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介环境与技术促使微时代来临,不仅让微小说、微博得以流行,也让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微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从解读微电影入手,分析了微电影的受众定位及热播原因,对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及走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微电影;受众;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095-02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着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2011年上半年,《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4.85亿,微博用户数量也从2010年底的6311万暴增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1]。
一、何为“微电影”
互联网十多年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它更是开始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娱乐方式──电影。近日发布的《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指出:超过4000万人只使用网络视频而不看传统电视。网络视频受热捧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新媒介环境下微时代已经来临。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与多元性,催生了空闲时间的零散性。这不仅使得微小说、微博盛行,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微电影,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微电影与网络视频、传统电影均存在区别。微电影有着它特有的构思和表现形式,属于一种新的虚构电影作品的样态,一个个虚构的小片段、虚构的小情境或者小故事都可以成为微电影,其内容更加生活、更加轻喜剧,更适合现代社会中繁忙的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它是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结合的衍生物,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微”字。大家对这种新的电影形式定义目前还很模糊,却大致概括为应符合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微时段放映,微电影与传统电影那种至少一个多小时的长度相比,它短则几分钟,长则二三十分钟;二是微型制作,微电影的“微容量”决定了绝不会如传统电影那般耗时耗力,它准入门槛低,参与者很多都是草根;三是微平台播出,与传统电影的影院模式有着区别,微电影大多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视频平台播放,更加贴近普通大众,普及度更广泛。
优酷网制作的“11度青春系列剧”短片《老男孩》于2010年年底引发了网络微电影的热潮,仅一年之内就又有多部微电影作品问世。周迅、余文乐联袂主演的《四夜奇谭》,酷6网制作的《青春期》,演员徐峥制作并主演的《一部佳作的诞生》,著名导演姜文执导的《看球记》等也成为微电影作品中的一部分。微电影承载了普通大众对新兴事物的无限向往与期待,加上多媒体网络、3G无线上网手机等新技术的应用,更是给了微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二、受众分析
我国目前使用网络媒介尤其是新媒介的网民,主要年龄段为18至30岁,其中又以80后、90后为主力军。可以说,《11度青春系列》和《四夜奇谭》可以看作是针对80后、90后群体为主要受众,追求时尚紧跟潮流的年轻人。
以《老男孩》为代表的“11度青春系列”的微电影运动形成了一股流行文化热潮,无数年轻人在观看影片之后,洒下热泪。《老男孩》讲述了两个普通男人的梦想之旅,以不失幽默的镜头勾起观众对儿时梦想的回忆。《四夜奇谭》讲述了四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吃指甲刀的女朋友,替身演员的意外之喜,谎言与谎言被揭穿,以及在微博中渐行渐远的爱情。各篇中都有许多展示80后与90后们生活方式的细节,平板电脑,百度搜索,触屏手机,快餐食品,新浪微博,网络语言(“我勒个去”,“无图无真相”等),玩音乐,打麻将,相亲……无处不在的熟悉感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故事将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迷雾,以悬疑、梦幻甚至带有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片描写形形色色的爱情,组合成“爱的奇妙物语”,却只是为了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生活无处没有惊喜,爱情是如此奇妙难解。
爱好微电影的年轻人,他们对一切难以在传统媒体上出现的新鲜玩意感兴趣,这让他们得到一种颠覆的快感。网络则无限扩张了他们的触角和欲望。《四夜奇谭》中“去中心化”的碎片叙述模式,体现了消解崇高、游戏化的态度和多感觉的体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受众的好奇心和意淫的欲望。年轻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伴随着心理机制的作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信息去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媒介的使用过程从某种角度说也是满足受众心理需要的过程,这部分年轻受众在观看此类影片的过程中寻求认同的心理得以凸显,同时心中的压抑情感得以释放,实现了自我宣泄的目的。
三、微电影热播原因分析
1.与受众产生共鸣。80后、90后受众主导网络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能否与他们形成情感共振是能否受到关注的重要因素。而要达成深度共振必须有共鸣,每两到三年受众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极大差异,这也导致了内心的共鸣点存在着差异性。共鸣点包括表层和深层两种,表层元素又以文化符号为主要构成,如某个特定时代的音乐、热点时事、大事件、社会物品符号等,这类元素产生的共鸣速度快;深层元素则以受众群体共同的人生经历、情感感受、内在经验为基础,这类共鸣的影响时间更为长久。《老男孩》表现的表层共鸣元素有杰克逊,李春波,校园氛围……深度共鸣元素是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尴尬但仍然不愿放弃梦想,当青春逝去之后在浮华的物质世界中的生活状况。《四夜奇谭》表现的表层共鸣元素有平板电脑,微博,快餐;深度元素则有情感与物质的关系,亲情和理想的矛盾,想象的出轨,爱情的变幻莫测等。网络微电影很注意抓住能与特定受众群体形成共鸣的元素,能深入到受众内心深处,实现了与受众情感上的共鸣。
2.受众参与性强。微电影有着极强的互动、参与性和自主性,引发了受众个性的张扬和观赏的热潮。在传播过程中评论由观众自由参与,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将自己对电影的评价发布在论坛、博客,可以发布投票,还有各种网站、电影公司甚至个人举办专门的网络电影比赛或影评活动。同时,影片的播放在时间空间上也是自主的,甚至包括电影的播放内容,完全由受众自己选择。匿名性的评论给予了自我的无限释放,在发表影片评论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意愿与观点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而不必存有太多顾忌,这样可以得到情绪的彻底宣泄和自我释放。无形中也促使网络微电影的热度越来越高,使网络微电影不断被评论,也不断地受人关注与传播。
不管是喜欢与支持还是讨厌与谩骂,各种评论都将引得更多受众不断关注。《老男孩》相对而言好评度略高于《四夜奇谭》,一方面是深层元素的切合度高,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庸不愿意接收意外。另一方面是《四夜奇谭》的内部广告植入过于频繁。但是这仍不影响两者的高点击率和引发的观赏热潮,评论声四起,关注度也居高不下。网络世界的关注度一定程度上也带到了现实世界之中。
3.“微电影”内在特质决定。《老男孩》选题直面现实,充满话题性。无论是什么年代,青春和梦想都是必不可少的话题。追求梦想的方式各式各样,成功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其过程往往能引起更多思考。《老男孩》的制作紧跟潮流,充满时尚元素,即使只是简单的选秀也是时下潮流的映射。营销上贴近市场,充滿商业性。在《老男孩》中,雪佛兰公司的广告以贴片的形式出现,其植入并不多见。
《四夜奇谭》中的商业因素更为明显,但是观众接受度较高。与传统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受到猛烈抨击不同,大多网友对其中的广告持宽容态度——认为将网络微电影与品牌结合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有机环节。《四夜奇谭》分8集,以周播剧的方式,连续2个月内在以新浪网领衔的各大网站播出1集。参考日美剧周播的方式,紧跟市场反映,每集播出后能快速选定宣传重点,扩大市场效应。影片在技术上表现有力,充满节奏感和时尚感,许多细节在不经意间就充分体现了现代年轻人生活习惯:依赖朋友不亲近父母,独立却寂寞等。
四、微电影传播效果分析
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故事无双》,网络微电影经历了从自娱自乐向自负盈亏的商业化蜕变。现在这种由品牌出资,联合网站和专业电影制作團队模式制作的“11度青春系列”和《四夜奇谭》更加突出了商业化的特性,对传播效果自然有所要求。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友在第一时间免费观看制作精良的影片的需求,同时也达到了完美的广告传达效果。吴彦祖加盟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将商业广告与微电影加以巧妙的融合,被大家称为“不是广告的广告”。此外还有微电影《闺蜜》则让李冰冰来讲述自己“闺蜜”的故事,不难发现是在为其主演的电影新作《雪花密扇》造势,《闺蜜》本身也在网络上引起了收视热潮。
网络微电影周期短、投入小,并且有很快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如果一部作品上市后,受众反应强烈,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反应马上做出调整。网络电影的观众参与性很强,而且题材基本都是大家短期关注的话题,很利于宣传推广。网络微电影用传统电影手法进行摄制,在此基础上加以商业化运作已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微电影让草根们参与传播的经验,被公认为是有价值的培养大众参与能力的途径。这种新兴的网络娱乐活动,使得草根阶层意识到自己并不只是社会传播活动的简单陪衬,有了一种参与的快感;此外也把网络原生态文化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可以说,网络微电影为网络娱乐时尚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文以载道”历来是我国文艺的优良传统。但是商业化市场下许多电影大片塑造了与现实严重脱节的环境,如果没有依附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层面,网络电影同样也只是一个故事,仅仅是给部分精神空虚的观众用以消磨时光、自我满足的精神鸦片。传统电影的理想化色彩浓厚、权威式说教过多,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网络时代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微电影带有综合性、包容性和时代气息,它能迎合网络观众“各说各话”的内在心理,是电影艺术向观众的审美需求靠拢所产生的一个必然性结果。网络微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作用于人们原有的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这一点是网络微电影最显著的效果体现。
伴随着微博时代到来的微电影是否能得到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有限空间里真正给人以观影的愉悦,反映当下种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留给人们无限回味的空间,与受众的心灵产生共鸣。不可否认的是,有需求就会有存在,联系当下人类对自由、随性的追求,大家有理由相信微电影有着光明的前景。它具备技术条件支撑,有着特定的市场需求,便绝不会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 邱秀聪.微博之后流行微电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8-08.
[2] 张成良.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J].电影评介,2007(6).
关键词:微电影;受众;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095-02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着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2011年上半年,《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4.85亿,微博用户数量也从2010年底的6311万暴增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1]。
一、何为“微电影”
互联网十多年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它更是开始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娱乐方式──电影。近日发布的《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指出:超过4000万人只使用网络视频而不看传统电视。网络视频受热捧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新媒介环境下微时代已经来临。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与多元性,催生了空闲时间的零散性。这不仅使得微小说、微博盛行,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微电影,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微电影与网络视频、传统电影均存在区别。微电影有着它特有的构思和表现形式,属于一种新的虚构电影作品的样态,一个个虚构的小片段、虚构的小情境或者小故事都可以成为微电影,其内容更加生活、更加轻喜剧,更适合现代社会中繁忙的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它是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结合的衍生物,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微”字。大家对这种新的电影形式定义目前还很模糊,却大致概括为应符合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微时段放映,微电影与传统电影那种至少一个多小时的长度相比,它短则几分钟,长则二三十分钟;二是微型制作,微电影的“微容量”决定了绝不会如传统电影那般耗时耗力,它准入门槛低,参与者很多都是草根;三是微平台播出,与传统电影的影院模式有着区别,微电影大多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视频平台播放,更加贴近普通大众,普及度更广泛。
优酷网制作的“11度青春系列剧”短片《老男孩》于2010年年底引发了网络微电影的热潮,仅一年之内就又有多部微电影作品问世。周迅、余文乐联袂主演的《四夜奇谭》,酷6网制作的《青春期》,演员徐峥制作并主演的《一部佳作的诞生》,著名导演姜文执导的《看球记》等也成为微电影作品中的一部分。微电影承载了普通大众对新兴事物的无限向往与期待,加上多媒体网络、3G无线上网手机等新技术的应用,更是给了微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二、受众分析
我国目前使用网络媒介尤其是新媒介的网民,主要年龄段为18至30岁,其中又以80后、90后为主力军。可以说,《11度青春系列》和《四夜奇谭》可以看作是针对80后、90后群体为主要受众,追求时尚紧跟潮流的年轻人。
以《老男孩》为代表的“11度青春系列”的微电影运动形成了一股流行文化热潮,无数年轻人在观看影片之后,洒下热泪。《老男孩》讲述了两个普通男人的梦想之旅,以不失幽默的镜头勾起观众对儿时梦想的回忆。《四夜奇谭》讲述了四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吃指甲刀的女朋友,替身演员的意外之喜,谎言与谎言被揭穿,以及在微博中渐行渐远的爱情。各篇中都有许多展示80后与90后们生活方式的细节,平板电脑,百度搜索,触屏手机,快餐食品,新浪微博,网络语言(“我勒个去”,“无图无真相”等),玩音乐,打麻将,相亲……无处不在的熟悉感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故事将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迷雾,以悬疑、梦幻甚至带有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片描写形形色色的爱情,组合成“爱的奇妙物语”,却只是为了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生活无处没有惊喜,爱情是如此奇妙难解。
爱好微电影的年轻人,他们对一切难以在传统媒体上出现的新鲜玩意感兴趣,这让他们得到一种颠覆的快感。网络则无限扩张了他们的触角和欲望。《四夜奇谭》中“去中心化”的碎片叙述模式,体现了消解崇高、游戏化的态度和多感觉的体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受众的好奇心和意淫的欲望。年轻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伴随着心理机制的作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信息去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媒介的使用过程从某种角度说也是满足受众心理需要的过程,这部分年轻受众在观看此类影片的过程中寻求认同的心理得以凸显,同时心中的压抑情感得以释放,实现了自我宣泄的目的。
三、微电影热播原因分析
1.与受众产生共鸣。80后、90后受众主导网络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能否与他们形成情感共振是能否受到关注的重要因素。而要达成深度共振必须有共鸣,每两到三年受众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极大差异,这也导致了内心的共鸣点存在着差异性。共鸣点包括表层和深层两种,表层元素又以文化符号为主要构成,如某个特定时代的音乐、热点时事、大事件、社会物品符号等,这类元素产生的共鸣速度快;深层元素则以受众群体共同的人生经历、情感感受、内在经验为基础,这类共鸣的影响时间更为长久。《老男孩》表现的表层共鸣元素有杰克逊,李春波,校园氛围……深度共鸣元素是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尴尬但仍然不愿放弃梦想,当青春逝去之后在浮华的物质世界中的生活状况。《四夜奇谭》表现的表层共鸣元素有平板电脑,微博,快餐;深度元素则有情感与物质的关系,亲情和理想的矛盾,想象的出轨,爱情的变幻莫测等。网络微电影很注意抓住能与特定受众群体形成共鸣的元素,能深入到受众内心深处,实现了与受众情感上的共鸣。
2.受众参与性强。微电影有着极强的互动、参与性和自主性,引发了受众个性的张扬和观赏的热潮。在传播过程中评论由观众自由参与,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将自己对电影的评价发布在论坛、博客,可以发布投票,还有各种网站、电影公司甚至个人举办专门的网络电影比赛或影评活动。同时,影片的播放在时间空间上也是自主的,甚至包括电影的播放内容,完全由受众自己选择。匿名性的评论给予了自我的无限释放,在发表影片评论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意愿与观点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而不必存有太多顾忌,这样可以得到情绪的彻底宣泄和自我释放。无形中也促使网络微电影的热度越来越高,使网络微电影不断被评论,也不断地受人关注与传播。
不管是喜欢与支持还是讨厌与谩骂,各种评论都将引得更多受众不断关注。《老男孩》相对而言好评度略高于《四夜奇谭》,一方面是深层元素的切合度高,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庸不愿意接收意外。另一方面是《四夜奇谭》的内部广告植入过于频繁。但是这仍不影响两者的高点击率和引发的观赏热潮,评论声四起,关注度也居高不下。网络世界的关注度一定程度上也带到了现实世界之中。
3.“微电影”内在特质决定。《老男孩》选题直面现实,充满话题性。无论是什么年代,青春和梦想都是必不可少的话题。追求梦想的方式各式各样,成功与否不是最重要的,其过程往往能引起更多思考。《老男孩》的制作紧跟潮流,充满时尚元素,即使只是简单的选秀也是时下潮流的映射。营销上贴近市场,充滿商业性。在《老男孩》中,雪佛兰公司的广告以贴片的形式出现,其植入并不多见。
《四夜奇谭》中的商业因素更为明显,但是观众接受度较高。与传统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受到猛烈抨击不同,大多网友对其中的广告持宽容态度——认为将网络微电影与品牌结合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有机环节。《四夜奇谭》分8集,以周播剧的方式,连续2个月内在以新浪网领衔的各大网站播出1集。参考日美剧周播的方式,紧跟市场反映,每集播出后能快速选定宣传重点,扩大市场效应。影片在技术上表现有力,充满节奏感和时尚感,许多细节在不经意间就充分体现了现代年轻人生活习惯:依赖朋友不亲近父母,独立却寂寞等。
四、微电影传播效果分析
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故事无双》,网络微电影经历了从自娱自乐向自负盈亏的商业化蜕变。现在这种由品牌出资,联合网站和专业电影制作團队模式制作的“11度青春系列”和《四夜奇谭》更加突出了商业化的特性,对传播效果自然有所要求。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友在第一时间免费观看制作精良的影片的需求,同时也达到了完美的广告传达效果。吴彦祖加盟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将商业广告与微电影加以巧妙的融合,被大家称为“不是广告的广告”。此外还有微电影《闺蜜》则让李冰冰来讲述自己“闺蜜”的故事,不难发现是在为其主演的电影新作《雪花密扇》造势,《闺蜜》本身也在网络上引起了收视热潮。
网络微电影周期短、投入小,并且有很快的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如果一部作品上市后,受众反应强烈,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反应马上做出调整。网络电影的观众参与性很强,而且题材基本都是大家短期关注的话题,很利于宣传推广。网络微电影用传统电影手法进行摄制,在此基础上加以商业化运作已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微电影让草根们参与传播的经验,被公认为是有价值的培养大众参与能力的途径。这种新兴的网络娱乐活动,使得草根阶层意识到自己并不只是社会传播活动的简单陪衬,有了一种参与的快感;此外也把网络原生态文化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可以说,网络微电影为网络娱乐时尚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文以载道”历来是我国文艺的优良传统。但是商业化市场下许多电影大片塑造了与现实严重脱节的环境,如果没有依附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层面,网络电影同样也只是一个故事,仅仅是给部分精神空虚的观众用以消磨时光、自我满足的精神鸦片。传统电影的理想化色彩浓厚、权威式说教过多,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网络时代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微电影带有综合性、包容性和时代气息,它能迎合网络观众“各说各话”的内在心理,是电影艺术向观众的审美需求靠拢所产生的一个必然性结果。网络微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作用于人们原有的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这一点是网络微电影最显著的效果体现。
伴随着微博时代到来的微电影是否能得到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有限空间里真正给人以观影的愉悦,反映当下种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留给人们无限回味的空间,与受众的心灵产生共鸣。不可否认的是,有需求就会有存在,联系当下人类对自由、随性的追求,大家有理由相信微电影有着光明的前景。它具备技术条件支撑,有着特定的市场需求,便绝不会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 邱秀聪.微博之后流行微电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8-08.
[2] 张成良.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J].电影评介,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