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很多离异家庭小学生存在孤僻、社交恐惧、暴躁、情绪不稳、害怕学习等心理问题,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帮助离异家庭学生健康成长。通过真实心理介入的案例探讨了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干预的办法。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特征;干预辅导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离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相比往往有很大差异。据调查,现在的小学,每个班都有离异家庭学生。缓解消除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对离异家庭孩子及时的心理干预,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建立自信和正确自我评价是必要的。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干预离异家庭学生的经验与方法。下面就一些个案来分享笔者在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干预上的一些研究:
一、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行为分析
(一)个案
【个案一】小城(化名),男,一年级时父母就离异,抚养权判给父亲。但现在父亲已另外组织家庭,小城在姑妈家吃饭和做功课,晚上回奶奶家睡觉,实际上是跟奶奶生活。小城很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经常无缘无故侵犯同学,妒忌别人,爱针对别人的缺点向老师告状。他还有自卑感,孤僻,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意志薄弱,怕困难,学习不专心,专注自己的玩具,经常上课偷偷拿玩具出来玩,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下。
【个案二】小展(化名),男,爸爸因意外去世,妈妈重组家庭,还生了小妹妹,没有跟他一块住,他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妈妈离开后,小展的性格开始变得怪异,经常跟同学打架,攻击性很强,打伤过很多同学。小展会因一些小事就产生不良情绪,暴躁、蛮横、粗野,摔东西。他学习不专心,怕辛苦,经常不完成作业,喜欢带玩具来学校玩。有一次上语文课,他在玩玩具,语文老师没收了他的玩具,他马上暴躁起来,双手举起自己的书桌,桌面和抽屉的书洒落一地,他完全不顾,愤怒地举着桌子想砸向别人,面部扭曲,眼露凶光,把语文老师吓得浑身发抖,班主任说,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二)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特征
通过了解和观察,笔者发现这两个孩子都有共同的一些心理特征。
1.攻击心理。家庭破裂,使孩子被遗弃,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压抑情绪,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发泄,将压抑情绪变成攻击行为,渐渐向固执、易冲动、敌对、暴躁的不良方向发展。由于经常有攻击同学的行为,所以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的问题,常常孤独、不合群,使自卑和焦虑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2.嫉妒心理。他们嫉妒那些有父母疼爱的同学,看到别人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便会无形中产生嫉妒心理,于是用一些不正当的方式对待同学,其实质在于缩小自己与完整家庭同学之间存在的差距,使自己取得心理平衡。
3.被遗弃感和消极情感。这两个孩子都有相同的遭遇,就是都被父母遗弃,没跟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爱,产生了悲伤、无奈的情感。父母因不和离异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压抑和痛苦的感受,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4.心灵创伤较长时间难以恢复,出现学习困难。学习缺少父母的督促和帮助,父母离异造成精神情绪的影响,使他们不能集中精神学习,无心向学,作业马虎,甚至不完成作业,在班里又经常扰乱秩序,经常惹是非,逐渐成为班里的差生。重大的家庭结构变化,使他们很难应付和适应,心理伤害持久,难以平息和恢复。
二、介入方案
分析了两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之后,笔者尝试着手制定介入方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恢复儿童天真、活泼、快乐的天性?针对这两个学生的情况,笔者尝试了用如下方式介入以期实现学生自助式地成长。
1.寻求家庭教育配合。当笔者发现班上这两个特殊学生的情况后,便主动与家长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两个学生的共同之处是都跟奶奶共同生活,姑妈都很照顾他们,放学后先到姑妈家做功课,在姑妈家吃完饭才回奶奶家睡觉。姑妈和姑丈都对他们很好,经常还给予他们辅导功课,监督完成作业。笔者到他们家家访,首先肯定并表扬他们的姑妈非常伟大,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借此机会让小城和小展感受姑妈的教育之恩。
然后,笔者访问了学生的奶奶。他们的奶奶对他们都很好,笔者认为这是心理干预介入的突破口。由于学生能感受到奶奶的关爱,所以他们对奶奶有一定的正向心理回应,笔者认为他们对奶奶的正向心理回应正是引导他们找到爱和快乐关键。借助有利时机,笔者向学生启发了照顾老人的情感反应,通过情感激发让学生感受为老人承担家务给老人带来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的感恩心理。
另一方面,笔者取得了与其父母的联系,详述了学生在学校的异常表现和心理问题,婉转地劝说他们要多关心他们。让家长明白: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责任,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缺一不可,孩子无法回避家长离婚造成的伤害。所以更应多花时间去关心安抚他们。
2.在学习上给予关心照顾,帮助建立信心尤为重要。在学校多关心和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平等地与他们谈心和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逐渐形成不开心的事情都会找老师说的心灵沟通机制。在学习上随时抓住他们的点滴闪光点,给予他们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多给机会他们回答问题,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树立他们在班里的形象,增加他们对学习的成功感。
3.多辅导他们的功课,及时奖励。对于心理孤僻的学生,教师在学习上的关注能获得他们的信任。由于他们意志品格没有得到很好的鍛炼,意志较薄弱,所以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有退缩和逃避的现象,教师经常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能满足学生对关注和爱的渴望。辅导他们时,通过鼓励,为他们私下设立进步奖,给他们定短期可及的目标,达到目标就给予奖励,这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同时,他们在学习上进步及时反馈给家长,争取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来自家长的激励,更能有效促进他们进步。
4.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走出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可有效改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集体活动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谦让、支持、帮助、合作、共享等社会行为。离异家庭子女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由于他们经常容易侵犯同学,所以很多同学都会避开与他们交往。笔者让班上成绩好有乐于助人又懂事的孩子多与他们交往,班上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同组,多给予机会,让同学与他们一起游玩,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有趣的集体活动,培养兴趣爱好。适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同学,让他们在分享中体验到获得他人肯定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与人友善交往的意愿。
三、小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笔者发现他们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次数逐渐减少,不少同学也开始慢慢接纳他们。他们上课偷偷地拿玩具出来的次数也变少了,测验成绩得到提高。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来说,家庭的破裂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小学是孩子个人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更要注意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但目前很多学校对这方面的教育力度还不强,没有普遍开展团体或个案辅导。离异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航行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能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特征;干预辅导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离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相比往往有很大差异。据调查,现在的小学,每个班都有离异家庭学生。缓解消除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对离异家庭孩子及时的心理干预,鼓励他们表达情感、建立自信和正确自我评价是必要的。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干预离异家庭学生的经验与方法。下面就一些个案来分享笔者在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干预上的一些研究:
一、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行为分析
(一)个案
【个案一】小城(化名),男,一年级时父母就离异,抚养权判给父亲。但现在父亲已另外组织家庭,小城在姑妈家吃饭和做功课,晚上回奶奶家睡觉,实际上是跟奶奶生活。小城很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经常无缘无故侵犯同学,妒忌别人,爱针对别人的缺点向老师告状。他还有自卑感,孤僻,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意志薄弱,怕困难,学习不专心,专注自己的玩具,经常上课偷偷拿玩具出来玩,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下。
【个案二】小展(化名),男,爸爸因意外去世,妈妈重组家庭,还生了小妹妹,没有跟他一块住,他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妈妈离开后,小展的性格开始变得怪异,经常跟同学打架,攻击性很强,打伤过很多同学。小展会因一些小事就产生不良情绪,暴躁、蛮横、粗野,摔东西。他学习不专心,怕辛苦,经常不完成作业,喜欢带玩具来学校玩。有一次上语文课,他在玩玩具,语文老师没收了他的玩具,他马上暴躁起来,双手举起自己的书桌,桌面和抽屉的书洒落一地,他完全不顾,愤怒地举着桌子想砸向别人,面部扭曲,眼露凶光,把语文老师吓得浑身发抖,班主任说,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二)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特征
通过了解和观察,笔者发现这两个孩子都有共同的一些心理特征。
1.攻击心理。家庭破裂,使孩子被遗弃,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压抑情绪,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发泄,将压抑情绪变成攻击行为,渐渐向固执、易冲动、敌对、暴躁的不良方向发展。由于经常有攻击同学的行为,所以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的问题,常常孤独、不合群,使自卑和焦虑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2.嫉妒心理。他们嫉妒那些有父母疼爱的同学,看到别人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便会无形中产生嫉妒心理,于是用一些不正当的方式对待同学,其实质在于缩小自己与完整家庭同学之间存在的差距,使自己取得心理平衡。
3.被遗弃感和消极情感。这两个孩子都有相同的遭遇,就是都被父母遗弃,没跟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爱,产生了悲伤、无奈的情感。父母因不和离异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压抑和痛苦的感受,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4.心灵创伤较长时间难以恢复,出现学习困难。学习缺少父母的督促和帮助,父母离异造成精神情绪的影响,使他们不能集中精神学习,无心向学,作业马虎,甚至不完成作业,在班里又经常扰乱秩序,经常惹是非,逐渐成为班里的差生。重大的家庭结构变化,使他们很难应付和适应,心理伤害持久,难以平息和恢复。
二、介入方案
分析了两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之后,笔者尝试着手制定介入方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恢复儿童天真、活泼、快乐的天性?针对这两个学生的情况,笔者尝试了用如下方式介入以期实现学生自助式地成长。
1.寻求家庭教育配合。当笔者发现班上这两个特殊学生的情况后,便主动与家长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两个学生的共同之处是都跟奶奶共同生活,姑妈都很照顾他们,放学后先到姑妈家做功课,在姑妈家吃完饭才回奶奶家睡觉。姑妈和姑丈都对他们很好,经常还给予他们辅导功课,监督完成作业。笔者到他们家家访,首先肯定并表扬他们的姑妈非常伟大,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借此机会让小城和小展感受姑妈的教育之恩。
然后,笔者访问了学生的奶奶。他们的奶奶对他们都很好,笔者认为这是心理干预介入的突破口。由于学生能感受到奶奶的关爱,所以他们对奶奶有一定的正向心理回应,笔者认为他们对奶奶的正向心理回应正是引导他们找到爱和快乐关键。借助有利时机,笔者向学生启发了照顾老人的情感反应,通过情感激发让学生感受为老人承担家务给老人带来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的感恩心理。
另一方面,笔者取得了与其父母的联系,详述了学生在学校的异常表现和心理问题,婉转地劝说他们要多关心他们。让家长明白: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责任,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缺一不可,孩子无法回避家长离婚造成的伤害。所以更应多花时间去关心安抚他们。
2.在学习上给予关心照顾,帮助建立信心尤为重要。在学校多关心和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平等地与他们谈心和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逐渐形成不开心的事情都会找老师说的心灵沟通机制。在学习上随时抓住他们的点滴闪光点,给予他们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多给机会他们回答问题,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树立他们在班里的形象,增加他们对学习的成功感。
3.多辅导他们的功课,及时奖励。对于心理孤僻的学生,教师在学习上的关注能获得他们的信任。由于他们意志品格没有得到很好的鍛炼,意志较薄弱,所以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有退缩和逃避的现象,教师经常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能满足学生对关注和爱的渴望。辅导他们时,通过鼓励,为他们私下设立进步奖,给他们定短期可及的目标,达到目标就给予奖励,这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同时,他们在学习上进步及时反馈给家长,争取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来自家长的激励,更能有效促进他们进步。
4.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走出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可有效改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集体活动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谦让、支持、帮助、合作、共享等社会行为。离异家庭子女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由于他们经常容易侵犯同学,所以很多同学都会避开与他们交往。笔者让班上成绩好有乐于助人又懂事的孩子多与他们交往,班上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同组,多给予机会,让同学与他们一起游玩,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有趣的集体活动,培养兴趣爱好。适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同学,让他们在分享中体验到获得他人肯定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与人友善交往的意愿。
三、小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笔者发现他们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次数逐渐减少,不少同学也开始慢慢接纳他们。他们上课偷偷地拿玩具出来的次数也变少了,测验成绩得到提高。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来说,家庭的破裂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小学是孩子个人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更要注意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但目前很多学校对这方面的教育力度还不强,没有普遍开展团体或个案辅导。离异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航行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能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