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可转债走势整体差强人意,多只可转债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可转债市场与二级市场同步回调,最近一个月中,中证转债指数跌幅达5.73%。
短期来看,投资可转债要注意年底的流动性风险和2017年年报公布后预期能否兑现的风险;长远来看,则要关注可转债超跌之后的投资机会。而在这波下跌中,可转债基金亦“受伤”惨重,银华中证转债分级、东吴中证可转债分级相继下折,11月新发行的国泰可转债、华商可转债也双双延长募集期。
不过,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好买基金研究总监曾令华认为,经过前一轮的下跌后,部分可转债的投资价值正在显现;有私募基金经理表示,股民投资可转债时,可以结合正股的基本面、到期收益率和转股溢价率等因素,综合考虑超预期下跌之后的投资机会。
多因素致可转债市场骤冷
从炙手可热到大面积破发,可转债市场上演了一出过山车行情。截至12月14日,已经有洪涛转债、海印转债、久立转债等10只可转债跌破发行价;尤其是在近期新上市的可转债中,已有5只跌破了发行价。譬如12月初上市的时达转债当天破發,收于96.58元;久立转债上市后次日破发,一度跌破95元。
对此,韫韬投资总经理张润向《红周刊》记者表示:“在上市首日,可转债价格一般会大涨,根据过往的情况来看,可转债上市后几天的涨幅通常在10%~20%之间,对债券投资人来说,这是非常丰厚的收益,部分投资人会获利了结;另外,可转债本身也带有期权性质,债券价格的波动跟标的股票的价格呈现正相关性,近期股市正处在调整期,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可转债的价格。”
此外,中小投资者的突然“涌入”也冲击了可转债市场。张润表示:“过去一级市场申购可转债往往能快速获利,一是由于可转债标的稀缺,二是可转债投资人以机构为主,投资理念较理性;现在随着可转债数量的增多以及投资者散户化,出现破发也属情理之中。”
“从流动性方面来讲,可转债成交更加频繁,流动性比公司债要好很多。”好买基金研究总监曾令华向《红周刊》记者说,“近期有不少债券基金清盘,同时年底有一些债基资金面紧张,为保持流动性,基金经理往往会率先减持流动性好的可转债,加速转债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后不久,多位参与可转债配售的大股东迅速高位减持、套利走人,其后转债价格一路下跌。以10月20日上市的雨虹转债为例,上市公司东方雨虹的实控人李卫国和关联方配售量占总发行规模的30.58%,上市后20天内,李卫国已减持其持有转债的2/3左右,其后雨虹转债持续下跌,截至12月14日,收盘价已从上市初的120元跌至110元。
“从长期来看,可转债的破发可能会常态化。”一位要求匿名的可转债基金经理表示,“供给扩容造成稀缺性减弱,稀缺性溢价缩水,此外近期债市低迷,同时正股的回调较大,导致近期出现多起破发。”
可供参考的是,近期上市的转债中包括了多只大体量的品种,譬如近期上市的宁行转债、蓝思转债,规模分别为100亿元、48亿元。接下来还将有浦发转债(500亿元)、中信转债(400亿元)、民生转债(500亿元)等陆续上市,上述转债的发行方以金融机构为主,转债供给规模远超历史纪录。
而对于未来的可转债走势,上述基金经理还表示:“近期可转债调整幅度较大,目前估值已处于历史偏低的水平。当前主要关注年底的流动性风险,以及未来较大规模可转债的发行时间,尤其关注2017年年报出来之后,预案的兑现情况。”
可转债基金由热转冷,
承销券商承担风险?
可转债市场的低迷也给不久前火爆的可转债基金泼了一盆冷水。最近一个月中,60只转债基金中有55只收益率为负,仅有5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其中鹏华双债增利表现最好,最近一个月实现正收益2.27%。记者注意到,截至三季度末,该基金的债券仓位只有28%左右,靠着低仓位回避了近期的下跌行情。
在跌幅排名中,转债分级普遍损失惨重,其中银华中证转债分级、东吴可转债分级最近一个月跌幅分别为5.70%、5.88%,二者在进入12月先后下折,此外,招商可转债分级亦发布下折风险提示公告。记者发现,已下折的两只分级基金共同点都是跟踪中证可转债指数。这两只分级基金均采用指数增强策略,旨在获得超越指数的收益,但近期走势却都未能显著跑赢中证可转债指数。三季报数据显示,这两只基金的第一重仓券种都是光大转债,占比都在35%以上。而光大转债自9月以来开始下跌,尤其是10月底发布的光大银行三季报显示,1~9月公司总营收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下滑2.77%和1%,随后光大转债跌幅扩大,拖累了重仓基金的走势。
除分级基金以外,跌幅最惨的是长信可转债,从11月中旬到12月14日的一个月中跌幅7.8%;其次是博时转债、中海可转债,近一个月来跌幅都在6%以上。《红周刊》记者注意到,上述转债基金共同的特点是持仓较重,三季度末持有转债的规模占总净值比普遍在80%以上。以长信可转债为例,该基金除重仓债券外,三季度末的前十大重仓股占总净值的18.37%,配置上以互联网、电子通信板块的中大盘股为主。在最近一个月可转债市场下跌的同时,A股也出现回调,股债端跌幅叠加,导致净值回撤严重。
同近期可转债基金的表现一样,其发行端最近也寒风袭人。可转债基金在11月经历了一个发行小高潮,单月有中欧可转债、国泰可转债、华商可转债3只可转债基金开始募集。但12月7日,国泰可转债和华商可转债均发布了延长募集期公告。国泰可转债债券于11月13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时间截止日为12月8日,现延期至2018年1月22日;华商可转债将募集日期延长了一个月。
转债市场的冷淡也让作为发行方的上市公司和承销券商头疼。12月8月,蓝思科技公布的可转债发行公告显示,蓝思科技拟发行48亿元的蓝思转债,其中社会公众投资者网上打新占总量的86.46%,中签率为0.3304%,创近期可转债中签率新高。有资深的企业债投资者向记者分析,除了蓝思转债规模较大外,蓝思转债的大股东蓝思科技申购比例低,只有13.54%,且社会投资者参与申购的热情在降低,被动抬高了蓝思转债的中签率。他向记者解释:“如果顶格申购,10000张的申购上限可以中签33张,假设投资者全部顶格申购,那么只有125万投资者参与了打新,打新规模下滑非常明显。”
蓝思科技在12月12日公布可转债中签结果后,股价连续两天大跌,跌幅9%。投资者普遍担心大股东参与转债申购比例过低,对本次发行信心不足,且发行规模较大、转股后可能冲击二级市场。最终的结果是,中签的投资者实际缴款仅35.43亿元,弃购规模达6.07亿元,创出可转债申购以来的最大弃购比例。作为承销券商,国信证券只能用自有资金来兜底弃购部分。
继蓝思转债之后,近期还有铁汉转债、秦晶转债、崇达转债等即将发行,对应承销券商分别为华创证券、长城证券、中信建投,如果出现类似的弃购现象,承销券商需要用自有资金兜底。
关注超跌机遇,择券为王
轉债扩容、大股东减持等多方面的因素产生了本轮可转债的回调,那么这种跌势是否还会持续?
曾令华认为:“可转债的投资性价比正在显现,对于一些质地不错的可转债,目前已经进入战略性建仓期。”他举例说,有些可转债到期收益率已经上升至3%,这种转债的底部预期就很明确。他表示,对于未来的转债行情不必太过悲观,大面积转债跌破85元的可能性并不大。就投资者而言,“如果担心被套,那么以定投的方式来参与未来的转债基金行情是一种稳健的选择。”
“谁都知道猜底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从基金经理的立场来说,当前要注意仓位控制,否则仓位过重可能导致净值回撤较大,基民一旦选择大规模赎回,基金净值就可能倒在黎明前。”曾令华还说。
不过,宽投金融副总裁陈晓明也提醒,目前上市的可转债对应正股公司质量都不错,转债兑付危机还没有发生过,不过随着转债扩容,转债市场的刚兑风险正在加大,转债破发就是一个信号,“风险与收益是匹配的,我个人其实倾向于让风险暴露出来。”
此外,可转债市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政策的精心呵护,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可转债上市后立即减持的情况,中国政法大学刘纪鹏教授向《红周刊》记者表示,此举属于钻政策空子,“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他建议,监管层应立即制定新的可转债减持管理办法,“减持周期方面,譬如应该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只能在转债存续期过了一半后才能减持,比如6年存续期、前3年不得减持,同时对减持比例作出限制。”刘纪鹏还表示,应该严把信披关,上市公司在发行转债之前,大股东就应该作出公告,承诺上市后一定时期内不主动减持。
短期来看,投资可转债要注意年底的流动性风险和2017年年报公布后预期能否兑现的风险;长远来看,则要关注可转债超跌之后的投资机会。而在这波下跌中,可转债基金亦“受伤”惨重,银华中证转债分级、东吴中证可转债分级相继下折,11月新发行的国泰可转债、华商可转债也双双延长募集期。
不过,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好买基金研究总监曾令华认为,经过前一轮的下跌后,部分可转债的投资价值正在显现;有私募基金经理表示,股民投资可转债时,可以结合正股的基本面、到期收益率和转股溢价率等因素,综合考虑超预期下跌之后的投资机会。
多因素致可转债市场骤冷
从炙手可热到大面积破发,可转债市场上演了一出过山车行情。截至12月14日,已经有洪涛转债、海印转债、久立转债等10只可转债跌破发行价;尤其是在近期新上市的可转债中,已有5只跌破了发行价。譬如12月初上市的时达转债当天破發,收于96.58元;久立转债上市后次日破发,一度跌破95元。
对此,韫韬投资总经理张润向《红周刊》记者表示:“在上市首日,可转债价格一般会大涨,根据过往的情况来看,可转债上市后几天的涨幅通常在10%~20%之间,对债券投资人来说,这是非常丰厚的收益,部分投资人会获利了结;另外,可转债本身也带有期权性质,债券价格的波动跟标的股票的价格呈现正相关性,近期股市正处在调整期,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可转债的价格。”
此外,中小投资者的突然“涌入”也冲击了可转债市场。张润表示:“过去一级市场申购可转债往往能快速获利,一是由于可转债标的稀缺,二是可转债投资人以机构为主,投资理念较理性;现在随着可转债数量的增多以及投资者散户化,出现破发也属情理之中。”
“从流动性方面来讲,可转债成交更加频繁,流动性比公司债要好很多。”好买基金研究总监曾令华向《红周刊》记者说,“近期有不少债券基金清盘,同时年底有一些债基资金面紧张,为保持流动性,基金经理往往会率先减持流动性好的可转债,加速转债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后不久,多位参与可转债配售的大股东迅速高位减持、套利走人,其后转债价格一路下跌。以10月20日上市的雨虹转债为例,上市公司东方雨虹的实控人李卫国和关联方配售量占总发行规模的30.58%,上市后20天内,李卫国已减持其持有转债的2/3左右,其后雨虹转债持续下跌,截至12月14日,收盘价已从上市初的120元跌至110元。
“从长期来看,可转债的破发可能会常态化。”一位要求匿名的可转债基金经理表示,“供给扩容造成稀缺性减弱,稀缺性溢价缩水,此外近期债市低迷,同时正股的回调较大,导致近期出现多起破发。”
可供参考的是,近期上市的转债中包括了多只大体量的品种,譬如近期上市的宁行转债、蓝思转债,规模分别为100亿元、48亿元。接下来还将有浦发转债(500亿元)、中信转债(400亿元)、民生转债(500亿元)等陆续上市,上述转债的发行方以金融机构为主,转债供给规模远超历史纪录。
而对于未来的可转债走势,上述基金经理还表示:“近期可转债调整幅度较大,目前估值已处于历史偏低的水平。当前主要关注年底的流动性风险,以及未来较大规模可转债的发行时间,尤其关注2017年年报出来之后,预案的兑现情况。”
可转债基金由热转冷,
承销券商承担风险?
可转债市场的低迷也给不久前火爆的可转债基金泼了一盆冷水。最近一个月中,60只转债基金中有55只收益率为负,仅有5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其中鹏华双债增利表现最好,最近一个月实现正收益2.27%。记者注意到,截至三季度末,该基金的债券仓位只有28%左右,靠着低仓位回避了近期的下跌行情。
在跌幅排名中,转债分级普遍损失惨重,其中银华中证转债分级、东吴可转债分级最近一个月跌幅分别为5.70%、5.88%,二者在进入12月先后下折,此外,招商可转债分级亦发布下折风险提示公告。记者发现,已下折的两只分级基金共同点都是跟踪中证可转债指数。这两只分级基金均采用指数增强策略,旨在获得超越指数的收益,但近期走势却都未能显著跑赢中证可转债指数。三季报数据显示,这两只基金的第一重仓券种都是光大转债,占比都在35%以上。而光大转债自9月以来开始下跌,尤其是10月底发布的光大银行三季报显示,1~9月公司总营收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下滑2.77%和1%,随后光大转债跌幅扩大,拖累了重仓基金的走势。
除分级基金以外,跌幅最惨的是长信可转债,从11月中旬到12月14日的一个月中跌幅7.8%;其次是博时转债、中海可转债,近一个月来跌幅都在6%以上。《红周刊》记者注意到,上述转债基金共同的特点是持仓较重,三季度末持有转债的规模占总净值比普遍在80%以上。以长信可转债为例,该基金除重仓债券外,三季度末的前十大重仓股占总净值的18.37%,配置上以互联网、电子通信板块的中大盘股为主。在最近一个月可转债市场下跌的同时,A股也出现回调,股债端跌幅叠加,导致净值回撤严重。
同近期可转债基金的表现一样,其发行端最近也寒风袭人。可转债基金在11月经历了一个发行小高潮,单月有中欧可转债、国泰可转债、华商可转债3只可转债基金开始募集。但12月7日,国泰可转债和华商可转债均发布了延长募集期公告。国泰可转债债券于11月13日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时间截止日为12月8日,现延期至2018年1月22日;华商可转债将募集日期延长了一个月。
转债市场的冷淡也让作为发行方的上市公司和承销券商头疼。12月8月,蓝思科技公布的可转债发行公告显示,蓝思科技拟发行48亿元的蓝思转债,其中社会公众投资者网上打新占总量的86.46%,中签率为0.3304%,创近期可转债中签率新高。有资深的企业债投资者向记者分析,除了蓝思转债规模较大外,蓝思转债的大股东蓝思科技申购比例低,只有13.54%,且社会投资者参与申购的热情在降低,被动抬高了蓝思转债的中签率。他向记者解释:“如果顶格申购,10000张的申购上限可以中签33张,假设投资者全部顶格申购,那么只有125万投资者参与了打新,打新规模下滑非常明显。”
蓝思科技在12月12日公布可转债中签结果后,股价连续两天大跌,跌幅9%。投资者普遍担心大股东参与转债申购比例过低,对本次发行信心不足,且发行规模较大、转股后可能冲击二级市场。最终的结果是,中签的投资者实际缴款仅35.43亿元,弃购规模达6.07亿元,创出可转债申购以来的最大弃购比例。作为承销券商,国信证券只能用自有资金来兜底弃购部分。
继蓝思转债之后,近期还有铁汉转债、秦晶转债、崇达转债等即将发行,对应承销券商分别为华创证券、长城证券、中信建投,如果出现类似的弃购现象,承销券商需要用自有资金兜底。
关注超跌机遇,择券为王
轉债扩容、大股东减持等多方面的因素产生了本轮可转债的回调,那么这种跌势是否还会持续?
曾令华认为:“可转债的投资性价比正在显现,对于一些质地不错的可转债,目前已经进入战略性建仓期。”他举例说,有些可转债到期收益率已经上升至3%,这种转债的底部预期就很明确。他表示,对于未来的转债行情不必太过悲观,大面积转债跌破85元的可能性并不大。就投资者而言,“如果担心被套,那么以定投的方式来参与未来的转债基金行情是一种稳健的选择。”
“谁都知道猜底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从基金经理的立场来说,当前要注意仓位控制,否则仓位过重可能导致净值回撤较大,基民一旦选择大规模赎回,基金净值就可能倒在黎明前。”曾令华还说。
不过,宽投金融副总裁陈晓明也提醒,目前上市的可转债对应正股公司质量都不错,转债兑付危机还没有发生过,不过随着转债扩容,转债市场的刚兑风险正在加大,转债破发就是一个信号,“风险与收益是匹配的,我个人其实倾向于让风险暴露出来。”
此外,可转债市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政策的精心呵护,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可转债上市后立即减持的情况,中国政法大学刘纪鹏教授向《红周刊》记者表示,此举属于钻政策空子,“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他建议,监管层应立即制定新的可转债减持管理办法,“减持周期方面,譬如应该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只能在转债存续期过了一半后才能减持,比如6年存续期、前3年不得减持,同时对减持比例作出限制。”刘纪鹏还表示,应该严把信披关,上市公司在发行转债之前,大股东就应该作出公告,承诺上市后一定时期内不主动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