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专业实操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文章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职业拓展 就业能力 对策
目前,比较公认的就业能力概念是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提出的。他指出,个人的潜能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笔者根据这几年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认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应该包括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专业实操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一、现状及归因分析
目前,一方面有许多高职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抱怨招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学院的教学和学生的就业能力不符合现代用人单位的要求。笔者所在单位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就业难及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组织了一次调查问卷,分别从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技能需求的综合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在岗状态、供需衔接等方面选取了16个选择和问答题,从而对企业职业技术人才的技能要求和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主要归因为:
1.就业观念单一。高职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一切由老师和家长安排,职业意识一般到大三才有,主要是没有走出校门不太考虑职业选择问题。缺乏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的意识和能力,对学校推荐和学校及家长的安排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同时,认为大学生不是打工簇,不会从事较基层的体力工作。部分高职学生自我定位不准,当面对就业的压力时缺乏自信,最终导致缺乏自信、盲目从众。
2.专业实操能力不强。国有企业和跨国等大型企业100%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规模较小、纯加工型企业也较认同动手技能;有70%的企业认同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是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有工作或暑期打工经历也是在同等条件下企业考虑的因素之一;相对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认同率较低,只有80%的学生认同专业动手技能,70%的学生认同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专业技能上,企业特别在意专业动手技能,而毕业学生强调取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这说明企业要能“做”,学生要能“有资格做”。
3.职业拓展能力不够。职业拓展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的重点内容之一,企业在招聘中也是注重的项目之一。在本次调查中,规模较大、有较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和管理规范的企业有高达95%对此要求。而规模较小、纯加工型企业对此要求较低且不做普遍要求。企业认为计算机应用技能、外语和再学习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目前高职学生缺少且不重视职业拓展能力。
4.综合素质不高。在综合素质方面,在被调查企业中,98%的企业把此作为核心价值观,95%的企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事项加以考虑,作为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人际交往、敬业精神有较强的认同感,对工作态度和纪律认同度一般。这一方面说明了现今一代独生子女因家庭原因缺少人际关系的交往,说明学生注重于现实的生活环境。
二、建议及对策
1.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高等教育也要注意面向市场,为学生的就业竞争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依靠四类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当然,实际工作中,这几类人才的使用有所交叉。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的是“技能”型人才,属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出发,面向市场,紧紧抓住“技术”和“应用性”这二个涵义,培养“工艺型、操作型、管理型”岗位或岗位群的人才,使学生将来能在工艺型、管理型岗位上发挥才华。
2.构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观。高职教育应贯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筑高职学生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的指导思想。构建综合素质的基础平台,突出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注意发展多种相关能力,提高综合能力,以形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因此,高职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打破旧的课程模式,将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来组织教学,加强课程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开发与现代企业技术相配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一线工作实际操作的实操能力;职业院校要建立定期下企业调查与访谈的制度;调查该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其技术水平、劳动组织方式、人力资源的需求状态和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信息;高职院校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在教学实训设施建设中,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建设实训场所,按照工厂生产模式进行实训场所的布局,注重其教学功能的实现。
3.强化“双证”制度,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资格水平。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沟通的双证制度为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顺应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提供了制度保障。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使学生毕业时避免重复考核,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学院还应注意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目前,毕业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多是中级工或初级工水平,与中职学生差别不大。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高技能人才是社会最急需的,高职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任务,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4.强化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高的教师才能胜任高水平的职业课程建设,才能培养出职业素质高的学生,才能办出质量高的职业院校。学院应采取措施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如(1)建设教师的双向兼职和双向流动制度,让教师真正进入企业实际岗位,感受技术、劳动组织、人力资本的企业竞争环境,在真实环境下培养企业的质量与效益意识,形成教师的职业能力。(2)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3)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4)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他们通过考核获取相应等级证书。
5.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同时,还要在教育中注意努力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形成对当前就业市场的准确认识,把握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是面向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到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是对这类人才的基本要求;与毕业生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让毕业生的职业信息能够畅通地反馈到院校,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信息渠道来源。
参考文献:
[1]刑永亮.高职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2]饶国栋.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1).
[3]徐进.论高校做好企业需求人才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关键词】职业拓展 就业能力 对策
目前,比较公认的就业能力概念是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提出的。他指出,个人的潜能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笔者根据这几年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认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应该包括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专业实操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一、现状及归因分析
目前,一方面有许多高职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抱怨招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学院的教学和学生的就业能力不符合现代用人单位的要求。笔者所在单位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就业难及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组织了一次调查问卷,分别从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技能需求的综合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在岗状态、供需衔接等方面选取了16个选择和问答题,从而对企业职业技术人才的技能要求和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主要归因为:
1.就业观念单一。高职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一切由老师和家长安排,职业意识一般到大三才有,主要是没有走出校门不太考虑职业选择问题。缺乏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的意识和能力,对学校推荐和学校及家长的安排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同时,认为大学生不是打工簇,不会从事较基层的体力工作。部分高职学生自我定位不准,当面对就业的压力时缺乏自信,最终导致缺乏自信、盲目从众。
2.专业实操能力不强。国有企业和跨国等大型企业100%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规模较小、纯加工型企业也较认同动手技能;有70%的企业认同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是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有工作或暑期打工经历也是在同等条件下企业考虑的因素之一;相对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认同率较低,只有80%的学生认同专业动手技能,70%的学生认同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专业技能上,企业特别在意专业动手技能,而毕业学生强调取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这说明企业要能“做”,学生要能“有资格做”。
3.职业拓展能力不够。职业拓展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的重点内容之一,企业在招聘中也是注重的项目之一。在本次调查中,规模较大、有较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和管理规范的企业有高达95%对此要求。而规模较小、纯加工型企业对此要求较低且不做普遍要求。企业认为计算机应用技能、外语和再学习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目前高职学生缺少且不重视职业拓展能力。
4.综合素质不高。在综合素质方面,在被调查企业中,98%的企业把此作为核心价值观,95%的企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事项加以考虑,作为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人际交往、敬业精神有较强的认同感,对工作态度和纪律认同度一般。这一方面说明了现今一代独生子女因家庭原因缺少人际关系的交往,说明学生注重于现实的生活环境。
二、建议及对策
1.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高等教育也要注意面向市场,为学生的就业竞争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依靠四类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当然,实际工作中,这几类人才的使用有所交叉。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的是“技能”型人才,属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出发,面向市场,紧紧抓住“技术”和“应用性”这二个涵义,培养“工艺型、操作型、管理型”岗位或岗位群的人才,使学生将来能在工艺型、管理型岗位上发挥才华。
2.构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观。高职教育应贯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筑高职学生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的指导思想。构建综合素质的基础平台,突出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注意发展多种相关能力,提高综合能力,以形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因此,高职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打破旧的课程模式,将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来组织教学,加强课程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开发与现代企业技术相配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一线工作实际操作的实操能力;职业院校要建立定期下企业调查与访谈的制度;调查该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其技术水平、劳动组织方式、人力资源的需求状态和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信息;高职院校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在教学实训设施建设中,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建设实训场所,按照工厂生产模式进行实训场所的布局,注重其教学功能的实现。
3.强化“双证”制度,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资格水平。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沟通的双证制度为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顺应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提供了制度保障。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使学生毕业时避免重复考核,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学院还应注意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目前,毕业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大多是中级工或初级工水平,与中职学生差别不大。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高技能人才是社会最急需的,高职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任务,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4.强化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高的教师才能胜任高水平的职业课程建设,才能培养出职业素质高的学生,才能办出质量高的职业院校。学院应采取措施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如(1)建设教师的双向兼职和双向流动制度,让教师真正进入企业实际岗位,感受技术、劳动组织、人力资本的企业竞争环境,在真实环境下培养企业的质量与效益意识,形成教师的职业能力。(2)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3)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4)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他们通过考核获取相应等级证书。
5.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同时,还要在教育中注意努力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形成对当前就业市场的准确认识,把握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是面向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到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是对这类人才的基本要求;与毕业生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让毕业生的职业信息能够畅通地反馈到院校,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信息渠道来源。
参考文献:
[1]刑永亮.高职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2]饶国栋.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1).
[3]徐进.论高校做好企业需求人才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