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乾春”茶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eng124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龙乾春”茶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龙乾春”茶叶;生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067-01
  “龙乾春”名茶产于浙江省黄岩、仙居、永嘉三县(区)交界的台州市黄岩区大寺基林场。林场最高海拔1 312 m,是台州市永宁江水系源头,黄岩区自然生态保护区,拥有林地面积1 667 hm2,其中茶园面积80 hm2列入市绿色食品(茶叶)示范基地、黄岩区现代农业(茶叶)示范园区。茶园周围方圆10 km无农田村庄,森林茂盛、气候温和、空气新鲜、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日照时数短。茶园土壤肥沃、腐殖质含量高、无污染,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极佳。但是近年“龙乾春”茶叶未能紧跟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发展较为缓慢,笔者经过详细的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将对策总结如下。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研究开发新茶叶产品的力度不够大,加工工艺没有及时改进,产品质量的优势降低
  一是产品的杀青问题比较突出。茶叶的加工工艺包括:鲜叶摊凉—杀青—理条机理条—初烘—复烘—分级拣梗—包装7道工序。杀青是加工最初的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工序,杀青的好坏对成品茶叶的色泽和香气都有很大的影响。“龙乾春”茶叶杀青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10~120 ℃,使用的是滚筒杀青机,因滚筒较长,茶叶在其中的时间也较长,以致会出现叶子杀得过老,而芽却杀得太嫩的情况。二是烘干中存在的温度过高问题。烘干机温度偏高,致使烘干后的茶叶色泽偏暗,影响了其商品性。
  1.2 采茶工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同目前茶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样,采茶人员不固定且缺少,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招采茶工,并会直接导致采茶最佳时间的流失,由此带来巨大的直接损失。
  2 主要对策
  2.1 对茶园进行无性系改造,加强茶园管理,使之适合机械采摘
  随着劳动力的涨价,采茶工欠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采茶的资金费用占据了茶叶生产总费用的1/3~1/2,如何把握好采茶成本,关系到茶厂的存亡。规模化茶厂采茶的出路必然是机械化采茶,机械采茶的前提是良好管理的无性系茶园。因此要逐步推广无性系茶园以代替群体种茶园,加强施肥、剪枝等茶园管理,使之适合机械采摘,逐步用机械来代替人力,这样就只需要高档名优茶的少量采摘工,可从根本上解决采茶工欠缺的问题。虽然茶园无性系改造的前期投入资金比较大,但从长期发展来看,茶园改造是发展茶场的必经之路,可通过逐步改造、逐年推进的方式来实现。采用机采后可适当提高中低档茶的比例,扩大茶叶的大众化消费市场[1]。
  在“龙乾春”茶园推广无性系品种可采用茶树嫁接技术——保湿嫁接技术,具体方法:茶树嫁接后浇透水,离接穗口30 cm左右紧密地盖上塑料薄膜,使膜内保持饱和的大气湿度,再在塑料膜外盖上遮阳网,遮阳网与塑料膜间要有一定间隔,以免光照强烈时导致塑料膜内空气快速升温。通过这种方法可减少浇水作业次数。此外,在接穗插入砧木之后,放一小塑料杯水在结合体旁,再扣上一种专利产品“作物保湿罩”保湿,其上再搭架,盖上遮阳网。
  2.2 不断研究改进加工工艺,尤其是杀青和烘干工艺的改良,充分发挥产品的质量优势
  探索研究茶叶杀青的温度和时间、烘干的温度和转速等因素对茶叶色泽和香气的影响情况,并要针对不同时间采摘、不同天气采摘的茶叶研究出最适宜的加工工艺。加强对加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对茶叶加工中温度的控制、时间的调整以及判断是否已达到这一工序的目标品质的合理规范等能力[2]。
  一是改良杀青工艺。杀青的原则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杀青叶适度的主要标志是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不带红梗红叶,手捏叶软,略有黏性,嫩茎折之不断,紧捏叶子成团,稍有弹性,青草气消失,略有茶香。目前所使用的滚筒杀青机以生产中档茶为主,生产量大。当投叶量不足时,杀青出来的茶叶品质不稳定,叶子有些过老,而芽却过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投叶量少、温度低2个方面。解决的办法是可增加投叶量,或者升高杀青温度、提高滚筒转速、缩短杀青时间。但具体的调整还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二是改进烘干技术。烘干的目的在于减少茶叶水分含量,达到足干,便于贮藏,以供长期饮用。具有在前几道工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茶叶特有的色、香、味和形状的作用。“龙乾春”茶叶经烘干机2~3次烘干后,茶叶颜色变暗。原因是烘干的温度过高。一般第1次烘干的温度超过100 ℃,但不能太高;二烘或者三烘的温度要控制的100 ℃内,多以70~80 ℃为好,有时甚至可以更低[3]。
  2.3 完善茶厂的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采茶工的科学管理机制,健全茶厂的人事体制以及工资待遇等,能够和采茶工达成双赢的局面,保证有一批固定的采茶工每年都能按时到本茶园来采茶,并且扩大采茶工的来源渠道,确保茶园每年都有足够的采茶工,不让茶
  园荒废[4-6]。二是加强加工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做好加工全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确定每一个工艺环节大致的品质特征,并确保做到生产过程中茶不落地。做好茶,做名茶,做出一个形、色、香、味具优的“龙乾春”茶叶。
  3 参考文献
  [1] 苏祝成.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市场运行组织模式比较及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1(8):34-40.
  [2] 卢振辉.茶叶生产中的HACCP关键控制点探讨[J].中国茶叶,2004(1):14-16.
  [3] 张汉鹄,韩宝瑜.茶园污染与无公害茶叶生产[J].中国茶叶, 1998(2):4-5.
  [4] 谢金霞,范文娟.昭平县茶葉生产的气候优势及生产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1):64-65.
  [5] 肖诗达.福建省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叶科学技术, 2006(1):6-8.
  [6] 刘友林.茶叶清洁生产的实践[J].中国茶叶加工, 2006(1):20-22.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