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学评论作为一个旨在探讨、揭示文学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关联.教师在对文学文本进行解析、鉴赏的过程之中实现对该作品的思想意义、文体特征及艺术内涵等方面的评价,相当于一个完整的文学评论的示范过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评论作为一个旨在探讨、揭示文学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关联.教师在对文学文本进行解析、鉴赏的过程之中实现对该作品的思想意义、文体特征及艺术内涵等方面的评价,相当于一个完整的文学评论的示范过程.
其他文献
在西方现代诗歌创作中,隐喻从一种修辞方法被提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仿佛离开了这种含蓄而抽象的表达方式,诗人们便举步维艰,不能同步于世界的脉搏,也无法与读者一同嗟叹苦短的人生.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诗歌创作的标志性人物,也是将隐喻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至登峰造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翻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仅徐志摩、夏济安、郭沫若等诗人都表示曾深受艾略特的影响,其旷世长诗《荒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更是成为诗歌研究的重要文本.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文本补白,创设开放性情境,并在教学中巧设探究性问题,可助力学生提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展大单元教学是核心素养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整合取向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与传统的单元教学在学习目标、知识形态、教学方式、情境任务设计、课程资源利用等方面迥然不同.大单元教学最明显的特征体现为课程内容、教学材料或资源“更多”,用“大观念”进行内容统摄,具有情境驱动特征.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情境任务、统整内容、课程活动、动态评价.它们与传统课程要素相比,内涵有了新的变化.
情景交融是优秀写景散文共有的特点.如何理解情景关系,如何透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审美心理,无疑是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我与地坛》《故都的秋》情景关系的赏析为例,意在说明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分析“物我关系”是理解作者情感的重要方法,在大单元整体任务设计背景下,整合教材内容、建立互文关联的比读策略,是引领学生进入散文深层阅读、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整本书阅读教学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书外谈书、浮光掠影、随便挖洞、注重知识、简单化运用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品质和效果,比较有效的做法是通过“指标”引领、任务驱动,在通读和读通中达到让学生真正读书的基本目的;选点切入、以点连线,在多线交汇中体现“整本书”的教学特点;选段精读、专题研讨,在多维共生中实现任务群的课程价值.
“熟读”一直为古代先贤所推崇与践行,在中国传统读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熟读有助于促成文本与读者的视域融合,促进读者对文本的有效理解;可以为精思提供凭借和依托,并与精思合力,贯通文章之义理;比泛读更能促进写作.读书贵在精熟,约取而实得.这些“熟读”思想的精髓可以为当下读书学习提供具有本土根基性质的参考和借鉴.
分层教学法作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对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提升作文能力、增强习作信心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应用意义分析认为,教师应对学生群体、作文目标、阅读素材、作文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分层探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要建构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也有意识地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美感.在日常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作品中的核心矛盾、作者的创作思路、创作主张等进行提问和讨论,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其思维品质,达到培养其思维美感的目的.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关注“理解为先”、强调“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及其教学实践,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日常点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语文教师不断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等途径进一步深入探究,并付诸实践,以期更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ICAP框架作为一种带有行为特征的认知参与理论,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分类,以研究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得出认知参与程度影响学习效果的结论.被动方式、主动方式、建构方式、交互方式这四种方式的学习效果由低到高,其主要区别在于思维参与度的不同.ICAP框架为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视角,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基于ICAP框架,提出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三个原则:活动进阶原则、动机激发与维持原则、读写一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