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留守儿童队伍不断的扩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西营中学留守儿童的现状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诸问题作以分析。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我校留守儿童的分布状况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住校的留守儿童,他们从周日下午回校,一直到周五下午才回家。大多数时间脱离父母的监护,造成与家庭关系的感情单薄;更甚者,回家后因为父母外出,长年累月不见父母,只能通过电话等联系,但也仅仅是说说学习情况,没有多少情感的交流。二是走读生中的留守儿童,大都是父母亲外出打工,寄托给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姑、舅等其他亲戚监护。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分析。首先缺乏父慈母爱而受祖辈溺爱。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一方面他们缺乏父母的温暖与呵护和管教而在心理上往往性情孤僻、感情脆弱、性格懦弱、缺乏同情心;另一方面他们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至于其他亲戚的监护,往往只是照顾其生活起居,更甚者,处于人情世故的考虑,就是敷衍了事,根本无法尽到教育责任。
其次,许多家长有“子女交给学校教育,你们给我教育好就好了”的不负责任的心理和想法,所以他们很少或没有和学校老师主动联系,甚至不参加家长会、对学校老师的邀请也听而不闻,无从了解子女的学习、心理状况。他们只看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打工”父母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这些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还有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就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并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完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外出的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好坏,更多的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看儿童娱乐节目),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孩子的学习下降了,要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孩子的情绪很低落,要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样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常回家看看,这样更容易了解他们的需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还有,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
2.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顺利、健康成长。我们学校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住校生的起居,值周的老师担负起留守爸爸和留守妈妈的角色,利用晚自习和其他课外时间为留守儿童辅导学习,疏导心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的氛围。至于走读生,班主任老师多方调查,尽量全面地掌握并建立留守儿童的家庭档案(包含住校生的),时时关注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其他任课老师协助班主任监护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黑板报,国旗下演讲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对青少年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合理的疏导。
3.强化社会教育,拓展村镇教育,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平台。
加快社会制度改革,从政策层面上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搭建一个由相关社会组织(如村委会、妇联、教育部门等)参与的爱心教育平台,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监护体系,扩大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面和关注面。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和力量,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共同搭建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各种活动,引导社会爱心人士自愿组成“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道德引导和心理疏导等,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我校留守儿童的分布状况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住校的留守儿童,他们从周日下午回校,一直到周五下午才回家。大多数时间脱离父母的监护,造成与家庭关系的感情单薄;更甚者,回家后因为父母外出,长年累月不见父母,只能通过电话等联系,但也仅仅是说说学习情况,没有多少情感的交流。二是走读生中的留守儿童,大都是父母亲外出打工,寄托给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姑、舅等其他亲戚监护。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分析。首先缺乏父慈母爱而受祖辈溺爱。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一方面他们缺乏父母的温暖与呵护和管教而在心理上往往性情孤僻、感情脆弱、性格懦弱、缺乏同情心;另一方面他们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至于其他亲戚的监护,往往只是照顾其生活起居,更甚者,处于人情世故的考虑,就是敷衍了事,根本无法尽到教育责任。
其次,许多家长有“子女交给学校教育,你们给我教育好就好了”的不负责任的心理和想法,所以他们很少或没有和学校老师主动联系,甚至不参加家长会、对学校老师的邀请也听而不闻,无从了解子女的学习、心理状况。他们只看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打工”父母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这些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还有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就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并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完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外出的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好坏,更多的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看儿童娱乐节目),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孩子的学习下降了,要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孩子的情绪很低落,要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样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常回家看看,这样更容易了解他们的需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还有,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
2.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顺利、健康成长。我们学校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住校生的起居,值周的老师担负起留守爸爸和留守妈妈的角色,利用晚自习和其他课外时间为留守儿童辅导学习,疏导心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的氛围。至于走读生,班主任老师多方调查,尽量全面地掌握并建立留守儿童的家庭档案(包含住校生的),时时关注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其他任课老师协助班主任监护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黑板报,国旗下演讲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信箱),对青少年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合理的疏导。
3.强化社会教育,拓展村镇教育,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平台。
加快社会制度改革,从政策层面上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搭建一个由相关社会组织(如村委会、妇联、教育部门等)参与的爱心教育平台,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监护体系,扩大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面和关注面。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和力量,建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共同搭建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各种活动,引导社会爱心人士自愿组成“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道德引导和心理疏导等,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