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时代的美术可以有着不同的功能。而在当代都市生活中,美术可能承担着青年们情感宣泄的功能。在当代视觉媒体背景下,美术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迁,其突出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引导——规范功能:目标重建
美术在公众生活中可能起到一种引导思想和行为的方向、规范人们活动路径的作用。关于这一问题,古希腊柏拉图对于艺术创作的激烈批评,都以这一认识作为依据。当代美术也不是没有引导和规范的意义,只是这种引导和规范己经不同于过去时代的具体状况了。
美术对于人们生活的引导,当然也会随着社会引导机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在传统的社会中,那种稳定的秩序使得人们感到过去的经验可以成为以后的指南,而在指南中,圣人的言说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社会的急速变化使得过去即使是成功的经验也不能保证适用,并且往往是因为过去成功,所以那种经验可能成为今天必须重新思考、解决问题时的障碍。在传统美术的训诫失去效能的境况下,美术的引导功能发生了改变。今天的美术创作追新逐异,一方面是由于科技革命要求创新,一部作品没能够体现自己独特性的表现,就没有资格跻身于美术作品的行列;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产品的日新月异是一种常态,缺乏能够引起人们惊异的作品,就缺乏商业竞争力,也就几乎没有机会取得艺术上的成功。新的科技无疑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信息——交往功能:关系重组
传统美术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在日常生活中那种“知”的作用过于明显了,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一状况与古代社会知识没有分化,教育没有普及有密切关系。读者或观众、听众虽然不都是以一种学习的心态来看待美术作品,但是美术作品要能够传达人们对于各种知识的需求,而且有时是人们自己要从作品中了解其他专业文献的讲述。今天的美术就没有这么多的承担,它更多地是以审美、娱乐作为自己的义务。可以说,由求知转到审美的过程也就是由接受的理性立场转到感性立场。但是,在这种感性经验中,也同人们自我的体验有着差异。德克霍夫以电视接受的心理经验说明了这种差异:
电视提供了身体和心智的“精神”现实。在你看电视时,如果你不走神,不拿遥控器换频道,那么屏幕图像就取代了你自己。你分享着电视提供给你的集体想象力和集体思考。电视成为人们观看世界的窗口,甚至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电视的节目中,头一条新闻还在报道非洲饥民的悲惨生活,下一条新闻则在演示最新时装潮流,再下一条消息可能是某地的滑稽表演,观看者的心理无法跟随屏幕的变化节奏,实际上观看己经没有意识,结果是非常敏锐的摄像与同样非常麻木的感受交织一体,这己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常态。
如果说电视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的话,那么电脑上网和电脑写作还有着更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自有文字以来,文字表达就是一种抽象的意义交流,可是电脑上网的交谈却可以复制人们面对面的现场感,譬如网上的符号有一些网虫们自创的表达方式:“:)”、表示明媚的笑;“;)”、表示挤眉弄眼;“>>-一>一”、表示一束玫瑰等等。这样一种表达超越了不同语言的差异性,仿佛图像那样可以阅读,但是不懂得该种“网语”的人就有些费解,这类表达重新划定了交往的群体。信息交往的行为被做了重新书写。
三、价值——示范功能:品位重塑
价值——示范功能可以表现为艺术家采用某种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加以宣讲,尤其在寓言性作品和儿童美术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也可以采用作者自认为合理的道德原则,做出具有个人色彩的表达。有时作者自己对于所写内容的道德问题也难以决断,于是就在描写中表达出那种道德困惑,也可以起到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
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认为:“文化生产者拥有一种特殊的权力,拥有表现事物并使人相信这些表现的相应的象征性权力,这种象征性权力还表现在文化生产者用一种清晰的、对象化的方式,提示了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或多或少有些混乱的、模糊的、没有系统阐释的,甚至是无法系统阐释的体验,并通过这一表述赋予那些体验以存在的理由。”这里存在的理由可以有许多方面的阐释,它包括使得人们的一些感受合理化,如简笔人物画,在中国文化氛围中成长的读者,会认为这里有一种意境、禅味,可是西方读者就可能只是认为它是白描。这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而是中国的这种绘画把画家个人的、瞬间的感受凝固化,通过欣赏阅读放大成为普遍的、恒久的意义,于是本来只是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状貌有了超越时空的性质和存在理由。
美术表达具有的话语权力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并且生产着新的价值目标。因此,美术作品的价值引导功能有着先天的悟性条件,又有着后天的人为规定,成为一种跨文化的、普遍的状况。
可是,在电脑和多媒体技术普及的条件下,任何一个掌握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个人,都可以对任何美术(艺术)作品原先的话语进行解构,并按自己的话语进行再构。如现在一名媒体从业人员对我国著名导演的一部电影作品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解构重组,被其他网民放到网络之上并迅速大范围传播。相比两部作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来讲,两部作品旗鼓相当。就社会影响而言,那部重构的作品的意义更大,这部重构之作,对美术(艺术)的原有话语权力体系发起了冲击。在视觉媒体背景下,个人对自己的品味也保有话语权。
四、审美——娱乐功能:境界重构
在传统的美术审美格局下,审美娱乐活动具有他在性,即现实生活为一方,审美活动为另一方,审美活动是在疏离现实生活的状况下发生的。在此基础上,美术审美活动有着一些特殊的规律,譬如它具有偶发性,创作行为不能预期,灵感的闪现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等等。传统的美术作品往往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聚会中创作出来,有着独创性和不可复制性。工业革命以后,大批量生产的模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环节,包括精神生产领域。美术作品以及美术的审美活动也被模式化,其中典型的就是好莱坞式的类型化电影,呈现为潮流化的美术表达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雅明写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于这种新兴的美术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如果说本雅明时代还是物理性质的批量化,那么现存则成为化学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批量化,原有的作品可以被解构重编,后者可以表达与原作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这种依附性质的表达又可以进一步衍生新的表达。在电影制作中,拍摄宏大场面可以只聘用少批量的群众演员,它以电脑制作方式把镜头中的人物加以复制,于是形成千军万马的视觉效果。
审美——娱乐功能作为美术的重要功能,有很强的神圣性,可是在批量化和和快速消费的语境下,那种神圣性被削弱了,它需要对公众的亲和力。那些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电脑游戏,如“石器时代”、“古墓丽影”、“魂斗罗”等实则是一些文学化叙事,关键在于它是观众与游戏程序互动的,观众成为参与者,甚至承担其中某一角色。
五、美术功能的变迁对于美术研究的挑战
美术功能的变迁可以是实质性变迁,也可以只是认识性变迁,前者如综艺节目主持人以不同风格主持节目,会使得节目体现不同风味,后者如观众以不同心情观看同样节目会有不同感受。不管是什么情况,美术功能的变迁事实上给美术研究提出了挑战。
路易•阿尔都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关注当下的美术与文化问题,并对充斥于各种媒体的广告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电视广告最主要的受众是广大市民,广告把这些收视的个体构建为有权自主选择的消费主体。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市民是这个社会的制度所塑造的承受者,可是广告中这些承受者却被引导去“想象”自己是主体,并且这种扭曲的想象关系不是发生在公共空间,而是电视收视的常见地点——家庭住处,这样就把一种“国家机器”的力量以话语霸权的方式强加给了个人。这是对处于科技条件下的电子媒体的意识形态分析,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人不能看到它所具有的美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原因有:其一,我们只是习惯于对美术进行“内容”的和“技巧”的考察,不习惯进行超越作者个体的美术生产环境的考察;其二,新时期以来,学者们大多力图把美术研究转到“纯美术”方向,在无意识层次上对意识形态分析充满反感;其三,这里讨论的对象是广告而非美术,似乎超越了美术研究的范围,不属于本门学科关注的对象。
应该看到,正如现代社会大生产实行一种体制化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手段一样,美术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也从个体手工方式转移到社会的和机械的、程序的方式,以前只是单一的美术生产环境,因此可以不去关注这一环境的状况,但是这并不等于生产环境不会对美术产生影响。那么,当这种环境发生变化后,如果仍然漠视它的影响,就不是明智的态度了。至于意识形态分析的意义,应该说它不能囊括美术研究的全部,但也应该是美术研究的重要视角,我们不能依凭情绪而不是依凭认识的需要来确立研究的角度。另外,电视广告本身不是美术,但是它经常穿插在美术作品的播放中,与美术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至少成为了电视美术的背景。无视背景的作用,这对于美术学肯定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结合到具体的美术现象的批评,那么,由此视角也可以看到实质性的东西。
一、引导——规范功能:目标重建
美术在公众生活中可能起到一种引导思想和行为的方向、规范人们活动路径的作用。关于这一问题,古希腊柏拉图对于艺术创作的激烈批评,都以这一认识作为依据。当代美术也不是没有引导和规范的意义,只是这种引导和规范己经不同于过去时代的具体状况了。
美术对于人们生活的引导,当然也会随着社会引导机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在传统的社会中,那种稳定的秩序使得人们感到过去的经验可以成为以后的指南,而在指南中,圣人的言说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社会的急速变化使得过去即使是成功的经验也不能保证适用,并且往往是因为过去成功,所以那种经验可能成为今天必须重新思考、解决问题时的障碍。在传统美术的训诫失去效能的境况下,美术的引导功能发生了改变。今天的美术创作追新逐异,一方面是由于科技革命要求创新,一部作品没能够体现自己独特性的表现,就没有资格跻身于美术作品的行列;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产品的日新月异是一种常态,缺乏能够引起人们惊异的作品,就缺乏商业竞争力,也就几乎没有机会取得艺术上的成功。新的科技无疑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信息——交往功能:关系重组
传统美术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在日常生活中那种“知”的作用过于明显了,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百科全书。这一状况与古代社会知识没有分化,教育没有普及有密切关系。读者或观众、听众虽然不都是以一种学习的心态来看待美术作品,但是美术作品要能够传达人们对于各种知识的需求,而且有时是人们自己要从作品中了解其他专业文献的讲述。今天的美术就没有这么多的承担,它更多地是以审美、娱乐作为自己的义务。可以说,由求知转到审美的过程也就是由接受的理性立场转到感性立场。但是,在这种感性经验中,也同人们自我的体验有着差异。德克霍夫以电视接受的心理经验说明了这种差异:
电视提供了身体和心智的“精神”现实。在你看电视时,如果你不走神,不拿遥控器换频道,那么屏幕图像就取代了你自己。你分享着电视提供给你的集体想象力和集体思考。电视成为人们观看世界的窗口,甚至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电视的节目中,头一条新闻还在报道非洲饥民的悲惨生活,下一条新闻则在演示最新时装潮流,再下一条消息可能是某地的滑稽表演,观看者的心理无法跟随屏幕的变化节奏,实际上观看己经没有意识,结果是非常敏锐的摄像与同样非常麻木的感受交织一体,这己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常态。
如果说电视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的话,那么电脑上网和电脑写作还有着更深刻的影响。人类社会自有文字以来,文字表达就是一种抽象的意义交流,可是电脑上网的交谈却可以复制人们面对面的现场感,譬如网上的符号有一些网虫们自创的表达方式:“:)”、表示明媚的笑;“;)”、表示挤眉弄眼;“>>-一>一”、表示一束玫瑰等等。这样一种表达超越了不同语言的差异性,仿佛图像那样可以阅读,但是不懂得该种“网语”的人就有些费解,这类表达重新划定了交往的群体。信息交往的行为被做了重新书写。
三、价值——示范功能:品位重塑
价值——示范功能可以表现为艺术家采用某种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加以宣讲,尤其在寓言性作品和儿童美术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也可以采用作者自认为合理的道德原则,做出具有个人色彩的表达。有时作者自己对于所写内容的道德问题也难以决断,于是就在描写中表达出那种道德困惑,也可以起到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
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认为:“文化生产者拥有一种特殊的权力,拥有表现事物并使人相信这些表现的相应的象征性权力,这种象征性权力还表现在文化生产者用一种清晰的、对象化的方式,提示了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或多或少有些混乱的、模糊的、没有系统阐释的,甚至是无法系统阐释的体验,并通过这一表述赋予那些体验以存在的理由。”这里存在的理由可以有许多方面的阐释,它包括使得人们的一些感受合理化,如简笔人物画,在中国文化氛围中成长的读者,会认为这里有一种意境、禅味,可是西方读者就可能只是认为它是白描。这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而是中国的这种绘画把画家个人的、瞬间的感受凝固化,通过欣赏阅读放大成为普遍的、恒久的意义,于是本来只是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状貌有了超越时空的性质和存在理由。
美术表达具有的话语权力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并且生产着新的价值目标。因此,美术作品的价值引导功能有着先天的悟性条件,又有着后天的人为规定,成为一种跨文化的、普遍的状况。
可是,在电脑和多媒体技术普及的条件下,任何一个掌握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个人,都可以对任何美术(艺术)作品原先的话语进行解构,并按自己的话语进行再构。如现在一名媒体从业人员对我国著名导演的一部电影作品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解构重组,被其他网民放到网络之上并迅速大范围传播。相比两部作品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来讲,两部作品旗鼓相当。就社会影响而言,那部重构的作品的意义更大,这部重构之作,对美术(艺术)的原有话语权力体系发起了冲击。在视觉媒体背景下,个人对自己的品味也保有话语权。
四、审美——娱乐功能:境界重构
在传统的美术审美格局下,审美娱乐活动具有他在性,即现实生活为一方,审美活动为另一方,审美活动是在疏离现实生活的状况下发生的。在此基础上,美术审美活动有着一些特殊的规律,譬如它具有偶发性,创作行为不能预期,灵感的闪现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等等。传统的美术作品往往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聚会中创作出来,有着独创性和不可复制性。工业革命以后,大批量生产的模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环节,包括精神生产领域。美术作品以及美术的审美活动也被模式化,其中典型的就是好莱坞式的类型化电影,呈现为潮流化的美术表达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雅明写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于这种新兴的美术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如果说本雅明时代还是物理性质的批量化,那么现存则成为化学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批量化,原有的作品可以被解构重编,后者可以表达与原作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这种依附性质的表达又可以进一步衍生新的表达。在电影制作中,拍摄宏大场面可以只聘用少批量的群众演员,它以电脑制作方式把镜头中的人物加以复制,于是形成千军万马的视觉效果。
审美——娱乐功能作为美术的重要功能,有很强的神圣性,可是在批量化和和快速消费的语境下,那种神圣性被削弱了,它需要对公众的亲和力。那些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电脑游戏,如“石器时代”、“古墓丽影”、“魂斗罗”等实则是一些文学化叙事,关键在于它是观众与游戏程序互动的,观众成为参与者,甚至承担其中某一角色。
五、美术功能的变迁对于美术研究的挑战
美术功能的变迁可以是实质性变迁,也可以只是认识性变迁,前者如综艺节目主持人以不同风格主持节目,会使得节目体现不同风味,后者如观众以不同心情观看同样节目会有不同感受。不管是什么情况,美术功能的变迁事实上给美术研究提出了挑战。
路易•阿尔都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关注当下的美术与文化问题,并对充斥于各种媒体的广告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电视广告最主要的受众是广大市民,广告把这些收视的个体构建为有权自主选择的消费主体。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市民是这个社会的制度所塑造的承受者,可是广告中这些承受者却被引导去“想象”自己是主体,并且这种扭曲的想象关系不是发生在公共空间,而是电视收视的常见地点——家庭住处,这样就把一种“国家机器”的力量以话语霸权的方式强加给了个人。这是对处于科技条件下的电子媒体的意识形态分析,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人不能看到它所具有的美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原因有:其一,我们只是习惯于对美术进行“内容”的和“技巧”的考察,不习惯进行超越作者个体的美术生产环境的考察;其二,新时期以来,学者们大多力图把美术研究转到“纯美术”方向,在无意识层次上对意识形态分析充满反感;其三,这里讨论的对象是广告而非美术,似乎超越了美术研究的范围,不属于本门学科关注的对象。
应该看到,正如现代社会大生产实行一种体制化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手段一样,美术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也从个体手工方式转移到社会的和机械的、程序的方式,以前只是单一的美术生产环境,因此可以不去关注这一环境的状况,但是这并不等于生产环境不会对美术产生影响。那么,当这种环境发生变化后,如果仍然漠视它的影响,就不是明智的态度了。至于意识形态分析的意义,应该说它不能囊括美术研究的全部,但也应该是美术研究的重要视角,我们不能依凭情绪而不是依凭认识的需要来确立研究的角度。另外,电视广告本身不是美术,但是它经常穿插在美术作品的播放中,与美术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至少成为了电视美术的背景。无视背景的作用,这对于美术学肯定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结合到具体的美术现象的批评,那么,由此视角也可以看到实质性的东西。