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美丽、整洁、幽雅的校园环境犹如春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观念与文化活动两个方面。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具体环境。目前,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正在兴起,校园文化建设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我们在认识和了解校园文化及其育人功能,挖掘校园隐性教育功能,不断拓展教育空间上做了一点尝试。
一、 校园文化的认识
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场所,对师生具有长久、深远的影响,它时时向周围幅射着文化氛围和气息,给师生以强烈的精神影響和启迪,使之获得心理上的平稳,默化价值观念,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方式,使环境进一步美化、净化、绿化、新化,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绚丽的画,一曲动人的歌,在这里师生们不断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爱国意识,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品质。
80年代以来,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方兴未艾。然而对什么是校园文化,人们的观点不一,可谓见仁见智。这一方面反映出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认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的认识本身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近年来,人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提出了许多看法和观点。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众体,并且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对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增长才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内进行的。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名著中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已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 ,并不是说只有教师才是教育者,校园环境也可以说是教育者。总的来说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形态环境和精神形态环境,它们都是构成育人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好坏,在学校育人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概括地说,良好的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功能。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们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从而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爱美是人的天性,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人们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也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自我意识强,在外不会主动而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一、 校园文化的认识
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场所,对师生具有长久、深远的影响,它时时向周围幅射着文化氛围和气息,给师生以强烈的精神影響和启迪,使之获得心理上的平稳,默化价值观念,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方式,使环境进一步美化、净化、绿化、新化,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绚丽的画,一曲动人的歌,在这里师生们不断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爱国意识,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品质。
80年代以来,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方兴未艾。然而对什么是校园文化,人们的观点不一,可谓见仁见智。这一方面反映出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认识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的认识本身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近年来,人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提出了许多看法和观点。
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众体,并且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对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增长才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内进行的。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名著中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已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 ,并不是说只有教师才是教育者,校园环境也可以说是教育者。总的来说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形态环境和精神形态环境,它们都是构成育人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好坏,在学校育人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概括地说,良好的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功能。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们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从而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爱美是人的天性,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人们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也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自我意识强,在外不会主动而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