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清照以其柔婉隽永的词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并以此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其词作中渲染出的万种情丝和臻于化境的艺术特色,与其妙用各种修辞紧密相连,达到了后世之人难于企及的高度。
【关键词】李清照;词;修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是宋代最有才华的女词人,历代文学评论家对她大都推崇备至,清人李调元曾说:“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以其清新的笔调、以清切婉丽的词风和几近天然无痕的各种修辞独具一格。其中修辞可谓妙语生花,情之所至,言因而生。
一、比喻纷呈独出机杼
比喻,借彼喻此,或借此喻彼,都是为了形象而委婉地表达思想或感情,增添文采。李清照是一个善用比喻的能手,有时甚至不用比喻的三要素,有时李清照炼字造句大胆新奇。因此,在她的词中比喻新颖别致、贴切生动,具体如下:
(一)以物喻人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我们都知道菊花向来是古今高洁雅士的化身,李清照以黄花喻人,既表现出人的形体的消瘦、憔悴,又表现出它与人的神似,十分贴切。我们从李清照词中可以看出她始终以清高自命,直到飘零的晚年,还感叹与流入伍,词人在此处把一个高洁清秀、多愁善感的闺阁少妇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二)借人喻物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词人以酒浇愁,希望在醉梦中找到逝去的年华。而“花莫笑”却点出了此时的写照,连无知无欲的花儿都认为词人不应该插花。其后又以“人之将老”喻春意阑珊,由于点出“老”这一相似点,这样就把“可怜”和人联系起来,就此比喻春天会像人一样变老。有年华流逝的无奈与无尽的怜惜之情。
(三)比喻与其他修辞兼用
李清照用喻不仅变化多,而且还巧妙地把比喻和其他修辞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增强比喻的表现力,如《如梦令》一词中的“绿肥红瘦”,就是把比喻与借代融为一体的。“绿”和“红”是借代,代替本体“绿叶”和“红海棠花”。比喻构思新颖,结构奇妙,只用借体,没有本体和喻体,成为历代人们称赞的警句。又如《蝶恋花》一词中的“柳眼梅腮”,是把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
李清照常用典故作喻体,把比喻同引用融为一体。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的“烟锁秦楼”。此外,“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是暗喻同夸张融合在一起,如果一寸柔弱的肠子,就有千条愁丝缠绕,那么,满腹的愁肠该有多少愁思呢?词人把心中的愁苦夸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不论是以物喻人、借人喻物,还是同其他修辞兼用,李清照的比喻总是那样富有艺术感染力,美妙奇巧,同时又保持一种含蓄之美,言欲尽而意无穷。既错综复杂,让人应接不暇;又贴切自然,不露凿痕,出人意表,清丽奇俊。
二、善于引用浑化自然
引用,也就是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的词语或故事等,以此增强表达效果。分为:
(一)引事
引事也就是用典,就是在词里借用古人古事,表达不易表达或不便直说的意思,以丰富词意,使其委婉含蓄,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易安词作用典虽不多,但很贴切,韵味隽永,常于故中出新,达到了“事如己出,天然浑成”的高度。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这里的“吹箫人去”典出于《列仙传》,这是一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讲的是在秦穆公时,有一个人叫萧史,喜欢吹萧,而且能够招引孔雀到庭中,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喜欢萧史。于是穆公把女儿嫁与他。夫唱妇随,弄玉在萧史的教导下,吹的萧声竟然像凤凰的声音,并把凤凰引来居住在其屋。于是穆公就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夫妇俩在上面居住不到几年,竟随着凤凰一同飞走了。萧史弄玉,双宿双飞,多么幸福!李清照在这里用“吹箫人”来比喻赵明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赵明诚却丢下李清照,一个人先去了。如今在李清照面前的确是人去楼空,即使有梅花好景,又有谁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诗的情景,能不为之怆然而泪下吗?在此词结尾的三句又化用了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写尽了怅然若失之感。
(二)引文
李清照在词中引用别人的文章,最常见的就是把原作略加改动或只取一句话中最主要的几个字。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佳节又重阳”这句,实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话。佳节是把酒赏菊的好时间,然而在此良辰之时,丈夫不在身边,怎能不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或许是受人之邀,又或许是为了应景,闷坐在屋子里一天的李清照,强打起精神来“东篱把酒”。“东篱”引用了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话,可是她哪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雅兴呢,虽然在盛开的菊花之中与人饮酒作乐,但却不免又触景伤情。因为菊花再美,也无法送给那远别的亲人,所以赏菊不但没有给她带来欢乐,更增加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因此,她实在写不出那“东篱把酒”的节日气氛,只写了一句“有暗香盈袖”,这句词引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这就更加突出了她那無法排遣的愁情。此词把两个引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出思念远人的深情。既然心中充满了愁情,哪还有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地离开东篱。“莫道不消魂”则引用了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的话。回到闺房的李清照,由于西风把帘子掀起来并且带来了一阵冷意,联想到刚才瘦细的菊枝,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三、拟人拟物别具一格
把物拟作人和把人拟作物,或者把这一物拟作另一物来表现的,都是把人的思想感情与外物关联起来或移到并且融入到外物之中,成了“人化了的自然”,借此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可以使表现的对象的特征,更为突出感人。
(一)拟物为友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凤凰台上忆吹箫》)
心中的“武陵人”已经消失在雾霭之中,只有主人公被留在“秦楼”上向远处眺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人可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那钟情凝望的眼神。流水本是无知之物,怎么会记住她终日凝眸呢?可词人在这里却让流水说话了,把流水看作是自己的知音。这个拟人手法,既巧妙地暗示了词人当时的孤独无依,又委婉地展现出词人思念远方亲人时的情景。是她终日凝望远行人的凄哀、肠断的心情,才促使无情的流水也动了情,也怜念她,理解她的苦痛。
(二)以此物拟彼物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胙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古典诗词写愁的佳句不少,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把愁拟为滔滔的江水,以言愁之多,愁之无尽。而李清照状愁,则借“载不动”这一词组把愁拟为有重量的物质,巧言船难以负荷。也就是说,她的满腹忧愁无处排遣,永远也解脱不了。试想一下,愁已使小舟难以载动,人又怎么能承受得住呢?这种拟物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真切地展现出愁之多、愁之深重,而且暗示出词人心灵上难熬的痛楚。
四、巧设问句情真意切
在词中巧设问句,是为了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从而体会到词人的心情或加强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这首词只有三十三个字,起二句十二字叙述平平,波澜的发生从“试问”开始。试问的“试”字极为传神,即显示词人询问花事迫不及待的心情,又透现出发问是忐忑不安的情绪,交织着即急切而又担忧的矛盾,是希望其无,却又担心其有的复杂情绪。而答者完全没有了解女主人公的心,像她每天早晨卷帘一样,觉得“雨疏风骤”是很平常的事,所以她随便、淡然、不假思索地便回答了“海棠依旧”。一问一答,反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心情和感受,从而也愈见出女主人公对海棠是多么的一往情深。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一个是心事重重,一个是天真无邪;一个是问者有情,一个是答者无意。这样,两个的不同性格也就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显然,使女的回答并没有使词人满意,于是词意迭进,涌起波澜。“知否?知否?”连续两次显现,表达了词人的语气,又是对使女回答的断然否定,同时又包含着责备之意。最后由词人的回答“应是绿肥红瘦”作结。“应是”是紧接“知否?知否”之后的正面回答,也是对使女的纠正。李清照这首词的高超之处,就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物,通过语气的缓急,使人看到她与“卷帘人”的态度不同,心情的迥异,言简意丰,新颖活泼,跌宕多姿,充分表达出一个惜春怜花人的感情的波澜。
五、叠字连用韵味幽美
将形、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密相连地用在一起,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或加强形象的摹拟,这种修辞手法叫“叠字”。易安为表达内心世界,常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且在其词中得到精彩的升华,其词的叠字自然贴切,言为心声,语随意转,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为历来文学家所激赏。张端义曾赞曰:“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十四个叠字,如繁弦急管,奏出令人心动之音。“寻寻觅觅”四字,劈势而来,似乎难以理解,细加玩索,才知道它们是用来反映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无可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是其他的东西,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根本不存在过。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承的感受,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收获,反而因为身边空空荡荡、无一人影的情景感到孤寂清冷、凄惨忧戚。这四个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紧接着再写一句“凄凄惨惨戚戚”,这句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三句在内容上写出了从“寻”到“空”到“悲”的思想线索,给全文渲染了一种冷落凄清的气氛,形式上也造成了层层加重,回环往复,抑郁顿挫的效果。这里锤炼语言,而不见烟火之色,雕琢词语,而不留斧凿之痕,真是运斤成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总之,在李清照的作品中,词人大量地运用了修辞的手法,以此来把具体丰富的感情流露出来,品鉴珠玑,似在聆听一个含蓄而真诚的古代东方女性的细细低语。她的词以清丽婉转、幽怨凄恻的风格、一生的种种情怀,从而给人以艺术感染力,达到了一种清新自然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章泰和.历代词赏析词典[M].牡丹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3.
[2]沈义芙.李清照《声声慢》叠词义探[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3).
[3]顾琼.易安词用典探析[J].南开学刊:哲社版,1992(6).
[4]黄正刚.浅谈李清照的语言特色[J].芜湖师专学报,1993(1).
(编辑:郭恒)
【关键词】李清照;词;修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是宋代最有才华的女词人,历代文学评论家对她大都推崇备至,清人李调元曾说:“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以其清新的笔调、以清切婉丽的词风和几近天然无痕的各种修辞独具一格。其中修辞可谓妙语生花,情之所至,言因而生。
一、比喻纷呈独出机杼
比喻,借彼喻此,或借此喻彼,都是为了形象而委婉地表达思想或感情,增添文采。李清照是一个善用比喻的能手,有时甚至不用比喻的三要素,有时李清照炼字造句大胆新奇。因此,在她的词中比喻新颖别致、贴切生动,具体如下:
(一)以物喻人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我们都知道菊花向来是古今高洁雅士的化身,李清照以黄花喻人,既表现出人的形体的消瘦、憔悴,又表现出它与人的神似,十分贴切。我们从李清照词中可以看出她始终以清高自命,直到飘零的晚年,还感叹与流入伍,词人在此处把一个高洁清秀、多愁善感的闺阁少妇的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二)借人喻物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词人以酒浇愁,希望在醉梦中找到逝去的年华。而“花莫笑”却点出了此时的写照,连无知无欲的花儿都认为词人不应该插花。其后又以“人之将老”喻春意阑珊,由于点出“老”这一相似点,这样就把“可怜”和人联系起来,就此比喻春天会像人一样变老。有年华流逝的无奈与无尽的怜惜之情。
(三)比喻与其他修辞兼用
李清照用喻不仅变化多,而且还巧妙地把比喻和其他修辞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增强比喻的表现力,如《如梦令》一词中的“绿肥红瘦”,就是把比喻与借代融为一体的。“绿”和“红”是借代,代替本体“绿叶”和“红海棠花”。比喻构思新颖,结构奇妙,只用借体,没有本体和喻体,成为历代人们称赞的警句。又如《蝶恋花》一词中的“柳眼梅腮”,是把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
李清照常用典故作喻体,把比喻同引用融为一体。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的“烟锁秦楼”。此外,“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是暗喻同夸张融合在一起,如果一寸柔弱的肠子,就有千条愁丝缠绕,那么,满腹的愁肠该有多少愁思呢?词人把心中的愁苦夸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不论是以物喻人、借人喻物,还是同其他修辞兼用,李清照的比喻总是那样富有艺术感染力,美妙奇巧,同时又保持一种含蓄之美,言欲尽而意无穷。既错综复杂,让人应接不暇;又贴切自然,不露凿痕,出人意表,清丽奇俊。
二、善于引用浑化自然
引用,也就是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的词语或故事等,以此增强表达效果。分为:
(一)引事
引事也就是用典,就是在词里借用古人古事,表达不易表达或不便直说的意思,以丰富词意,使其委婉含蓄,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易安词作用典虽不多,但很贴切,韵味隽永,常于故中出新,达到了“事如己出,天然浑成”的高度。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这里的“吹箫人去”典出于《列仙传》,这是一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讲的是在秦穆公时,有一个人叫萧史,喜欢吹萧,而且能够招引孔雀到庭中,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喜欢萧史。于是穆公把女儿嫁与他。夫唱妇随,弄玉在萧史的教导下,吹的萧声竟然像凤凰的声音,并把凤凰引来居住在其屋。于是穆公就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夫妇俩在上面居住不到几年,竟随着凤凰一同飞走了。萧史弄玉,双宿双飞,多么幸福!李清照在这里用“吹箫人”来比喻赵明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赵明诚却丢下李清照,一个人先去了。如今在李清照面前的确是人去楼空,即使有梅花好景,又有谁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诗的情景,能不为之怆然而泪下吗?在此词结尾的三句又化用了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写尽了怅然若失之感。
(二)引文
李清照在词中引用别人的文章,最常见的就是把原作略加改动或只取一句话中最主要的几个字。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佳节又重阳”这句,实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话。佳节是把酒赏菊的好时间,然而在此良辰之时,丈夫不在身边,怎能不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或许是受人之邀,又或许是为了应景,闷坐在屋子里一天的李清照,强打起精神来“东篱把酒”。“东篱”引用了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话,可是她哪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雅兴呢,虽然在盛开的菊花之中与人饮酒作乐,但却不免又触景伤情。因为菊花再美,也无法送给那远别的亲人,所以赏菊不但没有给她带来欢乐,更增加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因此,她实在写不出那“东篱把酒”的节日气氛,只写了一句“有暗香盈袖”,这句词引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这就更加突出了她那無法排遣的愁情。此词把两个引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出思念远人的深情。既然心中充满了愁情,哪还有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地离开东篱。“莫道不消魂”则引用了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的话。回到闺房的李清照,由于西风把帘子掀起来并且带来了一阵冷意,联想到刚才瘦细的菊枝,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三、拟人拟物别具一格
把物拟作人和把人拟作物,或者把这一物拟作另一物来表现的,都是把人的思想感情与外物关联起来或移到并且融入到外物之中,成了“人化了的自然”,借此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可以使表现的对象的特征,更为突出感人。
(一)拟物为友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凤凰台上忆吹箫》)
心中的“武陵人”已经消失在雾霭之中,只有主人公被留在“秦楼”上向远处眺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人可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那钟情凝望的眼神。流水本是无知之物,怎么会记住她终日凝眸呢?可词人在这里却让流水说话了,把流水看作是自己的知音。这个拟人手法,既巧妙地暗示了词人当时的孤独无依,又委婉地展现出词人思念远方亲人时的情景。是她终日凝望远行人的凄哀、肠断的心情,才促使无情的流水也动了情,也怜念她,理解她的苦痛。
(二)以此物拟彼物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胙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古典诗词写愁的佳句不少,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把愁拟为滔滔的江水,以言愁之多,愁之无尽。而李清照状愁,则借“载不动”这一词组把愁拟为有重量的物质,巧言船难以负荷。也就是说,她的满腹忧愁无处排遣,永远也解脱不了。试想一下,愁已使小舟难以载动,人又怎么能承受得住呢?这种拟物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真切地展现出愁之多、愁之深重,而且暗示出词人心灵上难熬的痛楚。
四、巧设问句情真意切
在词中巧设问句,是为了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从而体会到词人的心情或加强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这首词只有三十三个字,起二句十二字叙述平平,波澜的发生从“试问”开始。试问的“试”字极为传神,即显示词人询问花事迫不及待的心情,又透现出发问是忐忑不安的情绪,交织着即急切而又担忧的矛盾,是希望其无,却又担心其有的复杂情绪。而答者完全没有了解女主人公的心,像她每天早晨卷帘一样,觉得“雨疏风骤”是很平常的事,所以她随便、淡然、不假思索地便回答了“海棠依旧”。一问一答,反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心情和感受,从而也愈见出女主人公对海棠是多么的一往情深。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一个是心事重重,一个是天真无邪;一个是问者有情,一个是答者无意。这样,两个的不同性格也就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显然,使女的回答并没有使词人满意,于是词意迭进,涌起波澜。“知否?知否?”连续两次显现,表达了词人的语气,又是对使女回答的断然否定,同时又包含着责备之意。最后由词人的回答“应是绿肥红瘦”作结。“应是”是紧接“知否?知否”之后的正面回答,也是对使女的纠正。李清照这首词的高超之处,就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物,通过语气的缓急,使人看到她与“卷帘人”的态度不同,心情的迥异,言简意丰,新颖活泼,跌宕多姿,充分表达出一个惜春怜花人的感情的波澜。
五、叠字连用韵味幽美
将形、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密相连地用在一起,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或加强形象的摹拟,这种修辞手法叫“叠字”。易安为表达内心世界,常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且在其词中得到精彩的升华,其词的叠字自然贴切,言为心声,语随意转,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为历来文学家所激赏。张端义曾赞曰:“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十四个叠字,如繁弦急管,奏出令人心动之音。“寻寻觅觅”四字,劈势而来,似乎难以理解,细加玩索,才知道它们是用来反映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无可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是其他的东西,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根本不存在过。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承的感受,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收获,反而因为身边空空荡荡、无一人影的情景感到孤寂清冷、凄惨忧戚。这四个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紧接着再写一句“凄凄惨惨戚戚”,这句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三句在内容上写出了从“寻”到“空”到“悲”的思想线索,给全文渲染了一种冷落凄清的气氛,形式上也造成了层层加重,回环往复,抑郁顿挫的效果。这里锤炼语言,而不见烟火之色,雕琢词语,而不留斧凿之痕,真是运斤成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总之,在李清照的作品中,词人大量地运用了修辞的手法,以此来把具体丰富的感情流露出来,品鉴珠玑,似在聆听一个含蓄而真诚的古代东方女性的细细低语。她的词以清丽婉转、幽怨凄恻的风格、一生的种种情怀,从而给人以艺术感染力,达到了一种清新自然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章泰和.历代词赏析词典[M].牡丹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3.
[2]沈义芙.李清照《声声慢》叠词义探[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3).
[3]顾琼.易安词用典探析[J].南开学刊:哲社版,1992(6).
[4]黄正刚.浅谈李清照的语言特色[J].芜湖师专学报,1993(1).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