷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三七总皂苷对肝癌细胞形态的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