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训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浓缩,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具有言简意赅、易于朗诵且内涵丰富等特点。从功能的角度看,校训是一种具有训示功能的应用文体。本文从分析国外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出发,寻找译入语的内在属性,从而探讨可循的校训汉英翻译原则。
关键词:大学校训;语言特点;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0-0140-4
Abstract: University motto, a phrase or an expression meant to formally describe the general motivation or intention of a university, well reflects the educational no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university. It is a terse linguistic logo which embraces rich connotation, and it is easy for the mouth and nice to the ear. From the functional viewpoint, it is regarded as a command or an advice. Having analyzed the motto featur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sets out to discuss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university mottos.
Key words: university motto, language feature, translating principles
1. 何为校训?
《辞海》把“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于学校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丁德智等,2006:79)。简单地说,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教育宗旨、人文精神、办学特色等内涵的浓缩和概括,并用民族传统哲理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激励、鞭策和训导等功能。
校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语言精炼,言简意赅;第二,训育功能;第三,人文精神。首先,校训应是由几个简短的词汇构成,长篇大论不能视为校训。其次,大学校训往往深含民族精神和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另外,校训应能激励师生继承学校传统,发扬学校精神。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当今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和校标。然而,早期的大学并不是一建立就有自己的校训,如创建于1150年的巴黎大学最初并没有明确的校训,而知名的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分别到15和16世纪才开始设计和启用各自的校训(吴崇恕,2003:335)。我国最早的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始建于1895年,虽然校名多次变更,但于1914年确立的校训“实事求是”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我国最早期的大学校训之一(王春喜等,2007:31)。
我国关于大学校训的研究起步较晚,比较系统研究的要算吴崇恕先生于2003年选编的《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了,随后出现了关于中外大学校训之比较和校训的文化内涵之类的研究。本文从分析国外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出发,寻找译入语的内在属性,从而总结可以遵循的汉英翻译原则。
2. 国外大学校训的特点
从文本的主要功能看,英语校训和汉语校训一样,起着一种“激励”和“训导”的作用。但是由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不同,中文和英文的大学校训存在极大的差异性(陆春霞,2006:102)。根据翻译的目的性理论,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因此,本文先对译入语校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2.1 多源于宗教
很多英美国家大学的校训是用拉丁语表达的,且富有很强的宗教性。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普遍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的精髓主要涉及一个“上帝”和一本《圣经》。基督教徒认为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们相信知识是上帝的恩赐和安排,人们崇尚知识,就像基督教徒信奉上帝一样。因此,大学校训与宗教的结合迎合了社会的需要,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英国的牛津大学的校训是“Dominus Illuminatio Mea”。这个拉丁文的校训通常被英译为“The Lord is the Light”(主照亮我),这句话来自《圣经》的赞歌第27章(Psalm 27)。又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In Thy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其汉语意思是“我们在上帝的神灵中寻求知识”。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Under God’s power she flourishes”(上帝让她繁荣)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校训“In God Our Trust”(上帝是我们的信赖)都含有“上帝”的成份。而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的校训“上帝是知识的主人”(God is the Lord of Knowledge)更富有宗教色彩。
2.2 崇尚“知识”、“真理”和“自由”
通过对英美等国家知名大学校训的选词进行分类和分析,发现校训中选用关键词词频最高的是“学术知识”类词汇,其次要算“真理”和“自由”之类的字眼(龚晓斌等,2007:84)。而在中国大学校训中,“德”、“诚”和“品”之类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陆春霞,2006:102)。
在英语校训中,诸如“Knowledge”、“Wisdom”、“Learning”、“Mind”、“Truth”和“Freedom”之类的词汇重复率很高。例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Veritas”(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其汉语意思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它把崇尚知识和追求真理同时列入校训,而且在其校门口刻着的一句铭文“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与其校训紧密呼应。斯坦福大学的“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和耶鲁大学的“光明和真理”(Light and truth)都有“自由”或“真理”的字样。
2.3 短语结构居多
校训是一所大学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性口号,它体现了大学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理念,是对其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理性抽象。校训往往具有稳定性、继承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等特征。从西方大学校训的句法层面分析看,采用名词性短语或介词短语的结构居多,当然也有少量以简单句的结构表达,几乎没有发现复杂的长句和复合句。另外,省略结构也很常见。
名词性结构的校训有美国耶鲁大学的“Light and Truth”(原拉丁文为:Lux et veritas)、麻省理工学院的“Mind and Hand”(原拉丁文为:Mens et Manus)、东北大学的“Light, Truth, Courage”(原拉丁文为:Lux, Veritas, Virtus)、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Strength through truth”(原拉丁文为:Per veritatem sed Ministrare)和西卡罗莱纳大学的“The Power of Your Minds”等等。还有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校训“Knowledge by Hand and Mind”和堪培拉大学校训“New Intelligence”,都属于这类结构。
介词短语结构的校训有旧金山大学校训“For City and University”、威克森林大学校训“For Humanity”和芝加哥罗约拉大学校训“For the greater glory of God”。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校训“Through knowledge and hard work”也是采用介词短语结构。
采用动词或不定式结构的校训有纽约州立大学的“To learn, to search, to serve”、东卡罗莱纳大学的“To Serve”、伦敦城市大学的“To serve mankind”、东英格兰大学的“Do Different”和美国的克赖顿学院的“Think Grow Change”。
2.4 选词通俗,但修辞格丰富
国外高校校训通常采用通俗易懂的词汇,这种大众化的用词能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大学的精神理念。校训很少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大词或学术词汇,因为从功能上讲,它应该是一个易于上口的口号语言。因此从语言文体角度来说,校训应属于介于正式体和非正式体之间的一种文体。不难发现,很多单音节词如“light”、“truth”、“mind”、“learn”和“serve”等常用词汇出现在校训里的频率很高。
麻省理工学院校训“Mind and Hand”(原拉丁文为:Mens et Manus)的直译是“思维和手”,这是全世界大学校训的经典之作。首先,它用一个非常简单的词汇“hand”准确地反映了学校的教学理念——“为实践而教”(To promote, above all, education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其次,该校训中包含两种修辞格:借代(metonomy)和尾韵(consonance)。“Mind”指代“学者”,“Hand”指代“工匠”。而且,“学者和工匠”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校标(校徽)。设计者还把校训有机融入到校标上,使之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更重要的是,这一重要的教学理念也在该校得到了完美的实践,使其工科举世闻名。更巧合的是,该校训的原拉丁文本还包含了头韵(alliteration)修辞。另外,它的汉语翻译目前有两个版本:“理论与实践并重”(陆春霞,2006:104)和“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阿甘辑,2005:59)。从语义上讲,这两个英译本都没有错误,但笔者认为“动脑、动手”更简洁、更上口。
3. 校训的英译原则
中外大学校训都具有言简和意味深长的特点,但西方校训语言通俗,我国校训讲求句式工整,追求对仗和押韵的美学效果。因此,在英译汉语校训的时候,一定要以译入语校训为参照标准,“求实、求简、求俗”应是英译校训的三条原则。
3.1 追求达意
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传达原文意义,使得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解,从而达到“功能对等”(Dynamic Equivelance),这就是奈达的“功能翻译论”的核心观点。然而,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意义的不同理解会让译文差别很大。首先,译者应对源语校训的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有深刻的解读,翻译的时候应侧重关键词的翻译,强调其外延意义,也就是要“达意”。
以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为例,“Seeking Truth from Facts”①是一个完美的译本。“是”是“真理”之意,“实事”直译为“Facts”。从语义上讲,译文和原文完全对等;从功能上讲,译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原文读者对源语的理解一致,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而且译文选词通俗易懂,表达简洁,四个单词中有三个实词,符合英文校训的特点。然而,并不是所有校训都可以译出类似的效果。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英译为“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②。原文关键词“自强”和“德”字样分别译为“Self-Discipline”和“Social Commitment”是很好的选择,特别在“德”的翻译上译者跳出了传统的“moral”、“integrity”和“virtue”等直译的选择,也没有使用西方惯用的通俗词汇“mind”和“heart”,而是以“社会责任”将“德”进行了变译或意译,采用简洁的名词短语,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3.2 避繁求简
中外校训的共同属性是简洁浓缩,因此校训翻译应遵循求简原则。求简有三层含义:第一,选词不能繁琐,避免不常用的大词或学术词汇,尽量选用常见的单音节或双音节等中性体词汇;第二,句法不宜复杂,避免复合从句,采用简单句、省略句或短语结构;第三,侧重关键词的翻译,译文使用的单词数不能过多,尽量少用虚词(functional words)。为了回答英语校训中使用多少单词为好的问题,笔者从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选择30所世界知名大学的校训进行统计,数据显示见下表。
数据显示:在30所大学中,有10所使用4个单词的校训,占总数的33.3%;其次是3个单词的校训,有9所学校,占30%。不难看出,30个校训中有23个使用的单词数在3至5个之间,占了76%的比例。另外,29个校训用词在8个以下,占97%的比例。但有趣的是著名的康奈尔大学校训使用了最长的14个单词,而且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复合从句结构。它的原文是“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④这也是所见的英美大学校训中最长的一个,它的意思是“任何人都能在这里接受任何学科的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笔者浏览了该校英文版的所有页面,没有发现其英译文,但在互联网上的一个世界大学校训目录中找到了它的一个英译版:“When you drink water, never shall you forget its source; love your motherland and add credit to your almamater”⑤这个译文是一个用了19个单词的复合句。从形式上讲,8字汉语被译成繁琐的19词长句,不合情理;从文体学角度分析,该英语校训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从功能对等的角度看,“饮水思源”的直译属于“中式英语”。那么,这个校训该如何翻译呢?“饮水思源”是一种比喻,是“不要忘本”的意思,这个校训的目的在于训示师生“爱国”、“爱校”和“重自己”的精神内涵。因此笔者推荐以下两个英译本:“For country, for school, for self”和“Love yourself, love school and country”。第一个译本以美国韦伯大学校训“For God and humanity”为样板,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美国把“上帝”放在首位,中国则把“国家”放在首位。第二个译本模仿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而得,由“If you love yourself, please love your school and country.”省略而成。
3.3 通俗话语
校训就是一种宣传口号,它具有语义朴实、思想向上、内涵丰富和易于流传等特点。口号的目的是为了朗诵,它必须朗朗上口,语言必须通俗化。这种语言的通俗化主要体现在选词、语体和句子结构三个方面。因此,除上面提到的选词求简外,校训往往使用祈使句、省略性结构和口语化表达,从而达到通俗话语的效果。
我国很多高校的校训中含有“博学”的字眼。如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被翻译为“Study extensively; Enquire accurately; Reflect carefully; Discriminate clearly; Practise earnestly”⑥从形式上讲,该译文一一对应地把四个汉语词汇直译为“动词+副词”的并列结构,给每个动词配一个副词,这样的搭配关系值得商榷。另外,该英文校训在选词方面也不够通俗化,不能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通过对原文进行解码,这个十字汉语校训的关键词落在“学”、“问”、“思”、“辩”和“行”五个动词上。“思”为“反思”,“辩”其实是“明理”的意思。因此,笔者建议将该校训改译为“To learn, to question, to reflect, to reason, to practise”。
4. 结语
校训是大学精神和灵魂的集中体现,是师生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导向,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和升华,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浓缩。我国的大学校训大都引经据典,来源于儒家思想和经典的名言警句,富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校训的汉英翻译绝不可以望文生义,切忌使用“中式英语”字对字、词对词地进行直译。
参考文献
阿甘辑. 海外知名大学校训一览[J]. 今日科苑,2005(3):59.
丁德智、夏静、赵燕. 中外大学校训之比较及启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79-80.
龚晓斌、兰夏. 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84-86.
陆春霞. 中美大学校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2-104.
王春喜、程斯辉. 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 教育科学,2007(3):31-34.
吴崇恕. 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M]. 武汉: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5.
关键词:大学校训;语言特点;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0-0140-4
Abstract: University motto, a phrase or an expression meant to formally describe the general motivation or intention of a university, well reflects the educational no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university. It is a terse linguistic logo which embraces rich connotation, and it is easy for the mouth and nice to the ear. From the functional viewpoint, it is regarded as a command or an advice. Having analyzed the motto featur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sets out to discuss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university mottos.
Key words: university motto, language feature, translating principles
1. 何为校训?
《辞海》把“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于学校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丁德智等,2006:79)。简单地说,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教育宗旨、人文精神、办学特色等内涵的浓缩和概括,并用民族传统哲理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激励、鞭策和训导等功能。
校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语言精炼,言简意赅;第二,训育功能;第三,人文精神。首先,校训应是由几个简短的词汇构成,长篇大论不能视为校训。其次,大学校训往往深含民族精神和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另外,校训应能激励师生继承学校传统,发扬学校精神。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当今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和校标。然而,早期的大学并不是一建立就有自己的校训,如创建于1150年的巴黎大学最初并没有明确的校训,而知名的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分别到15和16世纪才开始设计和启用各自的校训(吴崇恕,2003:335)。我国最早的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始建于1895年,虽然校名多次变更,但于1914年确立的校训“实事求是”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我国最早期的大学校训之一(王春喜等,2007:31)。
我国关于大学校训的研究起步较晚,比较系统研究的要算吴崇恕先生于2003年选编的《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了,随后出现了关于中外大学校训之比较和校训的文化内涵之类的研究。本文从分析国外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出发,寻找译入语的内在属性,从而总结可以遵循的汉英翻译原则。
2. 国外大学校训的特点
从文本的主要功能看,英语校训和汉语校训一样,起着一种“激励”和“训导”的作用。但是由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不同,中文和英文的大学校训存在极大的差异性(陆春霞,2006:102)。根据翻译的目的性理论,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因此,本文先对译入语校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2.1 多源于宗教
很多英美国家大学的校训是用拉丁语表达的,且富有很强的宗教性。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普遍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的精髓主要涉及一个“上帝”和一本《圣经》。基督教徒认为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们相信知识是上帝的恩赐和安排,人们崇尚知识,就像基督教徒信奉上帝一样。因此,大学校训与宗教的结合迎合了社会的需要,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英国的牛津大学的校训是“Dominus Illuminatio Mea”。这个拉丁文的校训通常被英译为“The Lord is the Light”(主照亮我),这句话来自《圣经》的赞歌第27章(Psalm 27)。又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In Thy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其汉语意思是“我们在上帝的神灵中寻求知识”。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Under God’s power she flourishes”(上帝让她繁荣)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校训“In God Our Trust”(上帝是我们的信赖)都含有“上帝”的成份。而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的校训“上帝是知识的主人”(God is the Lord of Knowledge)更富有宗教色彩。
2.2 崇尚“知识”、“真理”和“自由”
通过对英美等国家知名大学校训的选词进行分类和分析,发现校训中选用关键词词频最高的是“学术知识”类词汇,其次要算“真理”和“自由”之类的字眼(龚晓斌等,2007:84)。而在中国大学校训中,“德”、“诚”和“品”之类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陆春霞,2006:102)。
在英语校训中,诸如“Knowledge”、“Wisdom”、“Learning”、“Mind”、“Truth”和“Freedom”之类的词汇重复率很高。例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Veritas”(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其汉语意思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它把崇尚知识和追求真理同时列入校训,而且在其校门口刻着的一句铭文“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与其校训紧密呼应。斯坦福大学的“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和耶鲁大学的“光明和真理”(Light and truth)都有“自由”或“真理”的字样。
2.3 短语结构居多
校训是一所大学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性口号,它体现了大学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理念,是对其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理性抽象。校训往往具有稳定性、继承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等特征。从西方大学校训的句法层面分析看,采用名词性短语或介词短语的结构居多,当然也有少量以简单句的结构表达,几乎没有发现复杂的长句和复合句。另外,省略结构也很常见。
名词性结构的校训有美国耶鲁大学的“Light and Truth”(原拉丁文为:Lux et veritas)、麻省理工学院的“Mind and Hand”(原拉丁文为:Mens et Manus)、东北大学的“Light, Truth, Courage”(原拉丁文为:Lux, Veritas, Virtus)、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Strength through truth”(原拉丁文为:Per veritatem sed Ministrare)和西卡罗莱纳大学的“The Power of Your Minds”等等。还有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校训“Knowledge by Hand and Mind”和堪培拉大学校训“New Intelligence”,都属于这类结构。
介词短语结构的校训有旧金山大学校训“For City and University”、威克森林大学校训“For Humanity”和芝加哥罗约拉大学校训“For the greater glory of God”。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校训“Through knowledge and hard work”也是采用介词短语结构。
采用动词或不定式结构的校训有纽约州立大学的“To learn, to search, to serve”、东卡罗莱纳大学的“To Serve”、伦敦城市大学的“To serve mankind”、东英格兰大学的“Do Different”和美国的克赖顿学院的“Think Grow Change”。
2.4 选词通俗,但修辞格丰富
国外高校校训通常采用通俗易懂的词汇,这种大众化的用词能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大学的精神理念。校训很少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大词或学术词汇,因为从功能上讲,它应该是一个易于上口的口号语言。因此从语言文体角度来说,校训应属于介于正式体和非正式体之间的一种文体。不难发现,很多单音节词如“light”、“truth”、“mind”、“learn”和“serve”等常用词汇出现在校训里的频率很高。
麻省理工学院校训“Mind and Hand”(原拉丁文为:Mens et Manus)的直译是“思维和手”,这是全世界大学校训的经典之作。首先,它用一个非常简单的词汇“hand”准确地反映了学校的教学理念——“为实践而教”(To promote, above all, education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其次,该校训中包含两种修辞格:借代(metonomy)和尾韵(consonance)。“Mind”指代“学者”,“Hand”指代“工匠”。而且,“学者和工匠”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校标(校徽)。设计者还把校训有机融入到校标上,使之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更重要的是,这一重要的教学理念也在该校得到了完美的实践,使其工科举世闻名。更巧合的是,该校训的原拉丁文本还包含了头韵(alliteration)修辞。另外,它的汉语翻译目前有两个版本:“理论与实践并重”(陆春霞,2006:104)和“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阿甘辑,2005:59)。从语义上讲,这两个英译本都没有错误,但笔者认为“动脑、动手”更简洁、更上口。
3. 校训的英译原则
中外大学校训都具有言简和意味深长的特点,但西方校训语言通俗,我国校训讲求句式工整,追求对仗和押韵的美学效果。因此,在英译汉语校训的时候,一定要以译入语校训为参照标准,“求实、求简、求俗”应是英译校训的三条原则。
3.1 追求达意
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传达原文意义,使得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解,从而达到“功能对等”(Dynamic Equivelance),这就是奈达的“功能翻译论”的核心观点。然而,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意义的不同理解会让译文差别很大。首先,译者应对源语校训的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有深刻的解读,翻译的时候应侧重关键词的翻译,强调其外延意义,也就是要“达意”。
以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为例,“Seeking Truth from Facts”①是一个完美的译本。“是”是“真理”之意,“实事”直译为“Facts”。从语义上讲,译文和原文完全对等;从功能上讲,译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原文读者对源语的理解一致,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而且译文选词通俗易懂,表达简洁,四个单词中有三个实词,符合英文校训的特点。然而,并不是所有校训都可以译出类似的效果。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英译为“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②。原文关键词“自强”和“德”字样分别译为“Self-Discipline”和“Social Commitment”是很好的选择,特别在“德”的翻译上译者跳出了传统的“moral”、“integrity”和“virtue”等直译的选择,也没有使用西方惯用的通俗词汇“mind”和“heart”,而是以“社会责任”将“德”进行了变译或意译,采用简洁的名词短语,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3.2 避繁求简
中外校训的共同属性是简洁浓缩,因此校训翻译应遵循求简原则。求简有三层含义:第一,选词不能繁琐,避免不常用的大词或学术词汇,尽量选用常见的单音节或双音节等中性体词汇;第二,句法不宜复杂,避免复合从句,采用简单句、省略句或短语结构;第三,侧重关键词的翻译,译文使用的单词数不能过多,尽量少用虚词(functional words)。为了回答英语校训中使用多少单词为好的问题,笔者从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选择30所世界知名大学的校训进行统计,数据显示见下表。
数据显示:在30所大学中,有10所使用4个单词的校训,占总数的33.3%;其次是3个单词的校训,有9所学校,占30%。不难看出,30个校训中有23个使用的单词数在3至5个之间,占了76%的比例。另外,29个校训用词在8个以下,占97%的比例。但有趣的是著名的康奈尔大学校训使用了最长的14个单词,而且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复合从句结构。它的原文是“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④这也是所见的英美大学校训中最长的一个,它的意思是“任何人都能在这里接受任何学科的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笔者浏览了该校英文版的所有页面,没有发现其英译文,但在互联网上的一个世界大学校训目录中找到了它的一个英译版:“When you drink water, never shall you forget its source; love your motherland and add credit to your almamater”⑤这个译文是一个用了19个单词的复合句。从形式上讲,8字汉语被译成繁琐的19词长句,不合情理;从文体学角度分析,该英语校训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从功能对等的角度看,“饮水思源”的直译属于“中式英语”。那么,这个校训该如何翻译呢?“饮水思源”是一种比喻,是“不要忘本”的意思,这个校训的目的在于训示师生“爱国”、“爱校”和“重自己”的精神内涵。因此笔者推荐以下两个英译本:“For country, for school, for self”和“Love yourself, love school and country”。第一个译本以美国韦伯大学校训“For God and humanity”为样板,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美国把“上帝”放在首位,中国则把“国家”放在首位。第二个译本模仿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而得,由“If you love yourself, please love your school and country.”省略而成。
3.3 通俗话语
校训就是一种宣传口号,它具有语义朴实、思想向上、内涵丰富和易于流传等特点。口号的目的是为了朗诵,它必须朗朗上口,语言必须通俗化。这种语言的通俗化主要体现在选词、语体和句子结构三个方面。因此,除上面提到的选词求简外,校训往往使用祈使句、省略性结构和口语化表达,从而达到通俗话语的效果。
我国很多高校的校训中含有“博学”的字眼。如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被翻译为“Study extensively; Enquire accurately; Reflect carefully; Discriminate clearly; Practise earnestly”⑥从形式上讲,该译文一一对应地把四个汉语词汇直译为“动词+副词”的并列结构,给每个动词配一个副词,这样的搭配关系值得商榷。另外,该英文校训在选词方面也不够通俗化,不能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通过对原文进行解码,这个十字汉语校训的关键词落在“学”、“问”、“思”、“辩”和“行”五个动词上。“思”为“反思”,“辩”其实是“明理”的意思。因此,笔者建议将该校训改译为“To learn, to question, to reflect, to reason, to practise”。
4. 结语
校训是大学精神和灵魂的集中体现,是师生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导向,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和升华,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浓缩。我国的大学校训大都引经据典,来源于儒家思想和经典的名言警句,富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校训的汉英翻译绝不可以望文生义,切忌使用“中式英语”字对字、词对词地进行直译。
参考文献
阿甘辑. 海外知名大学校训一览[J]. 今日科苑,2005(3):59.
丁德智、夏静、赵燕. 中外大学校训之比较及启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79-80.
龚晓斌、兰夏. 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84-86.
陆春霞. 中美大学校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2-104.
王春喜、程斯辉. 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 教育科学,2007(3):31-34.
吴崇恕. 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M]. 武汉: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