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竹笛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622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时,我曾在县文化馆举办的艺术班参加学习,作为辅导老师的上海沪剧院的专业演员,与我们同吃同睡,从戏曲基础理论到舞台表演,对我们进行手把手的教导,这个培训班,前后也就一两年时间,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时至今日,一听到熟悉的旋律,悠扬的乐器声,仍会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过去。
  几年前,我到浙江余杭,看到一个专门生产竹笛的小山村,与制笛师傅聊了大半天时间。原因就是在年轻时那培训班上每天与笙箫竹笛之音为伴而留下的“后遗症”吧。因此,当我创作这个作品时,仿佛置身其中,感到格外亲切。我想,这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创作灵感,也印证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一句名言。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江南某县有一所艺校,说是艺校,其实就是一个乐器辅导班。班上有二十来个学生,有学二胡的,有学琵琶、古筝的,还有学吹奏乐器的。其中有两位学生,一个叫张强生,一个叫李才能,两个人学的都是笛子。
  这两个孩子都来自农村,每天勤学苦练,进步很快,一首曲子,别人要学上一个星期才有点像样,而他俩一两天下来,不但能完整地吹奏出来,而且细节处理也十分到位。所以,辅导老师很看好他们,说这俩孩子很有天赋,假以时日,必将前途无量,成为像冯子存、陆春龄这样的笛子大师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天,艺校来了几位省艺术团的老师,说团里缺少一位笛子演奏员,听说这里有两个好苗子,就专程过来看看。
  当天下午,在学校的音乐教室举行了一场专门的测试。几位老师先让张强生和李才能分别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又反反复复地对二人的手掌、手指进行了仔细的查看,然后才拿出两个曲谱,要他们当场读谱。不多一会儿,两个人都顺利完成了几个环节。省城的几位老师相互交流了一下,都露出了赞许的神态。接下来,进入了现场吹奏环节。
  根据要求,两个人要分别吹奏一首自选曲目和一首指定曲目。首先上场的是李才能,他顺利地完成了指定曲目,然后开始吹奏他的拿手曲目《姑苏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稍稍屏气凝神,轻轻地吹奏起来。只见他的几个手指在竹笛上轻盈地跳动,优美的旋律随之在空中飞荡起来,那曲调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悠扬、时而激昂,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一曲终了,那些前来测试的老师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轮到张强生上场,本来两个人的水平一直不相上下,但今天不知怎么回事,吹奏了片刻,张强生就感觉很不对劲儿,小拇指按着的尾孔的音飘出来,明显地走了调。等到他吹奏自选曲目《扬鞭催马运粮忙》时,这调走得更加严重了。这首曲目,张强生可是拿过全省比赛大奖的,可不知怎么回事,在今天这节骨眼儿上却不给力了。他的辅导老师也感到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这样。最后,张强生落选了,李才能成了省艺术团的一员。
  后来,李才能在笛子界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成了受人敬仰的笛子演奏家。而张强生呢,艺校辅导班结业后回到了家乡。他几次想把那不争气的笛子给劈了,但最后还是决定要永远地留着它,他要用这次失败的经历,成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于是他把一条红绸系在那笛子上,挂在自家最醒目的地方,以此来时时鞭策自己。
  也许是与笛子有缘,虽然张强生命中没能成为一个笛子演奏家,却阴差阳错地成了一个生产笛子的企业家。
  张强生的家在一个叫铜岭桥的小山村里,当地盛产一种竹子,名为苦竹,据说那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苦竹生长,所以竹子硬度高、密度大,加上这竹子大小适中、节疏枝直,是制作笛子的优质材料。很久以前,这里就有人制作竹笛,据传,用铜岭桥的苦竹制作的竹笛,早在明清时期就曾作为贡品被送进宫里。但是,由于穷乡僻壤交通不便,制作笛子的产业一直不成气候。张强生回到家乡后,交通早已大为改善,不久又逢改革开放,国家鼓励多种经营,于是,他就萌生了制作笛子的想法。为此,他到处寻访制笛艺人,苦心拜师学艺,终于学到了一手制作竹笛的好手艺,然后办起了加工竹笛的工坊。
  四十多年过去了,张强生从一个毛头小伙,成了一个年逾花甲的老汉,他的小工坊也早已成为拥有一百多名工人的正规企业。几十年来,他在制笛技艺上精益求精,在选料上严格把关,有一点瑕疵,都不让流向市场。因此,张氏竹笛在业界拥有非常高的声誉。
  一天,一辆黑色奔驰一路疾驶来到铜岭桥。
  车子一停,下来一位手夹公文包,嘴上叼着雪茄烟的中年人。见到张强生后,那人自我介绍说:“张总好,我是亚细亚国际培训集团的营销经理,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集团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民族乐器培训机构,主要培训对象是各国爱好中国民族乐器的少年儿童,其中笛子培训是一項重要的内容。久闻张总公司生产的张氏竹笛质量上乘、音质优美,经过董事会研究,决定向贵公司订购一批竹笛,今天我受总裁之托前来与你对接洽谈。”说完双手递上了一张名片。
  张强生接过名片,一边让座,一边看了看,“哦,是赵经理,欢迎欢迎,谢谢你们大集团看得上我们这乡下的小企业,我们一定尽力,按照你们的要求精心加工制作。”
  “好好,谢谢张总!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会很愉快。”赵经理连连点头说道,“我们已经了解了张氏竹笛大致的销售价格,因为我们这次需要的量比较大,时间上也比较紧,我们知道贵公司要完成这批生产任务,压力比较大,所以我们出的价,可以比现在的定价高一些。”
  “价格好商量,只是不知赵经理你们要多少?何时交货?”
  “十万支,交货时间最迟三个月。”
  “什么?十万支,三个月交货?”张强生一听差点儿跳起来。
  “怎么样,想不到一笔生意就这么大吧。”赵经理略带得意地说,“我们是跨国集团,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开了五六百家培训机构。”
  “这么多,我们还真接不了这个单。再说……”
  “价格可以再商量一下。这样吧,我也是爽快人,一口价,比你们的销售价高百分之五十,这样满意了吧?”   “不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这么大的量,我们实在做不了。”
  “张总啊,我是慕名而来的。你看,我合同都带来了,按照行规,百分之二十的定金,现金支票我也带来了,你就……”
  “赵总,不是我不想接你的单,这么大的单对我们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哪个企业不想赚大钱。但是,为了保证竹笛的质量,不能乱来,你说对吧?”张强生真诚地说道,“我们生产的竹笛,之所以在市场上口碑好,除了工艺上严格把关,我们在用料上也一直坚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标准。”
  “那我倒要听听,老祖宗传下来的是什么标准?”
  “第一,砍伐的竹子,一定要长满三年的;第二,选择的竹子都是长在山阴背阳的地方;第三,砍下来截成段后,一定要放在阴凉、通风处晾上整整两年,让竹子的水分自然晾干;第四,砍竹子只能在冬天,这个时节砍下来的竹子才不会受虫蛀。”张强生顿了顿接着说道,“我们现在库存的可以制笛的竹子,根本没有那么多,我不会昧着良心来糊弄你,我给你一支不合格的竹笛,裂了、弯了,就吹不出准确的音来了,小孩子拿到这种笛子,弄不好啊,会毁了一个天才,这样的事我是绝对不会做的。”说完,他抬头望了望挂在墙上那系着红绸的竹笛。自从开了制笛厂,这支笛子也跟着挂到了他办公室的墙上。
  赵总听完张强生的话,禁不住拍起手来:“张总,你了不起!我走南闯北到现在,还从未碰到过你这样讲信誉的企业家,与你做生意,我们心里踏实。你现在的库存能做多少,我全包了,今后,我们就是长期合作的伙伴。”
  “好,这话可以。现在的库存啊,大约能做两万支。”
  “好,那我们就先签个两万支的合同。”
  为了完成这两万支竹笛的制作,除了工人们加班加点,还要再增加一个调音师,因为竹笛做出来以后,都要经过乐感很强的调音师进行适当调整,这样才能确保每支竹笛的音准。但具备条件的调音师却很少,于是张强生就发了一条招聘调音师的信息。
  这天,一位老者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张强生的办公室。张强生抬头一看,竟然是当年与他同场竞技的笛子演奏家李才能。
  “才能,怎么是你?你怎么来了?”
  “强生,我是来应聘的。其实……更是来赎罪的。”李才能抢前一步,一把抱住了张强生,不禁流下泪来。
  原来,当初省艺术团来招聘,李才能为了能胜过张强生,一念之差,竟偷偷地在张强生的竹笛上动了手脚,他用一张粘贴纸,悄悄地粘在张强生竹笛尾孔的前面,这样,张强生吹笛时,管内的气流受到粘贴纸的阻挡,就影响了尾孔的正常发音。
  其实,张强生后来发现了粘贴纸,他猜到是李才能所为,但是,又没有什么证据,就只好默默地把这件事埋在心里。后来,他一直留着那支笛,且没有把那粘贴纸撕掉,他想,或许有一天,事情会水落石出的。
  用不正当的手段战胜了张强生,李才能愧疚难当,多次想来向张强生请罪,可总下不了决心。当他听到张强生为了守信誉,回绝了赚大钱的机会,更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所以,看到张强生急招调音师,他终于来了,并要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助张强生一臂之力。
  这时,只听张强生爽朗地说:“才能,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要是没有这样的过节,这世界上啊,可能就少了一位笛子演奏家,我啊,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赚了不少的钱。”
  墙上挂着的那支竹笛,李才能一看就知道是张强生当初用的那支,就取了下来,真诚地说:“强生,请把这支笛子送给我吧,让它像鏡子一样,时时刻刻照着我,余生再也不要犯浑了。”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鹤龄养老院里传出了“绯闻”,八十一岁的席履平喜欢上了七十九岁的张静语。  其实说是喜欢,也不过是想在张静语身边多待一会儿,多说说话而已,但在别人看来,这可绝对值得引起重视,于是院方就接到了很多关于这件事的投诉。院方也觉得,确实也不能这么听之任之,万一真闹出什么事来,又如何向张静语的子女交代?  找了个时间,院长就把席履平叫来说:“席大伯,听说你最近老是缠着张大妈,这可不太好啊。”  席履
期刊
洪海涛最近被一件事折腾得够呛:有人要高价买他画的画。这不是件好事吗?可问题是价出得太高了,高得令洪海涛有些害怕。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他听说城西青峰岭上枫叶红了,恰逢星期天,便索性驾车直奔青峰岭,一是欣赏枫叶,二是借机把这件心事好好捋一捋。  逛到中午的时候,洪海涛看到山脚下有一家农家乐,相当干净整洁,便一时兴起,掏出手机对着农家乐拍了几张照片。  农家乐老板是一个黑瘦的中年男子,一身洁白的厨师服倒
期刊
这天深夜,警察张彬在110接警室值班。忽然,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中年人一瘸一拐地进来,口中含糊地说道:“警察同志,我……任路,我要报警。我喝醉了,认不得回家的路,请……请你把我送回家!”  张彬扶他坐下,问他:“你家在哪儿?能说清楚地址吗?”  任路红着眼睛,盯着张彬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在家,我们俩今天吵架了,我打了他,他也打了我。他妈在他十岁时扔下他不管了,我把他拉扯大,我容易吗?同志,请你把我送回
期刊
一家新食品公司上市,老总决定搞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胃王比赛”,以此提升公司的知名度。但老总十分小气,虽然名义上为冠军选手开出十万元巨奖,却一门心思想省下这笔钱。  一连几天,老总都开会研讨如何确保巨额奖金不会旁落,但他的智囊团却空无一计。老总正上火,这时管后勤的老胡头进来添茶水,把这事听了个大概,便凑近老总说:“您别再为这点小事上火了,我有个办法能帮您分忧。”  老总打量了一下这个其貌不扬的干瘦老头
期刊
一、后继无人  蒙家是安徽宣笔制作世家,从秦代传到蒙毫这代已历经八十七代。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宣笔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逾花甲的蒙毫则是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可蒙毫却高兴不起来。  这天开会回来,他来到堂屋,虔诚地给“祖师蒙恬之神位”上香,拜了几拜,口里说:“老祖宗,帮我说服那个不孝儿子吧,您一手发明的宣笔,不能到了我这儿就断了啊!”  蒙恬是秦国名将,公元前223年率军伐楚,行至泾县
期刊
小芳大学学的是师范专业,毕业后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暂时在城里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做聘任老师,收入自然没法和在编教师比。  周五这天,小芳回到老家驮道村。在饭桌上,妈妈试探地问:“闺女,昨儿个老孙家的满斗买了好多营养品来看我和你爹,你俩从小一起长大,我觉得他能赚钱还会来事儿,真不错。”  小芳至今还是单身一人,一听这话就气炸了:“怎么就不错了?他爹靠坑蒙拐骗过日子,人称孙半仙!孙满斗兔子没尾巴随根儿,年纪
期刊
赵煜谈了个女朋友,叫欣欣。赵煜大前年死了父亲,欣欣前年死了母亲,双方的家庭都有残缺,倒是门当户对。赵煜的母亲田慧已经见过欣欣,对这个未来儿媳非常满意。可赵煜还没通过欣欣父亲的面试呢,心里一直嘀咕,生怕这好事到了未来岳父那里卡了壳。  周末的上午,赵煜接到欣欣电话,说父亲要和他这个未来的女婿见見面。赵煜心里一阵紧张,他知道,未来岳父这是要面试他。为了面试成功,他先去美发,打扮打扮自己,随后又买了一堆
期刊
这天清晨,刘大爷突发低血糖,晕倒在小区的雪地上,幸亏被一个名叫小婉的女孩儿及时发现,帮他脱离了危险。  小婉是附近医学院的学生,就租住在刘大爷家楼上,临走前她从包里拿出一包巧克力送给刘大爷,告诉他,有低血糖症状,最好随身带一些巧克力。  转眼,一个多星期过去了。这天是冬至,按照习俗要吃饺子。刘大爷包了最拿手的酸菜肉饺子,想送给小婉尝尝。敲了敲门,房门却没有打开,一名陌生男子隔着房门告诉他,小婉一个
期刊
宋仁宗皇佑元年,有一位进士名叫文同,字与可,剑南梓州人。传说他八岁在溪边习画花鸟,忽然一只白兔从脚边跑过。他丢下画笔去追,白兔就引他进了一片幽静的斑竹林。一路跑去,只见竹林深处,潺潺溪流旁,有一座嫘祖娘娘庙。文同边跑边玩,拿着一片斑竹叶进了庙,抬头看着嫘祖娘娘笑道:“原来蚕神娘娘像个老奶奶啊!我把这片斑竹叶当花儿献给她吧。”  守庙老伯不禁笑了,“嫘祖娘娘本来就是一个慈祥的老奶奶啊!你用这一片竹叶
期刊
正读研二的大美女廉盈盈最怕过年,因为啥?怕被妈妈逼着相亲呗———要知道,她已经有男朋友了,只是妈妈不同意!  她的男朋友叫牛大虎,和她是大学同学。别看牛大虎的名字带着土腥味儿,可他出身书香门第,大虎的名字是爷爷起的———爷爷当年在一个叫“大虎亭”的村子里生活了好几年,那里的乡亲对他都很照顾。他給孙子起这个名字,就是不想忘记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  大四时,牛大虎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廉盈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