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到今天,我对自己的定义都是三个字——“女糙汉”。所以当高考过后,有初中同学告诉我,说我成绩好,性格好,受同学欢迎,被老师喜欢,一直是他心目中的女神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受宠若惊,不过紧接着想到的,却是很早以前的以为早就被历史洪流冲刷干净的事情。
那件事发生在我的“黑历史”时期——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小时候我不大懂,为什么成为少先队员、戴红领巾也要分批次,然而当我意识到我没能人班主任的法眼,成为光荣的第一批少先队员时,周围被钦点的小伙伴们已经三三两两地手拉手上台了。
他们逆着光,仰着稚嫩的脸庞,神情却是自豪而荣耀的。
当然,“第一批”肯定是凤毛麟角,留在操场上,像我一样目露钦羡与渴望的人更多。然而,我把那一刻记得太清楚,清楚到至今可以说出“第一批”中大部分人的名字,清楚到仍然记得那时看到台上的人戴着红领巾回来,自己心中强烈的不甘。
更可笑的是,放学时爸爸来接我回家,我怕他看到别人有红领巾而我没有,几次想要从班级队伍里逃脱出去,在爸爸察觉前拉他离开。但是,失败了。
那天晚上,妈妈一边给我洗脚,一边问我学校的情况。我说着说着眼泪滚了下来,一发不可收拾。
从很小开始,我就有种偏执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我应该很优秀。在别的小朋友还要掰着手指算十以内加减,我却能快速算百位数加减了,这种感觉第一次膨胀放大。你很聪明——老师数次在期末评语里这样写道。最终他们却没有选择聪明的我。
真正的蜕变发生在小学三年级。我开始在班级稳居前五的位置,和原先那些觉得高不可攀的课代表、班千,成了朋友。甚至于,现在关系最好的小学同学,我对她最初的印象也是停留在二年级时作为“免试生”参加期末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名。
学生时代,成绩好就如同游戏里的道具加成,在你的全身罩一层光圈,显得神圣而伟大。
近期聚会,又聊到小学的事情,不知谁提起了A的名字,他从小学高年级后就成了班级里的害群之马,上课捣乱纪律、不写作业、成绩差……有同学说他连专科线也没有考上。我却知道,他是“第一批”里的人。于是我装作不经意地说出这件事,旁边的人果然一副“你开玩笑吧”的样子,并且说:“我记得当时第一批就只有你和班长,还有……”
那之中并没有我。我在意了那么多年的事,在别人心中,大约也只残存了一点模糊的印象,还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悄悄改变了。
我小学的学校,有直升的初中部,并且风评好到无数家长斥资无数要将孩子塞进来。可我放弃了初中部的录取通知书,以及毕业考年级前十得来的学费减半的机会,选择了一所外人看来十分臭名昭著的学校。
被很多人问过原因,如今再有人问起,我早已没有当初的局促,笑容坦荡地回答:“因为我妈妈在那个学校,可以给我很好的照顾啊。”是的。照顾到可以免去学杂费甚至书本费。而原来的学校是私立院校,中学部的费用更是高到令人咋舌。那时我家正处窘境,父亲待业在家,只有母亲一人支撑。
选择不言而喻。接着给自己找遍了理由,重点初中压力大,作业多,老师严厉,而且学校离家也远……努力地说服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结果。
当时的我自信(或说自负)地对自己说:“就算在这所中学,我也要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还要考进实验班!”
我中考那年,全市最好的高中录取线是728.1分,我考了7272分。0.9分的差距,我不知道是该说造化弄人,还是就此认命。幸而,最后我靠初中学校仅有的几个推荐名额,上了那所高中,被分在五个实验班外的普通班。
我想起了小学毕业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从中学部的大门前走过,看见门口贴的红色喜报,多少人考进了重点高中,哪些人考进了实验班。景仰之余,约定好大家一起努力,也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上面。
得知中考成绩后,我独自转了两班公交车来到了久违的母校。半低着头从中学部的门前走过,装作若无其事地抬起头,又若无其事地往喜报上扫了一眼。当年约定好的朋友,几乎都实现了愿望。
也有人问我考得怎样,我插科打诨一阵后,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回复他。对方发来一串省略号,然后“哈哈”两声,说:“也很厉害了。”
我能猜到他的潜台词——在那样的中学,考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高一的上半学期,我一直问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没有人能够回答我。每每当我在校园里偶遇小学好友时,我的骄傲与自尊心总会让我不自觉地避道而行。
再痛苦、再难过,熬到了高一结束,文理分科。我以高一年级前五十的成绩,在高二分进了实验班。在踏进新班级的那一天,我终于豁然开朗。
殊途同归。
所有的结局,无论美好还是悲惨,都是你自己挣来的。
成绩的意义,并不会是能让你的外表增彩,而是在学生时代,让你从心底认同自己,认同自己的努力与价值,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未来,成绩会被很多东西代替,但最重要的是,心中有光,脚下便是船。
你很好,只是可能比别人,迟一点上岸。
那件事发生在我的“黑历史”时期——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小时候我不大懂,为什么成为少先队员、戴红领巾也要分批次,然而当我意识到我没能人班主任的法眼,成为光荣的第一批少先队员时,周围被钦点的小伙伴们已经三三两两地手拉手上台了。
他们逆着光,仰着稚嫩的脸庞,神情却是自豪而荣耀的。
当然,“第一批”肯定是凤毛麟角,留在操场上,像我一样目露钦羡与渴望的人更多。然而,我把那一刻记得太清楚,清楚到至今可以说出“第一批”中大部分人的名字,清楚到仍然记得那时看到台上的人戴着红领巾回来,自己心中强烈的不甘。
更可笑的是,放学时爸爸来接我回家,我怕他看到别人有红领巾而我没有,几次想要从班级队伍里逃脱出去,在爸爸察觉前拉他离开。但是,失败了。
那天晚上,妈妈一边给我洗脚,一边问我学校的情况。我说着说着眼泪滚了下来,一发不可收拾。
从很小开始,我就有种偏执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我应该很优秀。在别的小朋友还要掰着手指算十以内加减,我却能快速算百位数加减了,这种感觉第一次膨胀放大。你很聪明——老师数次在期末评语里这样写道。最终他们却没有选择聪明的我。
真正的蜕变发生在小学三年级。我开始在班级稳居前五的位置,和原先那些觉得高不可攀的课代表、班千,成了朋友。甚至于,现在关系最好的小学同学,我对她最初的印象也是停留在二年级时作为“免试生”参加期末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名。
学生时代,成绩好就如同游戏里的道具加成,在你的全身罩一层光圈,显得神圣而伟大。
近期聚会,又聊到小学的事情,不知谁提起了A的名字,他从小学高年级后就成了班级里的害群之马,上课捣乱纪律、不写作业、成绩差……有同学说他连专科线也没有考上。我却知道,他是“第一批”里的人。于是我装作不经意地说出这件事,旁边的人果然一副“你开玩笑吧”的样子,并且说:“我记得当时第一批就只有你和班长,还有……”
那之中并没有我。我在意了那么多年的事,在别人心中,大约也只残存了一点模糊的印象,还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悄悄改变了。
我小学的学校,有直升的初中部,并且风评好到无数家长斥资无数要将孩子塞进来。可我放弃了初中部的录取通知书,以及毕业考年级前十得来的学费减半的机会,选择了一所外人看来十分臭名昭著的学校。
被很多人问过原因,如今再有人问起,我早已没有当初的局促,笑容坦荡地回答:“因为我妈妈在那个学校,可以给我很好的照顾啊。”是的。照顾到可以免去学杂费甚至书本费。而原来的学校是私立院校,中学部的费用更是高到令人咋舌。那时我家正处窘境,父亲待业在家,只有母亲一人支撑。
选择不言而喻。接着给自己找遍了理由,重点初中压力大,作业多,老师严厉,而且学校离家也远……努力地说服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结果。
当时的我自信(或说自负)地对自己说:“就算在这所中学,我也要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还要考进实验班!”
我中考那年,全市最好的高中录取线是728.1分,我考了7272分。0.9分的差距,我不知道是该说造化弄人,还是就此认命。幸而,最后我靠初中学校仅有的几个推荐名额,上了那所高中,被分在五个实验班外的普通班。
我想起了小学毕业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从中学部的大门前走过,看见门口贴的红色喜报,多少人考进了重点高中,哪些人考进了实验班。景仰之余,约定好大家一起努力,也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上面。
得知中考成绩后,我独自转了两班公交车来到了久违的母校。半低着头从中学部的门前走过,装作若无其事地抬起头,又若无其事地往喜报上扫了一眼。当年约定好的朋友,几乎都实现了愿望。
也有人问我考得怎样,我插科打诨一阵后,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回复他。对方发来一串省略号,然后“哈哈”两声,说:“也很厉害了。”
我能猜到他的潜台词——在那样的中学,考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高一的上半学期,我一直问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没有人能够回答我。每每当我在校园里偶遇小学好友时,我的骄傲与自尊心总会让我不自觉地避道而行。
再痛苦、再难过,熬到了高一结束,文理分科。我以高一年级前五十的成绩,在高二分进了实验班。在踏进新班级的那一天,我终于豁然开朗。
殊途同归。
所有的结局,无论美好还是悲惨,都是你自己挣来的。
成绩的意义,并不会是能让你的外表增彩,而是在学生时代,让你从心底认同自己,认同自己的努力与价值,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未来,成绩会被很多东西代替,但最重要的是,心中有光,脚下便是船。
你很好,只是可能比别人,迟一点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