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个家庭 利益捆绑
“老三届”注定是经历和磨难最多的一代人。当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正遇上了社会的大变革;当他们中的许多人,上山下乡好不容易回城工作时,又面临着下岗的困境。1988年从当年江西插队的县城回到上海郊县崇明农场、曾担任过农场企业领导的章振毅也不例外,为了生存他不断地奔波着:他承包过农场开在上海市区的商店,一千就是三年;他以后买了一个500立升的釜锅,做起了乳胶生意,自产自销……。虽然都未赚什么大钱,却积累了许多做企业的经验。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要解近期之忧必须作出长远考虑,从长计议。章振毅在自谋职业的商海里扑腾了几年,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做了今日不知明天的营生,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便萌生了在家族内集资办个企业的想法,这样既能解决自己后半生的就业,又能为同样是人到中年又有就业之虞的亲朋好友解决后顾主忧。章振毅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赞同。
1996年的一天,章家一个不同寻常的家族会议在章振毅的提议下召开了。章振毅和盘托出了他的创业计划,理由就这么简单和实在,为生存也为保障,为现在也为未来。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家族要为自己及子孙提供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境,办家族企业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创业,是靠家族的优势去开创属于家族事业的一片天地,尽管亲人中间有人疑虑,毕竟前路漫漫,创业有着太多的不可预测的因素,但集资办厂的决定还是得到了家族成员的一致通过。
集资的数额由各家庭自定,多少不论。虽说也有反悔的,但最后章振毅还是筹到了50万元。这50万元,在那个年代,是上海一个非常普通的毫无商界政界背景的家族中拿出来的全部积蓄,确实是尽了家族最大的努力,连年迈的母亲也拿出了仅有的一万元积蓄,当然,她老人家出钱更多的是对子女创业的一份支持。
就这样,家族中八个家庭为着将来把利益紧紧地捆在了一起。这种家族集资抱团创业的实践也改变着传统家族的一成不变的亲缘关系,开创着家族生活的新型关系的新篇章。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一家人能够互相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这是她对家人支持她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幸福感言。章振毅此时此刻在心中涌动的也是这种居里夫人式的幸福,还有被家人信任的幸福。
始终不忘的责任
创业从何入手?章振毅选择了自己熟悉的行业,以他做乳胶生意时接触过的纸管作为主要产品。新成立的公司取名“振英”,是从夫妻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以百年好合的和美寓意来预示家族企业有着美好前程。但企业开始的路走得并不轻松,用董事长妻子的话说,有点“心惊肉跳”。这不仅是因为前面的路未知数太多,而且他们两个肩扛着八个家庭的未来,来不得丝毫大意。这是他们创业过程中始终不忘的责任。
集资的钱必须用在刀刃上,该省的绝对要省。草创初期的厂房是废弃的养猪场、养鸡场,跑业务完全靠自己的腿。为寻找客户,章振毅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短短两年时间就骑坏了2辆助动车。有时在路上看到装着纸管的货车,他会骑着助动车一路追到底,主动向对方介绍自己的产品,并马上将产品送上门征求意见。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业务总算有了点眉目。不久,有个台湾商人来厂考察,看到振英的厂房如此简陋,忍不住直摇头,说只有在改变工厂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把业务给他。那时,正好浦东有家纸箱厂倒闭了,章振毅决定把它盘过来,稍加改造,就把厂子搬到了那里。台湾老板也守信用,把做纸箱的定单给了公司,从此企业逐渐走上了轨道。
2003年,章振毅在嘉定买下了12亩地,建造新厂房,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业务需求。振英公司现在的主要客户都是外资合资企业。公司原为台湾上市公司富士康提供纸托盘、纸托角,他们看到振英公司纸制品的质量好,便到公司来询问,可否为其配套生产纸带和纸管?公司一一答应了下来,边打样子,边增加设备,很快又为企业扩大了业务。振英公司的服务更是让客户称道不绝。公司为了客户的急需,曾用轿车驱车百里把产品送到他们手中,而产品的价值不足20元。现在,公司已经建立专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侯服务的系统。
振英公司去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这对一个小型的家族企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说到成功,章振毅喜形于色,溢于言表。由于企业的产品避开了市场的激烈竞争,搞差异化特色经营,生产的是少有人问津的而且有一定难度的纸质包装的“死角”,既填补了市场的空缺,又为企业赢得了立足之地。
目前,企业已在行业内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常有客户来厂看了说,在他们所看的相关企业中,振英的规模是大的。
富了并不曲终人散
企业办到这个份上,已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只是为了生活有个着落,将来有个保障而已,而是到了应该把企业当作事业来经营的地步。家族成员当年拿出来的钱早已收回,但股份仍在,红利照拿。家族中原来一些比较困难的家庭也买上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当然是振英公司给了他们一定的帮助。穷时,容易同心协力,富了,往往同床异梦,这是常见的现象。而振英公司的家族股东,在赚了钱后并没有曲终人散,各奔前程,而是希冀自己的企业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于是,继续紧紧抱团成了他们一致的选择。
家族企业的发展往往会遇到棘手的“亲情”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严重干扰企业的前途。为此,章振毅在管理公司时以《公司法》为准绳,坚持以法为本、依法经营。虽说公司的领导人都是亲戚,但公司的重大决策都由董事会决定。董事会每季一次,碰到重大事项随时开,与会者人均一票,从根本上防止了个人说了算的不良倾向。2004年董事会开了有14次之多,充分听取股东意见,避免了无谓的内讧和扯皮。
企业做了这么几年,由于振英公司报价合理、质量上乘、服务周到,再加上因特网的传播使振英公司已名声在外,想要收住脚也难了,因为现在经常有公司慕名而来。最近美国有家生产冰淇淋的公司,要做一种特殊规格的外包装盒,他们在中国找了几家包装企业,最后选中了振英,并立即出钱让振英开模打样。该公司每年需要200万只冰淇淋盒,是笔不小的生意,目前正等待着振英的决策。类似这样的定单,章振毅手上还有不少。
当前,振英公司正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抉择:或者满足现状,或者继续做大。但要做大,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要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又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一是资金。现在家族股东会议已经决定,每年的红利只记帐不取出,只在年终时发5000元过年,但企业留用的这些红利钱远不够企业发展之需,还必须进行融资才能解决资金缺口,因为设备的更新换代、规模的扩大都等着用钱。二是最为棘手的是技术人才的缺乏。公司管理层由于大哥章军从大型国企管理岗位退了下来,担任了公司副总,公司的管理得到了加强,但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一下子很难找到,或不能马上到位,将会制约公司的发展;再则,现在的公司领导人是公司的创业者,虽雄心仍在,但年龄毕竟大了,精力有限,繁忙不起,最好是第二代能快点来接班。可是能接班的儿子、侄子,一个在复旦大学工作,一个在外企任职,都拿着高薪,对接手企业还在决定之中。但无论怎样,章振毅认定了企业一定要与时俱进,惟有发展才能更好生存,不发展就会迅速被淘汰,甚至连原有的那块都保不住的道理。“家有常业”的理想受到了威胁。
振英公司和所有的企业一样,发展遇到了瓶颈,解决了瓶颈则生,冲不出瓶颈则亡。好在振英公司已经在精心规划,为了家族企业的明天,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章振毅还要继续付出、再付出。在理念上,企业要:如水,奔流到海不停息;如船,直挂云帆驰商海。我们期待着能看到振英更辉煌的明天。
“老三届”注定是经历和磨难最多的一代人。当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正遇上了社会的大变革;当他们中的许多人,上山下乡好不容易回城工作时,又面临着下岗的困境。1988年从当年江西插队的县城回到上海郊县崇明农场、曾担任过农场企业领导的章振毅也不例外,为了生存他不断地奔波着:他承包过农场开在上海市区的商店,一千就是三年;他以后买了一个500立升的釜锅,做起了乳胶生意,自产自销……。虽然都未赚什么大钱,却积累了许多做企业的经验。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要解近期之忧必须作出长远考虑,从长计议。章振毅在自谋职业的商海里扑腾了几年,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做了今日不知明天的营生,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便萌生了在家族内集资办个企业的想法,这样既能解决自己后半生的就业,又能为同样是人到中年又有就业之虞的亲朋好友解决后顾主忧。章振毅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赞同。
1996年的一天,章家一个不同寻常的家族会议在章振毅的提议下召开了。章振毅和盘托出了他的创业计划,理由就这么简单和实在,为生存也为保障,为现在也为未来。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家族要为自己及子孙提供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境,办家族企业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创业,是靠家族的优势去开创属于家族事业的一片天地,尽管亲人中间有人疑虑,毕竟前路漫漫,创业有着太多的不可预测的因素,但集资办厂的决定还是得到了家族成员的一致通过。
集资的数额由各家庭自定,多少不论。虽说也有反悔的,但最后章振毅还是筹到了50万元。这50万元,在那个年代,是上海一个非常普通的毫无商界政界背景的家族中拿出来的全部积蓄,确实是尽了家族最大的努力,连年迈的母亲也拿出了仅有的一万元积蓄,当然,她老人家出钱更多的是对子女创业的一份支持。
就这样,家族中八个家庭为着将来把利益紧紧地捆在了一起。这种家族集资抱团创业的实践也改变着传统家族的一成不变的亲缘关系,开创着家族生活的新型关系的新篇章。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一家人能够互相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这是她对家人支持她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幸福感言。章振毅此时此刻在心中涌动的也是这种居里夫人式的幸福,还有被家人信任的幸福。
始终不忘的责任
创业从何入手?章振毅选择了自己熟悉的行业,以他做乳胶生意时接触过的纸管作为主要产品。新成立的公司取名“振英”,是从夫妻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以百年好合的和美寓意来预示家族企业有着美好前程。但企业开始的路走得并不轻松,用董事长妻子的话说,有点“心惊肉跳”。这不仅是因为前面的路未知数太多,而且他们两个肩扛着八个家庭的未来,来不得丝毫大意。这是他们创业过程中始终不忘的责任。
集资的钱必须用在刀刃上,该省的绝对要省。草创初期的厂房是废弃的养猪场、养鸡场,跑业务完全靠自己的腿。为寻找客户,章振毅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短短两年时间就骑坏了2辆助动车。有时在路上看到装着纸管的货车,他会骑着助动车一路追到底,主动向对方介绍自己的产品,并马上将产品送上门征求意见。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业务总算有了点眉目。不久,有个台湾商人来厂考察,看到振英的厂房如此简陋,忍不住直摇头,说只有在改变工厂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把业务给他。那时,正好浦东有家纸箱厂倒闭了,章振毅决定把它盘过来,稍加改造,就把厂子搬到了那里。台湾老板也守信用,把做纸箱的定单给了公司,从此企业逐渐走上了轨道。
2003年,章振毅在嘉定买下了12亩地,建造新厂房,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业务需求。振英公司现在的主要客户都是外资合资企业。公司原为台湾上市公司富士康提供纸托盘、纸托角,他们看到振英公司纸制品的质量好,便到公司来询问,可否为其配套生产纸带和纸管?公司一一答应了下来,边打样子,边增加设备,很快又为企业扩大了业务。振英公司的服务更是让客户称道不绝。公司为了客户的急需,曾用轿车驱车百里把产品送到他们手中,而产品的价值不足20元。现在,公司已经建立专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侯服务的系统。
振英公司去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这对一个小型的家族企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说到成功,章振毅喜形于色,溢于言表。由于企业的产品避开了市场的激烈竞争,搞差异化特色经营,生产的是少有人问津的而且有一定难度的纸质包装的“死角”,既填补了市场的空缺,又为企业赢得了立足之地。
目前,企业已在行业内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常有客户来厂看了说,在他们所看的相关企业中,振英的规模是大的。
富了并不曲终人散
企业办到这个份上,已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只是为了生活有个着落,将来有个保障而已,而是到了应该把企业当作事业来经营的地步。家族成员当年拿出来的钱早已收回,但股份仍在,红利照拿。家族中原来一些比较困难的家庭也买上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当然是振英公司给了他们一定的帮助。穷时,容易同心协力,富了,往往同床异梦,这是常见的现象。而振英公司的家族股东,在赚了钱后并没有曲终人散,各奔前程,而是希冀自己的企业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于是,继续紧紧抱团成了他们一致的选择。
家族企业的发展往往会遇到棘手的“亲情”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严重干扰企业的前途。为此,章振毅在管理公司时以《公司法》为准绳,坚持以法为本、依法经营。虽说公司的领导人都是亲戚,但公司的重大决策都由董事会决定。董事会每季一次,碰到重大事项随时开,与会者人均一票,从根本上防止了个人说了算的不良倾向。2004年董事会开了有14次之多,充分听取股东意见,避免了无谓的内讧和扯皮。
企业做了这么几年,由于振英公司报价合理、质量上乘、服务周到,再加上因特网的传播使振英公司已名声在外,想要收住脚也难了,因为现在经常有公司慕名而来。最近美国有家生产冰淇淋的公司,要做一种特殊规格的外包装盒,他们在中国找了几家包装企业,最后选中了振英,并立即出钱让振英开模打样。该公司每年需要200万只冰淇淋盒,是笔不小的生意,目前正等待着振英的决策。类似这样的定单,章振毅手上还有不少。
当前,振英公司正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抉择:或者满足现状,或者继续做大。但要做大,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要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又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一是资金。现在家族股东会议已经决定,每年的红利只记帐不取出,只在年终时发5000元过年,但企业留用的这些红利钱远不够企业发展之需,还必须进行融资才能解决资金缺口,因为设备的更新换代、规模的扩大都等着用钱。二是最为棘手的是技术人才的缺乏。公司管理层由于大哥章军从大型国企管理岗位退了下来,担任了公司副总,公司的管理得到了加强,但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一下子很难找到,或不能马上到位,将会制约公司的发展;再则,现在的公司领导人是公司的创业者,虽雄心仍在,但年龄毕竟大了,精力有限,繁忙不起,最好是第二代能快点来接班。可是能接班的儿子、侄子,一个在复旦大学工作,一个在外企任职,都拿着高薪,对接手企业还在决定之中。但无论怎样,章振毅认定了企业一定要与时俱进,惟有发展才能更好生存,不发展就会迅速被淘汰,甚至连原有的那块都保不住的道理。“家有常业”的理想受到了威胁。
振英公司和所有的企业一样,发展遇到了瓶颈,解决了瓶颈则生,冲不出瓶颈则亡。好在振英公司已经在精心规划,为了家族企业的明天,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章振毅还要继续付出、再付出。在理念上,企业要:如水,奔流到海不停息;如船,直挂云帆驰商海。我们期待着能看到振英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