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次教学《鸿门宴》,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其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简洁流畅的人物语言,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严谨而富有变化的文章结构,无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今日闲暇,再次品读,我读出了两军主帅的不同的行事风格,读出了两军间的剑拔弩张,读出了两军及其内部纷繁复杂的矛盾。尤其在这矛盾的背后,我仿佛看见了刘邦的成功、项羽的失败。
要了解刘项的成功和失败,就应该先了解鸿门宴的相关背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儿项羽在会稽起义,刘邦在沛县起义,受项梁领导。为了扩大影响,项梁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也称楚怀王。为了激励将士们的斗志,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者王之”。项羽在北方遇到了秦军主力章邯所部,让刘邦先行一步,进入咸阳。进入咸阳后,刘邦首先废除了秦朝苛政,严明军纪,并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大有称王之心,军队驻扎在霸上。在击败秦军主力后,项羽破关进入咸阳,驻扎在新丰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在这种情形下,处于劣势的刘邦为了缓和双方紧张的矛盾,避免因受到攻击而覆灭的危险,亲赴鸿门,于是“鸿门宴”就开始了。
刘邦攻破咸阳,秦朝灭亡。那么谁将封王,就将拥有天下。但是一山容不得二虎,一国不能有二君。那么在《鸿门宴》中,双方的矛盾又是怎样的呢?
一、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
听到密探曹无伤“沛公欲王关中”的报告后,项羽非常震怒,刘邦、项羽之间矛盾的导火线被点燃。因为按照当初的约定,众义军应该拥戴刘邦为王。项羽之所以震怒,一是因为他本人从小就有做王的抱负,“彼可取而代之”。二是因为起义之初,刘邦归项梁项羽领导,听命于他们,今日刘邦一旦封王,自己就要屈居其下,为其臣属,那么“西楚霸王”的颜面何在?三是双方兵力悬殊,“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打败刘邦轻而易举。于是轻信寡谋的项羽不假思索地发出命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再加上谋士范增的旁敲侧击,火上浇油,“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使两大军事集团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项羽集团举起的这支“矛”好像势大力沉,锐不可当。刘邦兵微将寡,手中“盾”牌又远非敌手,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迫在眉睫。这是一场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二、项羽集团内部的矛盾
项羽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有将帅之间的矛盾,有将与将之间的矛盾。
将帅之间的矛盾主要指项羽与范增之间的矛盾:起初,他们目标一致——杀掉刘邦。随着事情的发展,项羽的态度有了变化。宴会前,有项伯为刘邦说情;宴会上,刘邦屈尊,委曲求全;樊哙闯帐,怒目斥责。项羽的傲慢自大,这种不光彩的杀人手段,使得他在“杀不杀刘邦”的问题上,态度变得暧昧,与范增有了分歧,将帅矛盾开始显露。宴前,范增暗中设下伏兵,宴会上“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敦促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项王默然不应”,于是范增自作主张,让项庄舞剑助饮,意在“击沛公于坐”。这是将帅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得知刘邦已逃走,范增怒不可遏,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这时将帅矛盾发展到了顶峰。另一个将帅矛盾发生在项羽与项伯之间,项羽要攻打刘邦,项伯却为个人交情而把军事情报通报给敌人,给刘邦说情,“翼蔽”沛公。虽然这是一个隐性矛盾,没有公开的分歧,但的的确确救了刘邦的命,帮了刘邦的大忙。
将与将之间的矛盾主要指项庄与项伯在“杀刘邦”和“护刘邦”上的刀兵相接的矛盾。项庄受范增委派,舞剑助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孰料,“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二人间的分歧和矛盾使项羽集团失去了杀掉刘邦,铲除大患的绝佳机会,为项羽集团的毁灭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另一个将将矛盾是范增和项庄的矛盾,范增极具远见,认为“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极力主张除掉刘邦,于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项伯处处维护刘邦,甚至不惜以身挡剑。这也是一个隐性矛盾。
可以说是项羽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各怀心思(项羽举棋不定,范增极力杀刘,项伯奋力护刘,项庄听命于人),才给了刘邦逃走的机会,从此楚汉之争拉开了帷幕。
三、刘邦集团内部的矛盾
通观刘邦集团,其矛盾远比项羽集团少得多,小得多。只有左司马曹无伤在鸿门宴前看到项羽人多势众,暗中投靠了项羽,买主求荣。对项羽来说,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轻易地让自己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刘邦这个泼皮无赖,虽无经天纬地之才,却能够仰仗已有的人才,善用人才,以至张良面对死亡,不离不弃;樊哙怒闯营帐,置生死于不顾。在除掉奸细之后,刘邦集团内部更加团结。
再读《鸿门宴》,我们仿佛看到了波澜起伏、错综复杂的矛盾,看到了刘邦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劣势转为优势,化险为夷。看到了项羽如何由主动变为被动,由优势转为劣势,最终失败。在两军对垒中,刘邦能言善辩,善于用人,项羽轻信寡谋,拙于用人;张良的足智多谋,外柔内刚,范增的老谋深算,急于事功;樊哙的勇猛豪爽,粗中有细,项伯的敌我不分,为虎作伥,这些无不昭示着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败。此外,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演,主观上是为了保全性命,客观上赢得了夺取天下的机会,可谓“大行不顾细谨”。反观项羽在宴会上沽名钓誉,妄自尊大,失去了杀掉刘邦的最佳机会,结果失去了天下,丢掉了性命,真可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要了解刘项的成功和失败,就应该先了解鸿门宴的相关背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儿项羽在会稽起义,刘邦在沛县起义,受项梁领导。为了扩大影响,项梁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也称楚怀王。为了激励将士们的斗志,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者王之”。项羽在北方遇到了秦军主力章邯所部,让刘邦先行一步,进入咸阳。进入咸阳后,刘邦首先废除了秦朝苛政,严明军纪,并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大有称王之心,军队驻扎在霸上。在击败秦军主力后,项羽破关进入咸阳,驻扎在新丰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在这种情形下,处于劣势的刘邦为了缓和双方紧张的矛盾,避免因受到攻击而覆灭的危险,亲赴鸿门,于是“鸿门宴”就开始了。
刘邦攻破咸阳,秦朝灭亡。那么谁将封王,就将拥有天下。但是一山容不得二虎,一国不能有二君。那么在《鸿门宴》中,双方的矛盾又是怎样的呢?
一、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
听到密探曹无伤“沛公欲王关中”的报告后,项羽非常震怒,刘邦、项羽之间矛盾的导火线被点燃。因为按照当初的约定,众义军应该拥戴刘邦为王。项羽之所以震怒,一是因为他本人从小就有做王的抱负,“彼可取而代之”。二是因为起义之初,刘邦归项梁项羽领导,听命于他们,今日刘邦一旦封王,自己就要屈居其下,为其臣属,那么“西楚霸王”的颜面何在?三是双方兵力悬殊,“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打败刘邦轻而易举。于是轻信寡谋的项羽不假思索地发出命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再加上谋士范增的旁敲侧击,火上浇油,“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使两大军事集团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项羽集团举起的这支“矛”好像势大力沉,锐不可当。刘邦兵微将寡,手中“盾”牌又远非敌手,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迫在眉睫。这是一场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二、项羽集团内部的矛盾
项羽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有将帅之间的矛盾,有将与将之间的矛盾。
将帅之间的矛盾主要指项羽与范增之间的矛盾:起初,他们目标一致——杀掉刘邦。随着事情的发展,项羽的态度有了变化。宴会前,有项伯为刘邦说情;宴会上,刘邦屈尊,委曲求全;樊哙闯帐,怒目斥责。项羽的傲慢自大,这种不光彩的杀人手段,使得他在“杀不杀刘邦”的问题上,态度变得暧昧,与范增有了分歧,将帅矛盾开始显露。宴前,范增暗中设下伏兵,宴会上“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敦促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项王默然不应”,于是范增自作主张,让项庄舞剑助饮,意在“击沛公于坐”。这是将帅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得知刘邦已逃走,范增怒不可遏,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这时将帅矛盾发展到了顶峰。另一个将帅矛盾发生在项羽与项伯之间,项羽要攻打刘邦,项伯却为个人交情而把军事情报通报给敌人,给刘邦说情,“翼蔽”沛公。虽然这是一个隐性矛盾,没有公开的分歧,但的的确确救了刘邦的命,帮了刘邦的大忙。
将与将之间的矛盾主要指项庄与项伯在“杀刘邦”和“护刘邦”上的刀兵相接的矛盾。项庄受范增委派,舞剑助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孰料,“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二人间的分歧和矛盾使项羽集团失去了杀掉刘邦,铲除大患的绝佳机会,为项羽集团的毁灭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另一个将将矛盾是范增和项庄的矛盾,范增极具远见,认为“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极力主张除掉刘邦,于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项伯处处维护刘邦,甚至不惜以身挡剑。这也是一个隐性矛盾。
可以说是项羽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各怀心思(项羽举棋不定,范增极力杀刘,项伯奋力护刘,项庄听命于人),才给了刘邦逃走的机会,从此楚汉之争拉开了帷幕。
三、刘邦集团内部的矛盾
通观刘邦集团,其矛盾远比项羽集团少得多,小得多。只有左司马曹无伤在鸿门宴前看到项羽人多势众,暗中投靠了项羽,买主求荣。对项羽来说,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轻易地让自己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刘邦这个泼皮无赖,虽无经天纬地之才,却能够仰仗已有的人才,善用人才,以至张良面对死亡,不离不弃;樊哙怒闯营帐,置生死于不顾。在除掉奸细之后,刘邦集团内部更加团结。
再读《鸿门宴》,我们仿佛看到了波澜起伏、错综复杂的矛盾,看到了刘邦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劣势转为优势,化险为夷。看到了项羽如何由主动变为被动,由优势转为劣势,最终失败。在两军对垒中,刘邦能言善辩,善于用人,项羽轻信寡谋,拙于用人;张良的足智多谋,外柔内刚,范增的老谋深算,急于事功;樊哙的勇猛豪爽,粗中有细,项伯的敌我不分,为虎作伥,这些无不昭示着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败。此外,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演,主观上是为了保全性命,客观上赢得了夺取天下的机会,可谓“大行不顾细谨”。反观项羽在宴会上沽名钓誉,妄自尊大,失去了杀掉刘邦的最佳机会,结果失去了天下,丢掉了性命,真可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