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背景和经济实践的变化,高职院校经济学类主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但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理论范式、研究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同大学本科人才成长以及社会需求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相协调,同经济体制背景和经济实践的变化不相适应,亟待调整和改革。
1.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构架、主干课程的设置要服从于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优化在坚持其中最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不变外,其他课程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在现行主干课程设置中,一是理论课程多,应用课程不足;二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少,特别是学生实习课少,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此外,有些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联系中国特色和经济现状,仅在纸上谈兵,甚至有的满堂灌,讨论少。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缺乏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安排,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不仅课程门数少,而且课时分配少。三是主干课程设置中数理基础课不足。高职院校经济学是一个逻辑演绎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历史、哲学和数学,现代高职院校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理分析在高职院校经济学中的应用。数理分析是研究经济理论与运行规律的重要工具,它是定量分析的基础。而我国高校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比重小,培养的学生所学到的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知识大多是定性描述,接触到的学术论文也大多是定性分析,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也只是比较宏观的政策建议,而不是从现实经济运行中去调查研究,从寻求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经济改革方案。四是主干课程设置中缺乏方法论课程。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作为培养经济理论研究人才的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经济研究人才,因而必须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现行的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以理论基础课程为主,缺少方法论课程。
2.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和原则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三部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应包括核心课程、主干课程、主干辅助课程、特色课程等。这里仅谈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2.1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了解中国国情的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在此目标下各学校可以设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反映不同的特色,如西北大学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基地班、普通班及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实验班,就各具特色。基地班以培养理论高职院校经济学研究基础人才为主要目标;普通班以培养具有高层次理论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试验班则主要是在数学与高职院校经济学的交叉中来培养特色研究人才。
2.2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千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
一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在研究方法和科学规范方面,同国际接轨,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正确认识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的借鉴作用。在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经济实践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分析方法。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就是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将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高职院校经济学联系中国实际,生动形象地教授给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承认外国高职院校经济学在其推理分析等方面有值得参考借鉴之处,又不盲目推崇、生搬硬套。要学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中谣方经济的差异。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就是注重“中国问题的国际化”,采用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二是理论教育与方法论教育相结合。在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时,既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厚实的高职院校经济学理论基础,同时要使学生掌握高职院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是与高职院校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构架是不一样的。
3.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据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主干课程、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特色课程。从教学而言,主干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和特色课程是专业选修课。从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高职院校经济学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经济知识和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系统性。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层次性包含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学基础理论主干课程(或可称为核心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通过这一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高职院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厚实的高职院校经济学理论功底。基础类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包括:“《资本论》与经济学名著选读”、“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二是应用类经济主干课程。包括“金融学”、“公共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当代中国经济”。通过这一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部门的运行与发展。应用类经济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包括:“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前沿专题”、“消费经济学”等。三是经济史学类主干课程。包括“经济思想”史。通过这~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渊源,了解经济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史学类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包括:“中国经济思想史”、“当代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流派”、“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通过这一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高职院校经济学的思考方法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构架、主干课程的设置要服从于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优化在坚持其中最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不变外,其他课程应该是动态变化的。
在现行主干课程设置中,一是理论课程多,应用课程不足;二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少,特别是学生实习课少,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此外,有些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联系中国特色和经济现状,仅在纸上谈兵,甚至有的满堂灌,讨论少。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缺乏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安排,实验课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不仅课程门数少,而且课时分配少。三是主干课程设置中数理基础课不足。高职院校经济学是一个逻辑演绎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历史、哲学和数学,现代高职院校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理分析在高职院校经济学中的应用。数理分析是研究经济理论与运行规律的重要工具,它是定量分析的基础。而我国高校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比重小,培养的学生所学到的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知识大多是定性描述,接触到的学术论文也大多是定性分析,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也只是比较宏观的政策建议,而不是从现实经济运行中去调查研究,从寻求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经济改革方案。四是主干课程设置中缺乏方法论课程。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作为培养经济理论研究人才的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经济研究人才,因而必须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现行的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以理论基础课程为主,缺少方法论课程。
2.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和原则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三部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应包括核心课程、主干课程、主干辅助课程、特色课程等。这里仅谈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2.1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了解中国国情的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在此目标下各学校可以设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反映不同的特色,如西北大学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基地班、普通班及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实验班,就各具特色。基地班以培养理论高职院校经济学研究基础人才为主要目标;普通班以培养具有高层次理论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数理高职院校经济学试验班则主要是在数学与高职院校经济学的交叉中来培养特色研究人才。
2.2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千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
一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在研究方法和科学规范方面,同国际接轨,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正确认识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的借鉴作用。在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经济实践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分析方法。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就是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将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高职院校经济学联系中国实际,生动形象地教授给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承认外国高职院校经济学在其推理分析等方面有值得参考借鉴之处,又不盲目推崇、生搬硬套。要学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中谣方经济的差异。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就是注重“中国问题的国际化”,采用国际规范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二是理论教育与方法论教育相结合。在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时,既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厚实的高职院校经济学理论基础,同时要使学生掌握高职院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是与高职院校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构架是不一样的。
3.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据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主干课程、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特色课程。从教学而言,主干课程是专业必修课,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和特色课程是专业选修课。从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高职院校经济学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经济知识和高职院校经济学教育的系统性。高职院校经济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层次性包含以下方面:一是经济学基础理论主干课程(或可称为核心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通过这一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高职院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厚实的高职院校经济学理论功底。基础类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包括:“《资本论》与经济学名著选读”、“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二是应用类经济主干课程。包括“金融学”、“公共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当代中国经济”。通过这一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部门的运行与发展。应用类经济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包括:“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前沿专题”、“消费经济学”等。三是经济史学类主干课程。包括“经济思想”史。通过这~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渊源,了解经济实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史学类主干课程的辅助课程包括:“中国经济思想史”、“当代西方高职院校经济学流派”、“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通过这一层次的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高职院校经济学的思考方法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